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渗透低碳经济理念
2023-08-13李双红
李双红
(天水市第五中学 甘肃 天水 741000)
引言
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与推广,进一步发挥其应用价值与意义。若想助力下一代青年更深刻地理解低碳经济理念,就需要将其渗透进课堂教学中,作为学生接触基础地理知识的学科,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意识,并在以后生活中主动对自身行为举止进行约束,做到保护环境,节省资源消耗,逐渐养成低碳经济理念。
1.低碳经济理念走进地理课堂的必要性
1.1 环境问题愈发凸显
自21 世纪初起,人口、资源、粮食问题已成为各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以往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进行深刻反省,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将环保教育渗透进各学科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此背景下,作为契合这一理念的初中地理学科,教师需要重视如何有效将低碳经济理念引进课堂,展现出地理课程人文功能的同时,加强情感教育渗透,使其形成环保意识,掌握更多的环保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2 创新地理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是一门对社会发展有帮助的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教育整体角度来看,当下的地理课程教学已经出现滞后性的趋势,需要引进低碳经济理念,创新原有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借助新时期环境问题与网络信息技术,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开展地理教学,逐渐将课程教材中的低碳环保内容引出,能够促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富有内涵,既能有效提高学生低碳环保意识,更能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便于对低碳经济理念的渗透进一步落实。
1.3 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相比于其他学科,初中地理课程不仅需要书本教材中理论知识的熏陶,更多的是组织开展实践类活动,避免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确保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充分发挥出地理课程教学的实际价值。对此,教师要借助低碳经济理念的渗透,以大自然作为实际案例,让学生探究其与人类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同时,由于低碳经济理念中所涉及知识具有一定的实践性,更容易在学生日常生活中体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环保技能,实现学生全面健康发展[1]。
2.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关低碳经济理念的内容
2.1 自然规律
探索自然规律,从中总结出大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初中地理学科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引用楼兰古国的例子来渗透低碳经济理念,由于人类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导致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土壤沙化现象加剧,最终消失在地球上。在讲述案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鼓励学生独立思索,总结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充分让学生认识到要从小事做起,做好环境保护。
2.2 气候变化
因气候变化引起的风险和挑战,导致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生活是初中地理课程教学的主要探究方向。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全息虚拟技术将天气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资源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认识到气候条件对人类的影响,由此阐明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在相关知识点细化讲解时,教师要围绕课程教学内容,罗列出实际生活案例,比如全国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东南沿海台风登陆视频、农作物不同气候下生长情况等,让学生感受到气候变化为其影响。另外,教师还可带领学生探究全球变暖的原因并展示其后果,比如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等,引发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思索,在今后自觉践行低碳经济行为[2]。
2.3 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
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但从人类起源至今的发展中,出现过诸多破坏环境的行为给地球造成严重影响,导致一系列环境问题发生,比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荒漠化、森林覆盖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这些内容都可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低碳经济理念渗透的切入点,并引进真实案例加深学生思想认知,比如黄河流域近年来现状,带领学生分析其流域干枯、土壤沙化等问题;或是长江流域洪灾现象,让学生感受到上游人类活动对下游造成的后果等,从而使其在今后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爱护环境、规范行为。
2.4 绿色可持续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提出,并逐步成为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导向,从05 前初次展露到今天发展,大体蓝图已经绘制完成,接下来需要人们在实际生产劳动中进一步落实好这一理论基础。在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一句话令人感同身受,“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既是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又是从子孙后代那里借用来的”,无时不在警醒人们要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绿色环保携手前行,尊重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递这一发展理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行为。
3.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渗透低碳经济理念的路径分析
3.1 围绕地理课堂教学,落实低碳理念教育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书本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已经渗透了一定的低碳经济理念,教师要做的是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进一步落实低碳经济理念教育,从而提高理念渗透的有效性。对此,教师要牢牢抓住课堂教学内容,科学设定低碳经济教学目标,提前制定地理课堂教学方案及流程进度等,确保本节课蕴含着低碳经济理念,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渗透。同时,教师要采取董元华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使其在了解低碳经济知识中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3]。
例如,在开展“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教学活动中,教师便可带领学生认知人类活动将对气候环境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降低对气候影响的措施探讨中。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举行一场辩论赛,如人与自然是否能够和谐发展这一题目,让学生各持观点围绕正反双方进行辩论,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的危害,并了解到低碳经济理念的积极作用,在今后生活中自觉践行低碳经济行为活动。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中持续渗透低碳经济理念,从而确保地理课程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深化低碳环保意识
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关乎着课程整体教学效果,如果学生一味接受书本教育,忽视了实践类部分,将不能发挥其教育价值和作用。近年来,在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填鸭式教学依旧留存,教师应遵循教育改革理念,树立素质教育观,积极引进多种教学方法,牢牢抓好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贯彻理解低碳经济理念,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达到理念渗透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科学设定低碳环保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向着绿色无污染、能源零排放迈进,激发出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熟练掌握环保技能。同时,教师要丰富低碳环保实践内容,开展多元化地理实践活动,比如宣传活动、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让低碳经济理念真正渗透进初中地理教学中,扩大低碳经济渗透深度,进一步提高地理课程教学效果与质量。
例如,在讲述“交通运输业”这一课时,教师便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此之前,与学生家长做好沟通,带领学生走进实际生活中进行学习,参观各类交通运输方式,如汽车、轮船、火车等,围绕不同交通工具展开课外实践教学,列举出每一种交通运输工具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含量,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认知,并要为学生灌输绿色低碳出行的思想观念,达到低碳经济理念的渗透目的。接下来,教师可以“低碳生活”为主题举办相关活动,提问学生低碳生活都有哪些内容,如随手关灯、关闭水龙头、使用购物袋等,让学生养成低碳绿色从身边小事做起的习惯,感受到这一理念的价值。
3.3 采取乡土教育方式,传递低碳经济理念
除了有课堂、实践教学外,教师还要扩展乡土教育内容,根据不同区域的乡土地理特征,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措施,并要将低碳经济理念渗透进课堂中来。针对我国各省份纷纷号召国家响应,积极推动低碳环保经济发展,教师便可以此为依据,根据本区域内的地理特征、环境特点、资源分布等,顺应政府推行的优惠政策,让学生以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基础,探究怎样能够更好地践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促使学生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履行爱护环境、杜绝污染的社会责任。
例如,在讲述“辽海重地—辽宁省”这一课时,教师要提前以预习课件形式让学生了解有关辽宁省的地域文化和环境,初步对其产生一定的认知,并在课堂中播放辽宁省近年来环境污染案例,让学生对环境保护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紧接着,教师可为学生介绍辽宁省环境污染情况、低碳环保经济状况等,并列举出辽宁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采取的相关举措,如加大减排降碳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等,让学生不但对辽宁省低碳经济有了深度认知,还会与自身所处城市产生联想,并与其进行对比,实现了低碳经济理念与地理课程的高度融合。
结论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理念对现代社会发展进步具有深远影响。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全新观念,并在今后生活中践行低碳经济理念。对此,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教材中的低碳资源,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及方法,并从多角度出发切入低碳经济理念,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低碳意识形成提供助力,实现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