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提质增效创新措施

2023-08-13张彩琴

今天 2023年10期
关键词:提质双减物理

张彩琴

(张掖市临泽县第四中学 甘肃 张掖 734200)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习中,物理课程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特征,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很容易忽略学生的学习特点及思维能力,在课堂上一味强调理论输出,导师在课堂环节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较大。另外,一些教师不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未及时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环节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养成,从一定程度上还阻碍了物理教学的提质增效,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适当对物理课堂进行创新,真正意义上制定一套科学的教学策略,通过创新课堂环境,并最终实现物理课堂的提质增效。

1.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提高总体课堂学习效果

1.1 精心设计导学案,打造高效率课堂

初中物理教师过去采取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教材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对学生听课的专注度有很高要求,并在课堂讲解结束后给学生分配相应的任务,这种问题的出现,导致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严重增加。在课堂中,为了进一步贯彻并落实“双减”政策,需要教师重视减轻学生的负担,从导学案设计入手,在深入分析以及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导学案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清晰呈现出来,这样一来,建立在导学案对学生的引导之下,可以顺利有效保障学生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率,达成“提质增效”的目标。如在学习“运动的相对性”时,教师需要结合教材上的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案,在导学案设计中适当融入教学目标,并按照教学目标设计导学内容,方便学生在后续观察导学案的时候,可以从中掌握相应的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导学内容对课本进行阅读,在学生阅读结束以后,组织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练习题目,如:在小车中放置木块,在水平地面上推动小车运动,假如,在实验中我们将地面当成参照物,请同学们思考,在这种情况下,小车与木块处于什么状态;假如将木块当成参照物呢,再请同学们思考,这种情况下,小车和地面是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再次对课本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收集和问题有关的信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深入且详细的思考。为进一步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巩固,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导学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教学目标,同时,积极引导并制定教学计划,鼓励学生深入掌握对应的物理知识,有效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1.2 采取分层教学法,创新物理教学策略

初中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初中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均在发生巨大变化,再加上众多后天因素影响,初中生在学习能力、知识积累、思维习惯等方面会存在较大差异,这一差异通常难以通过人为手段消除,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在掌握全体学生学习状况以后,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基本情况,做好对学生的分层,划分出相应的教学层级,随后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物理教学策略,尽可能在教学形式、内容上体现出差异性。分层式的教学模式,要保证对各层级学生提供适当的教学引导,逐步提高各层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教学效率及质量提高的目的。例如,围绕“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学习时,教师需要提前分析学生的情况,结合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分析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以及学习能力高低,以此为基础掌握不同教学侧重,做好对学生的分层。针对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将课本基础知识传授当成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声音传播的关键要素,包括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了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对基础比较扎实的基础,在基础知识传授的前提下,适当增加教学难度,让学生掌握不同材质中声音传播的形式、速度等,学会对声音传播速度进行比较[1]。差异化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各层级的学生都得到有效教育,有助于全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1.3 游戏元素的融入,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开展

初中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普遍对一些趣味性的内容更感兴趣,通过在课堂上适当融入游戏元素,更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习技能。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性,在对课堂教学进行创新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能力,在教学设计的时候适当融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将教学内容适当融入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物理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从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为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还可以采取竞赛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实现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不过在运用该教学模式时,教师要遵循适度性原则,不能因为游戏而忽略了教学的真正目的,避免给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造成负面的影响。例如,围绕“压力”这一单元的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游戏竞赛活动:提前准备两个去掉木制把手的皮撬子,将原本插入把手的孔洞利用胶水进行密封;随后将两个皮撬子连接起来,使用注射器将里面的空气抽光;将两根绳子分别固定在皮撬子外侧,安排两组学生,各组学生分别拉着一根绳子,在教师发出指令后,各组学生分别用力向外拉扯绳子,观察一些皮撬子是否会被拉开。开展这一游戏的目的,一是为了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二是为了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验引入大气压强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在学生兴致较高的时候深入掌握本单元的相关知识点,提高本单元学习的整体效果。

2.实验教学创新,强化学生知识感悟

2.1 形象呈现知识,通过实验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对多数初中生来说物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较高,主要原因是在物理学科中蕴含的多数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对学习思维和学习经验并不丰富的学生来说,理解这些知识有较高难度,通过开展物理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观察知识,了解知识的演化过程,掌握物理知识形成的原理。因此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对实验教学的创新,通过开展形象、生动的物理实验,灵活对复杂且抽象的物理知识进行呈现,进一步降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度,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围绕“分子热运动”进行学习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配为两人一组的小组,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首先为学生准备两种不同材料,给予其中一名学生一杯热水,另外一名学生一杯冷水,并为各组学生提供适量墨汁,随后让学生将墨汁滴入装有热水和冷水的杯子中,认真观察杯子中墨汁的变化,通过简单的观察和对比,学生将发现墨汁在热水中散开的速度更快,在冷水中墨汁很长时间都未发生较大变化。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简单的小实验,学生将从中初步了解到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内涵,也可以让学生明确温度是影响墨汁运动的关键因素,这样一来就能够更清晰地在学生面前呈现原本复杂的知识[2]。在实验结束以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通过适当评价、总结探讨其中蕴含的物理规律,有效提高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程度。

2.2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体验感

知识本身就源自于生活,学习知识的目的又是为了反哺生活。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物理知识有着较强抽象性,不过这些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欧姆定律、电流和电路等知识,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有所体现。因此在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的时候,教师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下进行实验,以此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最终达到物理课堂提质增效的目的。尤其是在面对实验器材不足的情况时,教师更需要从生活的角度,收集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与物理实验有关的材料,将其导入到实验课堂上,提高学生的体验,强化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围绕“压强”这一知识点进行讲解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压强的内涵,学会区分压强、受力面积与作用力三者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中带一枚鸡蛋到课堂上,提前询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鸡蛋弄破,学生在这个时候会踊跃给出不同的答案,如磕破、摔碎等。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做一个示范,将鸡蛋放在手心尝试将其捏碎,随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这个时候学生会发现被手握住的鸡蛋很难破裂;而选择拿桌角磕的学生,很轻易就将鸡蛋打碎。随后,教师要结合这一实验现象,带领学生进行总结与分析,明确压强、受力面积与作用力三者在其中所呈现出的关系是怎样的。如,在对力的作用效果进行探究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个生活中的常见案例,用手紧握一个未充满气的气球,在发力以后气球会出现变形,在收力以后气球又会恢复原来的样子,这一现象就完美诠释了力的作用下可以让物体出现弹性形变。在对液体的压强进行研究时,教师可以在矿泉水瓶上戳一些小洞,随后在瓶子中装满水,这个时候学生会发现不同高度的小孔中喷出的水在长度上存在差异,通过这种简单的小实验,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水的压强与水的深度二者有怎样的关系。总的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有许多材料、现象,都可用于开展物理小实验,如气球、鸡蛋、矿泉水瓶等这些现实生活中随时可见的物品,在物理实验中都可以作为重要的实验道具使用,有助于强化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生的情感认知,真正了解到物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让学生掌握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2.3 设计问题要灵活,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提升,所接触的物理知识会变得更为复杂。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尽管学生有着较高参与积极性,不过由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缺少足够认识,很可能会影响实验的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打造一个开放性的课堂,让学生有自主交流、主动实践的积极性,也能够引导学生在开放的实验中,全身心的投入,并开展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探究、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进一步迎合“双减”政策提出的要求,进一步实现物理课堂提质增效的目标[3]。如围绕“浮力”这一单元进行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假如你们拥有烧杯、水、量筒、铁块、弹簧秤等工具,你们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出哪些物理量呢?在提出问题后,教师首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观察实验工具的时间,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简单的实验构思,并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交流,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随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几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如:(1)将铁块挂在弹簧上,随后将部分铁块浸入装满水的烧杯中,观察弹簧秤示数;将铁块完全浸入装满水的烧杯中,观察弹簧秤的示数,通过这种方式了解铁块受到的水的浮力大小。(2)教师可以将量筒放在烧杯上,在量筒中注满水,然后把铁块放进去,铁块放进去之后,量筒中水量溢出,那么溢出的水量就是铁块的体积。通过测算的结果,以水的体积计算出铁块的体积,然后根据密度公式计算铁块儿的密度。

3.优化作业布置,强化学生知识积累

3.1 设计生活实践类作业

物理知识源自于生活,因此在物理作业设计上,要主动建构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现象,并利于生活经验展开物理实践,有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真正能够将所学物理知识学以致用,逐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实践类的作业,可以依托单元教学内容展开,在学习了各单元知识以后,教师可以布置一次生活实践类的作业,通过作业布置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通过作业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进一步实现物理课堂提质增效的目标[4]。比如,围绕“运动和力”这一单元布置生活实践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制作自己会走的小车”的作业,让学生制作一个不需要人力就能够运动的小车,要求小车的自由运动需要保持1.5m 以上距离。在“电功率”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在家测试电器的电能”的作用,让学生罗列出家庭中消耗电能的用电器清单,对每一种电器每周用电的平均时间进行记录,并对不同电器每周所消耗的电能进行计算。为了让学生对作业保持浓厚兴趣,为了落实双减的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物理作业,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并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提升自身对于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在进行电工和电热的相关学习的时候,因为本章节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所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在物理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观察问题。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电路,并且结合自己的观察画出电路图,标注出电表开关等相关位置。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找一下家中的电能表,认真观察电能表铭牌上的数据和家中消耗电能的实际关系,并且引导学生计算实际的电器功率。

3.2 利用作业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教师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设计和布置分层作业,让各层级学生完成不同层级的作业,更好地实现物理课堂提质增效。例如,围绕“电功率”进行学习时,教师要结合对学生的分层情况,为各层级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5]。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设计一些基础性的题目,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而电功率的概念,如在购买灯具时,一般需要结合自身需求进行挑选,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灯具上的标识,明确“220v 25w”等数据的含义,了解什么是额定功率、额定电压;针对学习能力占班级中游水平的学生,可以布置难度更高的作业,灵活设置题目,如在220v 电压下白炽灯工作了两分钟,在这一时间内共消耗了4800j 电能,对白炽灯消耗的功率、白炽灯的电流及电阻进行计算。对综合能力处于班级上游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将作业的难度提高,比如向学生提供一幅“U-I 图象”,让学生根据图象当中的数据,做好对导体电阻、电流的计算。通过对作业进行分层,更有利于对各层级学生的知识进行巩固,让学生更踊跃地完成作业,让学生在更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学习,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树立较强的自信心,真正意义上实现物理课堂提质增效,实现“双减”政策,深入贯彻落实教育教学改革。

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课堂提质增效,需要教师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可以从理论、实践、作业三个角度入手,分别采取不同的创新手段,尽可能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在深入观察“双减”政策的同时,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提质双减物理
只因是物理
提质和增量之间的“辩证”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为城市提质而歌
处处留心皆物理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人民调解提质升级见成效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