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23-08-13

今天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三角形数学知识思维

杨 娟

(天水市第五中学 甘肃 天水 741000)

引言

数学学科的知识较为晦涩难懂,依靠学生自身的思维模式和自学能力很难达成良好的教学效果。故而需要教师通过问题一步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将复杂的知识原理和概念进行拆解,简化数学知识,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除此之外,课堂提问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由此可知,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办法进行研究和探讨是十分必要的事情。

1.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情况

随着社会发展和思想进步,教育事业也在逐步向好向上发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为学生和教师搭建了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实现教学创新的必然趋势,能够推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效果和水平。

现阶段,部分教师对课堂提问环节的准备不够充分,并没有对问题进行反复琢磨和推敲,容易出现问题与课程知识不相符、难易程度不当、偏离教学重点等现象,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推进教学进度时偶尔会忽略对问题进行解答和分析,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学生对正确答案的理解,不利于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

2.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2.1 面向全体学生

部分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节省课堂时间,或出于其他目的,有时会将问题限定在一组或几个横排的学生中,这种方式并不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在某种意义上反而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影响教学质量[1]。

开展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将课堂提问面向所有学生,不能因为学生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学情差异而只针对其中的一个部分进行提问,在完成教学任务、调控教学进度的同时要注意对全体进行提问,在整体上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数学课堂提问的重要目标是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将学生的精神和注意力集中固定在数学课堂中,所以要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把问题平均分配给所有的学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学习数学知识。

为此,教师要为全体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并对问题难度进行设计,使其与全体学生的学情状况相匹配。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就可以轻而易举得出答案,并不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起到良好的锻炼作用,也不能让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无法起到开发思维、理解知识的预期效果。当问题过难、学生无法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进行解答和分析时,学生会产生一定的迷茫心理和挫败感,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负面影响,逃避解题,使用无视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

2.2 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了解,并将其运用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或是采用趣味性的方式,缓解数学课堂的严肃感和枯燥程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以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以下简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 章《有理数》的课堂教学为例,在学习有理数之前,学生首先要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其次是有理数范畴内其他相关概念的掌握,最后才能对有理数进行比大小和具体运算。讲解正数和负数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正负数关系和数值,引导学生发现正数和负数的不同。比如气温会有“15°C”和“-15°C”,表示高度升降时会有“+50米”和“-50 米”的表达方式,在记录生活账单时会用“+4000”表示收入,“-4000”表示支出。将这些内容展示在黑板上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研究这些数字背后的含义,从而引出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与特征。在学生已经对正数和负数有着一定的概念和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加大问题的难度,让学生把“39 6.1 -4 +89 -207 -8.5”等数字进行分类。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分类结果进行判断,并将分类原则进行讲解。介绍到正数与负数的符号时,刚好可以借助刚刚的分类问题向学生讲明,正数前的符号可以省略,负数前的符号不能省略。这种方法摆脱了刻板的问答形式,寓教于乐,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数学的魅力,也在一定意义上巩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夯实了数学知识的基础。

2.3 新旧知识结合

当问题中全部是学生尚未接触的新概念或熟练度不够的数学原理时,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和逃避心理,下意识觉得自己无法回答并解决这个问题,这一类对学生而言完全陌生的题目也没有给学生提供解题的切入点和思路,从而让学生丧失了解题信心[2]。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已经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与授课内容进行结合,通过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为学生提供解题思路和技巧。由于题目中存在学生可以进行理解和思维发散的数学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信心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已知过渡到未知,顺利吸收新的数学原理。

例如在教材七年级下册第7 章《一次方程组》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前面学习的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回顾,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授课进行课程导入和铺垫。通过新旧知识的结合学生很容易将这种思维模式导入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释放一部分教学压力和工作,学生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学习教材八年级上册第13 章《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教材七年级下册第9 章《多边形》中关于三角形内角、三边关系等相关性质与知识进行复习,提问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之间的区别和关联,进而向学生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知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完成全等三角形部分的课堂教学。

2.4 使用提问技巧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其知识架构往往一环扣一环,逐层深入、逐步推进,渐渐提升了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提问环节,教师可以使用一定的教学技巧,对课堂提问的问题及提问形式进行规划和设计,循序渐进,慢慢加深问题难度,将学生的思维拉入课程当中。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的准备环节没有进行科学合理地设计,随意进行提问,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集中思考,容易将学生的思路打乱,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发挥课堂提问对教学活动的推进作用。例如教材九年级上册第23 章《图形的相似》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将成比例、但长度不同的线段展示给学生,并将线段长度进行标注,询问学生这些线段之间的异同。然后展示两个全等三角形,再将其中一个三角形等比例放大,并分别几个测量角度和边长,就这几个三角形的特征向学生进行提问。通过测量和已经明确的数据,学生能够得出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和判定条件,并据此对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除了逐步深入的提问方式,教师也可以将数学问题融进学生较为熟悉或感兴趣的场景中,把简单直白的数学问题放置在规定情境中,可以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比如,在学习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0 章《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方差的计算过程相对而言比较困难和繁琐,教师可以将“早穿皮袄午穿纱”的现象介绍给学生,并提供一份新疆地区的日气温变化图,让学生对方差数据进行计算,观察数据的离散程度,从数据角度解释这种地理现象。

2.5 及时总结反思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会随着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得到锻炼和提高,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不断深入和推进的过程中对教学理念、方式方法、课堂流程和教学环节进行革新、改进和优化。教师很难为学生提供完美、没有缺点和漏洞的数学课堂教学,因此要不断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对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优化,吸取成功经验、总结失败教训,探索提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办法和途径,在今后的数学课堂中进行弥补和完善[3]。在向学生讲解教材九年级下册第26 章《二次函数》时,由于在八年级下册时学生已经学习了部分函数的知识,并对一次函数有着一定的理解,所以教师可以翻看当时的教案和教学笔记,根据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掌握和熟练情况对二次函数的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对成熟、高效的教学方法进行迁移。

除了在课堂教学上进行总结和反思,课下的学习活动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度。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测试,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可以发现自己数学知识体系上的漏洞,并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数学学科的课后作业,合理设计作业量和难易程度,在没有精力自行设计作业题目的情况下,也要对课后作业的题目质量进行选择。通过对课后的分析,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知识点理解方面的薄弱环节,并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进行针对性地提问。这种方式能够强化学生对重难知识点和弱项的理解,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结论

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这样能够掌握班级学生整体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可以在问题中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元素,将新旧知识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理解,降低问题的难度。提问技巧的使用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导入到问题情境中,教师要定期对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去芜存菁,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三角形数学知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