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时代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探究

2023-08-13杨丽娟

今天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师

杨丽娟

(和政县罗家集学校 甘肃 临夏 731200)

引言

互联网+语文教学即语文教育信息化,指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以合理方式应用在课堂中。教育信息化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强化。信息技术在辨字识词、阅读教学以及习作教学中均可以得到良好的利用。基于此,老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质,能够科学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课堂的生动性、降低知识的难度,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进而提高语文成绩。

1.“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探究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教学理念,具备现代化教学思想,不断地探究教学新模式,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可以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利用板书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语文知识只能通过黑板来呈现,较为枯燥,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互联网+”下,班级中引进来各种信息设备,如交互式白板、多媒体等等,这些设备可以将语文知识以音频、影响等方式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教学形式,极大的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动性,使得学生可以有效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突出了他们的主体性。

其二,可以降低语文知识的难度。“互联网+”下教师可以下载网络资源、利用信息设备等教学。相比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其能够可以将晦涩的语文知识形象的展现给学生,能够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以多媒体视频播放的形式,展现阅读文章的创作背景、作者经历等等,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关于文章的信息,以此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其三,能够延伸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教学地点较为局限,一般是教室中。“互联网+”下,教师教学地点实现了延伸,能够利用线上方式进行教学,拓展学生们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开展直播课程等方式,引导学生的课后学习,实现教育监督,提高教学效果。

其四,可以推进教育改革深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革,教育改革稳步进行。教育信息化、新课程标准以及双减等均是国家为促使教育更加适合学生,而出台的相关政策标准[1]。这些政策标准均强调了教师要注重素质教育,能够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互联网+”语文教学,是教育信息化的体现,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教育改革政策的落实。

2.“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探究现状

在“互联网+”背景下,很多教师都能够认识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并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革新。但在实际应用环节中,依然存在一定问题需要改进。教师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形式较为单一,一般都是通过课件播发的方式进行,这种形式只是让课件发挥了黑板的作用,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所以导致教学效果一般。教师教学中应该能够灵活的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进行相关教学软件的利用,可以与游戏、视频等进行结合教学,以此来提高课堂趣味性。

3.“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新趋势

3.1 教学模式发生变革

“互联网+”的全面应用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使教学不必局限于教室内和课堂中。这一优势必定会为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巨大变革。

首先,“互联网+”为教学创造了众多便利条件,从教学形式上而言,小学语文依托“互联网+”有着更多的开展形式,如翻转课堂、微课、混合式教学等,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与实际学情,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形式。从教学内容上而言,“互联网+”打破了资源和信息受地域局限的现状,促进了教育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从教学方法上而言,“互联网+”时代使教师能够使用更多的辅助教学工具,如交互式白板、USB展台或独立展台、计算机等工具,其包含的丰富教学功能使语文教学过程更加动态、直观。

其次,“互联网+”促进了教学观念的转变。互联网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走进校园后,对传统板书结合精讲的教学方式造成了一定冲击。随着《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的推行,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成功由“全面普及”阶段迈入了“深度应用”阶段。教师在该过程中的教学观念产生了较大改观,从原来的坚持传统到现在的主动革新,体现了一线教师对“互联网+”时代的认同与主动适应。

最后,“互联网+”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随着教育资源和信息的共享,国家建设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师网络培训和服务平台”等教师学习和发展的平台,使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对自身专业素养进行提升。教育资源的共享必然会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专业能力发展必然会为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变革。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教学形式、内容和方法上,还是从教学观念与教师专业发展上,“互联网+”都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变革。

3.2 学习方式多元化

课堂教学由“教”与“学”两部分构成,无论教学形式如何转变、教学方法如何创新,都无法脱离贯穿教学始终的“教”与“学”间存在的基本关系。“互联网+”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而“教”在课堂中有着组织和引导的重要作用,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多元化是可以预见的必然发展趋势。在现行小学语文教学中,“互联网+”催生的新学习方式主要有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和协作式学习。

碎片化学习指学习者将零散的信息或看似矛盾的信息片段进行有效整合,并依托自身思维方式建构具有特色的认知体系。教师在该学习方式中扮演着“破冰者”的角色。教师需要对关键信息进行加工与分解,以微学习的方式捕捉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时间,在每个单元结束后通过微学习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移动学习意味着学生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开展具有适应性的学习活动。“互联网+”为教学提供了大数据、云计算、云储存等技术支撑,使移动学习有了多种有效开展的形式。传统课堂在移动设备的加持下,开始有规律的走出教室,使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内容,在越来越普遍的学习下,学生很容易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互联网+”进一步推动了全民学习的发展,构建了善学乐学的学习生态。

“互联网+”使相对独立的个体学习逐渐趋向于群体学习。处在不同地域的人群能够借助云平台获取任意学习资料,通过网络视频、电话等手段实现“面对面”的互助互学。在现行的线上学习中,学生往往会依托各种主流网络学习或会议平台进行协作学习,教师在该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在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连续性、协作性、自主性等特征。

4.“互联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探究策略

4.1 “互联网+”在辨字识词上的应用

“互联网+”可以应用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字词的内涵,加深学生的记忆,让他们能够在课程中将生字词吸收。辨字识词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一般而言,识字教学在低年级占比较高,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应该重点思考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生字词。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识字教学中,可以促使学生学习效率提升。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直观识字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春夏秋冬》教学时,就可以利用软件展现相关生字词,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以“霜”字学习为例,教师在识字软件中输入“霜”字,将“霜”输入到相关软件中,软件会像字典一样,将字形、字音以及解释等全面的展现出来。同时还能够对生词的笔顺反复进行动态演示,可以强化学生对笔顺的记忆,促使学生可以完成正确的进行相关生词的书写。同时对于生字的内涵还可以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呈现,如“霜”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由水汽遇冷凝结而形成的。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者视频等展现霜形成的过程,以此来强化学生对生字词含义的理解。

其次,可以利用游戏进行识字的趣味化教学。教师可以利用PPT 制作相应的识字教学活动,开展相关游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识字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图片展示相关生字词,让学生们猜测,然后上黑板上书写。以《春夏秋冬》中的“雪”字为例,教师可以通过PPT 出现关于雪的图片,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让他们进行书写,对于书写正确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

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识字教学中,可以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

4.2 “互联网+”在语文阅读中的应用

阅读教学非常重要,其占语文内容的很大比重。可以说阅读学习情况低直接决定着语文整体水平,所以教师需要认识到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注重阅读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可以进行互联网技术的融入。

其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情境,开展情境教学。情境构建方式的种类很多,可以通过言语讲述的形式进行构建,也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等信息化方式构建。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和想象力有限,教师利用信息化方式构建情境可以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能够促使学生深入的理解文章内容。

例如,教师在进行《白鹭》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白鹭》是一篇写物文章,主要是通描写白鹭来外貌、特征等,来表达作者对于白鹭的喜爱之情。对于学生而言,很多人没有见过白鹭,对于白鹭较为陌生,因此想象上会存在一定难度。基于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白鹭的视频,让学生细致观察,对白鹭形成初步认识,然后进行阅读文章学习,让学生分析文章中对白鹭的描写是否和视频呈现的相同。通过这种构建视频情境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创新阅读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想要提高阅读教学的吸引力,应该注重阅读氛围的营造[2]。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营造阅读氛围。

首先是光影阅读,指的是动画视频的方式展现阅读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阅读情节。光影阅读一般适用于故事类文章教学中,例如,教师在进行《猎人海力布》教学时,可以播放《猎人海力布》的动画版故事,让学生进行观看,促使他们能够深刻的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情感。通过这种光影阅读的方式,让阅读文章具备了立体化特征,更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其次是有声阅读,指的是通过播放阅读文章音频的方式,让学生倾听阅读内容,感受阅读内容所表达出的美好意境,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3]。有声阅读适用于诗歌、诗词类阅读教学中,通过听范读,体会诗中情感。例如,教师在进行《秋晚的江上》教学时,就可以开展有声阅读,为学生们播放范读音频,让他们体会江边秋日黄美景,通过听的方式感受江上斜阳和归巢的鸟儿等。此外,老师还可让学生们进行对范读的模仿,借此来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能力。

最后是音乐阅读,指的是在学生进行文章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和文章内容主题相关的音乐,促使学生能够具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深度理解文章内容。例如,教师在进行《鸟的天堂》教学时,在学生默读文章的过程中,就可以播放与流水、鸟鸣等相关的轻音乐,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阅读中有跟随作者进入到“鸟的天堂”之感。

4.3 “互联网+”在习作教学上的应用

对于学生而言,习作是语文中学习中最具有难度的一个模块[4]。习作时,学生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偏题、内容空洞这两个方面。对于前者,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话题的理解上存在问题。对于作文内容空洞,主要是学生在素材积累上有所缺乏,导致没有素材去支撑作文的观点,进而出现言之无物的情况。针对学生在习作上的问题,可以通过写作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技术的方式进行解决。

针对写作偏题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能够深度理解作文主题,从而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例如,教师在进行《我的心爱之物》教学时,就可以利用交互式白板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让学生理解主题,认识到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写作,如心爱之物的外观、获取方式等等,在主题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方向。同时教师应该注重教授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让其能够在练习或者考试中进行自主分析,防止写作偏题。

针对作文内容空洞,教师应该注重让学生进行素材积累。在课上,教师可以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积累。在课后,教师可以构建在线学习平台,在平台中进行相关素材的分享,让学生进行打卡学习和积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说实现全面的素材积累,加强知识储备,让作文有物可言,提高作文质量。

4.4 “互联网+”在课前预习中的应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前预习往往需要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完成。小学生其认知能力与学习能力较为薄弱,缺乏良好的自我约束意识,这一发展特征导致传统教学中课前预习环节取得的效果十分有限。而这一问题又难以解决,长此以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受到了一定忽略。“互联网+”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壁垒,学生不必再进行“全凭摸索”式的课前预习。教师可将学生需要进行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成精简又生动的微视频,为学生的课前预习提供方向和指导。

例如,教师在进行《故宫博物院》的教学前,可将矗、銮、琉等基础生字的写法和读音制作成微视频,为学生展示动态的写作过程。识字写字是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内容,同样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障碍之一。教师在课前通过微视频使学生对生字有一定了解,有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阅读,从而将更多课堂时间用于重难点教学中。此外,教师可在微视频中融入“猜建筑游戏”,在视频中加入“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图片,在图片中不做任何标注,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对文章的初次阅读,通过文章描写判断微视频中建筑的名称。由此激发学生自主进行阅读的欲望。需要注意的是,微视频应实现对基础知识内容的有效讲解,如此方能在后续教学中帮助学生顺利转化所学知识,促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自身。学生在带着良好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疑问走进课堂后,教师只需要对基础字、词内容进行回顾,并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即可。由此借助微视频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与课堂参与度。

结束语

新时期是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技术非常丰富。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师应该注重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将其与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以及习作教学进行有效融合。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