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助力小学语文,构建生动课堂
2023-08-13安秋影
安秋影
(和田市第一小学 新疆 和田 848000)
绝大多数的小学生们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完成自己的身心发育,普遍没有形成对标于抽象性、概念性知识开展有效摄入、理解和内化的意识与能力,且在这一方面的主观兴趣也不是非常浓厚,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回避的客观事实。尽管在整体上仍然位于科目教学体系的基础部分,然而小学语文课程中所存在的人文性、情感化内容依然有着突出的抽象属性,这对于大部分小学生们来说难免会带来一定的理解挑战。出于有效调和这一客观矛盾的考虑,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在科目教学的过程当中进一步致力于开发、展示多媒体教育技术在资讯呈现方面所具备的可视化、动态化、多元化之优势条件,完成目标知识项目的“平面——立体”和“抽象——具象”的实质性转化,同时在教学模式中进行更具生本吸引力和信息维度感的改造,以此为主要抓手实现教学质量的显著攀升。
1.利用多媒体强化小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们首先对自己所接触的学科产生足够的学习动力,教师的教学工作才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效。立足于这样的客观事实,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多媒体的教学运用应当首先围绕“激趣”二字做好“文章”,分别从信息表现形式、课堂场景以及内容展现形式三个角度出发设计、执行相应的策略,让课堂首先牢牢吸引住学生们的眼球。
1.1 优化知识与技能信息的表现形式
就通常情况而言,小学生们的思维模式仍旧存在着浓厚的感性色彩,同时也会在更大程度上根据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判断一门课程的学习价值,而这些对于他们的课程学习效果也必然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反作用。立足于这样的基本事实,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凭借多媒体技术来完成目标资讯的可视化、激趣化和动态化处理,使那些本来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得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乃至伪实景等更有感官作用效力的模式被直观地呈现出来,在为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良好体验感的基础上从更高维度出发优化目标资讯和学生们思维习惯之间的适配情况,从而有效降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消耗的智力、精力成本,进一步帮助学生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和乐趣,继而有效引导他们更容易地取得学习的成就感。
比如在开展涉及“拼音”这一方面的基础教学时,教师不妨通过技术手段和网络资源,使那些本来存在于抽象维度中的拼音字母能够以卡通角色的形象出展示在大屏幕上,利用这些“活灵活现”的人物的自我介绍以及它们彼此之间所发生的“辨识双胞胎”“谁插队了”“减肥奇遇记”等故事内容来引导学生们快速形成准确的认知记忆,进一步掌握这些字母的写法、读法和比较简单的拼音发音组合,使课程目标的达成变得更加迅速、自然、有质感。
如此一来,学生们就可以凭借自己与生俱来的自然感官来完成对知识资讯的有机摄入和能动消化,同时也在主观上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这都给之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2 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场景
“讲课文”无疑是小学语文课程最为主要的一种授课模式,那么“怎样才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读懂、学会课文”也就成了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思考、解答的一道关键命题。在新课程改革的促动下,小学语文教材当中的每一篇课文基本上都配有大量精美的插图,然而即便如此,这种通过图片来表达出的信息仍旧有着突出的“静态”属性,无法以更为灵动的方式来体现出更为可观的资讯,无法在更高程度上为学生们带来更有代入感的学习氛围。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不妨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资源来开展动态性、高维化的资讯展示,借助于“视听结合”的模式来结合教材中篇目的内容构建出一片代入感极强的虚拟情景,使学生们得以“走”进课文天地之中,让他们和课文当中的诸多人物共同体会真实的事件发展流程、人文环境和社会情怀。这种场景的虚拟构建能够让学生们在自然感官的影响之下对教材生成自觉、深刻其富有感知交互作用力的理解,同时教师也能够在学生们所生成的这种良好认知成果的基础之上进行更有情感融合效力的讲解,一方面节省了抽象情景构建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显著地完善了教学的情感渲染效果,可谓是“一举两得”。
例如在带领学生们学习《山中访友》这一篇课文时,教师不妨首先通过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们播放一些包含有娟娟水声、瑟瑟风声、幽幽鸟啼等声音元素的音频资料,同时鼓励学生们以这段音频为背景音对课文做自由诵读;之后,教师便可组织学生们通过大屏幕观看一段视频资料,感受课文之中所出现的类似于“淘气的云雀”“无言的老桥”以及“森森的树林”等自然风物的魅力;在这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们观赏一些通过“第一视角”来拍摄的彰显“山林风光”之内容的视频,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想象成文章的作者,跟随视频的镜头而欣赏大山之中别样的魅力风光,继而使“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这一情怀在学生们的心中自然盛开。
这种方法的有效应用在本质上迎合了“沉浸课堂”的构建需要,同时也对学生们的自然感官认知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这些都让学生们和课文之间的距离得到有效拉近,继而激活了学生们的课文认知潜能。
1.3 丰富课程内容的展现模式
在传统模式的教学课堂之下,绝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都以“看”和“读”作为主要乃至唯一的形式;但是就算一篇课文的文笔和撰写技法再优美、再高超,教师的朗诵工作做得再到位,大多数小学生们对于这种“老套”的学习模式也难免会感到“审美疲劳”,从而逐步弱化自己进一步学习的能动性。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大可以依托于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借助于更为多元的表达手段和平台来实现对教材内容的有机输出,让学生们得以对目标材料的体会获得更为新颖的认知角度和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在从更深层面激活、释放学生们资讯认知潜能、灵感的基础上也能在客观层面凸显出语文学习活动的无穷乐趣,继而使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和课程的教学质量都得到极大程度的改善。
比如在引导学生们学习《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过程当中,教师不妨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为学生们所熟悉、喜欢并且对标于这首诗整体风格的流行歌曲,再通过一些音频编辑软件把本诗的内容当作“歌词”填写到这些曲子当中来形成一首“新歌”,让诗歌的本来面貌得到有效的还原,最后再依托于电子白板等设备配上与诗歌、歌曲内容、主题相映衬的影像资料来制作一部“诗歌MV”并播放给学生们欣赏,从而令语文课呈现出更为浓厚的“音乐课”的氛围,用“吟唱”的手段来取代传统的“朗读”去带领学生们开展诗歌的吟诵、记忆和理解,既还原了诗歌的本质,又扩展了学生们对诗歌和语文学习的主观理解。
借助于这样的教学引导手法,学生们的感官资源将得到多角度、多维度的融合开发和利用,对目标知识的认知路径也会被大大拓宽,从而实现课堂教学质量、效率的实质性提升。
2.利用多媒体完善小学生们的语文学习认知
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们更好、更深、更全面地对知识形成有效的认知,这些是引导他们进行后续实践应用的核心前提。立足于这样的客观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多媒体的教学应用绝对不能够只停留在让学生们感到“开心”的层面上,还需要对标于课程教学的中高维目标,从生活联系构建、近义单元区分以及知识框架设计这三个角度出发来开展对应的教学指导,继而追求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2.1 借助多媒体视频建立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间的有机联系
“来自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些是任何知识、技术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作为社会属性十分突出的一门课程,小学语文中的学习内容在这一方面自然会表现得更为突出。大多数的小学生们虽然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他们的“社会生活”,然而生活却早就已经把自身的多元魅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学生们的眼前。基于这些事实,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工作当中,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和资源的情景代入优势,结合教学材料的主题、课程教学的方向还有学生们现在的趣味取向和日常经历,为学生们设计、播放一些既包含着生活性要素又契合于目标材料之学习需要的视频,利用这些资料来体现材料的人文主题和知识要素,把“寓教于常”的科学理念真正落实到实处,同时令学生们得以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在寻常生活当中巨大的“存在感”,并进一步深化学生们对相应知识资讯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例如在引导学生们进行《母鸡》这一课的学习工作时,教师不妨在有关的多媒体视频当中融入更多体现常见小动物们憨态可掬、活泼可爱之形象以及它们和人类共同相处的温馨画面的内容,如:自己刚刚推开家门,活泼的小狗就会高高兴兴地跑过来使劲蹭自己的小腿,毛茸茸的小尾巴一个劲儿地摇来摇去;自己正在书桌上写作业,顽皮的小猫“嗖”的一下跳上书桌,歪着自己的小脑袋看看作业上的字,似乎正在为自己做检查;坐在沙发上听音乐放松时,鸟架上的鹦鹉也开始像婴儿一样“咿咿呀呀”地叫,似乎在学着歌手唱歌;等等。
依托于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在“生活”和“课堂”之间所建立起来的联通渠道会更加通畅,也能够凭借自己的日常感受降低理解、内化知识资讯的难度,从而进一步促成理想学习效果的取得。
2.2 通过信息情境展现帮助学生们区分近义知识单元的区别
作为一门最为基础的语言类课程,小学语文当中必然会存在着很多在含义表示、发音和表现形态等方面有着较高相似度的内容,同时不少学生们在这一方面恰恰没有足够的辨识意识和能力,继而导致他们在学习和后续的应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本可避免的问题。在引导学生们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同样能够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资源来设计出相应的方案,借助信息场景的多元展示来为每一种近义信息构建出富有精度的“应用示范”,使学生们得以摆脱机械的理论认知而从沉浸感、具象性均十分突出的情景路径切入去正确理解、辨识这些近义知识单元之间的不同之处,继而在之后的识别和应用环节当中可以实现真正的“精准利用”,并可在学生们的学习过程当中深入体会这种教学模式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比如在帮助学生们准确分辨“以为”和“认为”这两个近义词汇的工作中,教师不妨在多媒体视频当中分别设计出如下两个情景:母亲十分讨厌吃芝麻,无论哪种食物只要上面有芝麻她都会断然拒绝,自己对这个感到十分不解,母亲说:“我认为芝麻是脏东西,黑乎乎的没胃口”;母亲是一个“近视眼”,有一次早晨醒来忘了戴眼镜就去吃早饭,她刚一拿起烧饼就看到了上面黑乎乎的芝麻而后又把烧饼放下来,爸爸问:“这是怎么了?这不是你最喜欢吃的芝麻烧饼么?”母亲听后尴尬地笑了笑:“是芝麻呀!嗨,我刚才还以为芝麻是脏东西呢。”
这种场景性的教学载体帮助学生们从“自我代入”的角度出发来完善了对目标知识资讯的多维对比学习,同时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们调动其他方面的学习储备,继而实现目标知识单元之间的共促共进。
2.3 借助多媒体设备帮助学生们建立知识信息框架
小学语文是一门内容性十分突出的基础性学科,所有存在着汉语和汉字的地方都会有对标于语文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这就代表着在学生们升入到高年级之后,他们之前所接触过的以及接下来将要去学习的知识内容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包罗万象”,这些就无可难免地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如坠云中”的负面感受,不知道自己应当怎样去理解、内化这些知识信息。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依托于多媒体设备所具备的即时资讯操作和多维模式展示的功能来寻找相应的思路,引导学生们在端口设备上建立一张囊括了有关阶段知识信息的电子思维导图,把其中不同类型的知识成分按照各自之间的作用关系、教学次序、考查高度等标准联系到一起,用可视化的图形模式来帮助学生们构建起一张条理清晰、内容详实、结构完备的“知识网”,从而使学生们得以对有关的知识内容产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的认知成果,避免在后续的复习和应用中因为“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
例如在帮助学生们开展涉及“病句”这一主题的专项复习工作时,教师便可在电子白板上绘制出以“主语缺失”“宾语错位”“句式杂糅”“语关联词使用不当”“语义矛盾”“逻辑不当”“语义重复”“歧义”以及“主语错位”等基本病句形式为基准项目的导图框架,之后在不同模块的周围构建相应的病句类型的概念、判断标准、修改方法等子模块,再利用一些经典的例题将每个模块一一串联在一起,让学生们对病句这一方面的综合认知上升到更高的高度。
如此一来,学生们就可以“跳”出低阶的认知思维圈,从更高的视域出发去审视、理解、梳理、吸收这些知识信息之间的关系,并在综合性认知的作用下完成后续的二次内化和深度应用。
结束语
“科技”和“教育”是一对相辅相成、互促互进的“双生子”。教育虽然是一项古老的事业,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应该“固步自封”,相反地,教育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正是因为它能够不断吸收新鲜的科技成果,以让自己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加大对多媒体技术的研究、引入、应用和完善力度,为学生们打造更加具有融入感、趣味性、互动性和科学性的指导课堂,使学生们获得更为昂扬的学习热情和更加完善的教育服务,从而为他们将来进一步的语文学习和课程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