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生新派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的审美特征
2023-08-13何云清
□何云清
网生新派纪录片指的是互联网平台驱动、面向互联网用户制作、在互联网平台播出和传播的纪录片,B 站首席运营官李旎将《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人生一串》等在网络走红的纪录片定义为网生新派纪录片。“所谓网生新派纪录片,指的是通过互联网平台驱动面向互联网用户进行制作,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的纪录片。它有三个特征:内容求真,形态多变;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注重互动,易于传播。”纪录片被誉为“国家相册”,既承载传播文化、观照社会的责任,也表达着人们的情感和思考,而网生新派纪录片同样如此。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小组第一次会议时指出,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创作者应深耕细作,为网络文化的主流价值导向做出表率,这就需要了解网生新派纪录片的审美特征。基于此,本文尝试以《但是还有书籍》为例进行探究。
《但是还有书籍》以书籍为纽带,记录这个时代形形色色的爱书之人的故事。纪录片与书叠加在一起,看似小众、冷门,却在B 站的播放量超过2200 万,豆瓣评分达9.4 分,不仅收获了大批流量和良好口碑,还引爆了片中出现的冷门纯文学书籍和历史书籍的销量,让众多年轻人重新燃起读书的激情,成为网生新派纪录片中一部现象级的作品,但这些都源于该纪录片在内容和形式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特征,正如朱光潜说的:“专就美的本质问题的历史发展来说,它主要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以及理性与感性的关系的问题。”[1]具体而言,即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和完美融合。
内容
杜夫海纳说:“艺术固然需要艺术家的首创精神,但艺术确实也期待公众的认可。在更深的层次上,创作者的审美经验和欣赏者的经验并非互不相关。”[2]纪录片作为一门艺术,是需要被理解才能使其内在之美得以呈现,欣赏者直接理解的是作品本身,而需要间接理解的是作品的创作者。《但是还有书籍》真实记录了爱书之人的行动、想法、情感、价值观,经过艺术的提炼和概括,故事如读书一般亲切、自然。人物的真情流露、细腻动人的情节铺设,使美以直观性、典型性的感性方式被置入纪录片中,让欣赏者与创作者产生审美上的共鸣。
直观性。 直观性是欣赏者能从审美对象中进行直接关照的特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具体性,人们凭借自己的审美感官和心灵对审美对象进行最具体的感受,二是直接性,人们在欣赏审美对象时无需反复持久的逻辑思考,即可在精神上、情感上获得难以言传的审美愉悦。[3]
网生新派纪录片注重内容生活化,更真实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日常工作生活状态,这能使观众对审美对象进行最具体的感受。《但是还有书籍》中的每个小故事大概10 分钟左右,虽然篇幅较短但叙事节奏平缓,主要围绕人物的核心行为。在《书海编舟记》中,小说家、后浪文学主编朱岳一直致力于出版和推广小众的纯文学,尽管现实让他精神恍惚,让他头秃,但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主义,相信未来的华语文学是一块肥沃丰饶的土地。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朱岳不遗余力地挖掘新作品,也捕捉到他的一些琐碎无聊的日常生活,比如编辑日常,如“上班,打卡,打完卡,然后看豆瓣,然后看稿,看邮箱”以及书店中偶遇熟人的尬聊。这些被拍摄对象建议“掐了别播”的细节都被放入片中,让朱岳看起来就像人们身边的普通人,有烦恼,有焦虑,但根本区别在于他有自己的情怀和坚持。此外,还有嗜好美酒美食的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开一辆书车行走中国的80 后夫妻等,无论是书籍行业的大家还是小人物,他们的故事都生动有趣,平易近人。
跟随客观性镜头,人物的主要经历循序渐进地在观众面前展开,透过简笔动画的闪回式蒙太奇,观众得以走进人物的内心,真切地体会人物的快乐和烦恼以及创作者借由人物故事传达出拍摄节目的初心和情感联结。该纪录片(共两季)由30 个小故事组合而成,观众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串联整个叙述,获得深度的沉浸式体验,感受人物对书籍的那份专注和纯粹。从观众的视角来看,窥探到不同职业者的喜怒哀乐,既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又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体验,沉浸在屏幕前与片中的人物一起共情:走出喧嚣,放下浮躁,享受阅读带来的人生之美;踏实努力,默默耕耘,将热爱的事情做到极致,正如现象学美学家盖格尔说:“思想只有在作品中被认出时它才有价值。”[4]故事的生动性和鲜明性,使观众在欣赏审美对象时无需反复持久地进行逻辑思考就能发掘出内蕴于其中的思想主题,这种思想才容易让观众信服和接受。
典型性。 人们购书读书经常会忽略那些为他们和书籍牵线搭桥的编辑、译者等人,更不会知道书籍背后还有那么多的故事,《但是还有书籍》把选题分别设在写作、编辑、装帧、推荐、出版以及二手书、图书馆等方面,几乎涵盖了一本书从诞生到读者手中的各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记录了一个典型人物。“他们(拍摄人物)之间,一定是有某种共性的。一方面,其自身的专业能力肯定是过硬的;再者,他们还有一些相同的特质,比如对从事的事业有非常专注的态度。”总导演罗颖鸾曾这样说道。该作品不仅拓展了文化类纪录片的选题范围,也确立了细致典型的选题原则,细致才能集中深入、多方位记录,才能精细刻画,塑造典型形象。别林斯基把典型叫做“熟识的陌生人”,熟识的是现实基础,陌生的或新鲜的是艺术创造。他特别强调典型形象的独创性: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5]比如节目中担任国家图书管理员的顾晓军,业余时间学习了法语、波斯语等十余种语言,在念到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所创作的《最后一课》片段时,情不自禁地哽咽起来,这微妙细致的情绪变化感染了众多观众,也许这就是对语言的感情吧。还有“板凳一坐,一辈子冷”的中华书局编辑俞国林花了13 年时间整理出版《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等。这些典型人物傻得可爱,令人敬佩,他们对书籍的热爱和坚守与现实社会的快节奏和娱乐化形成鲜明的对比,没有刻意的煽情和心灵鸡汤却常常让屏幕前的观众泪流满面。
《但是还有书籍》把高浓度的人文情怀与文化含量植入到日常化的新颖表达之中,借助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典型,在故事的发展脉络中一一呈现,用光影描绘出传统文化的艺术美,唤起人们潜藏的审美意识,体现出创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探求和人生价值的真实看法,典型性体现了新时代语境下“工匠精神”的具体特点,反映了人物及他们作品中那种缓慢的、无用的、非功效的力量,是抗衡或者弥补我们现代人所遗失的一些东西。这种真实的典型是具有示范性的,对网络主流价值观起着引领导向的作用。
形式
纪录片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表现形式的选择,我们经常说内容决定形式,但这往往出现重内容轻形式的现象,但实质上内容和形式是相互制约的,形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席勒所说:“内容只能对个别功能(感性或理性)起作用,只有形式(活的形象,感性内容和理性形式的统一)才能对人的整体起作用。”[5]在互联网时代,影像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使纪录片的创作视角更加多元,网络传播更加快速。对网生新派纪录片来说,在保证内容真实的基础上,形式可以丰富多变,不拘一格,如利用小剧场、图片、说唱、配音、动画等不同形式进行创作,所以技术的革新是为纪录片创作锦上添花,把想要表达的内容能够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下面笔者来分析《但是还有书籍》通过哪些形式打破文化类题材的沉闷。
动画——营造的艺术美。动画是一种特殊的对生活事实的解读手段,这种表现“事实上的真实”的手段拓宽了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但是还有书籍》的创新在于用动画配合书籍、故事,让动画与内容互动起来,而不是简单地还原和再现,比如编辑朱岳的日常工作是上班、打卡、看豆瓣,这种生活枯燥单调,在镜头里更显得平淡乏味。于是,创作者在朱岳的故事里安排了两段好玩的动画,一段讲述他在小说中创造的魔幻世界,一段是他因推销纯文学而陷入困境生成的“梦魇”:完不成高管的码洋任务,自己的头发随着高管的唾骂一缕缕脱落。动画风趣幽默,脑洞大开,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可,弹幕中很多人说“导演很棒”。在《成为漫画家》一集中,漫画家许先哲的创作理念同样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作者身临其境地与角色同框对话,恰如其分地指出创作是真正把作者放在故事中的,人物有了灵性,作者成了记录者,这样新颖的表现形式感动了众多观众。
简约又充满文艺范儿的动画填补了镜头难以捕捉的灵动体验,使节目中的场景具象化、丰富化,既增加了视觉元素的信息量,使视觉艺术化和娱乐化,又起到衔接情节、表达创作理念的作用。运用动画不是一味追求一种形式上的美感,而是带有创作者深厚的思想意蕴的内容指向。细致入微的纪实观感,声画合一的真实再现,也使纪录片的主题表达更加形象、有趣、深入人心。
解说——内涵的意蕴美。文化类纪录片不仅是对文化具象的罗列和记录,还要在光影的碎片中呈现出文化的风采和魅力,《但是还有书籍》就通过富有诗性的解说来揭示影像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象。
编辑、译者,一群隐身于书背后的人,他们穿梭于字里行间,钻研着逗号句号的学问。 他们以敏锐的眼光,探寻文学的矿脉,他们以细微琐碎的工作,搭起跨越语言的桥梁,摆渡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编织着航行于浩瀚文海中的思想之舟。 ——《书海编舟记》
以一支画笔勾勒民间文化的一缕幽脉, 以艺术家的眼睛回望农耕文明的安宁与美好。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从内容中来的设计,往往谦卑内敛,不动声色,但细看之下总能发现,设计师们原来早已把隽永的情感与深邃的思想都统统锁在了那方寸之间。 ——《设计师的纸上王国》
漫画里有侠客,有怪物,有未来世界。 漫画外,只有一个人,一支笔,一张桌椅。 用方寸大小的格子,创造出整个世界的人,被称为漫画家。 ——《成为漫画家》
隐身、穿梭、钻研、探寻、搭起、摆渡、编织,这一连串的解说词细腻可感,既是对编辑、译者的具体刻画,又折射出思想的深邃,何为“桥梁”、何为“思想之舟”也在节目中予以阐释。解说词和画面的相辅相成,快速把观众带入到文化氛围中,作品的内涵也得以放大。《但是还有书籍》中的解说词无论是统领篇章、具体描绘还是选题立意,或充满哲思,或充满趣味,都来源于创作者对表现对象的观察与感悟,对文学情怀的拥抱与热忱。对文化类纪录片而言,解说词的巧妙构思和丝丝入扣能持续吸引观众的视线,让人回味无穷。
《但是还有书籍》的解说词由演员胡歌配音,纪录片拥抱流量是推广小众题材的一种方式,创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胡歌个性化的声音温暖自然,与解说词匹配度高,为纪录片增色不少。以解说词配音的形式融合流量,发挥粉丝效应,是网生新派纪录片一种年轻化的表达方式。
弹幕——互动的思辨美。弹幕是网生新派纪录片的标配,指的是在网络上观看视频时弹出的评论性字幕,深受年轻观众的追捧。《但是还有书籍》在B 站播放时有近8 万条的弹幕,有的弹幕根据内容本身科普专业知识、补充观点,例如《书海编舟记》中朱岳在介绍书架上的文学著作时,镜头特写书籍《往事与随想》时,就有观众发弹幕“《往事与随想》是一部心灵史巨著,作者赫尔岑,赫尔岑是欧洲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有的弹幕针对某个画面交流看法,表达情绪,比如《成为漫画家》中许先哲介绍创作《镖人》的分镜头,当画面出现漫画主人公镖人与作者同框对话时,“太帅了、太酷了”的弹幕划过屏幕。弹幕既增加知识、分享快乐,又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让观看体验更有趣味。
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指出:“作品的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要在读者阅读中实现,而实现过程即是作品获得生命力和最后完成的过程。伊瑟尔也提出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召唤结构,指作品因空白和未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7]”根据姚斯和伊瑟尔的理论,文学作品是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动态交流形式,读者的解读使作品具有审美价值属性,文本意蕴越深厚,读者参与的也越多,作品的再创造和美学潜能就越能实现,所以弹幕属于接受美学的范畴,弹幕是观众观看纪录片的实时体验,既是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也形成了纪录片内容的二次创作。观众通过弹幕表达自我,创作者也可通过弹幕与观众沟通,了解观众的兴趣点,在“新媒体纪录片的文化价值和创新表达”学术研讨会上,导演罗颖鸾谈道:“《但是还有书籍》播出之后每一集都会有观众整理片中出现的书籍,发弹幕解释生僻的人名和知识点,这种弹幕文化对我们的创作也是有一个反向作用,以往做纪录片会尽量规避生僻的名词、术语,但有了弹幕的补充和延伸,以后在做片子的时候,其实是可以适量地埋一些陌生的概念和知识点。”弹幕给纪录片增强了受众的黏性,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这是受众与创作者一种相互的促进与理解,是接受美学的精髓所在。
结语
《但是还有书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致敬爱书人,以直观性、典型性的真实内容和形式多样的表达创新融合,其蕴含的审美特征和人文关照受到年轻受众的认可,成为网生新派纪录片中的佳作。罗伯特·麦基认为观众乐意在戏剧中欣赏可以实现的欲望。网生新派纪录片在内容上贴近生活、贴近年轻人的情感需求,在表现形式上亲切、新潮、多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受众。这说明创作者应把握时代的脉搏,以新颖的形式呈现个体的反思,关照社会现实,洞察社会情绪,用更多的文艺精品来充实网络内容,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