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静相宜:语文课堂中朗读和默读的有效运用

2023-08-13江苏徐州新沂市北沟中心小学221400李永莉

小学教学参考 2023年15期
关键词:黄继光老屋小女孩

江苏徐州新沂市北沟中心小学(221400) 李永莉

朗读、默读一直以来都是小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主要途径,但二者的作用各有不同。朗读与默读,一个倾向于对外输出,一个倾向于对内输入。教师可以将朗读与默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调整朗读与默读的顺序,运用先朗读后默读、先默读后朗读、穿插朗读与默读的教学方法,提升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先动后静,以熟练朗读强化默读体验

“先动后静”就是指让学生先朗读后默读。目的是先让学生在朗读环节集中注意力,大致把握文本的意思;再进行默读,结合朗读所得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尽情思考,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默读体验。这种教学形式比较适合第一次阅读或者阅读难度较大的文本。这是由于文本难度较大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若能够让学生先朗读,以朗朗上口的词汇、语言、段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文本有个初步印象,就能有效降低默读中思考的难度,更有利于学生品味文本语言,发展思维能力。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山行》是一首古诗。古诗的语言思维与现代文不同,具有一定的晦涩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中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师运用“先动后静”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先通读整首诗,熟悉古诗词的语言方式,再默读古诗,仔细品味诗句的内涵。

活动1:课文朗读

这首古诗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对此,教师提出朗读要求:“根据对字词的预习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这些词汇聚之后形成了怎样的景色?”为了便于学生朗读与理解,教师给这首诗划出分节线:“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了节奏的划分,学生朗读起来十分顺畅,能够发现不同的分节线分割出了不同的古诗元素,每一个元素代表一种事物。至此,学生对《山行》形成了初步的理解,并了解到这首诗是诗人在山间行走的所见所闻。

活动2:课文默读

完成朗读环节之后,为了让学生更细致、真切地品味古诗的内涵,体会诗人热爱自然风光的情感,体味古诗的韵味,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默读,适度冷却学生在朗读时形成的热情,让学生静静地思考“远上寒山”“白云生处”“停车”“枫林”“二月花”等景象,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教师提出默读问题:(1)作者“远上寒山”,为什么是“寒山”?(2)根据“寒山”“霜叶”“二月花”,你可以发现什么?(3)“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了怎样的画面,你能够画出来吗?(4)“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爱”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何种情感?教师让学生默读三遍,思考且回答上述问题。在默读环节,学生反复揣摩每一句诗句的意思,尝试着将整首诗的画面勾勒出来,且想象自己就是作者,感受着停车、观赏枫林的意趣与心情,更真切地体会到了作者对山间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升,若教学中直接让他们默读感受,会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甚至一些学生会出现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情况。采用“先动后静”的方法开展朗读与默读教学,让学生先通过大声朗读掌握古诗的基本内容与思想,再通过默读细细品味与思考古诗的内涵,能够弱化古诗的学习难度,为学生的深入理解提供有效支架,提升学生的学习实效。

“先动后静”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主旨,还可以实现角色代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课文的外延与内涵。

再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黄继光》这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生动地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朗读之前,教师让学生观看电影资料或者动画片等,了解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出文章结构。课文描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年仅21 岁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高地反击战役中主动请战、舍身堵枪口、英勇就义的光荣事迹,展现了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的国际主义精神。在默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阅读学习提示,自主阅读,通过画圈批注、摘录批注等方式重点学习描写黄继光的语言、动作的语句,了解战争年代的英雄形象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完成黎明之前夺下敌人占领的高地的紧迫任务,战士们顽强奋战,想要突破敌人的枪林弹雨,但是敌方火势猛烈,无法前行……通过对课文的默读,学生了解到不摧毁火力点就攻不下597.9 高地,并且摧毁火力点难度很大。在战役的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舍生忘死,主动请战。黄继光带领两名战士,拿上手雷,执行爆破敌人火力点的任务。战斗中,一名战友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黄继光身上也多处受伤。敌方火力交织,但这并没有阻挡黄继光完成任务的决心。通过默读黄继光负伤仍旧匍匐前行努力完成战斗任务的语句,学生深切感受到黄继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敌方疯狂扫射的火力中,黄继光毫不畏惧,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为部队冲锋夺取胜利争取了绝对机会。通过默读,意志顽强、英勇无畏的英雄形象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教师采用“先动后静”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阅读革命文化文本,向学生展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深深扎根,切实发挥了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二、先静后动,以默读思考实现生动朗读

“先静后动”就是指让学生先默读后朗读。目的是让学生先通过无声的默读感受课文中的细腻情感,形成感悟,再通过出声朗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室中形成一种“声音构成的情感氛围”,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情感。

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童话故事,老屋与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之间的故事温情脉脉。教学时,若直接让学生出声朗读,较高的声音会弱化课文中的温情,不利于学生感受课文所表达的“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搀扶”的情感内涵。因此,教师采取先默读后朗读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默读形成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在充分思考之后通过朗读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够形成生动逼真的朗读效果,又能够发展学生的语言感受与表达能力。

活动1:默读感受情感

教师提出默读要求:“课文中发生了什么呢?想象你自己是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在接受老屋的帮助时,你会产生哪种情感?若你是老屋,你在帮助它们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态呢?请大家无声默读课文内容,思考老师的问题。”学生默读之后回答:“它们得到了老屋的帮助,终于不用露宿野外,对老屋是充满感激的,同时心中也十分温暖。”

活动2:朗读表达情感

学生通过默读将自己想象成各个角色,体会到文中老屋与小动物之间的温情与互帮互助之情。此时,教师可以以问题来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个别词汇、句子中流露出的情感,同时将这种情感融入朗读之中。教师提问:“再仔细读一读,老屋为了给小猫、老母鸡、小蜘蛛提供生活住所,努力站立不倒,从这些句子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一名学生将小猫对老屋的请求读得柔柔弱弱的,仿佛真的是一只在风雨中无处躲藏、寻求庇护的小猫。课堂中,学生的朗读生动逼真,高度还原了课文中的各个角色,活灵活现地展示出不同角色的特征及情感特点,朗读效果十分到位。这既是对默读的反馈,也是学生自身言语情感、表达能力的体现。

由于童话体裁的课文阅读难度较低,且内涵丰富,学生依靠自己的认知与理解,在默读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其中情感,而默读后再朗读能够更好地表达不同角色的特征,有利于学生感受课文的主题思想。

再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颇受小学生喜爱的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通过默读,了解到课文先叙述了下雪的大年夜,又冷又黑,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讲述小女孩为了驱赶寒冷和饥饿,多次在幻想中点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心中美好的向往;最后,现实中的小女孩被无情地冻死在寒夜里。通过默读,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的悲惨境遇,与作者产生共鸣,对社会底层的穷苦人民产生了同情之心,领悟了课文主旨。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视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故事场景中,为接下来的朗读做铺垫。在美好的大年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只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小女孩忍饥挨饿的在寒冷的雪夜中卖火柴,路人欺负她,家人虐待她,本应在父母怀里撒娇的年龄,可怜的小女孩却被生活压迫得饥寒交迫,本应全家团聚的大年夜,小女孩却在饥寒交迫中带着微笑死去。教师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内容。当读到小女孩看到了圣诞树、美食和可亲的奶奶时,学生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而又不现实;当朗读到小女孩和最爱她的奶奶一起走向幸福生活时,学生心中产生了同情和悲悯之情。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到文章中寻找小女孩幸福和不幸福的原因,去体会那些最触动内心的描写。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先朗读再默读,即“先动后静”的教学方式,配合学生的自主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涵,完成知识学习目标,还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深层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动静相宜,朗读与默读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动静相宜”与上述的“先动后静”“先静后动”略有不同,是一种穿插着朗读与默读的教学形成。比如,第一段朗读、第二段默读或人物语言部分默读、旁白部分朗读等,具体情况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课文结构进行适当安排。在朗读与默读协调配合的过程中,学生默读情趣意味较浓的部分,体味课文语言的内涵;朗读平铺直叙的部分,以提升注意力,从而更好地把握课文结构和主旨。

仍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教师节选了一段课文内容,安排了穿插式朗读学习活动,活动要求:展开两遍朗读与默读。第一遍——朗读旁白,默读对话;第二遍——默读旁白,朗读对话。

活动1:朗读旁白,默读对话

一名学生先高声朗读:“老屋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它的窗户变成了黑窟窿,门板也破了洞。它很久很久没人住了。”在读“一百多岁”“黑窟窿”“破了洞”“没人住”时进行降调处理,通过朗读营造老旧的环境氛围。之后默读“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时候了!”在内心品味“好了”两个字,无意中竟然发出了一声叹息。教师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回答:“我在默读这句话时,在心中反复尝试着不同的语调与节奏,发现这是一种叹息、无奈,也是一种解脱。我好像看到了自己垂垂老矣的场景。我真的感受到了老屋的心情,它真的非常老了!”

活动2:默读旁白,朗读对话

学生默读“一个小小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老屋低头看看,吃力地眯起眼睛”,并在心中描绘这些语言所对应的场景,内心形成了一幅幅画面。朗读时,学生十分有感情地读出“等等,老屋!”这句话,直观体现出小猫当时着急、迫切的心情;在读“哦,是小猫啊。好吧,我就再站一个晚上。”这句话时,学生读出了老屋做出“再站一晚上”的决定的语气。这种动静穿插的课文朗读方式,既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又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出来,从而强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动静相宜”是一种全然不同的朗读教学方式。教师讲解课文时按照可朗读、可默读感受的类别对课文内容进行划分,让学生面对不同类型课文内容时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以更加灵活的形式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朗读与默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式,教师要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合理组织朗读与默读学习活动,通过“先动后静”“先静后动”“动静相宜”的教学策略,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朗读与默读的有机结合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语言及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黄继光老屋小女孩
动作中的爱国精神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致敬英雄黄继光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老屋
黄继光连:英雄精神将永远传承
可爱的小女孩
爱哭的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