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练习表达
2023-08-12赵红梅李美锟
赵红梅 李美锟
幼儿园阶段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突飞猛进的3年。
在这3年中,孩子的表达会逐渐从词句、段落进入到越来越完整的描述和陈述阶段,正在打下坚实的语言表达基础。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幼儿园的课程设置上,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专门的设计和安排。幼儿园是锻炼和提升孩子表达力的重要场域。
巧妙地开展提升表达力的活动
在幼儿园中,孩子参与各种活动时都离不开语言表达,包括主题活动、自由游戏和日常生活。幼儿园老师鼓励孩子用口头语言进行表达,尽量减少用手去指、用眼睛去看等让别人领会其中意思的肢体表达方式。一些孩子习惯在家中做“伸手党”,一个眼神,勾勾手指,家里人立刻就知道该做什么,这样的行为在幼儿园中是被重点关注的。
幼儿园的活动设计中包含大量的师幼互动、对话和分享环节,例如孩子们可以在活动中讲述自己做的事情、讨论问题、合作游戏等,这些都对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老师也鼓励孩子去分享自己喜欢看的动画片,喜欢玩的玩具,会有意设置一些适合孩子的话题,帮助孩子打开“话匣子”。家长不要盲目认为孩子看动画片有问题,看电影也不行,其实,没有及时跟孩子沟通互动才是最大的问题。即使是给孩子创作的影视作品,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里面也有孩子并不能立刻懂的内容,需要跟老师、父母进行确认,这样孩子头脑中的内在语言体系以及信息的存储体系才会有秩序,否则就会出现口头表达语无伦次的现象。在幼儿园中,我们常会听到几个小朋友在讨论看过的动画片,有些孩子就会东一句西一句,没有条理,缺乏主题,只是那些让他兴奋和记忆深刻的詞语不断涌现,这显然是家庭中没有人和孩子讨论过这些动画片,没能帮孩子梳理表达方式,这时候老师就会慢慢引导孩子,让孩子有逻辑、有情节、有细节地进行回忆和描述,在无形之中提升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语言发育迟缓,更需要在集体中生活
有些孩子在语言发展上存在差异,比如孤独症儿童以及一些有行为问题和情绪障碍的孩子,他们都存在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情况。
举个例子,有些孩子由于语言表达跟不上,脾气就特别急躁,当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只能通过肢体行为表达,可能就会出现直接动手攻击同伴、老师或者抢东西,情绪也会失控。他们感到伤心、沮丧等情绪却无法清楚地表达出来时,可能只会大哭。这样特殊的孩子在与同龄孩子交流时可能会遇到困难或障碍,这就需要专门的老师陪同,帮助他融入教学活动中。
身心发展正常的孩子,在幼儿园可能也会因为意愿、情绪表达不畅而出现暴力行为,此时老师会暂停活动,并与孩子共情。共情意味着老师要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比如他非常想玩某个玩具,所以急于抢夺。在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内在想法的基础上,我们会教孩子们一些固定句式的表达,并陪他进行练习,比如“我可以玩吗?”、“我能摸一下吗?”或者“我们可以交换玩具吗?”如果孩子还处在不能完全表达自己意愿、喜欢“上手”的阶段,父母在家里也可以帮孩子练习这些文明社交或友好交流的固定语言,这对于孩子早期学习表达非常重要。
要接纳孩子的“社恐”
大人也有社交焦虑,更何况孩子呢!老师和父母需要理解和引导孩子,给他更多的时间支持他来适应社交环境。
不说“老师好”,并不是没礼貌
有些孩子在入园时没有跟老师大声地说“老师好”,父母就会责备他没礼貌,有时还会强迫孩子喊出“老师好”。其实成人更愿意从理解孩子的情绪和内心想法的角度出发,去善意地解读孩子的表现,比如他可能刚起床没多久情绪还不太好,或者是在公共场合紧张害羞……其实,幼儿园老师通常都会在学校门口迎接孩子上学,会主动和小朋友打招呼,有些孩子会笑一笑,或者小心翼翼地冲老师挥挥手,或者只是用眼睛看着老师……其实这样的行为都是在回应老师,都是在打招呼,父母不必强迫孩子一定要说出“老师好”,或者像大人一样和老师热情寒暄,更不要给孩子贴上“没礼貌”或“缺乏家教”的标签。尊重孩子的表现,并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做出榜样,比如父母自己每天非常自然、开心地和老师打招呼,时间长了就会影响到孩子。记住,任何时候,强迫只会让孩子更害怕,更不愿意表达。
回答问题次数少,并不是学不会
回顾自己小时候,当老师问“有没有人愿意回答问题”时,好像总有愿意的,也有一直不愿意的,但是那些不愿意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小朋友,后来是不是就不会表达呢?并不是这样。那些不愿意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的孩子,有的是认为自己知道就好,不想去回答;有的是天生就比较谨慎,没有十足的把握不会去回答;有的可能是比较胆小,不想当众表达……包括现在在很多活动中,我们也会见到完全不同的孩子,有些孩子非常外向,不管会不会都要积极举手,生怕老师看不到他,希望有机会上台分享;而有些孩子则喜欢静静地听别人的分享,并不乐于把自己的事公之于众。两种不同性格的孩子,并不需要比较出谁更好、谁更不好。在幼儿园中,老师也不会在课堂活动中去强调谁回答问题的次数多。回答问题次数多少,并不能衡量一个孩子的表达能力,只能说回答问题多的孩子,更有表达的意愿。
不搭理陌生人,并不是性格古怪
与陌生人交流时,很多孩子会选择默不作声,在父母一声声“叫叔叔好、问阿姨好”的催促中,孩子会更紧张。也许当时孩子的沉默会让父母有些难堪,但这背后确实是父母的处理不当。对于孩子来说,面对陌生人,最重要的是让自己放松下来,才能逐渐建立互动,谁也不想无缘无故地接受陌生人过度的热情和一连串的盘问。因为即使大人之间很相熟,但这个成年人对于孩子来说,毕竟是陌生的,如何能要求孩子和你一样自然而然地打招呼呢?
其实,我们可以先向孩子介绍陌生人的信息,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和对方互动的准备,比如:“这是张叔叔,是爸爸读高中时的同学,以前我们经常在一起打球,你张叔叔打篮球可厉害了!”当孩子在心理上放下戒备,对陌生人稍微有些了解后,他主动与人打招呼的概率也会随之提升。
适当地引导和做出榜样即可,强迫只会让孩子更害怕,更不愿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