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阳学院:论文写在大地上乡村振兴新希望

2023-08-12

科教新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邵阳学院设计

研发实验室,食品与化学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团队不断探索改进豆制品加工生产工艺;田间地头上,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为果蔬的种植培育提供精准的科技服务;企业工厂里,设计艺术学院实训团队点对点打造品牌体质工程開展创意扶农……望眼宝庆大地,处处活跃着邵阳学院师生的身影。

近年来,邵阳学院始终坚持立足邵阳、融入邵阳和服务邵阳,发挥以工学为主体,医学、师范教育为两翼的综合性大学优势,打造“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的校地关系,构建“城校共生”发展模式,把课堂与科研面向广阔的田野,精准对接乡村振兴,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文化服务。

加强人才培养,锻造发展振兴“主力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但在不少乡村地区,基层人才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的机会少,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乡村人才,难以满足乡村外向型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2023 年1 月,湖南省人大代表、邵阳学院党委书记宁立伟在全省两会上提出建议,要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精准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和实用型高端技术人才,逐步提升乡村产业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长期以来,邵阳学院把为邵阳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作为重要职责之一,瞄准当地产业需求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地域经济社会需求。

“上手快、能力全面。”这是邵阳市恒天九五重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对邵阳学院毕业生的评价。该公司每年要在邵阳学院招聘包括安全工程、企业管理、环境保护、机械专业等专业大类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在企业内的发展十分迅速,一般三到五年就能升为部门负责人,成为公司的骨干力量。

企业的好评如潮,得益于邵阳学院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多年来,邵阳学院构建了与政府、企业、行业、研究院所的“内外双循环”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新模式,实现物质资源、智力资源、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共享。

“以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为例,课程、教材等与企业‘商量着办是一大特色。”邵阳学院校长张平介绍,该学院人才培养前三年统一上公共和专业课,最后一年按企业要求“分专业方向学习专业模块课程”,还专门成立了校企联合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时,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全方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采取“共订培养方案、共建特色教材、共建教学团队、共建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评培养质量”的“六共一体”育人新模式,突破人才培养资源与空间瓶颈。

在邵阳学院,目前共联合湘窖酒业、邵阳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近20 家企业,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校企协同,项目承载”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同时,充分利用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不同资源,共同建设了6 个产业学院,形成了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深度融合,课堂开到企业;生产科研,学生直接参与;培养方向,直指企业需求,这让该校应届毕业生成为本地企业抢手的“香饽饽”。据统计,2017 年以来,邵阳学院共有近万名本科毕业生留在邵阳地区工作,占毕业生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总体评价满意度达98%以上。

聚焦技术服务,搭好企业发展“支撑线”

“自从我们在生产中采用二次浆渣共熟豆清液点浆法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后,原来需要很多人工的生产线,现在几台机器就可以完成,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生产环境也得到很大改善。”湖南金福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该公司负责人对邵阳学院专家团队提供的技术服务表示由衷感谢。

休闲豆制品是邵阳市一项特色食品,长期以来,包括金福元食品有限公司在内的大多数厂家采用传统手工作坊为主的生产方法,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落后,劳动强度很大,品质不易控制,极大制约了休闲豆制品产业发展。基于这一情况,2019 年5 月,经省科技厅批准,邵阳学院食品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了豆制品加工与安全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通过对豆制品加工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产学研成果转化,促进豆制品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豆制品产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

“近五年来,实验室主持和参与了国家项目4 项、主持省级项目20 余项,申请专利50 项,其科研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国内外60 多家企业,累计转化的经济效益超过100 亿元。”实验室主任兼首席专家赵良忠教授介绍。同时,该实验室的青年科技创新团队还扎根基层,远赴贵州、云南等边远地区为200 多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培训技术人员达2000多名,夯实了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

同样受益的还有湖南果蔬加工出口大户——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自公司创办起,赵良忠便带领食品与化学工程学院的48 名教师为其提供科技服务。该团队开发设计的节水装置,在桔片罐头生产线中,让每吨桔片的用水量由71 吨减少到25.6 吨,废水排放量由63.5 吨减少到24.6 吨。单就这一项,在2010 年就为该公司每年节水节电价值达590 万元。

坐落于邵阳的湖南经济效益百强企业“湘窖”,其工程技术中心在邵阳学院聘请了4 名兼职研究员,近年与学校合作完成了“提高浓香型大曲回糟酒和特优酒产量的研究”“发酵法再利用曲酒丢糟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经专家鉴定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果已顺利推广,每年为企业创纯利1000 多万元,近4年实现企业销售收入32 亿元,节支总额2.36 亿元。

针对地方全方面提升创新能力的需要,邵阳学院不断推进学校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服务邵阳发展。重点建设了湘西南农村信息化服务、多电源地区电网运行与控制、高效动力系统智能制造、豆制品加工与安全控制4 个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和湘西南中药开发利用省工程研究中心,2 个省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 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李国杰院士),创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5 年来,新增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926 项,获得专利1687 项,在全省高校专利授权量排名位居前列,在同类院校排名第一。

落实地方需求,建好乡村振兴“连心桥”

邵阳是农业大市,有着上千家农产品加工企業。对于不少农村地区而言,农产品仍面临着销售渠道狭窄、市场竞争力差等诸多瓶颈。

如何打破农村地区农产品销售困局?2020 年7 月,邵阳市委、市政府打造了市级优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邵阳红”,由邵阳学院主导建设“邵阳红”公共品牌研究院,进一步发挥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和智慧平台优势,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快成果转化,做好“邵阳红”品牌优化产品,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青山梯田大米包装设计、“益农化肥”包装设计、宠物拉杆箱设计……走进邵阳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琳琅满目、创意十足的设计作品让人眼前一亮。这些由设计艺术学院“邵阳红”智助乡村青年创新团队为邵阳本地企业开发打造的设计项目中,有10 余套已上市生产。

记者了解到,依托“邵阳红”品牌公共品牌研究院,邵阳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成立了“邵阳红”智助乡村青年创新团队,着力打造农业品牌提质工程和农产品振兴助力工程,针对“邵阳红”品牌建设中小企业面临的品牌形象包装的升级、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不通畅和专业人才紧缺等困难,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和智库优势,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建立与企业的点对点对接服务项目。目前,该团队开展了“邵阳红”店面设计、“邵阳红”农产品宣传手册设计、“邵阳红”茶叶包装设计等系列商业设计,探讨新型产品转化为一线生产力、设计讲好农产品品牌故事的新方法和新路径。

同时,该团队深入乡村开展调查研究,因地制宜为村落进行乡村振兴改造的更新设计和规划提出建议。几年来,团队带领学生展开了《邵阳县下花桥特色小镇非遗打造》《北塔区陈家桥镇李子塘村乡村振兴项目》《火车站乡莲荷村规划设计项目》等30 多个村镇、社区的规划设计服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团队成员结合自身专业特色,通过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元素,进行文创产品开发和创意成果转化等多种方式探索地方文化转化为文化创意产品的新途径。目前,累计搜集整理了洞口木雕、八都凿花、绥宁竹编等80 余个优秀传统手工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档案,并开展了“与蓝有染——蓝印花布创新设计大赛”“宝庆竹刻技艺+创新设计人才培养”“宝庆竹刻传承人抢救性记录”等活动。

“在全省高校里面,像邵阳学院融入地方这么广、这么深,和地方产业结合这么紧密、这么持续服务地方的高校,邵阳学院走在前列。”2022 年12 月8日,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到邵阳学院调研指导时对近年来该校服务地方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赞赏,并表示希望邵阳学院进一步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努力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推动校企合作精准发力,实现产教融合渗透发展,是办好学校的基础。重任在肩,唯有勇毅前行,才能闯出更广袤的发展天地。”宁立伟表示。

猜你喜欢

邵阳学院设计
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
初等教育学院
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作品选登
单圈图的增强型Zagreb指数的下界
邵阳三一工程机械与零部件再制造工程项目开工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学院掠影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