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眼中“别人家的爸妈”
2023-08-12贾莉莉
贾莉莉
每年高考结束后,由高考带来的压力仍持续影响着每一位考生的心情,同时也紧紧牵动着每一位家长的思绪。高考后广大考生的心理状态以及可能会有的心理困惑,是每一位考生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在高考后支持和引导孩子,做孩子眼中“别人家的爸妈”。
回看高三学生所处的外部环境
高三考生面临的巨大心理压力不是一天两天的短期压力,而是一个漫长的持续增长的长期压力,并在高三这一年达到压力的顶峰。那么,每一个高三考生面临的外部环境是怎样的呢?
首先,高三考生大多会背负来自家庭、社会对高三的高期望值。从现实层面来讲,高三的升学问题是现阶段大多数高三学生无法回避和改变的功课。虽然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但却是大多数高三学生的必经环节。
其次,整体而言,不论学校还是高三考生,大多会追求一个较高的目标。对学校而言,教师教书育人,期待每一个学生考出好成绩;对学生而言,怀揣着或大或小的梦想,也迫切期待自己能考出好成绩。
综上所述,大多数高三考生都背负着来自家庭、社会、学校和自己的多方面的压力,真是压力山大!
再看高三学生的考后心理状态
考生常见的考后状态,通常有以下几种:
1.风平浪静型,这类考生在整个备考期间尽力准备,考试发挥也较为稳定,整体来说,他们的考后心态比较平稳。
2.自卑自闭型,这类考生觉得自己没有考好或者考不上大学了,甚至会有“高考没考好这辈子的前途就没有了”的不合理认知,回避退缩,封闭自己。
3.内疚自责型,这类考生认为得到了父母无私的甚至自我牺牲的付出,得到了老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想取得好成绩报答他们,但没有信心,因此惶恐不安、内疚自责,甚至会有自伤自杀的可能。
4.迷茫空虚型,这类考生一直以考大学为目标,而在高考结束后瞬间就失去了接下来奋斗的目标与方向,从而陷入无尽的迷茫与空虚中。
5.疯狂释放型,这类考生认为考完就彻底解放了,可以好好开始享受了,于是,撕掉书本、沉迷游戏、胡吃海塞,开启了毫无节制、浑浑噩噩的生活。
提升考后家庭教育能力,做孩子眼中“别人家的爸妈”
客观来讲,这届高三学生很难,三年高中撞上了三年疫情,使本来就艰辛的高中生活雪上加霜。
反观高三家長,他们也很难。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三学生似乎越来越不信任父母,不少学生一回家就关上门,有话也不愿跟家长说,家长一问就嫌麻烦。而这届家长更是难上加难,三年助考撞上了三年疫情,使他们在为家庭生计奔波的同时,还要为孩子的学业焦心。
为什么原来什么都爱和父母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孩子变成了这样呢?其实,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孩子长大了,有着独立的需要,他们通过与父母拉开距离、独立完成一些事情和决定来证明“自己长大了”;另一方面,家长的教育方式也确实需要与时俱进地改变了,因为家长永远无法用昨天或者更早之前的教育方式来教育今天的、发展的、面向未来的孩子了。
有一项研究调查了高中生喜欢以及讨厌的父母类型,其统计结果显示:高中生喜欢关心体贴、和蔼可亲、爱护子女、理解子女的父母,讨厌严厉粗暴、不讲道理、不通情达理、修养差的父母。还有一项调查的结果表明高三学生喜欢的父母有以下几种:理解尊重孩子的、不摆家长架子的、家庭和睦的以及赏识自己的父母。
当然,人无完人,家长也不例外,但作为家长,我们仍然可以每天改变一点点,朝着更好的方向改变,就像相信孩子会变得更好一样,我们要相信自己也可以同孩子一起成长,成为更好的父母!
那么如何提升我们的考后家庭教育能力,做孩子眼中“别人家的爸妈”呢?
要想做一个孩子眼中“别人家的爸妈”,就需要树立积极的家庭教育观———家庭的成长,不只是随着岁月流逝,家庭成员年龄的增长,而是家庭成员团结一心、风雨同舟、乐观奋进、一起向前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家庭成员都会有所成长。
与此同时,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真诚鼓励,正确引导
作为家长,在考后可以对孩子的努力给予肯定与赞赏,尤其是要肯定孩子努力的过程。高考结束了,不论成绩是否理想,新的篇章已经悄然开启,带着孩子一起不纠结、向前走,要相信成长永远在路上,希望永远在前方!
假如孩子高考成功了,意味着孩子拓展了自己的能力,今后孩子还需要不断学习、继续进步。这样,在孩子考好时,父母不会沾沾自喜,而是会看到孩子的努力、勤勉、用心。
假如孩子高考失败了,也不能对孩子下定义,它只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且能从中学习和受益。正如《反脆弱》一书中所说:从失败和挫折里受益,让人变得更强大。在孩子考试不理想时,父母不要去怀疑和责骂孩子,而是要积极调整心态,寻找原因、积极总结教训,努力争取下一次的进步与成功。
高考结束后,家长需要思考该如何教育孩子,叩问自己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二、调整心态,理解接纳
高考归根结底是一个大型的选拔性考试,不可能“全赢”。作为家长,在孩子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心力可能不比孩子少,而面对不如意的成绩时,父母有伤心、愤怒、失望等情绪很正常。
但家长应当明确:需要对学习成果负责的人是孩子,家长无法替代他们面对成绩。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也不是孩子所希望的,他们同样也很伤心。
因此,家长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一味地责怪埋怨孩子,更不要常常表现出失望的情绪,要在调试好自己的情绪后努力地理解和接纳孩子,并帮助孩子调适不良情绪,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应对接下来的一系列事情。
三、积极沟通,认真倾听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相信,人的天性是友善的,当我们褪去后天习得的隐蔽的精神暴力,爱将自然流露。他认为,“非暴力沟通”能够疗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那么如何做呢?“非暴力沟通”需要我们专注于澄清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而不是分析和评判;需要我们深入地倾听———倾听我们自己以及他人来促进相互尊重、关注和理解,进而引发双方互助的愿望。
对于高考生的家长来说,需要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协助孩子重新树立下一阶段的目标。在填报志愿时,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强迫或欺骗孩子填报自己满意但孩子不喜欢的院校或专业,和孩子一起收集相关信息,帮助孩子分析他的观察(例如:孩子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感受(例如:孩子对考试成绩不满意的难过和伤心)和需要(例如:想要远离父母和家乡,给自己锻炼成长的机会),适当结合父母的合理化建议(例如:认为孩子适合从事某一个行业或专业),最终协助孩子填写出适合自己的志愿。
四、积极关注,及时疏导
作为高考生的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考后心理状态,在孩子心理状态不佳时,及时给予关心与帮助。比如:当孩子内疚难过时,多鼓励孩子关注自己的优点,不要把高考当成决定人生成败的终点,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当孩子迷茫空虚或过度放纵时,多鼓励和陪同孩子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享受多彩而美好的生活,等等。
必要时,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正规的机构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与疏导,比如求助学校的心理老师、去正规医院心理门诊就诊,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最后,我想分享作家龙应台先生的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是的,随着高考的结束,父母要做好与孩子分离的准备,目送孩子越飞越高、渐行渐远,卸下忧虑与担心,满怀相信与祝福,要承认———孩子自有孩子的成长与人生!
(作者单位:太原市教研科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