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3 年农业主推技术摘编
2023-08-11省农业农村厅
水稻“三控”抗倒绿色节本增效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多年调查发现,我省水稻栽培上主要存在“三重三轻”的问题。一是氮肥施用上重基蘖肥轻穗粒肥。传统习惯栽培氮肥作基肥和分蘖肥用量占比达到85 ~90%以上,即“一炮轰”的施肥方式。穗肥施用量偏少、施用期偏迟。导致前期苗峰高,群体难控制,后期易早衰,成穗率偏低。二是肥料配比上重氮肥轻磷钾肥。据统计,近10 年来全省水稻平均亩施化肥纯量22.4 公斤,其中氮肥11.75 公斤,磷肥4.75 公斤,钾肥5.90 公斤。氮磷钾比例约为1 ∶0.40 ∶0.50。与水稻高产栽培氮磷钾要求的1 ∶0.5 ∶0.8 ~1.0有一定的差距。三是病虫防治上重虫害轻病害。江西水稻主要有“三虫两病”,即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及稻瘟病、纹枯病。种植农户在病虫害防治上重虫害轻病害,尤其是对纹枯病重视不够。
为解决上述问题,我省从广东农科院引进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该技术主旨是通过控肥、控苗、控病虫,来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省肥省药和节本增效。
通过多年实践和推广,该技术实现三个创新:
一是创建了江西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体系。围绕水稻“三控”技术体系构建,开展了大量本土研究,明确了江西水稻“三控”施肥技术主要指标。一是基本苗。按照技术原理,栽足基本苗,一般杂交早稻4.5 ~5.5 万,中、晚稻4.0 ~4.5 万;常规早稻6.5 ~8.5 万,中、晚稻6 ~8 万;二是施肥量。重点对氮肥用量进行优化,在基础地力好、氮肥用量高的地区,与习惯施肥相比,可调减10%的施氮量;三是氮肥运筹。在推迟分蘖肥施用情况下,摸清了双季稻氮肥运筹最适模式,早稻及中稻基蘖穗肥比5 ∶2 ∶3,晚稻6 ∶2 ∶2;四是水分管理。分多次轻晒不重晒,至倒2 叶停止晒田的水分管理策略,摆脱了晒田控苗对天气的过分依赖;五是病虫防控。通过控肥、控苗优化群体,减少农药施用1 ~2 次,实现水稻节本增效、清洁生产。
二是创新提出了延迟施用分蘖肥的“控苗保蘖”技术。明确了分蘖肥适宜施用时期,早稻在栽后13 天,晚稻在栽后11 ~14 天。通过改传统的“前促后控”为“前控后保”,改传统的依靠“重晒田控苗”为“调肥控苗+晒田控苗”,控制高峰苗和无效分蘖,提高茎蘖成穗率和群体质量。
三是创新提出水稻抗倒伏和减药技术路径。通过减少基蘖肥用量,延迟分蘖肥施用时期,降低了水稻群体高峰苗,调优了群体质量,水稻抗倒性增强,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危害减轻,大大减少了农药的喷施,实现了双季稻高效、清洁、安全生产。
近年来,江西极端气候频发,洪涝、干旱、台风等气象灾害风险增大,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加;夏季高温逼熟导致早稻品质难以提高,秋收时大风降温天气易发生水稻倒伏,收成锐减。同时部分地区施肥不够科学,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施肥成本增加、土壤性质恶化、水体和大气受污染等问题。自俄乌冲突以来,化肥价格上涨,导致水稻种植的化肥成本增幅远高于粮食价格提升带来的收益,进一步挤压了种粮利润,打击了农户种粮积极性。
进一步推广水稻“三控”抗倒绿色节本增效技术,有助于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推动我省粮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经专家鉴定,该技术达到国内引进消化同类成果领先水平,并建议加大示范推广力度。2022 年作为我省主推技术之一,分别在抚州市崇仁县、宜春市上高县、景德镇市浮梁县、上饶市玉山县、萍乡市湘东区、吉安市永丰县6 个县(市、区)共建立核心示范基地70 万亩。全省“三控”技术推广面积达1350 万余亩。加大该技术推广应用,可节约肥料成本,减少农药施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符合农业部提出的“一控两减三基本”和江西省确定的“四控一减”现代生态农业总体要求,对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保持好“一湖清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有利于推动我省发展生态低碳农业,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贡献江西力量。
(三)提质增效情况
与农户习惯施肥相比,应用“三控”技术可调减总施氮量10%左右,减少纹枯病等病虫防治用药1 ~2 次,平均亩增产3 ~5%,亩节本增效50 ~100 元。
(四)技术获奖情况
该技术获2015 年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一等奖、2016 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
二、技术要点
孕穗期
(一)选用良种,培育壮秧。培育壮秧的关键技术是:①选用良种,保证用种量。选用适宜当地的高产优质良种。每亩大田用种量杂交早稻为1.75 ~2 公 斤,中 稻 为1.5 ~1.75 公 斤,晚稻为1.8 ~2.0 公斤,常规早稻为4 ~4.5 公斤、中稻为3.0 ~3.5 公斤、晚稻为3.5 ~4 公斤。用种量根据千粒重大小相应调整。②适时播种。早稻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的初日,抓住冷尾暖头,抢晴播种;中稻根据品种生育期及特性、秧龄弹性和前茬作物成熟期,选择适宜时期播种;晚稻根据安全抽穗期、早稻收获期和秧龄弹性,适时播种。③稀播匀播。湿润育秧按秧田∶本田=1 ∶10 备足秧田,抛秧每亩本田用434 孔秧盘,早、晚稻65 ~75 片,中稻60 ~70 片,晚稻机插育秧按照秧田∶大田=1 ∶80 备足秧田,每亩用58×23.5×0.2 的硬盘35 ~38 张。④秧田施肥。湿润育秧每亩秧田施三元复合肥20 ~25 公斤作基肥,2 叶1 心期每亩施尿素和氯化钾2 ~3 公斤作“断奶肥”,移栽前3 ~4 天亩施尿素5 公斤左右作“送嫁肥”。秧盘育秧配制了营养土的,看苗施用“送嫁肥”。⑤秧田水分管理。湿润育秧条件下,播种后至1 叶1 心期保持沟里有水,水不上秧板。1 叶1心后秧板才上水。第2 叶到第3 叶期,采取湿润和浅灌相结合。3 叶期后保持浅水层,不能淹没心叶。抛秧和机插秧,只要不是太干旱了,一般保持田间无水。
(二)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一是适时移栽。湿润育秧或抛秧,早稻秧龄25 ~28 天,中、晚稻秧龄20 ~25 天。机插秧适宜移栽叶龄为3 ~4 叶,早稻秧龄20 ~22 天,晚稻秧龄15 ~18 天。二是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早、晚稻栽插规格20×16.5 厘米或23.3×13.3 厘米,或抛秧434 孔65 ~75 片,每亩栽插或抛植2.2 ~2.5 万穴,杂交稻每穴2 ~3粒谷苗,基本苗常规稻每穴4 ~5 粒谷苗;中稻栽插规格23.3×16.7 厘米或抛秧434 孔60 ~70 片,每亩栽插或抛植1.8 ~2.0 万穴,杂交稻每穴2 ~3 粒谷苗,常规稻每穴3 ~4 粒谷苗。机插秧选择7 寸机,早稻机插规格为25×13 厘米,中、晚稻为25×14 厘米,取最大档取秧量。
(三)确定总施肥量。①确定目标产量和地力产量。区域目标产量根据种植地点多年的水稻产量水平确定,一般在前3 年区域平均稻谷产量的基础上,增加15%~20%。地力产量是在不施用氮肥条件下收割的稻谷产量,一般早稻或晚稻为250 ~350 公斤/亩;单季稻为350 ~450 公斤/亩。②确定总施氮量。总施氮量根据目标产量和无氮区地力产量确定,以纯氮计。以地力产量为基础,每增产100 公斤稻谷需增施氮肥5 公斤左右,磷肥2 ~3 公斤,钾肥4 ~5 公斤,氮磷钾适宜比例为N ∶P2O5∶K2O =1 ∶0.3 ~0.5 ∶0.8 ~1。
(四)确定不同时期施肥量及比例。①氮肥施用时期及比例。氮肥施用按照基肥占50%~60%、分蘖肥占20%左右、穗粒肥占20%~30%,确定移栽稻各阶段的施氮量,具体施用量可根据叶色适当调整。分蘖肥于抛栽后9 ~13 天施用。穗肥应遵循看天、看田、看苗施用,对穗后遇上持续低温阴雨天气,穗肥宜少施或不施;对茎杆纤细,抗倒性差的品种或组合宜在全田边行主茎5%剑叶抽出(孕穗6 期~7 期)施用(全田70%主茎处孕穗4 期~5 期,全田80%分蘖孕穗2 期~3 期,基部节间和主茎剑叶基本定型),较常规施肥迟后8d 施用,促成分蘖成穗率,穗大粒饱;抗倒性强的品种或组合宜在平均孕穗2 期~3 期施用,较常规施肥迟后3d 施用。②磷、钾肥施用时期及比例。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钾肥的一半作基肥,另一半作穗肥施用。
抽穗灌浆期
(五)水分管理。移栽后保持浅水层,促进早返青、早分蘖,当全田苗数达到目标有效穗数80 ~90%时开始晒田,但不要重晒。倒二叶抽出至剑叶露尖时停止晒田,此后保持浅水层至抽穗。抽穗后保持田间干干湿湿,养根保叶,收割前7 天左右断水。
(六)预防病虫草害,用药适时统一。一是病虫害防控。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控”方针,根据当地病虫情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防治。移栽前3 ~4 天喷施送嫁药。大田期要加强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虫害和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及稻曲病等病害的防治,移栽后35 ~45 天防治纹枯病一次。破口抽穗期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等,后期注意防治稻飞虱。二是草害防除。机插田,插秧前,在稻田腐沤期间撒施除草剂(35%苄·丁可湿性粉剂150g)芽前封闭除草,机插后9~13天排水,结合稻蓟马、二化螟防治,加苗后除草剂12.5%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复配剂100 毫升兑水15 公斤一并喷雾,次日适度灌深水,达到虫草防除、促蘖控蘖效果。或抛插秧后9 ~13 天排水喷药(稻蓟马、二化螟和苗后除草剂),次日适度灌深水,以稻田高处不现泥、低处不淹心叶为度,结合追施蘖肥,每亩撒施苄·乙或苄·丁(按说明剂量使用)控制杂草复活、抑制无效分蘖萌芽,提高成穗率。
三、适宜区域
适宜基础地力好、施肥水平较高的水稻种植区,特别是用种量充足的高产创建示范区。不适宜保肥保水能力差的土壤、栽插密度和基本苗数达不到要求、不能机械应用等地区。
四、注意事项
(一)保证栽插密度。保障密度是“三控”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要按照技术要求,合理用种量,栽足基本苗。
(二)严格把握施肥时期。早稻移栽后13 天左右,中、晚稻移栽后11 ~14 天施用分蘖肥,起到保蘖作用。穗肥在穗分化2 期施用。如果土壤肥力足,基础好的地区,穗分化期叶色偏深、群体偏大的田块,要推迟穗肥施用(待群体落色后施用),并减少施用量。
(三)防止额外补肥。采用“三控”施用技术,水稻前期生长较慢,分蘖偏少,叶色较淡,属正常现象。请按规定进行操作,勿着急,也不要额外追施肥料。
(四)无需重度晒田。应用“三控”施肥技术,水稻无效分蘖减少,分蘖期保持湿润灌溉即可,宜多次轻晒田,不宜重晒田。后期防止断水过早,保证谷粒充实饱满。
五、技术依托单位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文教路359 号江西省农业检验检测综合大楼416 室
邮政编码:330046
绿色食品脐橙生产操作规程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2009 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将绿色食品列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发展,制定印发了《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食品)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果品蔬菜产业、地方特色农副产品等行业。2013 年,原江西省农业厅组织编制并印发了《江西省绿色农业发展规划(2013-2020 年)》(赣农字〔2013〕68 号),围绕绿色水果等八大优势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规模生产,提升品牌竞争力。
2017 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下达包括脐橙在内的首批50 个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制定计划,主要针对赣南、湘南、桂北等我国脐橙主要产区。由原江西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牵头,联合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食品办公室等制定了《赣南湘南桂北地区 绿色食品脐橙生产操作规程》。规程制定有效结合了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实践和脐橙绿色生产技术优势,对于绿色食品脐橙生产具有指导作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2003 年2 月12 日,原农业部发布《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 年)》,将赣南湘南桂北列为脐橙优势产业区,规划为我国重要的鲜食脐橙生产基地。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西省赣州市已经成为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全国最大的脐橙主产区。赣南脐橙已被列为全国十一大优势农产品之一,申请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荣获“中华名果”等称号。2017 年,赣南脐橙列入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互认保护名单。2022 年,赣南脐橙品牌价值686.37 亿元,位列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水果类第一,实现品牌价值八连冠。
绿色食品脐橙生产操作规程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并取得了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2018 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印发《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发布首批50 项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的通知》(中绿体[2018]43 号),《赣南湘南桂北地区色食品脐橙生产操作规程》(LB/T 030-2018)开始在全国脐橙优势产区推广应用。截至2023 年2 月5日,江西省认证绿色食品脐橙128 个、11.91 万亩、年产量165928.6 吨、年产值141973.2 万元。湖南省认证绿色食品脐橙135 个、年产量423019 吨。广西壮族自治区认证绿色食品脐橙27 个、年产量254533.5 吨。
(三)提质增效情况
1.构建绿色食品脐橙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以《赣南湘南桂北 绿色食品脐橙生产操作规程》(LB/T 030-2018)为基础,同时,结合近年来赣南师范大学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围绕脐橙生产、病虫害防控、水肥一体化技术、营养诊断技术及平衡施肥技术等地方标准体系为补充,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脐橙优质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成为脐橙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2.通过发展脐橙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赣州市实施了“兴果富民”“建设世界著名脐橙主产区”“培植超百亿元产业集群”“打造世界最大、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脐橙产业基地”等战略,形成了以脐橙为主导的柑橘产业大发展的果业产业格局。赣南脐橙助力脱贫攻坚成为全国三大产业扶贫典范之一,赣南脐橙产业扶贫模式得到了农业农村部、国务院扶贫办的高度肯定。
(四)技术获奖情况
1.2012 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赣南脐橙高效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项目围绕赣南脐橙高效安全生产,经11 年联合攻关,创建了赣南脐橙生态高效生产技术体系,使果园水土流失减少约70%,肥料利用率提高20%以上,果园劳动投入减少约60%;首创了“机油乳剂+克螨特”防除越冬木虱为主的黄龙病高效防控技术;创新形成了溃疡病、害螨等主要病虫生态防控技术,使赣南脐橙溃疡病病果率通常处在2%以下的低水平,果园病虫防治次数由原来的每年15 次左右降到10 次左右;首创了低碳环保、低成本的脐橙果实水冷式自然通风库贮藏技术,创新形成了脐橙果实冷藏保鲜和留树保鲜新技术体系,解决了大规模商业贮藏的技术难题,有效缓解季节性卖果难和集中上市压力。项目成果促进了行业科技进步,对江西赣南苏区脐橙安全健康持续发展发挥了重大支撑引领作用。2001 年—2011 年,项目各项技术在江西赣南累计推广应用1200 多万亩,节本增效158.66 亿元,赣南脐橙种植面积从38 万亩增加至186 万亩,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2.2019 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江西主要柑橘品种提质增效技术集成及示范推广”。项目通过推广标准化绿色生态建园,采用机械化“一带三沟”整地、“三大一免”栽植、橘园自然生草、轻简化栽培和水肥一体等节本增效技术,极大减少劳动强度,减少水土流失和成本投入,提高了果品品质。项目区橘园年平均减少打药次数3 ~4 次,亩均减少化肥投入41.5 元,橘园商品果率普遍达到90.0%以上,优质果率达到85.0%以上,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7 个百分点以上。针对柑橘黄龙病的防控集成了适度规模、生态建园、防护林隔离、大苗培育、集中砍伐与动态清除相结合和统防统控快速杀灭柑橘木虱等技术,使赣南柑橘产业的黄龙病发病率由原来2013 年的19.7%下降到2018 年4.11%的可控范围内,赣南脐橙的栽培面积恢复到156 万亩,有效地遏制了柑橘黄龙病的蔓延,促进赣南脐橙产业可持续发展。
种植绿肥(紫云英)改良土壤
“以螨治螨”生物防治技术
二、技术要点
1.创新了生态建园、叶片营养诊断、“三大一免”等生态高效生产关键技术。
①首创“山顶带帽-山腰种果-山脚穿靴”的种植模式,集成了机械喷药、除草、施基肥为主的省力化生态建园技术模式,建立了生态建园技术,并在丘陵山区大规模集中连片开发中广泛应用,水土流失减少约70%;②创新了以叶片营养诊断为主的平衡施肥技术,改变了传统土壤诊断施肥方式,肥料利用率提高20%以上;③形成了“大穴改土、大肥培土、大苗移栽、前三年免修剪”及“便捷施肥、大枝修剪”等轻简高效生产技术,劳动投入减少约60%。
2.创新集成了脐橙重大病虫害高效综合防控技术。
杀虫灯物理防治技术
①首创了冬季“机油乳剂+克螨特”杀灭越冬害虫的高效防控技术,果园红蜘蛛、木虱等杀灭率达95%,效果可持续至5 月上旬;实现了捕食螨大规模、低成本人工繁育,研发出“以螨治螨”的害虫生物防控技术,节约防治成本30%以上;②创新了控制病源、恶化发病环节、优化树体结构和提高树体抗病功能为基础的溃疡病综合防控技术,使溃疡病病果率控制在2%以下。
3.推广疫病防控技术和优良脐橙品种。
①强化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严禁从检疫性有害生物流行区引进苗木、接穗、果实、种子,以及任何可携带检疫性病虫害的其它植物和材料。推广无病毒苗木。②推广优良品种。选择丰产、质优、适应性强的品种,注重早、中、晚熟品种的合理配置,选择如赣南早脐橙、赣脐4 号脐橙等早熟品种,纽荷尔脐橙、红肉脐橙等中熟品种,晚棱脐橙等晚熟品种。冬季极端低温<-2℃的区域,不宜发展12 月以后成熟的晚熟脐橙品种。
三、适宜区域
适用于江西、湖南、广西等脐橙优势产区,适宜在赣南、湘南、桂北等地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注意事项
1.绿色食品脐橙生产鼓励减量施化肥、多施有机肥,肥料使用量要低于当地常规脐橙生产的50%,且有机肥的氮来源不少于50%。
2.合理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及频次,采用综合防控技术措施防控柑橘黄龙病为主的主要病虫害。
五、技术依托单位
1.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文教路359 号邮编:330046
2.赣南师范大学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联系地址: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师大南路邮编:341000
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江西是产茶大省,茶文化历史悠久。近年来,江西各级政府在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以庐山云雾茶、婺源绿茶、浮梁茶、遂川狗牯脑、宁红茶等“四绿一红”五大茶叶品牌为引领,大力做大做强茶产业品牌。江西省人民政府印发的《江西省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更是明确提出要主攻名优茶,做大出口茶,力争到2025 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200 亿元。为进一步提升茶叶品质,打造无公害、有机茶叶品牌,推进江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集成推广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尤为重要。
据常年监测,江西茶叶主要病虫害有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蚜虫、夜蛾类、刺蛾类、茶蓑蛾、茶橙瘿螨、潜叶蛾和炭疽病、轮斑病、茶云纹叶枯病、赤叶斑病、茶白星病、茶饼病等10 余种。根据江西省茶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发生区域特征,结合多年各地防控茶叶病虫害的成功经验,制定了茶叶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以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为抓手,集成推广以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科学安全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为重点的茶叶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当前,该技术已在江西省各茶叶主产区较大范围推广应用,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九江、上饶、宜春、吉安、景德镇等地,技术示范面积8.4 万亩。其中,茶园病虫害的系统调查、监测与治理被列入九江市科技计划项目(重点研发-农业领域)(九科字[2020]38 号,项目编号:2019086)。
(三)提质增效情况
根据九江、宜春等地初步测算,茶园绿色防控示范区内化学农药减量达20%以上,每亩节省用工用药成本100 元以上,每亩多采的茶鲜叶价值达400 元以上,综合经济效益每亩可增收500 元以上,茶园茶叶质量稳步提升。同时,绿色防控示范区带动周边茶园自行购置应用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形成广阔的辐射区,综合评估辐射区每亩可增加经济效益100 元以上,提质增收效果明显。
修剪茶园
通过推广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可实现茶园农药减量增效,大大降低农药对茶园生态环境的污染,保护病虫天敌,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农户收益,促进茶产业绿色发展,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二、技术要点
(一)防控策略
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为重要手段,以化学防治为应急措施的策略。重点防治重大病虫,优先采用健身栽培、生物农药以及保护利用天敌等绿色防控技术,安全、科学、合理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尽量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提高生物多样性,保障茶产品质量安全和茶园生态环境安全。
(二)主推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加强茶园管理,增强树势。结合修剪和深耕施肥,清理茶园内枯枝落叶和茶树上的病虫枝叶,捡除茶尺蠖蛹茧,带出茶园集中销毁,减少病虫基数;及时分批多次采摘,摘除有虫芽叶、害虫卵块、虫苞和病叶,减轻蚜虫、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茶白星病等为害。
2.生态调控技术
改善茶园生态环境,构建茶园天敌的栖息、繁殖场所,保护利用瓢虫、草蛉、盲蝽、寄生蜂、蜘蛛等天敌,促进茶园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一是套种豆科绿肥植物(如:三叶草、紫云英等),能起到固氮作用,提高土壤肥力。
二是夏、冬季在茶树行间铺草,给天敌创造良好栖息、繁殖场所。
三是适当保留茶园浅根、低矮的自然杂草,也可在茶园内种植鼠茅草、藿香蓟、三叶草、万寿菊等,抑制茶园恶性杂草生长,改善茶园生态环境,保护利用天敌。
3.理化诱控技术
一是灯光诱杀害虫。茶园每30 ~50 亩安装一盏杀虫灯(优先选用天敌友好型杀虫灯),安装时灯管高于茶树蓬面20 ~60 厘米,4 月上旬至10 月底晚上7 ~10 点开灯,诱杀茶尺蠖、茶毛虫、茶小绿叶蝉等害虫。
二是性诱诱杀害虫。3 月上旬至10 月,茶园每亩安装1 ~2 套性诱捕器,内置茶尺蠖或茶毛虫性诱剂诱芯,悬挂至高于茶树蓬面25 厘米处,诱杀其雄性成虫。及时、定期更换粘虫板和诱芯。
三是色板诱杀害虫。茶园每亩均匀插挂20 ~25片色板(优先选用天敌友好型粘虫板),棋盘式布局,
性诱捕器诱杀害虫
杀虫灯诱杀害虫(右图为天敌友好型杀虫灯)色板底部高于茶树蓬面10 ~20 厘米,诱杀黑刺粉虱、茶小绿叶蝉、蚜虫等害虫。
4.生物防治技术
防治茶饼病、白星病、炭疽病,可在发病初期使用多抗霉素;防治茶毛虫、茶尺蠖可选用短稳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苏云金杆菌、鱼藤酮、蛇床子素、苦参碱、印楝素等;防治茶小绿叶蝉,可选用茶皂素、白僵菌等。湿度大的天气施用生物农药,效果更佳。有条件的地方可人工释放巴氏新小绥螨等捕食螨,控制茶园害螨。
5.科学用药技术
适时适量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防治茶树病虫害。可在害虫低龄幼虫高峰期,选用虫螨腈、联苯菊酯等药剂防治茶尺蠖和茶毛虫;选用虫螨腈、茚虫威、联苯菊酯等药剂防治茶小绿叶蝉。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啶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药剂防治茶炭疽病等。
三、适宜区域
适宜江西省各茶叶主产区(实施技术时应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根据具体茶园园相和防治对象的不同,选择搭配不同的防控方法,以最优配置为原则,尽量降低防控成本,提升防控效果)。
四、注意事项
1.施药前进行调查,根据防治指标适时防治(防治指标:灰/ 茶尺蠖4500 头/ 亩或10 头/米茶行,3 龄前喷施;小绿叶蝉,夏茶6 头/百叶,秋茶12 头/ 百叶;害螨3 ~4 头/cm2叶面积或有螨叶率>40%;防治炭疽病等病害时,需在发病初期或前期施药)。
2.理化诱控诱杀害虫,应大面积连片应用。
3.种植三叶草应注意种植前深耕施肥除草,并于三叶草生长初期人工拔除其他恶性杂草,确保三叶草等良性杂草成为优势种。
4.应用生物药剂品种时,施药期应提前2 ~3 天,确保药效。
5.提倡不同作用机理药剂合理轮用与混配,避免长期、单一使用同一药剂。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保障茶产品安全。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五、技术依托单位
1.江西省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南昌市青山湖区民安路451 号邮编:330096
2.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九江市浔阳区甘棠街道南湖支路24 号邮编:33200
3.上饶市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联系地址:上饶市信州区景绣路2 号邮编:334000
陆基圈养桶绿色高效健康养殖集成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目前,传统的池塘养殖技术存在人工成本高、饲料利用率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养殖尾水污染环境等诸多问题,急需研发和推广一批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水是生命之源,水质污染不但阻碍渔业的发展,还造成水资源缺乏,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近几年,在环保高压态势,大水面集中禁养退养情况下,我省在稳定现有养殖池塘的同时,要充分挖掘其他宜渔水面及陆基渔业潜力,为进一步开发出投入低、适合我省目前经济发展水平的养殖模式,新型低碳高效的陆基圈养桶养殖应运而生。该养殖模式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占地少、不受气候影响和季节限制,建设期短、组装简单,养殖水质可控,养殖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保障,排污的可控性更利于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易于智能化管理等优点,在突破目前渔业发展瓶颈,推动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高品质水产品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利用陆基圈养桶发展特色水产品种生态养殖、转变生产方式以及发展“创新型”、“质量型”和“高可控性”水产养殖业,有助于实现养殖(投入品)资源节约、养殖对象与环境友好、养殖产品质量与食用者健康安全“共赢”,以及鱼鲜产品均衡上市和提高养殖综合效益,是水产养殖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共性目标。
(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
目前,陆基圈养桶绿色高效健康养殖集成技术已在南昌、吉安、九江等地开展示范应用,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群众认可度高。全省建设了陆基圈养桶约6000 个,养殖水体约35 万m3,规模化养殖企业达20 多家。陆基圈养桶绿色高效健康养殖的品种包括加州鲈鱼、黄颡鱼、鳜鱼、彭泽鲫等名优品种。此外,还有企业利用陆基圆池进行鱼苗驯化、标粗、成鱼暂养、“吊水”等,效果良好。
(三)提质增效情况
陆基圈养桶绿色高效健康养殖集成技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水产养殖技术,集成了高效固体排泄物自净技术、资源化水处理技术、鱼类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等多项技术。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地表地下水资源优势。开发陆基圈养桶高效养殖技术并推广应用,有助于提高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水平,实现零排放目标;有助于保护环境和满足城乡居民对水产品“质”的需求,是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生产方式之一。陆基圈养桶绿色高效健康养殖集成技术,在保持30kg ~50kg/m3鲜鱼产量的同时,使净化处理后养殖尾水达到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用养殖尾水净化处理过程的沉积物种植蔬菜,仅肥料一项成本就降低40%以上。陆基圈养桶绿色高效养殖模式下的水产品和种植的蔬菜品质优良,口感甚佳,产品销售价格均高于传统种养模式下同品种价格的20%以上。该技术与传统池塘养殖相比,占地面积小,效率高,节能,变废为宝,养殖尾水资源化利用水平较高。
陆基圈养桶绿色高效健康养殖系统工艺流程图
二、技术要点
(一)陆基圈养桶循环水养殖系统
1.“系统”组成:圆形养殖池主体、进(排)水及其流速控制系统、氧控设备、智能化控制系统。
2.构筑材料:可采用镀锌钢板+刀刮布和砖混结构、PVC 板等。
3.规格参数:圆形养殖池直径6 ~12m,以直径6 ~8m 为主;深度1.2m ~2.3m,径深比3 ∶1 ~6 ∶1之间,池底为锅底形,坡底比降6 ~13 度为宜。
4.进(排)水系统:进水管可采用PVC 管、PE 管等。圆形池进水管上加弯头控制水流方向。排水系统需满足上层、中层和下层三级排水,设计排水流量应大于进水管流量。
5.增氧设施:变频罗茨风机微孔增氧或纯氧增氧,装机功率能满足全场各池水溶氧持续达到并保持6mg/L 以上的要求。
6.智能化控制系统:安装高清远程监控、断电报警、水质在线监测、增氧机自动启动等智能化监控和预警系统。
(二)固液分离池
建池底呈漏斗型圆形池作固液分离池,用于分离养殖池固液。固液分离池体积达陆基圈养桶养殖场每天换水量的30%以上,池底比养殖圆池池底低20 ~30cm。
(三)“四池三坝”净化池(或“三池两坝”尾水治理设施)
“四池三坝”净化池包括:Ⅰ级沉淀池、Ⅱ级潜流湿地池、Ⅲ级微生物净化池、蓄水池和Ⅰ-Ⅲ级过滤坝。Ⅰ级沉淀池由水生植物+微生物+螺贝类+滤食性鱼类等构成;Ⅱ级潜流湿地池内以沸石、碎石、卵石、活性炭为滤料基质+曝气装置加增氧曝气装置组成;Ⅲ级微生物净化池内由芽孢杆菌等微生物+藻类+水生植物+滤食性鱼类组成,净化池中的水生植物选择对氮、磷等元素吸收率较强,根系及叶片发达、生长茂盛、易于栽种、且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植物,沉水、挺水和浮水植物根据季节进行搭配(更换),水生植物要及时收割,以达到移除养殖尾水中的营养的效果。
(四)配套设施设备
1.抽水设备。配置适当功率轴流泵2 台,其中备用1 台。
2.备用发电机。配置发电机组1 套,发电机功率为整个系统电器总功率的1.5 倍以上,且安装断电和来电自动切换装置,确保电网临时性停电时养殖场内电器设备正常运转。
3.智能化投饲及水质监测(控)设备配套。
(五)养殖管理
1.苗种放养养殖苗种进池前应消毒,保证不带病入池,圆池提前用生石灰全池消毒。放苗时运输水与圆池内水温相差应不超过3℃。按照每立方米产10 ~50kg 鱼计算投放鱼苗量。
2.饲料投喂饲料可选用人工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根据养殖品种选择,一般在38%~45%之间。放苗后两天方可投喂,首次几次投喂应少量多次,以1 小时内吃完为宜,根据吃食情况逐渐加到正常量。每日定时定点投喂,鱼苗日投饵量为鱼总体重的3%~5%,成鱼为鱼总体重的2%~4%,根据天气、水温以及鱼的摄食状况灵活增减。饵料颗粒大小应满足适口性,不宜经常更换饲料厂商与种类。
陆基圈养桶绿色高效健康养殖系统
3.水质管理陆基圆池小水体高密度养殖,水质恶化速度快,因此,需保证陆基圆池水体交换量不低于5m3/小时,且定期排污,同时每周检测各个池的溶氧量、氨氮、亚硝酸盐等理化指标,有条件的可安装水质监测设备。
4.日常管理坚持每日早、中、晚的巡查,及时捞出病鱼死鱼,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做好每日投喂量、死亡量、用药情况、水温、水质等各项记录。对设备以及管道设施做好定期维护,确保各项设备运行正常。
5.鱼病防控防治养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搬动,避免鱼体受伤。搬动后需及时消毒,防止因搬动产生的伤口感染。日常需定期消毒、杀虫,具体的用药品种和浓度根据养殖的具体品种、疾病种类与水质情况灵活选择。饲料定期拌服多维、益生菌、中药等鱼类保健品以增强鱼体体质和抗病能力。
三、适宜区域
全省范围均可推广应用。
四、注意事项
养殖全程需保持进排水管道和尾水处理池的适时循环流动状态,增氧设备保持适时增氧,定期进行陆基圆池和尾水处理区的整理,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养殖尾水排入养殖尾水处理区,处理之后的养殖尾水排放符合有关要求,或经过净化池处理后的尾水通过进水管道进行循环利用。
五、技术依托单位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联系地址:江西省南昌市文教路359 号农业检验检测大楼7 楼
邮政编码:33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