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价值专利的培育
2023-08-11周衍刘俊辰姜有杰须振华张卫华
周衍 刘俊辰 姜有杰 须振华 张卫华
【摘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更好保护和鼓励高价值专利,首次将“人均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要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知识产权,特别是高价值专利的重要支撑。高价值专利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登上行业金字塔顶端的必由之路。本文系统性给出高价值专利的定义与高价值专利的评价维度,探索性地提出高价值专利的孵化过程,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高价值专利 知识产权 高质量发展
一、高价值专利的含义
(一)国家层面分析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设置为预期指标,这意味着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需要更加关注专利质量,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研发、保护、转化和运用,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价值专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家资源,通常涉及最前沿的技术和研发成果,以证明国家的科技实力,提高国际地位,吸引更多的外资和技术人才。而且,高价值专利所涉及的技术和产品通常具有很高的技术价值,可以促进国内产业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最后,高价值专利对于国防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拥有大量的高价值专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可以帮助该国在技术、经济和国防等方面取得优势。
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一个具有预见性的标准,称之为“高价值专利”。这种专利主要指符合国家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的有效发明专利,其质量和价值都较高。五种情况包括: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二是海外拥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三是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专利;四是能够实现更高价值抵押融资金额的发明专利;五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指标并非强制性标准,而是对于国家未来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发展的整体性预判和长期目标,旨在鼓励各地区和行业因地制宜,提出更为合理的计划,真正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和国际专利分类参考表(2021年)(试行)》是国家知识产权局新发布的重要文件,专门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发明专利。尤其对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领域关注备至。这些领域是当前中国国家战略规划非常重视的领域,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此外,在该文件中还特别关注了脑科学、量子信息和区块链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这些领域涉及到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核心技术研究,因此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高科技产业以及核心技术的重视。
(二)企业角度分析
从企业层面来说,高价值专利通常意味着具有高度创新性、独特性以及商业价值的技术或者产品。对于企业而言,高价值专利可以带来以下几个重要意义:
经济效益:高价值专利所涉及的技术和产品通常都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增加收益。例如,拥有高价值专利的企业可以通过授权或者直接利用这些专利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从而实现巨大的商业利润。
竞争优势:高价值专利可以为企业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如果一个企业掌握了具有高度创新性和商业价值的技术或产品,那么它将能够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并吸引更多的客户和投资者。
技术领先:高价值专利通常是基于最前沿的技术和研发成果开发出来的,因此可以证明企业在某些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形象的建立,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投资价值:高价值专利代表企业拥有独特资源或潜在价值,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投资价值。
二、高价值专利的三个评估维度
在高价值专利评价中,所谓“高低”标准并非绝对的,专利的评价应该结合专利的目的、条件、背景等因素进行评估,可以从技术价值、法律价值、市场价值三个不同的维度来进行分析。
(一)技术价值
从专利权的授予原则可以看出,专利是一种以技术方案为内容的知识产权保护方式,它所具备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特征,使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在高价值专利评判中,评定专利价值的基础条件包括: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符合专利法要求的新颖性、创造性以及实用性。
高价值专利通常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即所涉及技术或产品与现有技术或产品相比具有较大的创新和改进。对于技术创新型企業而言,拥有高价值专利可以证明自己在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同时,高价值专利所描述的技术或产品应当具有实用性,能够在实际生产或应用中实现,并解决了实际问题。高价值专利不仅仅指高精尖专利,而是能成为行业核心的关键。如果围绕这些专利建立专利护城河,就可以直接登上行业金字塔尖。
(二)法律价值
专利的法律价值在于其排他性,确保专利权人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能独占使用、收益和处置,获得垄断性利润,从而实现专利的价值。拥有高价值专利不仅可以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还可以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和竞争优势,并成为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高价值专利的法律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价值专利授予了专利申请人在该技术领域内的专利权,即拥有排他性的使用、制造、销售和许可等权利。这意味着,其他企业或个人如果想要在该技术领域内进行类似的开发或使用,必须先经过专利申请人的授权或许可,否则将构成专利侵权。
高价值专利可以作为企业维权的重要手段。如果其他企业或个人对企业的专利权进行了侵犯,企业可以通过起诉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高价值专利因为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商业价值,相应的维权案件也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高价值专利可以为企业带来间接的增值效应。例如,拥有高品质的专利组合可以提升企业的技术声誉和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同时,高价值专利还可以被用于产业布局和竞争对手的限制等方面,进一步增加企业的市场份额和商业价值。
高价值专利可以作为企业商业策略的重要考虑因素。企业可以通过专利申请来获取对关键技术或产品的独占权,从而实现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并保持自身优势。
(三)经济价值
高价值专利的经济价值是创新型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拥有具有商业价值、投资价值和技术领先优势的高价值专利,能真正帮助企业赢得市场份额和商业机会,增加企业的收益和价值。其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价值专利可以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例如专利授权和专利转让等。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专利技术授权或转让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使用,从而获得授权费或转让费。
高价值专利可以为企业带来间接的增值效应。拥有高价值的专利可以用于产品营销、市场推广和品牌宣传等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高价值专利可以被用于抵押贷款和融资,帮助企业筹集资金并扩大业务规模。因此,高价值专利也可以作为企业的重要资产之一,为企业带来投资回报。
高价值专利所涉及的技术通常是当前市场上最为先进的技术,并且有望成为未来市场的主流技术。因此,拥有高价值专利可以帮助企业在技术领域保持领先地位,并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高价值专利的孵化过程
高价值专利的孵化过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包括技术研发、专利申请、专利授权、专利布局和专利维护。只有在完成这些步骤并有效地运用专利后,才能真正实现高价值专利的商业价值和经济效益。
技术研发:由于高价值专利通常涉及先进技术和创新思路,因此其孵化过程需要大量技术研发和创新投入。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制定相应的技术研发计划,并通过不断的实验、测试和改进来推进技术研发。在研发初期和整个过程中,应高度关注专利信息以明确研发的起点、重点和方向,从而避免浪费成本。高质量的研究和创新资源是提高专利质量和培育高价值专利的来源。
专利申请:高质量的专利申请需要资深的专利律师和研发人员充分沟通,共同制定专利申请文件,并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利审查标准进行优化,以提高专利质量和可授权性。专利申请书需要准确描述产品或技术的创新点、技术难点和优势等,以便获得专利授权。在撰写申请书时还需要考虑专利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避免存在漏洞和问题。
专利授权:超前审查可以确保专利授权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减少专利权的争议和费用投入,提高专利的商业价值和竞争优势。专利授权意味着企业在一定时间内拥有该技术领域内的排他权。
专利布局:长期准确的专利布局需要企业从市场和战略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的专利布局进行长期规划,并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和差异性进行精准布局。这样可以在不同市场中拥有更多的专利资源,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商业机会和价值。
专利商业化:通过专利授权,企业可以将其开发的技术或产品进行商业化。一方面,企业可以自主开发和生产具有高价值的产品或技术,从而获得市场份额和商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将自己的专利授权给其他企业或个人使用,并获取授权费或转让费等商业利益。
专利维护:在专利授权后,企业需要积极维护自己的专利权益,避免他人对其专利权的侵犯。如果其他企业或个人对企业的专利权进行了侵犯,企业可以通过起诉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權益。
结语
专利是企业最重要、最宝贵的无形资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企业可以通过自主知识产权来增强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从而赢得市场利润。在企业发展中,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重要战略,只有培养出核心技术,才能真正将知识产权转化为企业发展的主引擎。
参考文献:
[1]邢战雷,马广奇,孙艳蕾,等.高价值专利培育体系的构建与推进[J].中国高校科技,2019(1):4
[2]黄剑飞,陈响. 浅议高价值核心专利的识别[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7,14(8):5
[3]韩秀成,雷怡,HAN,等.培育高价值专利的理论与实践分析[J]. 中国发明与专利,2017,14(12):7
[4]张轶颖.企业专利价值评估方法研究[J].现代商业,2020(32):2
[5]李清海,刘洋,吴泗宗,等.专利价值评价指标概述及层次分析[J]. 科学学研究,2007,25(2):6
[6]刘凤朝,潘雄峰,王元地.企业专利战略理论研究[J].商业研究,200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