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子囤物症

2023-08-11余冰玥

科教新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受访者文物个体

余冰玥

保存了25256 张照片的手机相册,塞满了949 条待看课程的视频网站,已使用2485G 内存的网盘……

近期,林妍盘点自己存下的数据资料时,有些震惊。林妍觉得,自己仿佛成了一只“数字仓鼠”,在“电子囤物症”的驱动下疯狂囤积信息,总舍不得删除。

什么是“电子囤物症”?在学术上,它被称为“数字囤积症”,指的是“数字文件的积累致使个体降低目标检索能力,最终导致个体的压力和混乱”。相较于将杂物堆在房子里、影响自己甚至周围人日常生活的“囤积癖”,电子囤物似乎更为“无害”——毕竟电子囤物不影响他人,也不会压缩生活空间。

如此一来,“拍照”“保存”“收藏”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功能。老师讲课太快来不及记笔记,板书课件拍下来“等下课后再看”,但似乎要囤到期末考试才会匆匆瞟两眼;博物馆里的文物介绍太长,随手按下快门便仿佛知识尽在掌握中,走马观花看文物也变得心安理得,拍了就是懂了;上网冲浪偶遇可爱表情包一定要存下,说不定就会在明天聊天时用到;至于那些“一图教你……”,一键转存到网盘里,总能带来满满的安全感。

与此同时,“电子囤物症”还表现为光储存不删除。知名的硬盘厂商“西部数据”曾在美国开展了一项针对人们数据存储习惯的调查。调查走访了2000位受访者,结果发现,52%的受访者从未删除过电子设备上的任何文件、程序或数据,33%的人表示手机上或其他设备里存着10 年或者更久以前的文件。41%的受访者想尽办法保护好自己存储的图片和视频,如果不得不删除,78%的人会把文件转移到另一台设备上。

為什么人们会忍不住“电子囤物”?除了作为解决内心需求的“情感性存储”,电子囤物也是一种为获得安全感的“工具性存储”。

“不敢删,删了就怕到时候会用到。”

很多人如此形容自己“电子囤物”的原因。只不过,“到时候”到底啥时候来临,没有人能知道。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囤积是一种应对现实的必备技能,无论是物质还是数字。我们要注意过度囤积背后潜藏的问题,若因为电子囤物“压力山大”,影响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需要及时调整。

猜你喜欢

受访者文物个体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文物的栖息之地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