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内蒙古绘画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08-10杨稷东

书画世界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地区民族团结

文_杨稷东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内容提要:在美术领域中,如何通过作品体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已成为艺术家们思考的问题。从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方面,艺术家们通过多种手段表现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例如,在绘画作品中,艺术家常常以蒙古族传统文化题材,用形象的手法表达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深厚情谊,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民族团结的重要价值和美好前景。

一、研究背景

自2014 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逐步成为显学,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铸牢路径,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首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社会稳定与否的关键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正是基于对中国多民族社会实际情况的深刻认识和思考。其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多民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最后,在美术领域中体现民族团结的实践和探索,也是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表现民族团结的美术创作,有利于促进中国美术的多元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示中国美术的时代风貌和特色魅力。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明显特征,有的学者认为“共同性是共同体的命脉,没有共同性就没有共同体”[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新型的民族关系思想,强调中华民族内部的和谐共处和相互尊重。美术作品是文化交流的媒介,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可以传递出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情感,提高人们对民族团结的认知和理解,为各族人民的和谐共处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美术作品可以通过图像、色彩、构图等来传达民族之间的情感和价值观,可以展现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艺术家需要从内心深处寻找民族情感的共鸣点,通过创造力和艺术表现形式来展示民族之间的情感。本文通过探讨当代内蒙古绘画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研究在美术领域中如何体现这种意识,为当前我国的民族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三、当代内蒙古绘画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表现

老一辈的艺术家有意识地挖掘民族团结的内涵,并且通过亲身感受创作出具有民族凝聚力的作品。早在1946年,尹瘦石先生曾随文工团到察哈尔牧区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年画《蒙汉团结》。新中国成立之初,内蒙古地区美术工作者为响应《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以“民族团结”为主题,为祖国创作出了一批新年画。这些新年画歌颂了新中国,其内容表现了各民族人民和谐共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温馨场面。1955年,内蒙古美术工作者官布与乌恩以新闻报道中草原上的牧民遭受自然灾害的真实事件为原型,以通俗易懂的漫画为表现方式,共同创作了年画《兄弟民族之间》,表现了草原牧民受到自然灾害,农民兄弟帮助牧民渡过难关的感人事迹,谱写了一首民族团结友爱、相互支持的赞歌。官布与金高共同创作了一幅《毛泽东时代的兄弟民族》,表现了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亲如一家,其乐融融。此后,在内蒙古美术领域,一批以民族团结、人民当家做主、积极维护祖国统一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一一问世,如高精的《探望》、关和璋的《春耕》、胡均的《农牧连双喜 同庆万年春》等。其中,《农牧连双喜 同庆万年春》借鉴传统年画的形式,将牧民与农民相互拜年的画面结合并进行对比,流露出民族团结的意识。这幅画不但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明显的民族特色,也将民族团结、守望相助这一中心思想充分表达了出来。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恢复了民族政策。这一时期,各民族人民更加团结友爱,民族团结再一次成为时代主题,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进一步高涨。燕杰的油画《新姐妹》以“知青”和“汉族”为主题从侧面反映了民族团结的思想。郝存祥的中国画《工牧一家》描写了大草原上石油工人与牧民和谐相处的美好场景。

内蒙古地区的艺术家不但用现实主义题材表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且用中华民族的历史故事讲述民族和谐相处的社会现状。反映各民族团结友好、相互交融的史实有很多,其中广为人知的就是“昭君出塞”的传说。在新中国成立后,此主题涌现出许多佳作,如卢宾的《汉明妃和亲图》、刘大为的《昭君出塞》等。《昭君出塞》中呼韩邪单于身强体壮而王昭君身材婀娜,服饰各自有明显的民族特征。这些优秀的作品都以民族团结为主题,其中已流露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今天的主题性美术创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下,民族团结、相互帮助的主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内蒙古地区的绘画作品中,其中有的表现蒙古族与其他民族友好相处,也有的表现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如内蒙古地区节日文化、服饰文化)。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国家强盛,我们为之雀跃;国家的苦难,我们共同承担。如内蒙古地区艺术家在新冠疫情期间,踊跃响应国家号召,以各种艺术形式支持抗疫工作。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下,内蒙古地区艺术家对国家的认同感越来越强,并用画笔将其表现出来。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内蒙古地区艺术家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融入艺术创作。如在第二届内蒙古美术新人新作展中,王秀春的《盛宴》(图1)描绘了蒙古族婚礼的瞬间场景,画中人都穿着传统的蒙古族服饰,好似在相互嬉戏。值得注意的是,婚礼用的车上挂着汉字“喜”字,人们手上也同样拿着“喜”字,车子被描绘成红色,带有汉族的风俗特点。正如题目所表达的,这个场面就像盛宴一般。

图1 王秀春 盛宴

研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当前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3]。内蒙古艺术家陈江明的《繁荣共生》(图2),用绘画的形式将城市里的高楼与旷野中的稻田联系在一起,将大海与港口联系在一起,呼吁人们对环境进行保护。孙建国的纸本水彩《兴安精灵·鹿》通过对鹿与森林的描绘,向我们展示了呼伦贝尔地区大兴安岭的美丽风景。这些艺术作品无不体现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下,内蒙古地区对环境的重视,以及对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

图2 陈江明 繁荣共生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下,内蒙古艺术家对国家的认同感日益增强,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张睿的《东方之珠》就是对美丽城市香港的赞美,赵志勇的油画《行走的风景之六》描绘了城市楼道中的安全出口标志、干净的墙面、整齐的垃圾桶等物件,反映了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这样的作品还有田凯的《雨夜》、冯亚诗的《古村新巷》、侯佳琪的《盛会上的人们》,都表现了优美的城市风光和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在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国家共同抗击疫情。内蒙古艺术家以美术作品传递抗疫力量,“以艺战疫”,通过美术作品与国家共抗疫情。如田存波的《疫情防控》、张青的《逆行者》、林燕的《天使》、高弘的《生生不息息·憩》(图3)、包丽丹的《依》、孙良雨的《战疫后台》,都是对疫情肆虐期间医护人员的赞美和对国家抗疫的支持。要红霞的《抗击疫情遥控》、要宏宇的《疫情期间别聚会》《疫情期间在家安》都通过国画对社会上的热点事件进行记录,并对大家进行告诫。王俊才的《敖包相会》以漫画的形式,通过诙谐幽默的手法告诫大家注意疫情防控。与之相似的有白音德力格尔《披着羊皮的狼》,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漫画形式,将新冠病毒比作披着羊皮的狼,告诫人们不可小视。在内蒙古地区,“以艺战疫”主题绘画在短短几年内已有成千上万幅。这足以看出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下,内蒙古艺术家与各族人民共抗疫情、携手向前的决心。

图3 高弘 生生不息·憩

结语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引下,各民族间的团结相处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美术领域中,内蒙古艺术家通过创作表现民族团结,展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互相尊重。通过对当代内蒙古绘画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探讨,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必要举措。美术作品是表达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对推动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蒙古地区民族团结
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内蒙古地区选拔赛
民族团结之歌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常用野生植物相关传统知识研究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内蒙古地区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