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皮瓣移植术修复口腔颌面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2023-08-10曹常乐李宝璨
郭 琼 曹常乐 李宝璨
口腔颌面恶性肿瘤为临床多发癌症,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多数为鳞状细胞癌、腺性上皮癌、基底细胞癌[1-2]。针对口腔颌面恶性肿瘤,临床现阶段主要采取手术进行治疗,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的生存周期[3-4]。然而手术会造成面部少数组织发生缺损,且伴有一定程度功能障碍,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随着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临床愈加关注此类手术过后的组织缺损的修复与治疗。针对组织缺损,临床首选游离皮瓣移植术施行修复,然而皮瓣类型较多,如股前外侧、前臂皮瓣等,但临床对于何种皮瓣的移植修复效果更为优良尚未完全明确[5-6]。基于此,本研究以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为对照,分析前臂皮瓣移植的应用效果。信息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于本院行口腔颌面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的64例患者,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病理学相关诊断确诊为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均在本院行手术治疗,且无手术禁忌证;患者术后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组织缺损;患者的病历资料完整;所有患者具有较高的依从性。排除标准:存在神经疾患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者;存在免疫系统紊乱者;伴有血液疾病者;意识障碍,无法进行正常沟通者;存有酒精、药物依赖史者;存在其他恶性肿瘤者;存在严重的脑器质性疾病者;合并其他严重脏器功能障碍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各32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31~69岁,平均年龄(48.75±3.64)岁;病程5~20个月,平均病程(12.89±2.46)个月;发病区域:16例舌,10例口腔底,6例颊黏膜;肿瘤类型:15例鳞状细胞癌,9例基底细胞癌,8例腺性上皮癌;体质量指数(BMI)19~27 kg/m2,平均BMI(24.75±1.06)kg/m2。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8.69±3.57)岁;病程6~21个月,平均病程(12.95±2.53)个月;发病区域:15例舌,9例口腔底,8例颊黏膜;肿瘤类型:16例鳞状细胞癌,9例基底细胞癌,7例腺性上皮癌;BMI 19~28 kg/m2,平均BMI(24.83±1.09)kg/m2。比较2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患者均予以游离皮瓣移植术。对照组施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按照患者组织缺损的范围于股前外侧选用大小适当的皮瓣,并做好标记;把皮肤切开,结扎相对应的血管并切断,分离、掀起皮瓣,期间注意保存桡动脉和肌腱四周组织;冲洗血管,处理血液,留备;去除组织缺损部位的坏死组织与杂物,对其给予皮瓣修复,于显微镜下吻合动脉,对皮瓣进行供血后再一次的施以血管吻合,吻合全部的血管过后精准检查,并施以止血处理,确定无异常后缝合。观察组行前臂皮瓣移植:按患者具体的组织缺损范围设计皮瓣,制作长度适当的血管蒂;皮瓣制作完毕过后冲洗血管,清理血液,留置备用;于显微镜下进行动静脉的吻合,吻合成功后仔细检查、止血,确认无误后缝合。2组均在手术后进行常规抗感染处理、头部制动,并随访至术后3个月。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的吞咽功能、手术相关指标、美观满意度、并发症。(1)吞咽功能:于术前、术后3个月对患者的吞咽功能施以评定,0级:需采用鼻饲;1级:可食用流食;2级:可食用半流食;3级:可食用半固体食物;4级:可食用固体食物,等级越高,则患者的吞咽功能越好。(2)手术相关指标:记录2组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3)美观满意度:于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本院自制量表对患者的美观满意度予以评估,非常满意:能够完全接受修复效果;比较满意:对修复效果大多能够接受;不满意:对整体修复效果不认可;极不满意:修复效果未达到预期,后悔接受修复。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4)并发症:于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2组局部感染、局部血肿、血管危象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吞咽功能
2组吞咽功能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手术相关指标对比
2.3 美观满意度
观察组美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χ2=4.267,P=0.039)。见表3。
表3 2组美观满意度对比(例,%)
2.4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χ2=4.730,P=0.030)。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例,%)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为人体较为重要的器官,负责进食、呼吸、语言等,其组织完整与美观程度亦会对患者社会功能造成众多影响[7-8]。口腔颌面部肿瘤在临床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多见,其次为腺性上皮癌、基底细胞癌等,该病发病原理比较繁杂,然而临床通常认为与白斑、色素斑、慢性溃疡等病变相关,且近年的发生率不断上涨,临床需及时施以有效的治疗[9-10]。对于此类疾病,临床主要选用手术予以合理诊治,可有效去除病变组织,但病灶切除后会遗留程度不一的组织缺损,进而导致面容外观改变及语言、吞咽等功能障碍。因此,寻求一合理有效的组织缺损修复方法,对于提高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完整与美观度,促使口腔颌面部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游离皮瓣移植术为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重要措施,该术式通常运用胸大肌皮瓣对患者的组织缺损处予以修复[11-12]。然而胸大肌皮瓣形态较为臃肿,与口腔颌面部的外观相差较大,对于此类患者的局部功能改善能力亦较弱,并会给胸大肌的功能造成一定的破坏,故无法达到临床预期。随着临床医疗技术的持续进步,游离皮瓣移植术得到明显发展,现阶段对于皮瓣的选用多为股前外侧以及前臂皮瓣,两处皮瓣的厚度、软硬度较为适宜施以移植,且对于患者口腔颌面部的局部功能改善作用亦较为确切,然而临床对于两处皮瓣的孰优孰劣尚存争议。因此,临床应及时明晰两种皮瓣的修复效果,为临床合理选用皮瓣进行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参考,以促使口腔颌面恶性肿瘤患者可获得较为良好的预后。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术后吞咽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提示无论是股前外侧皮瓣还是前臂皮瓣,均可有效地改善口腔颌面恶性肿瘤切除术患者的吞咽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美观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提示相较于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患者中选用前臂皮瓣进行游离皮瓣移植术修复功效更佳,能够显著缩减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美观满意度。分析原因在于前壁皮瓣获取操作较为简便,解剖恒定,且血管管径较大,血管蒂较长,吻合操作较为简单,可有效减轻对皮瓣四周正常组织的损害,进而减少出血量,有利于患者术后尽早恢复[13-14]。而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结构较为复杂,手术难度高,对于医师的技术要求更高,在术中易引发较多的出血,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同时,前臂皮瓣的皮瓣韧性高,皮瓣薄,造型效果好,可显著修复口腔颌面的组织缺损,在手术过后能维持优良的面容外观与局部能力,进而提高患者的美观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提示前臂皮瓣的游离皮瓣移植术的安全性较高。究其原因在于前臂皮瓣与口腔肿瘤手术区域相距较远,于前臂部位能够施以多组手术,加之具备丰富的血供,抗感染能力较强,故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15]。在施以游离皮瓣移植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在术前指导患者积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积极戒烟戒酒,处理原发病;选用皮瓣受区静脉时最好选取面总静脉,因血管吻合需在无张力下施行,此种情况就需求血管蒂的长度需适宜。此外,本研究尚存在纳入样本量较少等不足,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精准性。因此,后续临床需不断的完善设计,继续扩大样本量的纳入,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前臂皮瓣移植术在口腔颌面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患者中修复的应用价值,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
综上所述,选取前臂皮瓣进行游离皮瓣移植术可减少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有效改善口腔颌面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组织缺损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能够提升患者美观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