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TVS及自由解剖成像技术诊断黏膜下子宫肌瘤分型的临床研究
2023-08-10王佳
王 佳
子宫肌瘤(UF)属于女性生殖器常见良性肿瘤,黏膜下UF为UF的常见类型,其发生率为10%~15%,是导致育龄期女性腹痛、月经改变及不孕的重要原因[1]。早期诊断黏膜下UF,并及时进行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尤为重要。目前诊断UF的方法较多,超声凭借实时成像、无创、便捷及可重复操作等优点,已成为诊断UF的常用方法[2]。经阴道二维超声(2D-TVS)是指将探头置于阴道后穹窿处贴近宫颈及宫体,有利于清晰显示宫腔病变,但2D-TVS仅能显示横切面及纵切面图像,无法获取宫腔冠状切面图像[3]。经阴道三维超声(3D-TVS)可获得子宫横切面、冠状面、矢状面图像,从多角度、多平面对子宫轮廓进行观察,为宫腔疾病诊断提供信息[4]。自由解剖成像技术(Omniview)可对容积数据进行任意方向及角度成像,并可根据结构走行描记曲线,获取曲面平铺图像,对复杂结构进行清晰显像[5]。鉴于此,本研究将研究3D-TVS及Omniview诊断黏膜下UF分型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92例疑为黏膜下UF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38.49±6.34)岁;体质量指数(BMI)18.2~29.6 kg/m2,平均BMI(24.17±1.85)kg/m2;患者有腹痛、白带增多及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②为临床可疑黏膜下UF患者。排除标准:①近3个月内宫腔上节育器;②合并急、慢性盆腔感染;③存有内外生殖器感染;④无法耐受宫腔操作。
1.3 方法
92例疑为黏膜下UF患者均在月经干净后3~7 d内行2D-TVS、3D-TVS+Omniview检查:检查前患者排空膀胱,取膀胱截石位,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Voluson E8型,GE公司提供)检查,采用RIC-5-9-D型腔内探头,频率5~9 MHz,具有2D、3D实时成像功能;将医用消毒耦合剂涂抹于探头上,向阴道后穹窿处置入探头,进行横向、纵向及多方向扫查,对子宫、附件等盆腔情况进行观察,记录黏膜下UF数量、形态及大小资料,并对血流情况进行测定;2D-TVS测量结束后,将子宫正中矢状面为重建界面,参考界面选取为宫腔内膜显示最清楚部分,指导患者屏住呼吸并保持不动,固定探头,启动三维采集模式,自动采集容积数据,并以矢状切面、冠状切面和横切面三平面图显示,并存储图像;采用Omniview技术对存储的容积数据进行分析,重建参考面选取正中矢状切面,选中Omniview程度,采用多线段描记方式,同一界面同时描画3条重建线段,第一条线多为沿内膜走形轨迹勾画,获取宫腔冠状面,第二条线沿宫底横断面描记,获得宫腔横断面图像,第三条线可任意走形,沿宫腔病变处描记,显示病变处的冠状断面成像。
1.4 评价指标
(1)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2D-TVS及3D-TVS+Omniview诊断黏膜下UF结果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2)计算2D-TVS及3D-TVS+Omniview诊断黏膜下UF分型的敏感度,分型标准依据荷兰Haarlem国际宫腔镜培训学校制定的标准,其中带蒂瘤体,与肌层分界清楚,未向肌层扩展为0型;瘤体无蒂,向肌层扩展<50%为Ⅰ型;瘤体无蒂,向肌层扩展≥50%为Ⅱ型。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用χ2检验;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Kappa>0.75表明一致性极好,0.4~0.75表明一致性较为理想,<0.4表明一致性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92例疑为黏膜下UF患者经病理诊断证实黏膜下UF患者78例。
2.2 2D-TVS诊断黏膜下UF的结果
2D-TVS诊断黏膜下UF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较为理想(Kappa=0.567,P=0.000)。见表1。
表1 2D-TVS诊断黏膜下UF结果/例
2.3 3D-TVS+Omniview诊断黏膜下UF的结果
3D-TVS+Omniview诊断黏膜下UF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0.774,P=0.000)(表2)。
表2 3D-TVS+Omniview诊断黏膜下UF结果/例
2.4 2D-TVS诊断黏膜下UF分型的结果
病理诊断黏膜下UF分型:0型26例,Ⅰ型25例,Ⅱ型27例。2D-TVS诊断0型26例,诊断敏感度为88.46%(23/26);2D-TVS诊断Ⅰ型22例,诊断敏感度为76.00%(19/25);2D-TVS诊断Ⅱ型19例,诊断敏感度为59.26%(16/27)。见表3。
表3 2D-TVS诊断黏膜下UF分型的结果/例
2.5 3D-TVS+Omniview诊断黏膜下UF分型的结果
3D-TVS+Omniview诊断0型26例,诊断敏感度为96.15%(25/26);3D-TVS+Omniview诊断Ⅰ型23例,诊断敏感度为88.00%(22/25);3D-TVS+Omniview诊断Ⅱ型24例,诊断敏感度为88.89%(24/27)。见表4。
表4 3D-TVS+Omniview诊断黏膜下UF分型的结果/例
2.6 2D-TVS与3D-TVS+Omniview诊断黏膜下UF分型的结果比较
3D-TVS+Omniview诊断Ⅱ型黏膜下UF敏感度高于2D-TV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TVS+Omniview与2D-TVS在诊断0型、Ⅰ型黏膜下UF方面的敏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D-TVS与3D-TVS+Omniview诊断黏膜下UF分型的结果比较
3 讨论
黏膜下UF位于宫腔内,对子宫收缩及经血的顺利排出影响较大,多数黏膜下UF患者需进行手术切除治疗。依据肌瘤在宫腔及肌层内扩展程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0型、Ⅰ型、Ⅱ型,针对0型、Ⅰ型黏膜下UF患者,宫腔镜手术治疗切除率可达100%,Ⅱ型黏膜下UF患者切除率约为95%[6-7]。由于宫腔镜无法准确判断少数肌瘤外缘距浆膜层距离,存在穿破浆膜层风险,故对黏膜下UF进行正确分型对指导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宫腔病变的诊断“金标准”为宫腔镜及病理组织检查,但均属有创检查,费用高,且可能会诱发宫腔及盆腔感染,患者接受度较低。近年来超声诊断价值在妇科取得广泛认可,与经腹部超声比较,TVS检查更为方便,图像分辨率高,且TVS检查中无需憋尿,在腹部脂肪层较厚或老年患者中较为适用[8-9]。TVS探头与盆腔组织及器官更为接近,能够对瘤体位置、大小及其与肌壁、内膜关系进行清晰显示[10]。2D-TVS为诊断UF的常用方法,可发现多数黏膜下UF并进行准确分型,但2D-TVS无法对肌瘤全貌进行完整显示,无法获取子宫冠状切面,可能会影响黏膜下UF的分型判断[11]。罗平[12]研究分析3D-TVS与2D-TVS诊断子宫异常出血宫腔内病变的临床价值,其研究结论指出,采用3D-TVS诊断子宫腔内病变的灵敏性和检出率均高于2D-TVS。Omniview作为3D-TVS后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沿肌瘤位置走行描记线段,可对肌瘤全貌进行完整性显示,如肌瘤与宫腔、肌层空间位置关系等,并可对肌瘤外侧距子宫浆膜层距离、肌瘤扩展至肌层内距离进行测定,为黏膜下UF的诊断及分型提供确切的影像学依据[13-1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92例疑为黏膜下UF患者经病理结果证实黏膜下UF患者78例;3D-TVS+Omniview诊断黏膜下UF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Kappa=0.774)优于2D-TVS(Kappa=0.567);3D-TVS+Omniview诊断Ⅱ型黏膜下UF敏感度高于2D-TVS;3D-TVS+Omniview与2D-TVS诊断0型、Ⅰ型黏膜下UF敏感度比较相近。提示出与2D-TVS相比,3D-TVS+Omniview对黏膜下UF的定性诊断准确率更高,并可提高诊断黏膜下UF分型的敏感度,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Omniview技术能够获得宫腔冠状面成像,对肌瘤位置及其与周边关系进行完整显示,对黏膜下UF向肌层扩展深度进行测定,进而为黏膜下UF的分型提供指导[15]。但经临床实践发现,Omniview虽然能够对宫腔冠状面进行直观显示,但无法消除所有超声伪像,可能会对图像质量造成一定干扰,进而影响对黏膜下UF的定性诊断及分型准确性。
综上所述,3D-TVS联合Omniview诊断黏膜下UF及其分型的准确度及敏感度较高,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