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力<Ⅲ级产妇的疗效
2023-08-10顾文秀钱朝秦王伟
顾文秀 钱朝秦 王伟
女性妊娠、分娩后,腹部鼓起后下突出,脏器重力与腹腔压力互相叠加,在产妇盆底肌上共同作用,加之子宫质量的增加,盆底肌长期处于受压状态中,会渐渐松弛[1,2]。分娩时在一定程度上损伤盆底肌结构,导致盆底肌肌力下降。女性盆底肌的作用是保证盆腔器官处于正常位置,维持阴道紧缩度、直肠括约肌、尿道括约肌功能正常。产后如果盆底肌肌力下降,<Ⅲ级则会严重影响到产妇身体健康、预后生活质量,引起脏器脱垂、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3,4]。因此,必须加强产妇产后护理干预,高度重视产后盆底肌肌力的恢复[5,6]。研究显示,产后有效的康复治疗,可有效提高盆底肌肌力,改善预后质量[7]。本研究对产后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实际应用价值展开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数字双盲法将2019年1~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产后盆底肌肉肌力<Ⅲ级产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5.80±1.40)岁;孕周38~42周,平均(39.40±0.60)周。研究组:年龄23~40岁,平均年龄(25.70±1.50)岁;孕周38~43周,平均(39.30±0.50)周。2组产妇年龄、孕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单胎、足月妊娠产妇,分娩时未使用机械助产;②专人讲解研究内容,自愿性质加入。
1.2.2 排除标准:①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②神经肌肉病变、恶性肿瘤等;③精神思维障碍,沟通交流不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护士给予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心理疏导等。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盆底肌功能锻炼,吸气时产妇要收缩肛门5 s,呼气时放松,2~3次/d,每次1组,每组锻炼时间30 min。
1.3.2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产后盆底康复。
1.3.2.1 产后康复心理指导:在产妇孕期、产后阶段加强其分娩知识宣教工作力度,认识到盆底肌康复治疗的优势,并制定产妇及亲属掌握正确的康复锻炼评价方法,重点介绍康复治疗期间可能会碰到的不良情况,注意观察产妇心理状态、行为等,对其心理状况评估,后有靶向性疏导,缓解负性情绪带来的影响,邀请有康复锻炼经验的产妇现身说教,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建立微信群,产妇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微信群向医护人员咨询相关问题。
1.3.2.2 肌电刺激干预:以神经肌肉刺激仪对患者行产后康复治疗,患者排空膀胱,平卧位,大腿向外侧稍微分开即可,身心均保持放松状态,肌点治疗头放置在产妇阴道中,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要求进行,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计划。肌电治疗时,根据产妇的耐受情况合理调整电流强度,以无疼痛为标准,电刺激强度控制在<40 mV为有效,2次/周,每次20 min。
1.3.2.3 盆底康复运动:结合患者疾病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制定不同康复运动方案,根据产妇个人喜好挑选轻柔舒缓的音乐,护士在旁主要做好指导。臀部锻炼时,引导产妇选择平卧体位,双腿夹紧,臀部肌肉进行收缩的同时阴道是上提,扭胯时臀部要抬高并向外转动,一侧保证倾斜,全身锻炼时要保持站立自身,盆底肌肉由慢到快速度收放,重复进行双腿分开操作,分开距离要保证和肩部同宽,而后做下蹲运动、起立运动,提肛运动时原地做冲刺跑动作、跳跃动作;要求产妇必须根据音乐节奏进行运动锻炼,产后1~2周开展臀部锻炼,3次/d,每次10 min,第3~6周加入扭胯动作,时间延伸至15 min,第7~10周加入全身锻炼,3次/d,每次20 min,第11~14周加入全身锻炼,3次/d,每次25 min,记录每天锻炼情况。
1.3.2.4 院外康复随访:院外随访时,重点了解产妇恢复情况,并根据恢复 情况进行靶向性健康宣教,及时解答产妇疑问,鼓励产妇继续进行康复锻炼,预约好下次随访时间,叮嘱其按时复查。
1.4 观察指标
1.4.1 产妇心理状况:治疗前后采用SAS、SDS量表对产妇心理状况展开评价。①SAS量表将51分作为评价分界值,≤51分为心理状态正常,无焦虑情绪,≥52分为存在焦虑情绪,评分越高焦虑情绪越严重;SDS量表将53分作为评分分界值,≤53分为心理状态正常,无抑郁情绪,≥54分为存在抑郁情绪,评分越高抑郁情绪越严重。
1.4.2 产妇盆底肌肌力分级情况:治疗前后助手测肌力评价法评估产妇盆底肌肌力分级情况展开评价。产妇在护士口令指导下,收缩阴道,然后根据产妇完成的此时、持续时间来分级,肌肉没有任何活动为1级;肌肉出现震颤,非震动样为2级;护士指检查时压力感明显为3级;护士指检查时吸进感明显为4级;指被牢牢抓住,还伴有顶举感为5级。
1.4.3 产妇预后生活质量:治疗前后QOL量表对产妇预后生活质量情况展开评价。QOL量表由健康状况问题(8条)、社会、主观指标问题(21条)、疾病症状相关问题(10条)组成,评分1~3分,总分117分,评分高低同预后生活质量关系呈正比。
1.4.4 产后盆底肌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采用自制盆底肌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问卷进行研究。
2 结果
2.1 2组产妇心理比较 治疗前,产妇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产妇心理状况比较 n=50,分,
2.2 2组产妇盆底肌肌力分级情况比较 治疗前产妇盆底肌肌力分级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盆底肌肌力分级情况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产妇盆底肌肌力分级情况比较 n=50,例(%)
2.3 2组产妇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治疗前产妇QO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3个月研究组QO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产妇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n=50,分,
2.4 2组产后盆底肌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研究组产妇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包括完全掌握、基本掌握)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产妇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n=50,例(%)
3 讨论
相关调查显示,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导致盆底肌肌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骨盆承受盆腔脏器重力的同时还要进行生理功能活动,在妊娠阶段及分娩阶段,羊水过度、胎儿过大、产程时间长等因素都会导致盆底肌肌力下降,从而对盆底肌造成进一步损害[8]。另外妊娠期间受到雌激素、孕激素的相关影响,盆底肌、胶原纤维会出现扩展与伸展,为迎合阴道分娩,阴道会出现张力性松弛,如果得到不到及时有效的恢复干预,则会引起盆底肌障碍性疾病,产妇有较高的几率会发生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9,10]。产妇即便选择剖宫产,子宫在孕期中会逐步增大,会压迫到右侧的骼静脉引起血流回流障碍,造成盆底组织缺血缺氧或者打破代谢平衡,造成损害[11]。所以,改善产妇产后盆底肌肌力与阴道收缩度,对于预防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2]。
产妇接受常规干预,护士只是简单对其实施健康教育,康复指导,虽然使盆底肌力得到一定程度提升,但并未达到临床康复要求,盆底肌肌力提高效果并不理想[13]。本研究显示治疗后研究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盆底肌肌力分级、QOL评分和产妇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在改善产妇负性情绪,提高盆底肌肌力与预后生活质量方面效果突出。推测原因认为,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康复锻炼缓解主要是根据产妇不同阶段身心特点展开靶向性锻炼干预,操作简便可靠,且安全性较高。本研究组接受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前,接受康复心理指导,通过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介绍成功案例等方法,有效缓解了负性情绪对康复工作带来的影响,增强了产妇康复信心;微信群的建立,产妇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与互相督促,而且利于医护人员随时了解产妇信息。通过进行康复锻炼操,是康复治疗工作更加规范划持续化进行,可延续到产后15周,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锻炼量,早期低强度锻炼量能够增强产妇康复信心,使其循序渐进长期进行锻炼,改善生理状况的同时,缓解负性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在轻柔音乐中锻炼,可有效平复情绪波动[14]。进行肌电刺激干预,借助生物反馈方法将产妇生理变化转换成信号,通过生物反馈结果促进产妇生理功能进行有效自我调节,提高盆底肌肌力。另外开展产后康复治疗时,要根据产妇盆底肌肌力分级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还必须根据产妇具体情况去调整电刺激频率、强度,才能保证治疗效果[15-20]。
综上所述,产后盆底肌肉肌力低于Ⅲ级产妇应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负性情绪对康复造成的影响,提高盆底肌肌力,改善预后生活质量,该模式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