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哲学视角下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探析

2023-08-10刘玲玲

教育界·A 2023年19期
关键词:幼儿

【摘要】将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理论引入生态启蒙教育,基于对话哲学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我—你”关系就显得尤为和谐与必要,能够赋予生态教育活动新的形式和生命活力。以幼儿一日生活为视角,注重幼儿与生态自然之间的相遇;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建构幼儿与自然之间“我—你”的密切互动;以师幼对话为链接,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我—你”的精神相遇,这对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具有启迪意义。

【关键词】对话哲学;幼儿;生态启蒙教育

作者简介:刘玲玲(1983—),女,江苏省苏州市苏州工业园区翡翠幼儿园。

生态教育是当前国家重点关注的话题。学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在幼儿园开展生态启蒙教育是国家、社会发展之所趋,是教育者的社會之责,也是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但当前的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只注重生态环境知识的灌输和理念的认同,情感共鸣与行为互动的结合不够到位;活动内容指向缺乏系统性,往往以具体的环保节日为媒介,开展象征性的独立活动……这导致幼儿在生态意识认知与行为表现等方面浮于表面,缺乏对生态理念的深入理解及有效践行。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理论为幼儿园的生态启蒙教育拓展了新的思路,本文将他的对话哲学理论引入幼儿生态启蒙教育,以期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生态启蒙教育之路。

一、对话哲学理论对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的指导意义

对话哲学是以色列哲学家、教育家马丁·布伯提出的哲学理论。一直以来,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人作为一个主体,与周围的环境是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但在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理论中,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关系,对话是最好的关系体现方式。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我—它”关系,一种是“我—你”关系。“我—它”关系基本上是一种对立的利用关系,而非交融的关系。而在“我—你”的关系中,本源性的关系世界更多出现了“直接性”“相互性”“之间”“相遇”等概念[1],这是一种真正的关系、根本的关系。在此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中基于对话哲学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我—你”关系显得尤为和谐与必要,它可以赋予生态教育活动新的形式和生命活力。

(一)重视生态启蒙教育中“我—你”的精神相遇

所谓精神相遇,是指对话主体彼此心灵契合、真诚相待的态势。布伯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即便是无言,对话的言语也在神圣地发生着[2]。生态启蒙教育应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相遇,这是实施生态启蒙教育的思想保证,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人与自然的双主体关系,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敬畏和珍惜之情,使幼儿理解人与自然之间是“我—你”的相遇,是互动和共生的关系。同时,教师与幼儿之间也需要建立“我—你”的对话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将幼儿视为有自主选择能力的个体,进而共同探索生态启蒙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

(二)注重生态启蒙教育中“我—你”的相互性

在“我—你”对话哲学关系中,相互性是“我—你”关系区别于“我—它”关系的鲜明特征。布伯认为,关系是相互的,切不可因漠视这点而使关系意义的力量亏蚀消损[3]。因此,在生态启蒙教育中,引导幼儿从自身“我”出发,与自然“你”建立联结,让幼儿在大自然中玩耍、观察、学习,在一次次的互动中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依赖、和谐共生的,了解“我”怎么对待自然,自然就会怎么回馈“我”的相互性,这能够更好地践行“使幼儿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教育目标。“我—你”的相互性也体现在幼师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教育不是教师单方面的传授知识,教师在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也可以从幼儿身上积攒经验,从而推进生态启蒙教育形成良性循环。

二、对话哲学视角下幼儿园生态启蒙教育的可行路径

(一)以幼儿生活为视角,注重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你”的生态相遇

生态启蒙教育不能脱离幼儿生活。鉴于此,教师可积极推动园所、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合作,为幼儿营造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通过积极、健康的教育生态孕育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自然关系、社会关系中获得幸福感,积累有益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基本经验,实现“我—你”的生态相遇。

1.在主题活动中提升生态启蒙教育价值

主题活动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在设计主题活动时,教师要基于幼儿的真实体验和感受,将他们零散的感性经验进行梳理、筛选和整合,提升生态启蒙教育价值。

比如,小班可以从保育教育的“身心健康”这方面出发,开展“我是健康小能手”“卫生小战士”等主题活动,引导小班幼儿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开始,学会用各种方法保护自己,认识到健康的生活和锻炼习惯的重要性。

对于中班幼儿,则可以着重于“科学认知”方面,从幼儿感兴趣的小动物入手,从生活中的小动物到野生动物,引导幼儿逐步了解动物,养成爱护动物的意识。教师可引导幼儿以亲子调查的方式,通过网络、图书查找“动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的相关资料,并用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展示、分享常见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这一主题活动有助于让幼儿了解到人与动物之间的“我—你”共存关系,进而养成敬畏生命、保护自然生物的生态文明行为。

对于大班幼儿,则可以着重从“社会情感”方面入手,以生活中的普通人为线索,生成主题活动“最可爱的人”。教师可引导幼儿通过小记者调查采访的方式,了解不同工作岗位上的人们所作出的奉献,促使幼儿萌发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恩之情,同时激励幼儿肯定自我价值。

2.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生态启蒙教育内涵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且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占比较大。各类游戏活动既有显性生态启蒙教育的计划性、目的性元素,又有隐性生态启蒙教育的渗透性、体验性元素,教师可以借助节庆、季节等多元文化教育契机,策划趣味性游戏活动,如“我是环保播报员”“环保梦工场”“大家一起来种植”“无车日绿色出行”“生态环湖徒步赛”“春季运动周”……将幼儿的环保意识教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融为一体。

3.在日常生活中浸润生态启蒙教育意义

生态启蒙教育不应仅局限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还应关注幼儿的个人发展生态,这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生态教育,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融入饮食、睡眠、自由活动等环节,让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感受到生态教育的浸润。比如,餐前环节,幼儿可向同伴介绍“今日营养饭菜”,或进行“今日新闻报告”;餐后环节,教师可结合不同季节背景或主题活动推进的需要,利用户外散步的时间,引导幼儿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组织幼儿参与捕捉昆虫、感知雨雪等活动。教师需重视生活活动的教育价值,追求生活活动的教育品质,注重幼儿在生活中的自理、自主、规范、愉悦。

(二)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建构幼儿与自然之间“我—你”的密切互动

幼儿教师需要深入思考怎样让儿童与周围的环境形成“我—你”的根本关系,使生态环保理念真正地在儿童心中扎根,让儿童与环境成为密切互动的伙伴。

1.走进自然:感悟自然与人的关系

人是自然之子,人首先是自然人,然后才是社会人。早在一百年前,蒙台梭利就将自然教育作为儿童之家最主要的教育活动之一,比如,让孩子们去土壤中寻找蚯蚓的踪迹,在草丛中观察瓢虫爬行,在树下聆听蝉鸣,收集不同形状的树叶,在院子里喂养小动物,孵化小鸡,看着小鸡从蛋壳里出来,体验一个小生命诞生的奇妙时刻……这些成长回忆,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有深远意义。因此,教师要让幼儿走进自然,在实践中体会人与自然以及万物互相依存的关系。

2.体验自然:增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0—6岁孩子的感官极其敏锐,大自然则为他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感觉环境—石头、水、泥土、树木、花、草、爬虫、家禽等。教师要在保证幼儿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接触自然的机会,让幼儿在水中、泥中、沙中戏耍,在草地上自由奔跑……通过五官的感知来体验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切是再好、再多的儿童绘本和多媒体视频都无法替代的。

3.欣赏自然:培养艺术审美情趣与科学探究兴趣

自然孕育了人类探索、感知、发现美的能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让幼儿在与自然的亲密互动中发现美、感受美,引发探究欲望,从而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提升科学探究能力,如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的变化,给予其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欣赏自然美景。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自然环境和自然物设计游戏活动,助力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科学探究兴趣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中绽放。

4.致敬自然:感悟坚持、责任、付出与收获

在幼儿园种植和养殖活动中,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被照顾的角色中,当他们亲自照顾一只小动物,或是等一颗种子发芽,就会从被照顾者的角色变成照顾者,感受付出与责任。为了让幼儿更直观、深刻地体验这一感受,教师要为幼儿提供种植与养殖的机会与条件,让幼儿在每一个环节中亲力亲为。历经播种、浇水、施肥、疏苗、嫁接等植物养护过程,幼儿会发现,植物的种植方式和生存方式是多样化的,但它们的生长都离不开阳光、水源、土壤和空气。在種植过程中,他们观察、等待、猜想、期盼、发现、收获,既从中培养了责任感,收获快乐,也由此感悟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5.顺应自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大自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远离疾病的重要保障,教师要让幼儿尽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成长。幼儿与自然的“互主体性”建立在与自然亲密互动的基础上,所以教师要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实现与自然的双向珍视与共生,让生态理念真正扎根于幼儿心中。虽然这一过程需要时间,但它对幼儿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将是持久的。

(三)以师幼对话为链接,实现教师与幼儿之间“我—你”的精神相遇

马丁·布伯关于对话哲学的核心思想是“我—你”之间人格与精神的相遇。因此,师幼对话链接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师幼之间情感、思想和精神世界的融合[4]。在生态启蒙教育过程中,师幼之间的精神相遇,更多地体现在师幼之间形成的生态共识上。

1.充分尊重幼儿,实现师幼之间对话的双向交流

在生态启蒙教育过程中,师幼之间的对话一定要实现双向交流。这样的师幼交流须注意三个要点:第一,教师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和角度去评判幼儿,而是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真实的想法;第二,教师要善于捕捉与幼儿的对话时机,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对话并给予肯定;第三,教师在与幼儿对话时,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尊重,考虑幼儿的情感需求。

2.充分理解幼儿,建立以问题为线索的真正对话

教师是对话的引导者、倾听者和合作者。真正的师幼对话不是教师对幼儿的塑造过程,而是要让对话成为一个开放且生成意义的过程。对话交流可以来源于问题,因为问题是引发幼儿思考的关键。因此,在生态启蒙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的需求和想法,再以适当的问题助推幼儿展开学习和探索,从而实现幼儿自我精神的建构[5]。

3.充分支持幼儿,注重与幼儿之间的情感联系

生态启蒙教育致力于培养个体和谐、完整的幼儿,在这种观念下,师幼对话需要为幼儿精神世界的健全提供路径。这就需要教师表达正向的情感,积极给予幼儿情感的反馈,用自己的精神世界引领幼儿,让师幼之间的对话不仅限于传授和接受,而拓展至精神的相遇;不仅限于知识问题的解决,还应更多地探讨幼儿当下的生活和幼儿对未来生活的愿景,使幼儿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精神存在的人。

【参考文献】

[1]孙向晨.马丁·布伯的“关系本体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91-97,142.

[2]薛来喜,高庆蓬.马丁·布伯对话哲学视角下的直接道德教学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2021,43(6):89-93.

[3]郭菁.列维纳斯与布伯关于生态伦理的分歧及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30(11):72-78.

[4]冯茁.论对话哲学视角下师生关系的重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3):27-30.

[5]赵莉.对话哲学视野下幼儿园师幼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4(1):2-3.

猜你喜欢

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