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写作教学路径分析

2023-08-10张晓雅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3年7期

张晓雅

写作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语文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中写作教学的着力点则是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写作要求学生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灵活的写作思路、丰富的素材积累等,但是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学生的写作存在模式化、套路化的问题。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对写作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然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加快高中写作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热爱写作,不斷提升写作能力。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写作教学的问题

1.学生方面

(1)存在畏惧心理

在学生群体中,一直流传着一句响亮的口号:写作难,难于上青天。很多学生对写作存在排斥、抗拒的心理,无论是立意还是思维,都有明显的局限。

(2)忽视情感体验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最大舞台,也是学生写作的主要灵感来源,但是随着高中生学业负担逐渐增大,他们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课堂学习,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增长见识、扩大视野,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处于闭门造车的状态,习惯性地平铺直叙,难以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这样写出来的内容难免空洞、乏味。

(3)盲目创新,脱离主旨

有效的创新能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避免落入俗套。而创新不仅仅在于语言组织和表达的层面,还在于立意角度的创新。但是很多学生往往过分、盲目追求创新,导致文章的选题脱离材料,没有真情实感,与学生的思维、经历、体会背道而驰,内容越来越“离谱”,文不对题。

2.教师方面的问题

(1)缺乏科学指导

由于部分高中语文教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写作教学中,往往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禁锢了学生的跳跃性思维,严重消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信心,也导致作文内容千篇一律。

(2)教学方法机械化

部分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的成绩,运用的写作教学方法机械,让学生套用模板、例文进行写作,长此以往,学生逐渐成为应试教育的写作工具,成了作文流水线生产者,缺乏创新。

(3)急于求成

写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地训练,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态度急躁,没有给予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引导,存在揠苗助长的情况,导致部分学生消化不良,陷入厌学状态。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优化高中写作教学的方法

1.落实生活化教学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万花筒,也是一座丰富的语文资源宝库,能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色彩斑斓的语文世界。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以生活化的命题、生活化的训练方式等,有效缓解学生对写作的焦虑、排斥心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作文言之有物,实现良好的写作教学效果。

(1)作文命题生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生活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一个有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而将写作题目生活化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思维启迪和智慧启发,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生活的视角探索生活中的趣事,挖掘生活的美,获得丰富的情感,学会在生活中思考,思有所悟,思有所得,继而找到生活的真谛和生活的乐趣。基于此,教师应该在写作教学中努力挖掘生活元素,设计富有生活情味的作文命题,让学生通过阐述生活中的情感、经历、体验,使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流露于笔端,在有话可写的同时也能使写作内容更具有深度、广度、温度。文章不是无情物,通过品味生活、解读生活,能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写作灵感,发现写作的乐趣。

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主要是围绕家乡文化生活这一主题展开,引导学生通过采访、考查、查阅文件等形式,对家乡的人和物、文化风俗等形成深刻的认知与多元的解读,带领学生寻找情感的归宿,加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不可忽视的是,这一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密切的关联。基于此,教师则可以设置生活化的作文命题,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将目光投向生活,加强对生活的观察、探索,由此让学生的作文能因为生活而美丽、多彩,富有灵性。

教学活动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街头巷尾对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访问,了解他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并做好相关的记录,完成家乡风俗访谈表,丰富写作素材的多元积累。学生可以时间、地点、具体内容这三个关键词为主,对家乡风俗、文化进行导图构建,完成家乡风俗访谈表。

教学活动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万卷书,带领他们走进图书馆、阅览室,或者通过各大网络平台查阅相关的书籍和资料,了解家乡以前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或者出现过哪些优秀的名人等。学生通过交流调查,对相关结果进行有机整合、汇总,完成家乡风俗的历史调查表。学生经过材料收集、处理的整个过程,能有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获取、处理能力,提升学科综合素养。

教学活动三:通过前期活动的铺垫,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素材整合到一起,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认知,打开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用真情实感代替冰冷语言的简单堆积,能使作文充满生命力、充满活力。

(2)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

情境对于学生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基于生活情境的创设不仅能呈现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于生活情境中给予学生更多启蒙,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提升学生思维的创造性、灵活性,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能写。

以统编教材《故都的秋》为例,这是一篇散文名篇,是郁达夫的经典之作,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和情感描摹了秋天的落寞景象,倾吐了眷恋之情。整篇文章着力于清、静、悲凉的特点,使清晨小院、槐树落叶等生动的、悲切的画面跃然纸上,使故乡的秋景与作家的个人情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了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使景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景的落寞。教师可以《故都的秋》为立足点,为学生设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任务。

情境任务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文本中的内容,选择一小节进行诵读,同时要求学生阐明所选小节的理由,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在这一环节,所选择的文本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偏重于《故都的秋》的深厚情感,而有的学生则偏重于《故都的秋》相关景象的具体描述,还有的学生偏重于《故都的秋》引发的人文情怀。但无论选择文本中的哪个小节,最终凸显的都是统一的主题——故都的秋。这能让学生明确散文写作,其根本的立足点在于文章的主题,写作材料与文本主题紧密相连。由此引导学生形成主题式的写作理念,避免陷入流水账式的记录中。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确立单元随笔练习的主题:学会舍弃是对智慧的考验、多留一些时间陪伴父母、深入灵魂的热爱、生活中的美……

情境任务二:通过前期的教学铺垫,学生明确了写作主题,写作主题的确立好比是大海中的航船有了明确的航向。除此之外,文本的构建还需要丰富的、有深度、有内涵的内容。基于此,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围绕《故都的秋》绘制思维导图,构建文本的结构框架,明确不同层次的内容,梳理具体的景象和人物,概括这类景象和人物具备的特点等。

情境任务三:在构建文本思维导图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课外阅读素材进行思维导图构建,关注文本中采用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景任务四:空言不如实践。借助具体景物、事物、人物表达情感是《故都的秋》最重要的写作手法。基于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灵活运用这一手法,对校园的秋季进行描述,切实表达学生對校园秋天的热爱之情。生活是丰富、绚丽、多彩的,学生在情境任务中,深入作者的视角,走进作者的世界,解读故乡的秋之美。于写作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生活的美,通过文字传递真实情感。

2.落实读写结合教学

阅读是学生汲取养分的重要途径,而写作则是学生自由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工具。当前,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该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两者充分融合,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服务。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通过阅读,加强对文本内容的深度分析,达成对文本内容的多元解读,学习其中蕴藏的写作手法,同时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写作的时候妙笔生花、文思如泉涌。

3.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搭建自主表达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之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这样既能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写作变得更加容易。

其一,课本剧大赛。可以让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截取经典的片段编写剧本,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在创编、思考探究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提升,于无形之中提升了写作能力。

其二,组织作文大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课外文本,摘抄好词好句、精彩片段,归纳文章故事情节,这样学生可以写读书体会、仿写精美语段等,积极投入作文大赛中。

总而言之,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语文教师应该摒弃唯分数是从的功利化教学观念,积极开辟高中写作教学新路径,探索写作教学新模式,从落实生活化教学、落实读写结合教学、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等方面着手,带领学生走出写作的困境,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