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云南实践与反思
2023-08-10普丽春李雄伟
普丽春 李雄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中小学教育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起奠基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的重要任务。云南全省各地中小學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成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认同、共同富裕的祖国认同、中华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成效
云南作为大杂居、小聚居的典型边疆民族地区,各地中小学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认真抓好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切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
一是课程育人。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特别是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如勐腊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中小学在各科教学实践中,深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是环境育人。积极开展文化建设,营造文化氛围。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等悬挂革命领袖、科学家、英雄模范的画像和格言。例如,瑞丽市抓好走廊文化建设,凝练中小学办学理念,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凝聚引导全校师生共同进步的精神力量。西盟县抓好校园精品文化建设,打造党建长廊,打造中华传统文化与国学经典、民族团结进步长廊等。泸水市鲁掌中学建设国学室,每天晚自习前开展15分钟的经典诵读,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三是活动育人。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以此增加学生爱国情感。利用经典诵读活动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挖掘当地红色资源,感悟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走进军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四是协同育人。其一,在家庭方面,深化家校联系。例如,腾冲市建立家长中小学,定期面向家长开设家庭教育课堂,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如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建立“山水家校”合作机制,推进家庭积极参与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其二,在社会方面,由教育局主动联系相关部门,推动建立多方共同育人机制。
(二)挖掘当地教育资源,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一是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意识。各地中小学按照教育部等四部委下发的《深化新时代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利用民族团结进步月等契机,加强对中小学生民族政策教育,让学生初步感知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形象和中华文化符号,树立自己是中华民族一员的意识。
二是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课程。根据国家统一要求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列入地方课程。如金平瑶族苗族傣族自治县在小学三至六年级开设《中华大家庭》课程,让学生从小就在民族团结进步氛围中成长。
三是把民俗活动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如贡山县联合民族文化工作队开展民族健身操(舞)培训比赛活动,整合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进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四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鼓励师生参加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主题的说课比赛,营造师生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如镇康县民族小学在大课间操中融入当地的民族音乐与舞蹈元素,西双版纳勐腊县利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成果征集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师生学习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的积极性。
(三)重视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促进各族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将民族文化融入教学活动。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音体美课堂,开展学跳民族舞、唱民族歌等教学活动,使各民族学生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开发特色校本课程。绿春县结合当地的少数民族艺术资源,开发了《绿春县民族民间美术》《绿春县民族舞蹈与音乐》系列特色教材,用汉族和哈尼族两种文字互译、对照编著,创编《哈尼乐作舞》大课间操,在全县中小学推广。
三是推进“推普攻坚”工程。云南省早于2016年就启动“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推普”及素质提升工程,至今累计投入资金4 661万元,完成9.96万名“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培训。目前云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全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普通话普及程度大幅提升。
四是举办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利用校园围墙、学习园地、宣传专栏、手抄报、演讲、征文等宣传民族文化;利用文艺表演、体育运动会、民族课间操等展示各民族风采,营造浓郁的民族特色校园文化。
五是依托“乡村学校少年宫”传承民族文化。新时代以来,乡村学校少年宫是农村小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如昆明市五华区沙朗民族实验中学因地制宜挖掘少数民族特色课程,开设了26个少年宫选修课程,把白族扎染、民乐、小三玹、刺绣、机器人、航模、书法绘画、中草药种植等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项目引入少年宫课堂,让学生选修,其中课间操“霸王鞭”多次荣获五华区大课间一等奖。再如迪庆藏族自治州尼西乡小学2014年以来在当地的乡村少年宫开设了土陶、尼西歌舞等多项少年宫特色项目活动,为学生了解当地的土陶制作技艺文化及尼西乡情舞歌舞文化提供非常好的平台。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问题
云南省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以下实践问题。
(一)目标定位不够清晰
一是思想上重视不够。很多中小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识不清,在教育实践中基本上仅以主题活动开展。二是教育目标有待厘清。由于当前国家没有颁布统一的指导纲要,因缺乏“指挥棒”,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较为模糊。三是立足基本省情不足。针对不同民族地区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教育实施的能力有待提升。
(二) 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一是教育系统性不足。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同于以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教育内容本土特色不浓。没有结合自身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当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三是教育方法缺乏创新。很多教师并未基于各民族学生的学段和认知规律开展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行动效果。
(三) 教育形式单一
一是活动载体不丰富。当前中小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以及民族知识、民族歌舞、演讲比赛等形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因缺乏与家庭、社区的联动就很难推动。二是特色教育模式不鮮明。尽管中小学都已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但尚未形成具备鲜明特色的教育模式。三是现代媒体利用不充分。没有很好地利用微信、QQ、微博、微视频、官方媒体等新型平台,难以满足教育的需求。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反思
边疆民族地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小学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应该结合国家政策环境和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按照各学段、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悉心栽培引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精准滴灌”,不断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一) 加强顶层设计,彰显云南教育特色体系
一是进一步明确指导方针。充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2020年考察云南讲话精神,落实《云南省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规划(2021—2025年)》《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进新时代云南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巩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建设成效,确立我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方针。
二是编制教育规划。结合2022年12月省教育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财政厅、省人社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中小学创建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从组织保障、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教学氛围、教育实践等方面制定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规划,总结提炼我省300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中小学,20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和百所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中小学的经验和做法,创建可学习借鉴的模式,带动全省中小学深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三是完善评价监督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作为考核中小学领导班子的重要内容;结合不同学科特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纳入中考范围;实施“课程评估行动”和“课程改革成果推广行动”,定期进行评估,结果纳入中小学工作督导范围,并对改革成果进行总结提炼、推广使用。
(二)创新方法途径,多形式推进教育实践
一是利用信息化教学。坚持不懈开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宣传教育,建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中心”,成立“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利用“互联网+”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是丰富教育形式。组织全省中小学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学生志愿者服务等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研发学生乐于接受的视频、盲盒游戏、元宇宙场景、民族文化特色的研学旅行活动,深入推进“文化润滇”行动,启动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石榴红”工程、“枝繁干壮”工程和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
三是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平台。中小学结合实际建立或校地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实训中心),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场馆,实施“红旗飘飘”工程,广泛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拥护核心、心向北京”“身在边疆、心向中央”等主题教育,依托乡村中小学少年宫,利用本地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国防等教育基地和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和文物古迹等场所,开展“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我和祖国共成长”“少年传承中华优秀美德”“技能成才 强国有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富有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文化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全过程。
(三)挖掘课程教学资源,形成特色教育模式
一是编写生活化教育读本。充分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遵循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选择具有层次性、阶段性、侧重点的教育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一家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打造中小学特色课程。以编纂《云南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文献典藏》《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古籍书系》为契机,精选并编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优秀教学案例集》,摄制《云南多彩民族相册》教育微视频,讲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融入、发展故事,不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学资源。
三是探索云南特色教育模式。云南省是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边疆民族地区,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通过实行各族学生混合编班、混合寝居,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特有的民族服饰、典型民居、节庆习俗等活动,升华各民族青少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提升少数民族聚居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针对性。
(四)打造多维一体机制,构筑协同育人教育合力
一是建设好管理、专家和教师“三支队伍”。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队伍;打造一支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决策咨询的专家队伍;打造一支执行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讲深讲透讲活。
二是营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氛围和条件。创建“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平台,深化“结对子”“手拉手”“心连心”“一家亲”等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民族联谊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促进民族团结的文体活动,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探索推广普洱市孟连县“宾弄赛嗨”民族团结互助机制。
三是建立共建共享共用机制。厘清政府、社会、家庭、中小学等教育主体的责任和作用,州(市)教育体育局、民族宗教委(局)等合力指导督促辖区内中小学工作,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等家校平台,积极营造有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使用的家庭环境,形成政府、社会、家庭、中小学协同联动。充分发挥云南省1 065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中小学的带动作用,推广腾冲市家庭教育课堂、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山水家校”合作机制等典型经验,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从课堂、师生、校园向社会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