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路径
2023-08-10吴翠
吴翠
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列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内容,明确提出核心素养要在积极的语言实践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综合予以体现。习作是语言实践的重要途径,将习作教学与核心素养关联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素养,已成为当前广大小学语文教育者普遍关心的话题。本文以统编教材为例,结合课堂实践,针对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谈几点个人思考。
一、在“语言自信”中培养文化自信
新课标对“文化自信”有着明确的定义,并以“认同”“热爱”“继承”“弘扬”等分层排序,为语文课程文化自信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教学途径。抛开阅读方面不谈,仅就习作而言,将文化自信融入其中,看似感性缥缈不好把握,仔细分析也有其内在的规律。小学阶段的学生能够理解语言文字并正确熟练地加以运用,既是习作能力的基础,更是文化自信培养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真正建立起自信,储备起足够多的语用素材和语用经验,才能在心中自然产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例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教学《这儿真美》要求学生发现周围美丽的地方,把身边美景介绍给他人。在写作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运用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围绕一个中心思想写。如何发现“美”的地方、如何围绕“美”展开具体描述,是本篇习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有学生表示想把家乡美丽的青山介绍给他人,教师可因势利导,问:“家乡的青山美在哪里?”学生答道:“一年四季都很美。”教师接着引导:“那就把春天的青山之美写出来。”学生想了想,便采用了本单元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写法,聚焦家乡青山的春色之美。部分内容如下:春天的大青山真美呀,各种各样的花都绽放了,漫山遍野,五颜六色,把原本墨绿的青山打扮成一位身披五彩霓裳的妩媚姑娘……结尾之处,学生采用辛弃疾的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将家乡之美与作者自豪得意的心情紧密关联起来,既提升了习作的品质,也反映出该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稔与热爱。更有学生直接将本单元所学的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用在习作当中,以描绘家乡山水呼应的雨中美景,将传统文化与习作实践紧密结合,通过自信的表达抒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文化自信不是形而上的思想意识,而是实实在在的语言体验,教师只有在习作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在传统文化运用方面的引导,才能触发其对中华文化的深度认知,将中华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言,真正培养其文化自信核心素养。
二、在“遣词造句”中发展语言运用
新课标对语言运用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有明确指示,要通过语感培养、语言经验形成、语言能力塑造、语言文字感悟等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核心素养。落实到习作教学,教师可从语言经验培养入手,引导学生勤加练习,不仅限于课内,更要拓展到课外,从遣词造句、简单习作入手,提高习作频次,培养习作兴趣,在反复练习中发展语用素养能力。
在统编版小學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均设有“语文园地”学习板块,该板块中均包含“词句段运用”学习内容。教师可借助该部分内容来锻炼学生遣词造句能力,此举既可为正式习作提供语言经验,也可以为学生语用能力培养奠定坚实基础。例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园地”中的“词句段运用”要求学生从“风”“烟花”“雷雨”“小狗”等事物中任选一个,用“霎时”“顿时”“忽然”“过了一会儿”“一会儿工夫”等词汇来描绘。有的学生选择了“风”,写道:起风了,霎时树枝摇动起来。风越来越大,树叶被吹得哗哗响,一会儿工夫地上便铺满了厚厚的落叶。仅仅是两、三个关键词汇的串联,就显示出了该名学生出色的语言能力。除此之外,有些课文的课后练习中会有“小练笔”“补写”“改写”等安排,也可作为习作教学的有益补充,用以发展学生语用能力。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文《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就设计了随堂小练笔,要求学生把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还有同册第五单元课文《金色的草地》课后练习二,要求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进行句式补充完整等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语言运用素养的培育,不能仅凭借有限的单元习作教学,更应该拓展思路,从小处着手,从遣词造句、词语串联、写几句话开始,逐渐积累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进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及能力。
三、在“模仿创造”中提升思维能力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既包括直觉、形象思维能力,也包含逻辑、辩证、创造等思维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感性思维强大,理性分析偏弱,习作中擅长联想与想象,但对谋篇布局、行文架构等逻辑构思方面普遍存在困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学生想象力长项,也要借助模拟、仿写等方式来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从而全面提升其语文思维能力。
例如,在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荷花》一课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荷花的手法,仿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同册课文《花钟》教学完成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花。伴随学生思维能力的逐渐提升,教师还可让学生仿照文本的思想主旨,进行仿写练习。如学习完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文《落花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花生的特点,通过“花生会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作贡献的人”的文章主旨,引导学生围绕“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具体事物进行类比联想,总结上述事物的特点,会想到哪些人,然后试着写一段话。这个过程,既是语言模拟创造的过程,更是思维迁移内化的历练,对培养学生语文思维能力有着重要实践价值。
四、在“读后互评”中涵养审美创造
审美创造既是感性体验,即通过感受、理解、欣赏等途径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也是理性能力,即要求学生在作品评价、语言表达中去表现美、创造美,从而形成高雅情趣。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作文互评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助其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意识观念。
例如,教师可在班级内组织读写结合活动,通过每月阅读一本书,写一篇读后感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可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如《城南旧事》《安徒生童话》《宝葫芦的秘密》等,帮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借助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发挥学生作品评价能力,给予其表达美、创造美的机会。有的学生在阅读完《城南旧事》后,写下了如此的感受:读了《城南旧事》后,我被深深地感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写的是英子在北京城南度过的童年时光,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善恶美丑和世间百态……有的学生在阅读完《宝葫芦的秘密》之后,写下了这样的读后感:《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告诉我们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成功就一定要付出,不劳而获、异想天开是靠不住的,只有脚踏实地、勤劳努力才能赢得最终的快乐与收获。除了读后感,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定期地组织作文互评互批、多人同评同批等活动,学生通过阅读他人精彩文章汲取经验,增强了语言理解和感受能力,为审美创造提供更多锻炼机会。
总之,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主旨与纲要,是贯穿语文教学实践的行动指南。本文从习作角度入手,粗浅地讨论了如何将习作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融为一体,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学生可以在语言自信中培养文化自信、在遣词造句中发展语言运用能力,在模仿创造中提升思维能力,在读后互评中涵养审美创造,期望上述经验总结能给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习作教学带来些许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