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类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以《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例
2023-08-09董小伟叶青崔健黄明
董小伟,叶青,崔健,黄明
(北方工业大学信息学院,北京 100144)
1 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2020年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2021年11月,全国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班对《纲要》精神进行了解读,高校教师的80%以上是专业教师,高校课程的80%以上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以上是专业学习,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专业课的课程思政研究已成为国内高校课程建设的热点问题,只有切实加强和改进专业课教师的“主力军”作用、突出专业课教学的“主战场”地位、发挥专业课课堂“主渠道”优势,才能促使课程思政育人作用落地生效。
北方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8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为更好地落实《纲要》精神,推动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本专业根据我校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电子信息技术的行业特色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元素融入方案和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举措。
2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内容
模拟电子技术作为高等院校电类相关工科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发挥着“承上(公共基础课)启下(专业提升课)”的桥梁作用。我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面向全校电子、通信、微电、电气、能源、自动化等所有电类相关专业,涉及20多个班600余名同学。近5年来,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团队遵循“立德树人”重要使命,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和需求,提出了“学生主体、能力本位、德业双修”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从“教师团队、教学内容、学生情感、推进手段”四个维度,探索课程思政创新模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到实处。
(1)教师团队水平。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教学水平和思政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思政育人的实施效果。虽然专业课教师具有扎实过硬的知识技能,但大多数政治理论水平不高。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切实有效地开展课程思政,模拟电子技术教师团队通过专题培训、经验交流、集体备课、传帮带等方式,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提升教师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德育能力。
(2)教学内容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教师团队通过研读教材,认真梳理课程知识点,挖掘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电子信息人才应具备的良好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家国情怀、批判精神等融入知识能力教学过程中,加强课程实践实训过程中的思政引导,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方法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情感认同。学生的知识能力获得与情感素质提升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落脚点,不同专业的学生思维方式不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面对的是电类相关的工科专业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强,但人文素养薄弱这种“重理轻文”现象,对明显的道德说教会非常反感。为加强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模拟电子技术在每学期开课前,利用师生沟通、问卷调查等,准确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和内在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更多地融入专业实例中,以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情感认同感。
(4)推进手段拓广。模拟电子技术充分运用新媒体和新信息技术建立沟通、互动的课上课下交流渠道,通过课上教师引领的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课后教师在学校多模式教学网上传推送视频,学生自主的资料查阅、微信交流、作业互评等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实现教师引领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课程思政全覆盖机制,积极推进拓广“全方位、全过程”课程思政,力求真正实现入脑入心的效果。
3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评价
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开展和持续改进离不开目标明确、实操性强的考核评价机制,模拟电子技术不断完善和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了多元化、多样化的课程思政评价反馈机制。
(1)评价主体多元化。课程思政建设的起点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政育人能力,落足点是学生的知识能力获得与情感素质提升,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关注教师和学生两个评价主体,定期组织团队教师参加思政学习和培训交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关注学生在课堂内外思想认知和发展,利用企业微信、分组讨论、实验合作、竞赛培训等机会,加强对学生个人行为和团队行为的引导和评价。
(2)评价类型和方式多样化。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形成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改变由任课教师主导完成、期末成绩一锤定音的旧模式,走向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以过程为主的新模式。通过督导教师课堂表现和师德师风,对教师思想和价值观进行引导和评估;通过学生对课程思政效果、自身思想素质自评、同学间讨论交流等方式,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4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4.1 教学内容
以《模拟电子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第五版)第3章第1节多级放大电路耦合方式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和课程实施过程。
4.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阻容耦合与直接耦合优缺点对比,掌握多级放大电路的连接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以辩证法和系统观进行电路整体设计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激发积极心态,培养健全人格。
(4)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对国家科技进步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4.3 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采用多级放大电路的必要性。以神舟13号发射成功,宇航员从遥远的空间站传回清晰的视频,激发同学自豪感的同时,提出以下问题:长距离大衰减场合需要什么样的放大器?(激发兴趣);单管基本放大电路有什么局限性?(知识回顾);怎样构成多级放大器?(新知识引入)。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可以很快地将学生引入本节课堂教学的中心,理解多级放大电路获得高电压增益的必要性,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对比分析——解决多级放大电路的连接问题。①基本概念:多个单管放大电路连接(耦合)即构成多级放大电路。②阻容耦合与直接耦合优缺点对比(见表1)。
表1
5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和改进举措
经过几年的改革创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学团队被评为学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团队,一位主讲教师被评为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初步显现出“知识有深度、课程有情感”。但是,课程思政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宏大任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建设要从初步探索过渡到长效常态化建设阶段,必须形成闭环持续改进措施。一方面,必须紧跟电子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时代特点,深入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契合的科技进步和行业创新成果中的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设,增强案例的时代感与吸引力;另一方面,运用模拟电子技术与新媒体新技术的高度关联性,改变传统单一讲授式课堂教学方式,借助信息化技术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多渠道沟通互动思政氛围,不断增强教师和学生思想素养的获得感,使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永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