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忆《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的编辑出版

2023-08-09霍海丹

百年潮 2023年7期
关键词:书稿班子责任编辑

霍海丹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书影

1991年,由胡绳主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撰著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以下简称《七十年》)一书在中共党史出版社(简称党史出版社)隆重出版。这是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首部党史基本著作,在全国读者中产生很大影响。当年作为党史出版社编辑,我亲历了《七十年》编辑出版的基本过程。弹指32载春秋逝去,一桩桩往事仍不时在脑海中浮现,难以忘怀。

一、为纪念建党70周年,中央决定出版《七十年》

《七十年》一书出版,是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在1990年春决定的。中央决定出版这本书,主要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同时也是为了向广大干部、党员提供一个篇幅不太大而又完整反映党70年奋斗历程的方便阅读的党史本子。决定出版《七十年》后,全书编写任务当然交给中央党史研究室承担,由当时身兼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的胡绳同志亲自挂帅负责。在胡绳同志主持下,中央党史研究室于1990年底写出了总共九章的《七十年》初稿,计划在1991年夏建党70年纪念日之前定稿出版(后来付印出版时间延迟到当年8月)。

其实,为纪念建党70周年,中央党史研究室当时还有一部胡绳同志主持下历经多年编写基本成稿的50多万字的重要著作《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简称《党史》上卷),准备交付出版。由于《七十年》和《党史》上卷都是“自家”著作,所以,中央党史研究室一开始决定的是两本书都交给下属的党史出版社出版。记得1990年10月我与新婚妻子尚在四川探亲,《党史》上卷的部分书稿已经交来出版社。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中文与我通长途电话时就要我尽快结束探亲提前返回,参加《党史》上卷的编辑工作。后来,人民出版社了解到中央党史研究室为建党70周年献礼准备出版《党史》上卷和《七十年》的具体情况,专门找了中央宣传部,提出人民出版社理应参加两本书的出版。于是,经中央宣传部出面协调,两本书的出版改为由人民出版社和党史出版社分工,两家各出一本。接下来,人民出版社选择了出版《党史》上卷,《七十年》的出版就留给了党史出版社。随着这个变化,已经做完20多万字编辑和初审工作的《党史》上卷书稿,全都移交给了人民出版社。

由此,党史出版社也少了一份“念想”,专心投入到《七十年》的出版中来。

二、《七十年》书稿的编辑工作

1991年4月,党史出版社开始进行《七十年》书稿编辑工作,到当年8月全部编辑工作(包括终审终校)完成、书稿签发付印,持续时间共四个多月。其间出版社参加书稿编辑包括审稿的是朱中文(副总编辑)、邹林春(编辑部主任)、萧淮苏与我四位同志。其中,朱中文、邹林春主要担任审稿(前期审稿由朱中文负责,后朱因事出国,审稿改由邹林春接替),萧淮苏和我是责任编辑(萧淮苏主要负责前期编辑任务,我接手后期编辑任务)。

前面讲到,《七十年》初稿完成于1990年底。初稿完成以后,1991年1月,在玉泉山以胡绳同志为首组成了一个统稿班子,一共六人,开始集体办公,对《七十年》初稿做深入加工,进行全书修改定稿工作。参加这个统稿班子的,有胡绳特别约请的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龚育之、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金冲及和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王梦奎,还有中央党史研究室常务副主任沙健孙、副主任郑惠。统稿班子中,金冲及、沙健孙均为《七十年》初稿作者,分别撰寫了初稿的第二、三章和第一、五章。

胡绳同志为首的统稿班子开展工作后,从1991年4月中旬起,经其修改加工的《七十年》书稿,开始以章或节为单位,不按原稿顺序,陆陆续续分批次地从玉泉山发到出版社来,进行前期处理。出版社对《七十年》书稿的编辑工作随之正式启动。那时候,出版社与中央党史研究室机关驻地都在距玉泉山很近的中央党校南院。玉泉山的书稿发到出版社,接下来处理稿子的流程是:每一批次来稿,不论一章还是一节,都先在总编室机房的微机(电脑)上进行录入或者修改(注:《七十年》的原始底稿都是铅字排印稿,不是微机电子稿,所以无论何章何节,其第一批次来稿都要先完整地录入出版社微机,转换为电子稿,此后同一章节再来的稿子则可从微机内调出文件修改),然后由机房打印一式若干份,一份返回玉泉山统稿班子,一份交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中文(后期是编辑部主任邹林春),一份交责任编辑,其余的交中央党史研究室参加《七十年》撰写服务工作的有关人员。玉泉山统稿班子对返回的书稿继续修改加工;与此同时,出版社副总编辑(或编辑部主任)和责任编辑分头审读阅看书稿,拟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经协商一致后以书面形式向统稿班子提出,供其考虑抉择。统稿班子新改出的稿子,又从玉泉山送来出版社机房修改打印,一份返回玉泉山再修改,其余的分发如前;出版社则继续进行书稿编辑并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如此循环往复—有的章节循环五六次以至更多,一般的也有三到四次。在日复一日紧张的忙碌中时间飞快流逝,转眼进入7月中旬,《七十年》第一至第五章形成了供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审阅的本子(送审本),并立即报送给领导小组杨尚昆、薄一波、胡乔木、邓力群等同志审阅。7月底,第六至第九章和结束语的送审本也形成并送出(注:送审本也是一式若干份,除报送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外,分发范围如前)。送审本送出后,统稿班子在玉泉山一边等候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的审阅意见,一边对书稿进一步雕琢。同时,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和责任编辑抓紧时间,在仔细通读的基础上,对送审本一至九章和结束语又提出一系列书面修改意见与建议,送交给统稿班子。8月8日,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在北戴河开会,审议通过《七十年》送审本,并给予高度评价。8月10日,由胡绳同志签发的作出不少新修改的送审本各章稿子开始返回出版社,至8月12日全部稿子到齐。胡乔木同志特为《七十年》作的“题记”手稿也跟着送来。随后,全套送审本稿子经微机修改,打印为校样稿复制若干份,按此前工作流程分送统稿班子和有关人员,做付印前最后的斟酌修改。这一阶段工作持续大约半个月。其间,校样稿多数章节又改了一至两遍,少数的(如第九章和结束语)改了三至四遍。到定稿付印前夕,由于时间紧迫,出版社方面新的修改意见,也改以面谈或电话沟通方式由责任编辑直接向统稿班子成员提出,由其考虑定夺。8月底,全部校样稿最终审定,经统稿班子同意送出版社总编室进行划定版式、制作软片等后续工作,准备开机付印。至此,《七十年》书稿编辑工作方告完成。

《七十年》书稿编辑中,出版社副总编辑、编辑部主任和责任编辑各守其位、各司其职,同时富有积极主动的工作精神,总共向胡绳同志主持的统稿班子提出了几百条书面修改意见与建议(不包含错别字和明显标点符号错误的改正)。统稿班子成员虽然清一色是党史、历史及经济学界的名家、大家,但对出版社提出的修改意见与建议,始终表示出积极欢迎的态度,对合理的意见、建议均予以认真考虑和采纳吸收。例如,统稿工作后期,金冲及同志曾经从玉泉山给出版社编辑捎来一个便条,其中说到,出版社对书稿一至五章提出的意见,95%都得到了采纳。主要负责第六至七章统稿的龚育之同志,在有关场合也讲过对出版社意见给以充分肯定的类似的话。出版社在《七十年》书稿编辑期间向统稿班子提出的所有书面修改意见与建议,事后都汇总保存在社里书稿档案中,以备查阅。记得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七十年》专题档案里,也保存了同样一份。

三、编辑工作中记忆深刻的事

作为《七十年》责任编辑之一,我是1991年7月初参加到书稿编辑里来的。在具体工作中,我分别与《七十年》统稿班子的金冲及、龚育之、沙健孙、郑惠同志有过直接交往(为送稿、取稿曾经两次上玉泉山,还分别去金冲及、沙健孙同志家里交接稿子并聆听指导),与胡绳、王梦奎同志也有间接的交往。以胡绳同志为首的《七十年》统稿班子中,诸位名家、大家的学识风范、求实态度和谦虚精神,使我深受教益,留下至今难以忘却的印象。这里说说与胡绳同志有关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七十年》书稿中涉及港澳问题的论述,胡绳同志接受编辑意见做的一次改动。记得《七十年》书稿统改后期,书稿第九章第七节关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部分,在讲到香港、澳门回归后实行特殊政策的意义时,稿子中有一句胡绳同志亲笔补写上去的话,责任编辑反复阅读斟酌后觉得表达意思不尽完美,于是经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同意向玉泉山统稿班子提出了书面修改意见。这条意见,按统稿班子分工是由胡绳同志亲自受理。但是意见提出后,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回应。怎么办,是到此为止,就算编辑工作已经尽到本分了呢,还是把同样的意见向胡绳同志再提一次?责任编辑颇为踌躇。因为从编辑工作职责来说,事关重大,意见应当再提,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从胡绳同志方面来说,对已经提出的意见未加回应,肯定有他的道理。这时,出版社之外一位参加《七十年》服务工作的同志对责任编辑发出了好心劝告,说:不要忘了,胡绳同志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对于港澳问题,他的说法自然具有权威性,你们的意见最好不要再提。的确,如这位同志所言,在当时情况下坚持再提原先的意见,可能真要自讨没趣,实实在在地碰一回钉子。最终,在编辑部主任支持下,责任编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还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将意见又一次书面提交给了胡绳同志。令人感动和高兴的是,这一次,引起了胡绳同志注意,他很快将原先那句话做了替换,改从另一个角度说问题,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完美。这一改,反映出一位历史大家虚心纳言的胸怀。

第二件事,是《七十年》书稿中对于助词“了”字的使用,胡绳同志的严谨态度。大约比较长的一个时期以来,咱们中国人下笔写东西,普遍偏爱于使用汉语中的一个助词“了”字。这样的文风,党史界中人也不能完全幸免。殊不见,曾几何时,大量党史著作、文章中,“了”字漫篇走、“了”字满天飞,已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当然,出版社编辑同志对此也是浑浑然然,直到有机会目睹耳闻胡绳同志怎样使用助词“了”字,才开始从以往的认知怪圈里挣脱出来。前面说到,胡绳同志主持编写的《党史》上卷,曾经在1990年10月交到党史出版社准备出版。那时,我作为出版社指派的责任编辑,参加了这部书稿的一部分编辑工作。在当时编辑工作进行中,我很快发现:胡绳同志主持编寫的这部书稿,在文字风格上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很少使用助词“了”字,可以说少到了吝啬的程度。而且,在本来“了”字已经很少的情况下,书稿中一些“幸存”下来的“了”字,又被人用笔勾去了若干。好奇之下,我通过询问得知,在《党史》上卷编写中慎用助词“了”字,是胡绳同志亲自提出要求,《党史》上卷编写组同志严格执行的。面对手里拿着的“了”字孤零的《党史》上卷书稿,起初我感到颇为不适应,在看稿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总想把失去的“了”字补回一些来。然而一段时间以后,随着对书稿风格的逐渐适应,加上不断的琢磨推敲,我终于省悟过来:胡绳同志要求慎用助词“了”字,并非由于他对这个字有什么成见,而是体现了他倡导的朴实文风;作为出版社编辑,我对这样的文风不适应,根子在于自己以往对“了”字的把握使用过于随意;就专业图书编辑而言,出现这样的情况,又可以说是相当地不称职。慨叹之余,对胡绳同志的敬意油然而生。此后,胡绳同志在继续负责《党史》上卷的定稿出版之外,又挂帅主持《七十年》的统稿修改和出版。理所当然,在他领导下,《七十年》统稿班子以同样严谨的文风,对《七十年》书稿中助词“了”字的使用进行了同样严格的把关。记得当年从玉泉山发来出版社的《七十年》各章书稿,其中“了”字的使用频率与我以前参加编辑的《党史》上卷书稿基本相当,而且各章里“有幸”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了”字,其使用、安排也无不合理、恰当,明显区别于以往诸多的党史著作、文章。今天回想起来,在一个小小“了”字的使用上,胡绳同志为出版社编辑上了终生受用的一课!

四、全社上下一盘棋,同心协力出好《七十年》

出版《七十年》,是当年中央党史研究室交给党史出版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当时党史出版社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在常务副社长金松林领导下,全社同志(包括外聘人员)拧成一股绳,各尽其责,各司其职,有序协调、积极配合,不辞辛劳,为完成好任务尽心尽力。

《七十年》编辑出版期间,从第一批次书稿由玉泉山发来出版社,到全书定稿下厂付印前,加班加点是出版社各部门普遍经常的现象。其中最先忙碌起来的,不仅仅是编辑部,还有总编室及其下属的机房和校对人员。因为玉泉山给出版社发稿,在前期并不是全部稿子一次性到齐,而是按章或按节多批次轮番发来,有如流水作业一般。每一批次来稿,几乎改得都是页页满脸开花(名副其实的花脸稿),首先需要在总编室机房的微机上逐页对照修改,改好的稿子由总编室校对人员加急校对,然后打印一式若干份,一份返回玉泉山,其余的分发出版社副总编辑、编辑部以及中央党史研究室有关人员。由于胡绳同志主持的统稿班子工作节奏紧张,在《七十年》形成送审本上报中央之前,从玉泉山发来出版社的稿子,不分早晚、不论节假日,基本上要求随到、随改、随印,所以出版社总编室、机房和校对人员随时都处于待命状态,也随时都处于准备加班的状态。几个月时间里,机房人员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改稿印稿,校对人员一次次细致认真地校稿核稿,总编室负责同志及有关人员忙碌于内外协调、上下沟通、统筹联络,工作无不辛苦至极!

总编室机房打印的书稿交给副总编辑和交到编辑部,编辑工作就紧张地开始。副总编辑朱中文年过花甲,仍和年轻人一样不分早晚,伏案辛劳,直到后来因事出国。接替朱中文职责的编辑部主任邹林春,住家离出版社不远,除白天忙碌外,晚上也常到办公室工作,审稿看稿,处理相关问题。两位责任编辑当时相对比较年轻,萧淮苏刚刚40出头,我还不到40岁,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责无旁贷。记得那年(1991年)仲夏时节我父母来北京探亲,想要去圆明园游览观光,我都因工作在身不便请假,不能陪同前往。

《七十年》书稿编辑后期,玉泉山上给出版社发来经中央党史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胡乔木同志做了若干修改、统稿班子又进行了多处改动的《七十年》全套完整书稿,以及胡乔木同志亲为本书作的“题记”。以这一遍来稿为基础,形成了《七十年》正式校样稿。统稿班子抓紧时间,对校样稿进行最后的斟酌修改,历时大约半个月。这半个月,也是出版社全员上阵进行最后“冲刺”的半个月,其间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编辑工作。除编辑部主任邹林春和两位责任编辑外,副社长金松林、总编室主任朱兴堂,编辑部另外几位编辑,以及总编室、出版部部分人员,这时都加入到编辑队伍中来,分工细读《七十年》校样稿,寻找可能遗留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这半个月里,出版社新提的修改意见,上报统稿班子后一部分又得到了采纳。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校样稿第七章讲对外关系的一节中,谈及中国同邻国边界问题的一句表述不够圆满的话,就是在这时采纳出版社意见删去的。再有,校样稿第五章讲1947年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发动战略攻势的一节里,根据总编室王世英同志的意见,统稿班子补充了“同年夏季,东北民主联军发动战略反攻,从根本上改变了东北战局”一句十分重要的话。在强化编辑工作的同时,保证书稿校对的高质量,则是最后“冲刺”的半个月里另一项重要工作。王玉娴、龚秀华两位同志是《七十年》责任校对,她们全力以赴、再接再厉,很好地完成了所担负的任务。继责任校对之后,几位外聘同志承担终校工作,同样出色地完成任务,包括校出了隐藏在稿子中不易察觉的若干错别字。例如,校样稿第六章第二节第一目反映抗美援朝中国出兵的情形时,原稿里有“志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一句话,这句话中,“雄纠纠”一词是“雄赳赳”的误写。这个错处,以往一直没有发现,责任编辑多次过稿也没有看出来,最后是终校过程中被邹祖兴同志“揪住”,才改正过来的(注:当时出版社微机还没有“黑马”扫描功能,故此类错别字不大容易发现)。书稿开机付印前最后几天,为最大限度减少差错率,出版社领导又发动全社同志包括编辑人员一起通读清样稿,加入“业余”校稿工作。那时,我妻子下班后几次来我办公室帮忙校稿,被编辑部主任邹林春看在眼里。后来在邹林春力主建议下,经社领导批准,社里还“破例”发给她50元校稿费,作为特殊奖励(注:出版社同志“业余”校稿属于尽义务,不给奖励)。这是题外话。

除书稿修改、打印、编辑、校对等工作外,为做好《七十年》出版,社里出版部也紧张行动起来。出版部主任陈志仁和毛宏伟等同志提前好几个月就四处奔波联络,选购调运纸张,联系确定印厂、装订厂,为《七十年》的付印、装订、上市供货做了积极的前期准备。

当时,激光照排技术刚刚引入图书出版界不久,党史出版社是最先尝试使用的出版社之一,为《七十年》的出版增添了很大助力。《七十年》书稿统改的几个月里,激光照排系统的微机改稿和打印,以其快速高效,引起了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同志的注意。室常务副主任沙健孙、秘书长兼党史出版社社长魏久明先后几次来到出版社(当时在中央党校南院85号楼),专门进入机房参观激光照排系统的前端设备微机和打印机,询问了解相关情况,并且饶有兴趣地观看微机操作人员的现场操作。

从1991年4月到8月,党史出版社承担《七十年》书稿多批次修改和编辑工作,速度快、效率高、质量好,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室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沙健孙常务副主任在全室会议上多次提到出版社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郑惠副主任、魏久明秘书长对出版社及有关编辑同志也称誉有加,说了许多勉励嘉许的话。

今天回想起来,1991年4月到8月,总共四个多月,是出版社团结拼搏、创造佳绩的四个多月。四个多月加起来100多天,也是出版社激情燃烧的100多天。

五、《七十年》顺利出版,党史出版社跃上新台阶

《七十年》一书原定于建党70周年纪念日(即1991年“七一”)前出版,后为保证质量,不追求进度,出版时间稍为后延。1991年8月末,全书终审定稿下厂付印。由于采用先进的激光照排技术,印刷厂制版、开机都十分迅速,大大快于当时尚占有一席之地的铅字排版印刷。大约9月中下旬之交,簇黄封面、配以鲜红书名(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七十年》成品书陆续上市,与读者见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七十年》出版后,因其内容完整(反映党70年历史)、论述迭有新意、篇幅适中和装帧朴实,得到各方认可,一时好评如潮,被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党史学习推荐用书(另一本推荐用书是《中國共产党历史》上卷)。由于社会需求量大,《七十年》从出版上市起就连续加印,印数不断突破预期,到出版的第二年,平装本印数已经达到800多万册,创造了历史政治类图书出版的一个骄人纪录。由于新华书店系统难以即时满足供货,各地(包括北京)要求购书的电话、电报铺天盖地打到出版社来。出版社发行部鲍士林主任及潘博等同志应接不暇,忙得不亦乐乎。不少单位和个人直接来出版社买书,有的省(区、市)干脆调派厢式货车长途进京,到中央党校南院的出版社书库来出货。因存书销售快,出版社书库不时要补货,印刷厂、装订厂给社里送书的各式大小卡车也频繁轰鸣而来,平添出几分热闹。一时间,运载《七十年》的车辆进进出出,出版社为发运《七十年》加班加点,成为中央党校南院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今天回想起来,当年《七十年》的编辑出版,对党史出版社无疑是一个重要机遇,也是一次重大考验。出版社在中央党史研究室领导同志指导关心和金松林常务副社长全力领导下,抓住了这个机遇,经受了严格考验。通过《七十年》编辑出版,党史出版社锻炼了队伍,开阔了视野,积累了新的经验,摸索了新的规制,全社的运行管理从此跃上一个新台阶,为后来编辑出版一系列党史基本著作做了很好很重要的准备。而且从编辑工作角度来说,《七十年》一书的编辑实践,还使出版社形成了一套比较合理恰当的党史图书编辑技术规范,其主要原则和内容一直沿用到今天。此外,通过《七十年》出版,激光照排在出版社完全取代了铅字排印。在这一点上,党史出版社在全国出版社中无疑是走在前列的。

可以不夸张地讲,《七十年》的编辑出版,使党史出版社从一个成立时间不长、不很受人关注的小出版社,一跃成为出版中共党史和政治理论类图书的全国重要出版社之一,受到众多读者和不少单位(部门)的关注。一战告捷,党史出版社在全国出版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也创出了自己的名气。

追忆往事,情动于心。谨以此文祝贺党史出版社建社40周年。

(责任编辑 黄艳)

猜你喜欢

书稿班子责任编辑
白云不再“空悠悠”——白云村“两委”班子的“自我激励”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新班子 新作为 新形象
组织志 四任班子“接力史”——干部始终“钉”在领头蹚路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English Abstracts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