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果梨黑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2023-08-08隋颖光
隋颖光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镇公共事务服务中心,辽宁 阜新 123113)
南果梨是我国稀有梨种之一,其果肉细腻,风味独特,是东北农业特色产业。黑星病是对南果梨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影响南果梨的品质及产量。本文通过分析黑星病的发病规律,并探索科学的防治措施,确保南果梨正常生长发育。
1 黑星病的病症
黑星病发病早期,在叶片背面主脉两边于支脉间呈现若干浅黄色或黑褐色小圆斑,形状不同,随时间推移斑点扩大,呈椭圆形,病斑下陷,并只在叶背出现黑霉。当黑星病比较严重时,叶片正背面均有黑色霉状物,进而导致落叶。若果实感染黑星病,染病初期果实外观有浅褐色圆形病斑,随病情进展可扩大至10毫米,当出现黑霉层后,病斑部停止生长。果实逐步增大,病斑部发生龟裂、凹陷或木栓化的现象,严重者果实畸形,果肉变硬,果实过早脱落。染病中后期,黑霉层被雨水冲刷掉,造成其他杂菌腐生。若在果实生长后期,感染此病,果实表面会出现黑色圆形病斑,但是黑霉层较少,果实表皮粗糙,但不畸形。在收获前后,在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迅速扩散,霉层增多。
2 发病规律
黑星病的病原为梨黑星菌和梨黑星孢,病原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的形式在芽鳞、病枝、病叶上越冬,翌年春季,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越冬的分生孢子进行传播蔓延。一般情况下,从新梢基部开始,黑星病主要侵染病芽梢,可引发多次再侵染的南果梨流行病害。
在南果梨栽培过程中,如遇多雨年份或多雨地区,黑星病更容易发病,降雨量多少、降雨时间早晚与持续天数均对黑星病的发病造成影响。5~7月,降雨时间长,雨量较大,日照时间相对短,在高湿的条件下,易引发该病。有研究表明,未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2~30℃,当温度处于15~20℃时,萌发率最高,当温度超过25℃,萌发率较低,存活时间可长达4~7个月,病原菌传播距离超过100米。当温度和土壤湿度达到一定条件时,病叶上越冬的子囊壳,会引发黑星病。春季温暖多雨,有利于分生孢子的繁殖,其侵染嫩叶、嫩梢等,并逐渐侵入到果实之中。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通过有效的农业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原菌,防治黑星病的发生。在秋季南果梨落叶之后,彻底清理落叶,并销毁,减少病原菌侵染的概率。在南果梨染病初期,若发现花序染病,应尽早摘除,防止病害蔓延。科学修剪,合理保留果实,提高南果梨树冠的透气性,以提高南果梨树的抗病性。当长出新梢时,每10天对新梢进行一次检查,将病梢、病枝及时摘除,降低发病率。对南果梨果实采用套袋的方法进行农业防治,在定果之后,先喷施高效杀虫剂,再将果实套袋,避免南果梨果实发生病虫害,既可以提升果实外观品质,又可以提高果实价值。
3.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南果梨黑星病常用的防治措施,在幼叶幼果期,在修剪工作完成后,使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当叶片、树梢感染黑星病后,及时喷洒代森锰锌,可以防止此病的传播和扩散。一般在5月和6月上旬进行喷药。也可每10天喷洒世高水分散粒剂;萌芽期和落花后喷洒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氟硅唑乳油。根据染病情况,确定喷药间隔天数和次数,通常每7~10日喷一次药,连喷三四次。在南果梨的成熟期,采收前一个月或一个半月,还应喷药,防止果实发病或带菌,以保证南果梨产量。并根据当地降雨量和降雨次数,确定喷药次数,对于已染病的果树,应加强树木管理,满足其对肥料的需求,并开展刮治工作。对于皮层未烂的果树,不能刮到木质部,刮去1厘米左右,避免病原菌残留,再次侵入果树,完成刮治后,涂抹杀菌消毒剂,避免再次染病。
4 结束语
为了保证黑星病防治的合理性,应加强对该病害的进一步研究,全面掌握黑星病发病规律,通过科学、有效的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避免黑星病对南果梨叶片和果实的侵染,以实现南果梨增收增产的目的,促进南果梨种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