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对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
——基于盈余平滑与供应链管理视角

2023-08-08毕晓方邢晓辉

北京社会科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集中度盈余股东

毕晓方 邢晓辉

一、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这就要求企业提升创新质量。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我国创新质量连续8年位居中等收入国家首位,全球排名位列第14位。但在针对创新质量具体维度的比较分析中,我国与高收入经济体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主要载体和实现形式,增强国有企业创新力对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国有企业存在着治理体制不健全和经营机制僵化的问题,进而导致国有企业缺乏创新动力与活力,如国企的超额雇员引发的代理问题便抑制了企业创新。[1]新一轮的国企“混改”提出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但在改革过程中,部分企业呈现出“具有较大比例相对控股地位的国资股东+持股份额分散、市场化作用有限的中小股东”的特点,多元化股东难以发挥制衡和市场化作用。[2]投资主体科学化强调需引入具有足够动力和能力的积极外部股东。具有市场化动力和监督能力的非国有股东通过委派董事和高管的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治理(后文简称“非国有股东参与”),为完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促进专利产出发挥了积极作用。[3-4]本文关注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能否提高国有企业创新质量问题,以期为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非国有股东派出的董事和高管更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并积极维护非国有资本权益,有利于缓解国有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改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5]盈余作为信息披露指标,是利益相关者评价和决策的关键参考信息。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创新在提高创新质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潜在创新收益和创新合法性的评价也会影响企业创新资源的获取。[6]盈余平滑作为企业的长期财务策略,是对盈余跨期分布的预先管理行为,因其在企业信息披露实务中的重要性,近几年在学术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7-9]盈余平滑从动机上划分为两种不同的属性,信息属性的盈余平滑是向外界传递有关公司未来业绩和风险的私人信息[8],使得外部人能够更好地评估公司价值和增长前景并预测未来收益[9];机会主义属性盈余平滑是掩盖管理者转移公司资源的自利行为和混淆其私人控制利益的工具,扭曲了当前与未来盈余的关系[10]。与波动性的盈余态势相比,传递有效信息的盈余平滑,能够降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提高企业创新的利益相关者评价。那么,非国有股东参与是否会存在满足利益相关者评价的信息需求进行盈余平滑,并传递企业持续稳健经营的积极信号,提高企业信息属性盈余平滑的程度?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有利于更加全面地理解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的积极作用。

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需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对供应链实施有效管理、增强其韧性与活力,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有利于实现经济现代化。[11]高质量创新强调创新的应用性,实现路径包括提高创新链与供应链产业链的一体化程度等。[12]创新质量既包含创新的技术价值,也包含由此带来的商业价值。[13]供应链有利于对创新产品经济价值的实现,推动供应链成员间的协同合作,提升企业创新质量。供应链集中度反映了企业对大客户/供应商在经营和财务上的依赖程度。较高水平的供应链集中度对经营不确定性的影响及多样化异质性资源共享渠道的减少,可能会制约企业创新质量的提高。基于盈余信息的“有效契约观”,盈余平滑通过传递前瞻性信息降低契约摩擦,而供应链契约的维持与开发影响着创新经济价值和协同价值的实现。由此引发的一个思考为:信息属性的盈余平滑所传递的企业稳健经营与未来发展的信号能否被潜在客户/供应商识别,从而降低企业的供应链集中度,增强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可控性,这种影响是否会促进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呢?

基于此,本文利用2008-2020年A股制造业国有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探索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对国企创新质量和盈余平滑特征的影响,以及盈余平滑信息机制能否作用于供应链集中度,进而提升企业创新质量。本文的创新性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已有关于非国有股东参与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更关注研发投入、专利产出等数量维度。本文选取能够体现企业关键技术成果的发明专利价值作为企业创新质量的代理变量,丰富了非国有股东参与促进国有企业创新的研究内容。二是,现有对企业供应链间财务信息传递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研究关注了客户盈余信息在资本市场上对供应商超额回报的信号传递效应。[14]本文发现,信息属性的盈余平滑能够通过降低企业未来期的供应链(客户/供应商)集中度提高创新质量,丰富了供应链企业间盈余信息信号作用的研究成果。三是,相关研究发现,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的监督激励与决策指导职能发挥了其促进企业创新的机制作用。本文提出了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盈余平滑信息机制,证明了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与高管促进了企业的信息属性盈余平滑,而信息属性盈余平滑对提升企业创新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为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进而影响企业创新质量的路径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二、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影响创新质量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非国有股东参与对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

创新质量是衡量创新价值的一种标准,既包含创新的技术价值,也包含由此带来的商业价值。[12]在创新的过程中,积极的外部股东拥有市场化决策和监督制衡的双重作用,对于董事会决策机制下经营层尽责具有实质性的影响,能够发挥对创新的促进作用。

首先,非国有股东的参与强化了国有资本的市场化特征,在主观上提高了企业家的创新意志水平,提升了国有企业的创新质量。基于行为决策理论,创新决策的产生取决于创新主体的动机和认知。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和高管的目标偏好和决策模式是在非国有股东利益—权利分布的基础上建立的。在国有企业中,非国有股东创造资本流动性溢价、追求“同股同权、同利同责”的资本平等性,最终致力于资本回报率的最大化。创新是企业获得市场超额收益的必要条件。[15]因此,非国有股东委派的董事和高管,为了追求资本的收益性,完善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特征,在参与治理的过程中有着进行创新的动机。非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创新意志强度要高于国有企业。[16]国有企业的监督和激励机制使国企经营者创新的收益权与控制权不对等,进而造成创新效率的降低[17],非国有股东进入国有企业后,有动力完善针对管理层的激励机制以提升其创新意愿。

其次,非国有股东派出董事和高管,不仅体现出国有企业中非国有资本的“持股集中”,即持有一定份额的股权并拥有董事会席位,而且也体现出“精力集中”,即引入更了解市场、行业和业务及能够提供战略价值的高管。[2]一方面,非国有股东委派的董事和高管凭借其自身对业务和行业的了解,以及积极参与治理后对国有企业内部经营信息的掌握,在企业决策过程中能起到建言献策的作用[18],这有利于做出战略价值较高的创新决策进而提升创新质量。另一方面,在创新决策过程中,由于动机和认知的异质性,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通过与其他董事的充分博弈和相互制衡,能够减少大股东“一言堂”现象,有效抑制控股股东“掏空”并削弱非效率投资的短视行为[4],进而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质量。

最后,从创新应用质量来看,非国有股东的参与,提高了创新独占性和互补性资产在创新成果商业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企业可以采用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如专利制度,保护创新独占性,设置进入壁垒,享受超额收益和声誉。[19]已有研究表明,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具有相对优势。[20]非国有企业委派的董事和高管受到原有企业创新环境的影响,会提高其在国有企业中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后会与国有企业共享其社会资本,提供创新商业化所需的互补性资产,如顾客、供应商等渠道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创新产品商业化的速度,而且这种多主体、多要素的参与也有利于“创新双螺旋”中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互补与互动,进而提升企业创新质量阶梯。由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非国有股东参与能够显著提升国有企业的创新质量。

(二)非国有股东参与对企业盈余平滑的影响

盈余作为企业信息披露的指标,是利益相关者评价和决策的关键参考信息。国有产权性质和高管的控制权会对会计信息质量和盈余信息含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21]与非国有股东参与促进企业创新的内在逻辑相一致,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基于市场化导向,随着非国有股东积极参与国企治理,其委派的高层治理人员为了评估企业的真实状况,维护非国有股东利益,更加注重企业的市场化决策行为,这就增加了对企业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需求。另外,非国有股东通过委派董事、高管,提高了其在董事会决策中的“话语权”,能够缓解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造成的代理冲突。因此,非国有股东的参与既有动机、也有能力促使管理层改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提升信息透明度。有研究表明,非国有股东参与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得到提升[22],盈余的相关性增加[23]。

盈余平滑作为企业的长期财务策略,是对盈余跨期分布的预先管理行为。基于盈余信息的“有效契约观”,管理层通过盈余平滑向外界传递公司持续稳定的信号,能够减少契约摩擦,从而影响利益相关者基于报告盈余的契约结果。[24]一项对首席财务官的调研发现,有96.9%的被调查者更喜欢平滑的盈余,主要理由为:平滑的盈余使投资者感觉风险更小、更易于分析并预测未来及向客户/供应商保证业务稳定。[25]因此,非国有股东积极参与治理后,有动机使企业的盈余呈现平滑特征,以降低盈余波动对企业业绩评价、资源获取及业务合作产生的不利影响。

不同属性的盈余平滑对企业盈余信息质量有着不同的影响。信息属性盈余平滑向外界传递关于企业未来收益的私人信息,以传达他们对企业未来前景及风险状况的看法,使得外部人能够更好地预测未来收益。[8-9]机会主义属性盈余平滑扭曲了企业的潜在经济表现,将导致更高的信息不对称。[10]非国有股东获得一定的“话语权”后,能够对管理层信息披露决策实施影响,避免机会主义的盈余平滑扭曲报告收益和潜在收益之间的联系,更加关注盈余对企业发展前景相关信息的反映。这一治理职能的发挥,能够保障非国有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需求,使盈余信息在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方之间缔结契约时更好地发挥作用,有助于国有企业市场化决策的顺利推进。综上,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会促使管理层更多地分享前瞻性信息、提高盈余信息含量,能够显著促进企业信息属性的盈余平滑。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2:非国有股东参与对国有企业信息属性的盈余平滑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盈余平滑信息机制对创新质量的影响

1.过高水平的供应链集中度对创新质量的不利影响

高质量创新注重创新的应用性和协同性,分别强调创新成果转化率的经济价值及供应链上下游合作的协同价值。研发、生产和营销三者互补是企业将竞争优势转化为经济利益的重要途径。[26]供应链契约的维持与开发,影响着供应链产品流—资金流的良性循环及异质性资源的整合,关系到创新经济价值和协同价值的实现。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供应链集中度反映了企业社会资本的脆弱性[27],会对企业创新质量产生负面影响。这种脆弱性体现在企业对大供应商/客户在经营和财务上的依赖程度,企业对利益相关者所控制的资源依赖性赋予了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具有索取权或者要求权,这种要求形成了对企业的压力,不利于企业创新。供应链集中度的上升会增强企业对专用性投资的路径依赖,长期锁定关系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调整和转换成本,导致流动性约束和经营不确定性的上升。[28-29]新产品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原材料的升级换代,由于创新收益的不确定性,供应商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仅会谨慎对待新增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决策,而且为了现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出于预防性动机会限制企业进行高风险的创新投资。[30]大客户控制销售渠道、索要价格折扣等行为会造成企业的利润和资源被挤压,甚至侵占企业的创新成果。[31]大客户/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与商业信用融资行为也会挤占企业的创新资金,影响企业的创新意愿。

另外,社会资本的脆弱性也能反映异质性资源共享渠道的多寡。不同客户/供应商掌握着稀缺的、难以被模仿的资源,客户/供应商的多样化程度有利于企业异质性信息和知识的获取。供应商集中度较高时,不利于新工艺和新知识技术的流动。企业客户集中度较高时,企业为了迎合大客户的需求,感知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机遇的能力会下降,对企业的创新质量会产生不利影响。

2.信息属性盈余平滑对供应链集中度及创新质量的影响

较高的供应链集中度增加了企业间的关系型交易,这种交易在条款设置上有别于市场化交易,外部投资者较难通过类比市场交易行为推测相关信息。[32]另外,维持“关系”发生的成本以及其产生的不确定性收益难以在会计程序上进行恰当的匹配,相应增加了外部人对会计信息的解读成本。[33]不对称的会计信息弱化了外部人对企业真实情况的识别,不利于吸引潜在有竞争力的客户/供应商,客观上制约了国有企业供应链的畅通与活力,不利于非国有股东市场化目标的实现。

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多主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创新的关键。非国有股东的参与提高了企业的市场化水平,增强了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压力的感知和可管理性认知。可管理性是企业感到能够有效应对利益相关者压力的程度[34],一旦管理者对利益相关者压力形成可管理性的认知,企业就会对利益相关者压力进行反应,将这种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如前文分析,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能够改善企业盈余信息的披露质量,使盈余体现出更为平滑的特征,并且在更大程度上提升盈余平滑的信息属性。信息属性的盈余平滑能够体现管理者对企业未来前景的前瞻性预期,传递企业未来的收益信号。[9]这种信息属性的盈余平滑能够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在关键契约缔结与维持中的作用。一方面,客户/供应商与企业的关系型投资有赖于企业的未来前景[28],企业向大客户/供应商传递前瞻性信息,有利于降低经营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信息属性盈余平滑能够提高外部人对企业未来现金流持续性判断的准确性[9],通过向客户/供应商传递企业持续稳健经营的利好信号,吸引潜在客户/供应商,拓展销售/采购渠道。供应链契约的不断开发能够降低供应链集中度,减少企业抵御预防性风险对创新资源的占用,并为企业带来更多异质性资源,有利于企业应用新的技术工艺,占领新的市场,促进企业创新经济价值和协同价值的实现。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非国有股东参与对信息属性盈余平滑具有促进作用,使国有企业的盈余信息发挥积极的信号传递效应,提高盈余信息在供应链企业间的契约有用性,有利于新客户与供应商缔约合作关系的开展,发挥降低供应链集中度的作用。这一盈余平滑的信息机制,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资源分享与价值协同,从而提高企业创新质量。因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3:信息属性的盈余平滑能够通过降低供应链集中度促进国有企业的创新质量。

综上,本文提出上述研究假设的逻辑关系可以归纳为图1。

图1 研究的逻辑关系图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股权分置改革于2007年年底基本完成,在此之前,非国有资本较难进入国有企业,故本文选取2008-2020年国内A股制造业国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创新质量指标和专利引用数据分别来源于智慧芽(PatSnap)和CNRDS数据库,其他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本文对PT、ST*、ST的公司和主要变量为缺失值的样本数据进行了剔除。为了减弱极端值可能造成的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在上下1%分位进行了缩尾处理,行业按照2001年证监会行业代码分为10类二级行业。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

1.非国有股东参与

董事和高管分别是公司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的决策者和执行者,二者对企业的创新决策和产出具有直接影响。借鉴蔡贵龙等对该变量界定的方法[3],以企业前十大股东中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和高管的人数与董事和高管总人数的比例作为非国有股东参与(Nonsoe_dg)的度量指标。

2.盈余平滑属性

首先,根据模型(1)回归中的残差滚动5年窗口期求出的方差作为盈余平滑(ES)指标的衡量,滚动残差求出的方差越小,企业盈余平滑水平越高。[35-36]被解释变量为盈余波动性,解释变量分别为资产负债率、销售增长率、债券发行变动率、股权变动率、资产周转率和规模。

+β3Debtissuei,t+β4Equityissuei,t

+β5Asturnoveri,t+β6Sizei,t

+β7Ind+β8Year+εi,t

(1)

其次,使用模型(2)中ES的预测值来衡量有效信息盈余平滑(INFO),使用残差εi,t来衡量机会主义盈余平滑(OPPO)。[37]其中,解释变量分别为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资产负债率、账面市值比、过去5年销售收入的标准差、过去5年经历亏损年份的比例、经营周期、销售收入增长率、资本密集率和过去5年的平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最后,为了保持量纲的一致,将该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并将指标乘以-1之后,指标值越大,盈余平滑水平越高。

ESi,t=β1LNTAi,t+β2LEVi,t+β3BMi,t

+β4STDSALESi,t+β5LOSSi,t

+β6OPCYCLEi,t+β7SGi,t

+β8OPLEVi,t+β9AVECFOi,t

+β10IND+β11YEAR+εi,t

(2)

3.创新质量

专利产出过程通是常指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过程,发明专利为企业的关键技术成果,是企业“高质量”的创新产出。因此,本文采用企业发明专利价值(Value)作为衡量企业创新质量的代理变量。数据来源于智慧芽数据库,该指标通过将80多个与专利价值相关的不同指标整合为5个维度,即战略价值、市场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法律价值。基于深度加工的专利大数据,运用市场法,结合机器学习模型进行价值估算,并基于历史上的专利成交案例等进行调整,最终形成专利价值的评估数值。本文通过手工检索并整理出样本企业205950条专利信息,为了保持与其他变量量纲一致,将专利价值除以100000后取对数,以t+1期与t+2期企业发明专利价值均值作为创新质量的量化指标。

4.供应链集中度

使用企业向前5名供应商采购比例(Pur)和客户销售比例(Cus)之和的均值(SCI)作为供应链集中度的量化指标[29],并在相关实证检验中分别考察了供应商集中度(Pur)和客户集中度(Cus)的作用或影响。

5.控制变量

在公司基本特征方面,控制了资产负债率(LEV)、经营业绩(ROE)、企业成长(TobinQ)、企业规模(Size)、营业收入增长率(Growth)和账面市值比(MB);在公司治理方面,控制了董事会规模(Board)、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Her_1)和独立董事比例(INDE)。此外,本文还设置了行业与年度虚拟变量以控制行业效应与时间效应。

(三)模型构建

本文构建模型(3)对假设1进行检验,预期α1显著大于0,则说明非国有股东参与能显著促进国有企业创新质量;构建模型(4)对假设2进行检验,预期α1显著大于0,则说明非国有股东参与能显著促进信息属性盈余平滑。

Valuei,t=α0+α1Nonsoe_dgit+α2LEVit

+α3ROEit+α4TobinQit+α5Sizeit

+α6Growthit+α7MBit+α8Boardit

+α9Her_1it+α10INDEit+α11∑Ind

+α12∑Year+μi+εit

(3)

+μi+εit

(4)

依据温忠麟和叶宝娟检验中介效应的思路并借鉴江艇对中介效应检验的建议[38-39],对假设3主要关注信息盈余平滑对创新质量的影响(模型5)及信息属性盈余平滑对供应链集中度的影响(模型6),将式(7)作为相关性证据。关于中介效应的内生性问题在稳健性检验中进行了说明,中介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性问题在理论分析和进一步分析中进行了说明。

(5)

(6)

(7)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非国有股东参与影响创新质量的检验

表1列(1)为非国有股东参与影响创新质量的回归结果,非国有股东参与(Nonsoe_dg)的回归系数为0.565,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表明非国有股东参与能够有效提升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研究假设1得到验证。

表1 基准回归结果

(二)非国有股东参与影响信息属性盈余平滑的检验

表1列(2)为非国有股东参与对信息盈余平滑影响的检验结果,非国有股东参与(Nonsoe_dg)的回归系数为0.089,且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说明非国有股东参与提高了企业信息属性盈余平滑,研究假设2得到验证。

(三)信息盈余平滑通过降低供应链集中度促进创新质量的检验

表1列(3)至列(5)为信息属性盈余平滑通过降低供应链集中度促进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的检验结果。由于非国有股东参与利用信息属性的盈余平滑向现有和潜在客户/供应商所传递的企业具有良好盈利能力和长期持续稳健经营的信号具有滞后性,本文采用滞后一期(t+1)的供应链(客户/供应链)集中度作为中介变量。表1列(3)的回归结果表明,信息属性盈余平滑对国有企业创新质量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列(4)的回归结果表明,信息属性盈余平滑可以降低下一期的供应链集中度;列(5)中信息属性盈余平滑系数与显著性水平均降低,供应链集中度对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上负相关。以上结果表明,信息属性盈余平滑能够降低下一期供应链集中度进而促进国有企业创新质量。表2的列(1)至列(3)为客户集中度的中介作用,列(4)和列(5)为供应商集中度的中介作用,结论与表1一致,研究假设3得到验证。

表2 客户/供应商集中度的中介作用

五、稳健性检验

(一)工具变量

非国有股东参与对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可能存在双向因果的内生性问题,创新质量较高的国有企业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更有可能吸引非国有股东的积极参与。因此,借鉴蔡贵龙等的做法[3],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的二阶段GMM回归进行分析以缓解内生性问题。选取各个省份的沿海港口数量(SEA_PORT)、第一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之前是否被迫开放为商埠(COM_PORT)及是否为租界(TERRITO_RIES)作为非国有股东参与程度的工具变量。首先,本文使用异方差稳健的DWH检验,P值小于0.01,说明统计上确实存在内生性问题。其次,对工具变量有效性检验的结果显示,F值为35.2987,且显著大于10,P值为0.00,拒绝了存在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并且Hansen检验的P值超过了0.1,同样支持工具变量为外生的。最后,根据二阶段GMM回归结果,表3列(1)中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显示,沿海港口数量(SEA_PORT)显著为正,说明在港口数量较多的地区,非国有股东参与的程度较高。表3列(2)中第二阶段的回归结果显示,非国有股东参与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质量。因此,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本文结论仍然稳健。

表3 稳健性检验

(二)倾向得分匹配

为了缓解可观测变量的系统偏差及多元线性回归函数设定形式所产生的内生性问题,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在研究样本中选取控制组和处理组。本文以非国有股东参与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逐年匹配的方式选取控制组和处理组。首先,使用Logit模型对匹配变量滚动多次逐步回归,选用账面市值比、经营业绩、董事会规模、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成长性这6个变量作为匹配变量。接着,根据每年的数据进行有放回的1∶2最近邻匹配,匹配后的样本量为1535。样本匹配前后的核密度分配图见图2和图3,横轴为倾向性评分值,纵轴为密度。匹配后实验组和控制组分布状态的重合度较高,匹配效果理想,满足了共同支撑假设。使用匹配后的样本重新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3列(3),与前文研究结论一致,说明前文的结果是稳健的。

图2 共同支撑(匹配前)

图3 共同支撑(匹配后)

(三)替换被解释变量

为了提高研究结论的稳健性,考察非国有股东参与对国有企业创新质量影响的持续性,本文将更长窗口期的剔除企业自身引用的专利被引数作为创新质量的指标度量,分别使用t+1期和t+2期专利被引数的均值(aveCite)、三年内专利被引数的均值(aveCite3y)和五年内专利被引数的均值(aveCite5y)衡量企业的创新质量。表3列(4)至列(6)的回归结果显示,非国有股东参与对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均显著为正,与前文结论一致。

(四)中介效应的内生性分析

根据假设3中的逻辑,信息属性盈余平滑能够降低国有企业下一期供应链集中度,进而促进创新,该中介效应中信息属性盈余平滑对下一期供应链集中度的影响,可能存在着因遗漏变量而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参照江轩宇等的做法[40],本文构建公司所属行业内其他上市公司的信息属性盈余平滑均值(INFOIV)作为工具变量,进行2SLS回归。企业的长期财务策略,往往受到行业发展及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影响,但是同行业其他企业的信息属性盈余平滑,则较难对某一企业的供应链集中度产生影响。对工具变量进行了弱工具变量检验,F值为89.474,且大于10,拒绝了存在弱工具变量的原假设。回归结果见表3,列(7)为第一阶段的回归结果,其他企业信息属性盈余平滑(INFOIV)与企业信息属性盈余平滑在1%的统计水平上正相关;列(8)的回归结果表示,企业信息属性盈余平滑对下一期供应链集中度的影响在1%的统计水平负显著,表明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信息属性盈余平滑降低供应链集中度的结论依然成立。

六、盈余平滑与国有企业创新质量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一)非国有股东参与对机会主义属性盈余平滑的影响

基于研究假设2的理论分析,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后,更加重视盈余信息的信号传递功能,更关注盈余对国有企业发展前景相关信息的反映,有助于国有企业市场化决策的顺利推进。为了验证这一机制,本文将模型中的被解释变量更换为机会主义盈余平滑进行对比分析,表4列(1)的回归结果表明,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对机会主义盈余平滑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说明非国有股东委派的董事与高管在促进信息属性盈余平滑的同时,并未增加机会主义盈余平滑,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研究假设2的逻辑。

表4 非国有股东参与对机会主义盈余平滑的影响

(二)供应链集中度对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

基于研究假设3的理论分析,供应链集中度较高表明企业对大供应商/客户在经营和财务上的依赖程度较高,并且与其分享的异质性资源共享渠道较少,不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质量。除此之外,江艇研究指出,中介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关系,应该是显然且能够被理论推导的[39],在理论分析部分已经解释了供应链集中度对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的负向影响。为了验证研究假设3的机制并佐证中介效应成立的条件,将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更换为供应链集中度。表4列(2)至列(4)的回归结果显示,供应链(客户/供应商)集中度降低了国有企业的创新质量,验证了研究假设3的逻辑。

(三)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促进信息属性盈余平滑的供应链管理动机分析

根据本文的理论分析,较高水平的供应链集中度对国有企业的创新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导致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提高,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后为了降低供应链集中度对国有企业的负面影响,有动机进行信息属性盈余平滑,以利于供应链管理。为了验证该机制,将非国有股东参与和供应链(客户/供应商)集中度的交乘项放入模型(4)中。表4列(5)至列(7)的回归结果显示,非国有股东参与(Nonsoe_dg)和供应链(客户/供应商)集中度的交乘项均显著为正。这说明,供应链(客户/供应商)集中度的增加会增强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的过程中提高信息属性盈余平滑的动机。这一推论,也与研究假设3的结论(信息属性的盈余平滑降低了未来一期国有企业供应链集中度,进而促进了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相一致。

七、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非国有股东积极参与治理对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并基于非国有股东的高质量信息需求与监督职能的发挥,研究了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对国有企业盈余平滑特征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以盈余信息的有效契约观为理论基础,检验了信息属性的盈余平滑是否影响国有企业的供应链集中度,进而影响国有企业的创新质量。

首先,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有利于国有企业创新质量的整体提升。国有企业应深入贯彻“混改”中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政策理念,实现从投资主体多元化向投资主体科学化的转变,提高非国有股东在经营管理和公司治理中的积极性和“话语权”,增强国企的创新活力与综合质量。

其次,基于非国有股东的市场化导向和监督治理职能,非国有股东对高质量会计信息具有较高的需求。非国有股东参与显著提高了国有企业信息属性的盈余平滑。盈余信息在供应链企业间发挥了信号传递的作用。信息属性盈余平滑传递出企业的长期稳健经营信号能够被潜在客户/供应商识别,降低了企业未来期的供应链集中度,从而促进国有企业的创新质量。这一研究结论说明,盈余平滑发挥了信息机制的作用,成为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国有企业需要充分发挥非国有股东参与对企业财务信息产出机制的积极影响,发挥盈余信息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合作中的信息传递作用。

最后,进一步研究发现,过高的供应链集中度将对国有企业创新质量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伴随着供应链集中度的提高,非国有股东促进信息属性盈余平滑的作用更加显著,意味着过高的供应链集中度,将对国有企业创新质量形成阻碍,并成为非国有股东参与提升国有企业信息属性盈余平滑的动机。这些研究结论表明,在国际国内双循环的背景下,增加企业供应链活力与韧性,避免供应链过度集中导致的社会资本脆弱性,对国有企业创新的重要意义越来越明显。国有企业应更加重视满足供应链各方对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需求,利用盈余信息的公开披露特点与信号传递作用,增强上下游企业间的信任,加强供应链管理与畅通,重视与供应链成员在异质性资源方面的交流与融合,防止供应链过度集中对国有企业创新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综上,在政策部门大力倡导提高资本市场信息质量,多措并举畅通供应链产业链发展的理念下,国有企业应充分发挥非国有股东参与治理的积极作用,提高国有企业适应市场的竞争能力,将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优化供应链管理与促进创新质量,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使国有企业实现创新引领,在国民经济发展新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集中度盈余股东
京津冀县域人口集中度分析
儒家文化、信用治理与盈余管理
新广告商:广告业周期性在弱化,而集中度在提升 精读
关于经常项目盈余的思考
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保险公司资本结构、业务集中度与再保险需求研究
煤炭行业未来在提高集中度
一周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一周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持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