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学例谈
2023-08-08朱燕萍
朱燕萍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增设了习作单元。习作单元,顾名思义,强调习作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新型的单元,它与其他普通單元的教学方法肯定存在着差异。针对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教师如果还是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那么,对于这类课文,我们教师该如何进行教学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一课中的《摔跤》教学片段为例,谈谈自己的想法。
【课堂记录】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小嘎子与胖墩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机灵、敏捷、争强好胜、力大、沉稳。
师:咱们的新朋友真是个性鲜明,那么文章又是怎么把他们的性格写出来的呢?请你再读课文,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做好标注,试着把它们读好。
生:我从“两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儿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鹐架似的对起阵来”这句话感受到他们两人争强好胜,特别是“虎势儿一站”这个词。
师:“虎势儿一站”是怎样的神情呢?(出示图片)
生:就是你盯着我,我盯着你,各不相让。
生:两人气势汹汹,要一决胜负。
师:这个词将这两个人物争强好胜的性格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了。
生:我从“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这句话看出小嘎子动作敏捷,很有心计。
……
接下来,教师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师:文中小嘎子和胖墩儿的形象真是栩栩如生,好像他们就在我们的面前你争我夺。你觉得课文是怎样把这两个人物写活的?
生: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把人物写活的。
师: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方法,让我们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
【透视分析】
上述案例中呈现的可能是我们很多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让学生圈画关键词句来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到这一步就算目标已经达成。之前,在人教版教材中《摔跤》一文出现在普通单元。如今,教材改版,将这一课放在了新增的习作单元。为此,我们的教学思路必须调整。
1.宏观教材,梳理习作教学体系
教材的编排具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有整体的教材观,梳理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体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习作教学中有的放矢。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的内容是写一个人。那么,小学阶段,教材中有关写人的习作是如何分布的?要求又是怎样的呢?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学阶段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六次写人的习作专题。由中年级的学习从外貌、性格、爱好等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的特点,到五年级的结合具体事例,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六年级还要求学生捕捉典型事例中的具体场景来描写一个人。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摔跤》这篇文章,作家主要通过细致的动作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的特点。其编排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总结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并能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前面的案例中,教师只把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作为教学的核心,虽然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却忽视了学生运用这种方法的能力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将阅读与写作完全割裂开了,学生仅仅停留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2.微观学情,突破习作教学难点
对教材进行透彻深入的解读是上好课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关注学情,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学习起点,设计教学环节,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在学习这个单元之前,学生已经阅读了大量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如三年级上册的《手术台就是阵地》、三年级下册的《剃头大师》、四年级上册的《梅兰芳蓄须》、四年级下册的《黄继光》、五年级上册的《将相和》等。学生对于描写人物的方法已经不再陌生,也写过这类写人的文章,但是却不能将描写人物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性格特点不够鲜明。
前面案例中,教师在教学时没有把握住学生的学习难点,只注重分析文本,却没有让学生经历从阅读走向表达的过程,练学生之所需。因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侃侃而谈,但是在写作中还是没有多大的提升。
【思考与改进】
习作单元是以培养习作能力为核心编排的。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与其他单元不同,其直接指向表达,强调从阅读中学表达,让学生将课内习得的语言,在动笔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语言的习得是一个长期积累并实践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模仿和反复地实践,学生才能学会运用。因而,在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师更要注重读写结合,设计一些语言实践活动,真正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如下是一位老师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学情,增加了后面的教学环节。
教学片段(一)
师:小嘎子虽然机灵好胜,但终究敌不过力大如牛的小胖墩儿,以你对他的了解,他会就此罢休吗?那他会怎么做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出第二次摔跤)
师:是呀,接下来还有第二次摔跤呢!请大家快速默读材料,根据小嘎子的性格特点,在括号里填上不同的动词,填完以后在组内交流修改,并推荐填得最好的同学来汇报。
接下来学生自读材料,填写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在交流汇报时,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样填的理由,并请其他同学来交流不同的填法,分别说出自己的感受,最后课件演示原著中的动词。学生都能抓住人物特征,动作描写比较恰当。
教学片段(二)
师:动作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好方法之一,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通过动作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的经典片段,我们一起来欣赏。
学生拿出阅读材料:选自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李逵杀虎的片段和选自外国名著《老人与海》中老人捕鱼的片段。
师:请认真读这两个片段,圈出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词句,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李逵杀虎”的片段,我从“掣”“戳”“送”这几个动词感受到李逵的勇猛,从“不慌不忙”这个词语感受到李逵的镇定冷静。
……
师:这两个片段中,两位主人公都与动物展开了较量,他们的性格特点中都有“勇”,他们的“勇”有什么不同吗?
生:李逵的“勇”体现了他的勇猛与豪放;圣地亚哥的“勇”表现了他的智慧。
师:的确如此,人物的动作要体现性格特点,也要符合他们所处的情境,这样才能用得贴切自然。
教学片段(三)
师:今天有一位新朋友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它就是鼠小弟斯图亚特,个子小小的它却在帆船比赛中凭借智慧和勇气为哥哥拿下了冠军。请仔细观看电影片段,特别要关注它的动作,然后将这个片段写下来。
学生自由写作,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
师总结:动作描写能让人物形象丰满真实,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今天,我们的学习和写作是一个起点,相信以后在大家的笔下一定能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
【透视分析】
1.链接相关文本,模仿写作方法
教学中,教师仅仅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表达的内涵,这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教师更应注重文本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其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审美品鉴能力,并结合文本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摔跤》一课,教师在学生初步感受动作描写对体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之后,在教学片段(一)中,链接了小嘎子与胖墩儿第二次比赛摔跤的场景。这个场景是课文内容的延伸。教师善于运用这个与课文紧密联系的资源,让学生借助文本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仔细揣摩人物当时的动作并试著模仿填写,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由课内走向课外、由阅读转向表达的平台。学生交流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再呈现原著中的内容,与之比照。这样有针对性的语言实践,既提升了学生准确运用动词的能力,又让学生对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这种表达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2.拓展阅读材料,比较写作方法
习作单元中的精读课文只是学生学习表达的一个文本。在教学时,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挖掘与文本有关的阅读材料,拓宽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片段(二)中,教师拓展了阅读材料,引入了同一种写作手法的两篇文章:一篇是中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李逵杀虎的片段,一篇是外国名著《老人与海》中老人捕鱼的片段。这两个片段都是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勇敢的品质,但是略有不同。教师让学生品读人物的动作描写,体会动作描写的精彩之处,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领悟这两个片段在表达方法上的大同小异,使学生明白人物的动作要体现性格特点,也要符合他们所处的情境。这样的对比性拓展,既丰富了语言学习材料,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与作者情感的深层理解。
3.创设适宜情境,运用写作方法
语言的教学,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学会表达、乐于表达,这就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产生表达的欲望,有感而发。因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就能使学生进入情动辞发的状态。
在教学片段(三)中,教师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精灵鼠小弟》这一影片,播放鼠小弟斯图亚特在帆船比赛中凭借智慧和勇气为哥哥拿下冠军这一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主人公“鼠小弟”,与它同呼吸共命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结合本课的教学重点,提醒学生关注鼠小弟的动作,观看完,让学生用笔记录下来。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感同身受,因而写作欲望强烈;再加上教师有意识地指导,让学生聚焦主人公的动作,使学生很快进入写作状态。这种迁移式的表达,实现了语言内化运用,将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关注当时的环境,展开想象,会用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还会将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融入进去,使写作指导更有效。
总之,在教学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时,教师要改变以前那种重分析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改变只教单篇课文的单一模式。教师要有教材观,梳理习作教学体系;要有学生观,关注学情,突破习作教学难点。在教学时,以课文为载体,链接相关内容,拓展阅读材料,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学生在模仿、对比、运用中习得语言。当然,教学的方式有很多,教师要研读教材,结合文本,善于挖掘开发材料,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曾乐平.把握编写意图 搭建习作支架 提升教学效率——以习作“小小‘动物园”教学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22(4).
[2]李葆春.用好教材,研读是根本——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课堂实践与思考[J].湖南教育(B版),2019(38).
[3]党玉萍.让写作不再令学生惧怕——有感于小学作文教学[J].教书育人,20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