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与应对策略研究

2023-08-08陈若瑶左美云

知识管理论坛 2023年3期
关键词:扎根理论应对策略老年人

陈若瑶 左美云

摘要:[目的/意义]互联网迅速渗透和适老化改造背景下,老年数字鸿沟和网络沉迷同时并存,老年人网络沉迷现象新兴,存在诸多潜在危害,亟待研究。[方法/过程]从网上爬取公开发表的老年人网络沉迷案例和专家分析意见,采用扎根理论质性分析方法,研究老年人网络沉迷的影响因素、行为特征、不良后果及应对策略,分别构建老年人网络沉迷的行为模型和应对模型。[结果/结論]个体因素(需求因素和能力因素)、情境因素(IT因素和生活因素)共同影响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的形成,需通过多元主体联动协同治理,采用情感关系需求满足、老年人数字包容促进、互联网护老化改造和老年人生活空间优化的策略进行应对,引导老年群体正确使用网络,共建老年友好型数字包容社会。

关键词:老年人    网络沉迷    沉迷行为    应对策略    扎根理论

分类号:G203

引用格式:陈若瑶, 左美云. 基于扎根理论的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与应对策略研究[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23, 8(3): 258-272[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349/.

随着互联网适老化政策的相继出台,互联网应用的适老化改造行动持续推进,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我国老年人的数字生活已有了极大的改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织下,适老化改造及信息无障碍服务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12月,已有648家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改造,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提升至30.8%,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1]。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逐步弱化,越来越多的“银发族”活跃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检索、知识获取、知识共享与交流等活动。但与此同时,已有部分老年网民在跨越数字鸿沟、融入数字世界的过程中,逐步陷入网络沉迷之中无法自拔,引起诸多不良后果。

网络沉迷行为原多见于青少年群体,如今却在作为“数字移民”的老年群体中屡见不鲜。据趣头条联合澎湃新闻发布的《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超过10万老年人日均在线超过10小时,几乎不睡觉时全天候生活在移动网络上[2]。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2021智慧助老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约有0.23%的60岁以上老年人日均使用手机APP时长超过7小时。另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报告,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庞大,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超过2.6亿人,由此可推算已有超过60万老年人每天使用手机APP超过7个小时。老年人网络沉迷属于数字社会中的新兴现象,尽管目前“网瘾老人”数量仍占少数,但其危害严重,且随着未来互联网适老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触网”后,拥有大量闲暇时间在网上冲浪,因而未来网络沉迷的老人数量可能会急剧增长,需要引起重视。在互联网适老化的推进过程中,网络环境“护老”仍存在多方面不足,老年人长时间使用手机上网、过度沉迷网络,不仅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健康危害,还面临着网络虚假信息、在线金融诈骗等风险,导致老年人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中难以有效获取与利用知识,从而带来诸多不良后果。因此,如何避免老年人过度沉迷网络,促进老年人正确使用互联网,推进积极老龄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引起学术界的关注[3-4]。

由于老年人网络沉迷现象较为新兴,尚未有大量研究。为研究老年人网络沉迷现象及其应对策略,笔者基于系统分析的思想,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将老年人网络沉迷视为社会系统下的一大问题,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系统分析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的影响因素、特点表征与不良后果,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构建理论框架模型,以期为老年人网络沉迷研究做出理论贡献,为建设适老护老的数智化社会提供建设性意见。

1  文献综述

1.1  网络沉迷研究

网络沉迷(Internet addiction,IA),又称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S. Caplan[5]、 R. Davis[6]将其定义为一种多维度的综合征,包括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多种症状,可能导致社会性、健康等方面的消极后果;K. Young[7]指出网络沉迷呈现出特殊的特征,包括无法控制使用网络的欲望、失去网络时感到极度紧张。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手机成瘾受到学术界的关注,C. Chen等[8]对智能手机成瘾的症状特征进行界定,主要包括凸显性、戒断性、冲突性、耐受性、情绪改变、复发性与恢复性;刘勤学等[9]通过综述发现智能手机成瘾主要包括四大特征:对使用智能手机失去控制、产生心理依赖、出现戒断症状以及对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综合国内外对网络沉迷的定义与特征界定,网络沉迷主要具有以下特征:①在网络上耗费大量时间精力;②无法控制网络使用行为;③产生网络依赖心理,甚至出现戒断反应;④对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在过去,网络沉迷问题主要见于青少年群体中,已有许多学者针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行为特征[10]、影响因素[11–13]和干预措施[14]等开展丰富的研究,这对老年人网络成瘾研究具有类比参考的价值。邓验、曾长秋[15]总结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类型,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色情成瘾、信息收集成瘾、网络购物成瘾、手机上网成瘾等,究其成因,可从内部个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樊振佳等[16]研究高校学生“数字脱瘾”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个体因素、情境因素、效果评价等因素共同作用于数字脱瘾过程。

1.2  老年人网络沉迷研究

在老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方面,洪建中等[17]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使用网络的老年人几乎每天都上网,且上网目的多样化,使用网络能够增强老年人的社会联结与社会认知。许肇然等[18]将老年人使用的互联网内容归纳为信息获取和沟通交流两大类,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自我实现是影响老年人互联网使用的前因变量,幸福感、孤独感和社区归属感是后果变量。唐丹等[19]基于用途分析发现互联网人际交往类用途能够缓解孤独感,但信息获取类用途会导致其社会网络萎缩而加重孤独感,强调要鼓励老年人合理使用互联网。

老年群体网络沉迷现象在近年来的互联网适老化改造后才凸显出来,属于新兴现象,目前相关研究较少。段玉珍[4]认为“银发族”网络成瘾主要是因为智能手机缩短了老年人的“触网”路径,“银发族”可通过网络获得心理补偿,缓解内在的孤独空虚;杜鹏等[3]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分析中老年人沉迷短视频应用的现状,将老年人网络沉迷定义为老年人过长时间使用网络,对其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的状况,并指出老年人自身的特点以及社会支持的不足共同导致这一现象,呼吁多方主体联动,积极应对;Y. Yu等[20]通过问卷调研发现新冠疫情期间我国老年人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支持和网络沉迷呈显著负相关,增加希望感、减少孤独感可缓解网络沉迷行为;Y. Yang等[21]发现与子女互动和老年人网络沉迷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作为中介变量,生活满意度调节了中介效应,生活满意度低则中介效应更强。

目前学术界尚未对老年人网络沉迷现象有统一完整的概念定义,笔者结合网络沉迷相关研究的特征定义和杜鹏等[3]对老年人网络沉迷的概念定义,从行为特征的角度将老年人网络沉迷的概念界定为“老年人在网络上耗费大量时间精力,难以控制上网行为,产生依赖心理,对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1.3  相关理论基础

为研究影响老年人网络沉迷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积极探索可行的治理方向与应对策略,笔者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选取了ERG(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其中,ERG理论适用于分析老年人内在心理需求的影响作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适用于分析老年人网络沉迷现象的应对治理之策。

1.3.1  ERG理论

ERG理论是由克雷顿·奥尔德弗(C. Alderfer)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经验研究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需求理论,其认为人存在3种核心需求:生存(Existence)需求、相互关系(Relatedness)需求和成长发展(Growth)需求[22]。相较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中的需求层次虽有高低之分,但并不是刚性结构,没有绝对严格的划分界限,3种需求可以同时存在。同时,ERG理论提出“需求受挫”的思想,即当高层次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人们对较低层次需求的渴望会增长和膨胀,消费支出会更多用于低层次需求[23]。近年来,ERG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老年人心理需求[24]、适老化产品设计[25]、养老服务需求[26]的研究中,适用于从质性的角度分析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多元化需求。此外,已有學者基于ERG理论探究数字原住民的信息行为,根据3类需求划分信息行为的类型,提出优化网络数字环境、正确引导信息需求等对策建议[27]。因此,对于作为“数字移民”的老年人而言,ERG理论同样具有适用性,能够用以分析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产生过程中需求因素的影响作用。

1.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的系统定义是由R. E. Freeman于1984年[28]提出的,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能够被企业实现目标过程影响的任何个体和群体”。利益相关者理论强调科学识别特定情境下利益相关者的主体类型和利益诉求,通过融合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个体特征属性和网络关系属性,有效制定利益相关者的管理战略,协调多方利益与权力,实现企业目标[29]。

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与延伸,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视角不仅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还逐渐拓展至社会治理模式[30-31]和老年人网络使用行为[32-33]的相关研究中。卢安文和毛昕桐[31]在研究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治理的过程中,将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协同治理理论相结合,将利益相关者划分为经济、政治、社会、信息传播四大类型,探索互联网企业、政府、高校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治理模式;S. Arthanat等[32]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从多元利益相关者的视角研究老年人在学习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时的主要阻碍和有效策略;S. T. M. Peek等[33]聚焦于利益相关者,探索居家养老智能技术成功实现之道,其利益相关者包括老年人、专业护理人员、家庭照护者、技术设计者与供应商、政策制定者等。

老年人网络沉迷现象是在互联网加速渗入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兴社会问题,影响互联网银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主要涉及个体家庭、互联网企业、政府部门、居民社区等多类利益相关者,但目前研究中尚未对老年人网络沉迷现象治理中利益相关者存在的利益影响和未来潜在的应对策略进行深入探索与分析。由此,笔者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切入,在探索老年人网络沉迷不良后果的多方影响基础上,构建应对模型,分析老年人网络沉迷未来的治理方向。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老年人网络沉迷的研究较少,现有的少量研究主要关注于老年人网络沉迷现象和成因的分析探讨,更多聚焦于孤独感、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等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研等方法开展实证研究,但尚未系统全面地分析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的影响因素、行为类型、不良后果及其应对策略。因此,笔者通过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探索性分析,构建理论框架模型,旨在揭示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的影响因素、特征类型、不良后果,在此基础上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模型,提供未来的治理方向,引导老年人健康合理地融入数字社会。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最早由B. G. Glaser和A. L. Strauss于1967年提出,是质性研究领域的经典研究方法,其旨在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通过对现实资料的深入分析,逐步自下而上地归纳形成理论框架[34]。扎根理论根据方法论的不同可分为三大学派[35]:经典扎根理论、程序化扎根理论、建构型扎根理论。其中,程序化扎根理论体现了解释主义的认识论[36],强调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研究过程的程序化,注重挖掘因果关系,适用于本研究对老年人网络沉迷影响因素、不良后果、应对策略进行探索性分析。

笔者以老年人网络沉迷为研究对象,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网络沉迷的老年人案例和专家分析意见的资料数据,对资料进行逐级登录编码,从资料中生成概念范畴,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范畴之间的联系,从而完成理论建构[37]。本研究遵循程序化扎根理论中“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的3个编码步骤开展研究,利用NVivo 12工具辅助进行编码分析,从原始资料中逐步分析老年人网络沉迷的影响因素、行为类型、不良后果,探索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应对策略,最终构建两大理论模型,即老年人网络沉迷的行为模型和应对模型。

2.2  数据收集与整理

在数据收集中,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认为,一切皆为数据[38]。其中,数据可以包含现有文献、研究者本身和研究对象的观点以及历史数据等[39]。考虑到老年人网络沉迷可能涉及老人不愿触及的话题,因而沉迷案例数据主要来源于互联网媒体的新闻报道与相关报告。

为保证数据的全面性、严谨性、可信度,笔者以“老年人网络沉迷”为核心关键词,从互联网多方渠道爬取《中国青年报》、清研智库系列研究报告、《解放日报》《工人日报》、界面新闻、虎嗅等新闻媒体与相关报告数据,并根据对老年人网络沉迷的概念界定进行筛选去重,以网络沉迷的时长及其影响为主要判别指标,最终共收集得到公开发表的50个老年人网络沉迷案例报道和25则专家对老年人网络沉迷现象的分析意见。其中,老年人网络沉迷案例披露时间跨度为2019年5月至2022年2月,数据规模为1.4万余字;专家意见的报道时间跨度为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数据规模为7 200余字。老年人网络沉迷案例的披露人主要包括本人、亲属和媒体记者等,专家意见资料均来自主流媒体的采访报道。本研究对资料数据进行严格检查和录入,以保证研究的严谨性与准确性。

3  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

3.1  数据描述统计

在老年人网络沉迷案例中(见表1),男性案例19个、女性案例28个、综合群体(案例主体为披露人的父母)案例3个;年龄分布在52—85岁之间,其中20人明确其年龄在60岁及以上。就地域而言,案例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湖北等地,覆盖地区广,具有一定普适性。案例里老年人的沉迷载体丰富,主要包括抖音短视频、网络直播、网络购物、电子游戏、K歌软件等(由于同一案例可能存在多个沉迷载体,因此各沉迷载体所占比例之和超过100%)。案例中老年人的沉迷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控制不住自身的上网行为、产生网络依赖心理,其中46个沉迷案例中明确发现沉迷行为已对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产生了不良影响,38个案例中明确指出老年人的上网时间过长。

专家意见资料中的专家学者来自多个领域(见表2),跨管理學、老年学、心理学、人口学、老年教育、医学、法学等不同领域,具备全面性和专业性。专家意见主要围绕老年群体网络沉迷现象的成因、危害、应对策略等展开。其中,部分专家分析了老年人网络沉迷的内因与外因,从防沉迷机制、老年大学、网络平台设置等角度提出防治措施建议,针对老年人网络诈骗事件进行深入的剖析并给予相关建议。

3.2  编码分析与模型构建

笔者在编码分析过程中将老年人网络沉迷案例和专家意见资料严格区分开来:从老年人网络沉迷案例中提取现象的影响因素、沉迷行为、不良后果等范畴,在此基础上构建老年人网络沉迷的行为模型;从专家意见资料中提取老年人网络沉迷的应对策略,基于此构建老年人网络沉迷的应对模型。

在编码分析过程中,主要使用质性研究工具NVivo 12工具辅助完成编码。在研究过程中,由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分别进行独立编码,从数据资料中提取概念范畴,并在完成后共同探讨,对编码结果进行校核,最终达成一致,完成理论模型构建。

3.2.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是扎根理论资料编码分析的第一步,是对原始资料中的研究现象加以命名和类属化的过程,以此发现概念和范畴。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完备性,笔者主要采取见实编码的方法,结合对原始资料的反复推敲,以此确定概念名称,完成开放式编码操作。

在对老年人网络沉迷案例的开放式编码中,主要从前因后果的视角,研究提取与老年人网络沉迷的影响因素、沉迷行为、不良后果相关的概念,在初始编码阶段,从主体因素(老年人)、客体因素(互联网技术)、触发事件3个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概念提取。经过筛选,最终共提炼得到102个初始概念和26个范畴。其中,主体因素对应的范畴5个,客体因素对应的范畴6个,触发事件对应的范畴3个,沉迷行为对应的范畴6个,不良后果对应的范畴6个,老年人网络沉迷案例的开放式编码结果如表3所示:

在专家意见资料的开放式编码中,主要从不同主体的角度提取得到相应可行的应对策略概念,进一步提炼得到应对策略的范畴。根据专家意见中涉及到的治理主体,笔者将老年人网络沉迷应对策略的主体分为老年人、家庭、互联网企业、政府部门、居民社区等。因此,从老年人主体、家庭支持、企业支持、政府支持、社区支持、多元联动6个角度,进行初步的概念提取和范畴提炼,最终得到46个初始概念和16个范畴,专家意见资料的开放式编码结果如表4所示:

3.2.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目的在于发现和建立范畴之间的联系,辨别确定主要范畴和次要范畴,明确主范畴和对应的子范畴及其内涵。笔者根据开放式编码中得到的范畴内涵及其关系梳理,从老年人网络沉迷案例中确定了六大主范畴,包括需求因素、能力因素、IT因素、生活因素、沉迷行为和不良后果,主范畴及其对应的子范畴见表5。其中,将与老年人相关的主体因素进一步划分为需求因素和能力因素,并综合考虑互联网技术客体因素与触发事件的外部影响,提炼得到IT因素和生活因素两大主范畴。

同样地,笔者在专家意见资料中提炼得到应对策略的4个主范畴,分别是老年人数字包容促进、情感关系需求满足、互联网护老化改造、老年人生活空间优化,主范畴及其对应的子范畴见表6。其中,从多元联动角度提炼的范畴中直接选取“老年人数字包容促进”“互联网适老化改造”“老年人生活空间优化”这3个范畴作为主范畴,并在老年人主体及其家庭支持所对应的范畴基础上提炼得到“情感关系需求满足”这一主范畴。特别地,在互联网适老化的基础上,应对策略强调互联网护老化改造,照顾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要求在平台的功能和内容方面考虑老年人实际的使用需求与潜在风险,打造护老化的网络环境。

3.2.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核心范畴,连接相关联的范畴以形成一条“故事线”,从而构建反映现象本质的理论模型。在对老年人网络沉迷现象的研究中,笔者将“沉迷行为”作为核心范畴,连接需求因素、能力因素、IT因素、生活因素等影响因素范畴和不良后果范畴,构建老年人网络沉迷的行为模型(见图1)。其中,需求因素和能力因素属于老年人内在的个体因素,与沉迷行为的产生之间具有内在驱动的关系;IT因素和生活因素属于情境因素,强调以老年人为中心的IT技术与社会生活情境,与沉迷行为之间具有外部推动的关系。个体因素的内在驱动和情境因素的外部推动共同影响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的形成,进而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对老年人及其家庭甚至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笔者共收集50个老年人网络沉迷案例,随着样本量增加,理论逐渐达到饱和,在42个案例之后不再出现新的范畴。为保证研究的严谨性,笔者对剩余的8个案例进行编码分析作为理论饱和度检验,发现均能够用已有的范畴予以解释。因此,笔者认为老年人网络沉迷的行为模型已达到饱和状态[40]。

相应地,基于对专家意见资料的编码分析,笔者构建了老年人网络沉迷的应对模型(见图2)。4类应对策略可以有针对性地作用于4类影响因素,从内部和外部共同达到约束网络沉迷行为的目的。其中,“情感关系需求满足”强调从老年人自身及其家庭支持的角度,满足老年人内在的情感精神需求,“老年人数字包容促进”强调通过子女、社区的知识传授与老年人自身的主动学习,提升其使用网络的素养与能力,从而控制个体因素的内在影响,干预沉迷行为的形成;“互联网护老化改造”能够为老年人创造安全舒适的网络环境,“老年人生活空间优化”给予老年人更多现实生活的娱乐体验机会,二者虚实结合,共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情境,对沉迷行为起到防治作用。四大应对策略相辅相成,共同防治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推动老年人健康合理地使用网络,真正享受数字社会的智慧福利。

笔者共收集了25则专家意见资料,随着样本量的增加,在对22则意见编码分析后,不再出现新的范畴,通过剩余3则意见的理论饱和度检验,笔者发现应对模型的理论已达到饱和[40]。

4  模型阐释与讨论

4.1  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模型阐释

4.1.1  老年人网络沉迷的影响因素分析

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的形成主要受到个体因素的内在驱动和情境因素的外在推动作用,二者共同影响老年人网络沉迷的程度。

个体因素主要包括老年人的需求因素和能力因素,是产生网络沉迷行为的内在动机。在需求因素方面,老年人存在生存物质、情感关系和自我发展3个方面的需要,可与奥尔德弗提出的ERG理论[23]中的生存需求(Existence)、相互关系需求(Relatedness)、成长发展需求(Growth)相对应。老年人的生存物质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健康、安全的需求;情感关系需求主要包括对亲情、尊重和社交的需求;自我发展需求主要为求知和价值需求[24]。一方面,老年人存在对于生存物质、情感关系、自我发展的强烈需求,但在现实世界常常受挫,随着在线社交平台、短视频直播等数字技术的发展,多元化的网络世界为满足上述3类需求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相较于“数字原住民”的青少年而言,作为“数字移民”的老年人对于网络的认知能力有限,难以甄别真假信息,更易陷入信息茧房与虚假信息的陷阱之中。同时,随着身体机能的老化,老年人对于时间的感知和管理能力不足,更易投入大量闲暇时间与精力于网络世界中而不自知,从而形成网络沉迷行为。

情境因素主要包括以老年人为中心的IT技术环境因素和生活环境因素。在IT因素方面,目前互联网环境仍处于适老化改造的进程中,缺乏考虑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护老”程度不足,缺少对平台推送内容的监管,在算法机制、平台内容的诱导下,老年人易深陷于算法创造的“信息茧房”中。尤其在短视频直播兴起之后,精准的推荐算法和直播博主诱人的推荐更易使信息甄别能力本身较弱的老年人长时间沉迷于短视频和直播之中。其次,手机应用功能的丰富多样和软件界面的适老化改造,大大增强老年群体使用手机的易用性,增加其使用手机的频率与时长。此外,在线平台中用户的互动反馈能够满足老年人强烈的情感关系需求,进而使其产生网络沉迷行为。在生活因素方面,人生阶段的变化与居住环境的变化使老年群体容易感受到孤独感、脱节感,情感关系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难以得到满足,根据ERG理论的“需求受挫”思想,高层次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时,容易增长对低层次的需求,部分老年人会更关注于金钱物质与身体健康,从而更易受到網络理财课程和养生保健信息的吸引,产生不理智的沉迷行为,引发不良后果。此外,根据沉迷案例分析发现,老年文化设施资源的稀缺限制了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休闲娱乐选择,进而认为互联网是最高效便捷的娱乐方式,促使其网络沉迷行为的形成。

4.1.2  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及不良后果分析

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在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主要表现为老年人在网络上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形成严重的网络依赖心理,甚至部分老年人离开手机后出现“心痒痒”“忍不住”等戒断反应。根据沉迷载体的不同,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可分为沉迷短视频直播、沉迷网络社交、沉迷在线娱乐、沉迷网文资讯、沉迷电子游戏、沉迷网络购物6类行为。相较于青少年普遍存在的网络游戏成瘾,沉迷短视频直播是大部分网瘾老人存在的沉迷形式。对于老年人而言,短视频与直播具有高效率、低成本、强娱乐性等特点,是最简单便捷的网络娱乐方式。短视频平台不仅为老年人提供展示自我、分享生活的机会,在网络世界获得喜爱与尊重,还通过精准的推荐算法,让老年人不断刷到感兴趣的视频,从而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网络直播的主播通过引起老年人的情感共鸣,吸引老年人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在直播间中,并产生相应的购买消费行为[41]。

就老年人网络沉迷带来的诸多不良后果而言,首先对于老年人个体,过度沉迷于网络导致长时间紧盯手机屏幕和久坐久卧不动,生活规律紊乱,易引发各类身体疾病,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部分老年人在沉迷网络后性情大变,变得执拗而暴躁。同时,由于老年人的网络信息甄别能力较弱,易在虚假诈骗信息的引诱下落入诈骗陷阱,遭受严重的财产损失。部分老年人沉迷于直播电商,听信不良主播的推荐,购买囤积大量无用的便宜货、山寨货,浪费了金钱财产。老年人网络沉迷对于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都存在着不良影响。在家庭关系方面,网瘾老人沉迷于虚拟世界,易打扰家人的正常生活、淡漠现实的亲情关系,甚至引发激烈的家庭矛盾冲突。对于社会而言,老年人转发虚假养生文或标题党文章,易引起虚假信息泛滥;老年人通过刷短视频或资讯赚钱的方式,制造虚假流量,对于在线平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我们需重视目前已出现的老年人网络沉迷现象,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以贯彻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理念,促进老年人健康合理使用网络,为发展可持续的银发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4.2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应对策略分析

4.2.1  老年人网络沉迷的利益相关者

近年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常被应用于社会治理[30]和协同治理[31]的研究之中,老年人网络沉迷问题的治理同样可以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切入,通过对利益主体的研究分析,探索可行的应对策略。根据文献研究与扎根理论分析,笔者发现老年人网络沉迷治理主要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为老年人自身、家庭、互联网企业、政府部门、居民社区等,其中老年人自身、家庭和互联网企业为主要的切身利益相关者,政府部门和居民社区为主要的社会利益相关者。

4.2.2  多元主体联动的应对策略分析

老年人网络沉迷的治理涉及到老年人、家庭、互联网企业、社区、相关政府部门等多元主体的利益,需要多元主体联动,协调与平衡各方利益,有效防治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引导老年人健康正确地使用互联网,能够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赢。让老年人真正享受数智化社会福利的同时,促进银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老年人创建数字包容、数字友好的社会环境,使其实现积极老龄化。

就老年人主体自身而言,首先需要意识到网络沉迷的危害性,正视自身的需求与能力,在主动拥抱数智化社会的同时,注重合理适度使用网络。其次,老年人需要通过时间管理,加强网络自我控制,从而降低网络沉迷的可能性[42]。面对退休等人生阶段或个人状态的变化,老年人应积极排解负面情绪,提前规划安排好老年生活,规律生活作息,发展兴趣爱好,从根源上杜绝对网络的精神依赖。同时,树立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的理念,顺应数智化时代发展,主动学习网络相关知识,增强信息甄别的能力,提升网络素养。

老年人的家庭在防治老年人网络沉迷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老年人网络沉迷对家庭关系具有潜在不利影响,而引导长辈正确使用网络,对于维系亲情、营造和睦家庭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子女应充分理解与尊重老年人的触网选择,加强网络知识反哺,帮助父母识别网络上存在的虚假信息和诱导机制,使其在网络世界中具有更多主动性,而不是被动接受。此外,老年人沉迷网络主要由消磨时间和排解孤独导致,沉迷网络易引起老年人自我主体意识的迷失,难以真正提升现实幸福感[43]。家庭成员的陪伴和关爱能够替代网络社交真正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子女应加强对父母的有效陪伴与关爱,减弱老年人的孤独空虚感,引导父母树立正确使用网络工具的理念,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感。

互联网企业是老年人网络沉迷防治过程中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尽管老年用户的网络沉迷能够为企业创造一时的经济价值,但从长期来看是不利于银发经济健康地可持续发展。因此,互联网企业在发展银发经济商业模式的同时,需要加强社会责任感,秉持智慧养老中“以人为本”“优质高效”的思想[44],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营造适老护老的网络环境,打造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在线平台。具体而言,互联网企业需优化推荐算法,避免“信息茧房”式的单一推荐;优化平台功能,设计贴合老年人需求的功能,也可推出老年人防沉迷机制,引导老年人健康上网;加强平台内容监管,对不适老的诱导信息或虚假诈骗信息进行分流管控,从源头上进行治理。

相关政府部门和居民社区是主要的社会价值利益相关者,需要共同致力于数智化老年友好社会建设和现实老年人生活空间的打造,让网瘾老人愿意放下手机、走出家门,达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效果,真正贯彻落实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战略。具体而言,政府部门要加强监管网络环境中诱导老年人沉迷或诈骗的内容,社区工作者要组织相关活动传授老年人网络安全知识,保障老年人的网络权益,共同助力老年友好型数智化社会建设。老年人的社会网络与生活环境关系紧密,社区高质量的服务与设施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的孤单感,社区中的社会参与和社交网络能够增进老年人的社区联系和社交网络满意度[45]。因此,为了提升老年人对现实社交网络的满意度,防止过度依赖在线社交網络关系,政府部门要合理投放老年公共设施资源,尤其要做好老年大学资源投放和公共老年文化设施建设,社区可以通过组织多样化的老年文体活动,使老年人拥有现实的娱乐活动空间,从而避免过度沉迷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消遣娱乐,真正实现老有所乐的效果。

5  结论与启示

为了系统地研究老年人网络沉迷的影响因素、行为特征、不良后果及其应对策略,本研究通过扎根理论的方法进行深入的探索性分析研究,构建了老年人网络沉迷的行为模型,包含需求因素、能力因素、IT因素、生活因素、沉迷行为、不良后果六大范畴,个体因素(需求因素、能力因素)和情境因素(IT因素、生活因素)分别通过内在驱动和外部推动共同影响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的形成,沉迷行为会对老年人自身及家庭和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需要得到重视与有效治理。基于老年人网络沉迷的行为模型和专家意见编码,笔者构建了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的应对模型,总结得到了四大应对策略,分别是情感关系需求满足、老年人数字包容促进、互联网适老化改造和老年人生活空间优化。同时,从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老年人自身、家庭、互联网企业、政府部门及社区在老年人网络沉迷治理中的相关利益和应发挥的作用,倡导多元主体联动协同治理已出现或潜在的老年人网络沉迷现象,引导老年人正确使用网络,促进银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老年友好型数字包容社会。

本研究通过分析老年人网络沉迷的影响因素、沉迷行为类型、不良后果及其应对策略,对老年人网络沉迷现象进行理论探索,为老年人网络沉迷行为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为智慧养老领域研究和老年人的网络使用行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价值,对于实现我国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战略具有实践参考价值。然而,老年人网络沉迷尚属于新兴现象,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以公开发表的沉迷案例为主要数据来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和普适性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未来,可基于本研究的理论模型开展系列实证研究,对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验证,进一步丰富理论内涵,更好地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 https://www.cnnic.cn/NMediaFile/2023/0322/MAIN16794576367190GBA2HA1KQ.pdf.

[2] 趣头条, 澎湃新闻. 老年人网络生活报告:部分人或患网络孤独症, 日在线超十小时[EB/OL].[2023-02-23].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672026.

[3] 杜鹏, 谢立黎, 王飞. 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人网络沉迷应对[J]. 晋阳学刊, 2022(3): 24-30.

[4] 段玉珍. 移动互联网时代“银发族”网络成瘾问题研究[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2): 227-228, 230.

[5] CAPLAN S. A social skill account of problematic internet use[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5, 55(4): 721-736.

[6] DAVIS R. A cognitive-behavioral model of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01, 17(2): 187-195.

[7] YOUNG K. Internet addiction - a new clinical phenomenon and its consequences[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4, 48(4): 402-415.

[8] Chen C, Zhang K Z K, Zhao S J.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perceived enjoyment and habit on smartphone addiction: the role of user type[C]//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technologies. Berlin: Springer, 2015: 224-235.

[9] 刘勤学, 杨燕, 林悦, 等. 智能手机成瘾:概念、测量及影响因素[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 25(1): 82-87.

[10] 周世杰, 唐志红, 彭阳. 网络成瘾青少年的网络相关行为特征[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 17(2): 151-153, 150.

[11] 雷雳. 青少年“网络成瘾”探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 26(5): 554-560.

[12] 张锦涛, 刘勤学, 邓林园, 等.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癮:孤独感的中介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 27(6): 641-647.

[13] 赵宝宝, 金灿灿, 邹泓. 青少年亲子关系、消极社会适应和网络成瘾的关系:一个有中介的调节作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8, 34(3): 353-360.

[14] 方晓义, 刘璐, 邓林园, 等.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 31(1): 100-107.

[15] 邓验, 曾长秋. 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41(2): 89-92.

[16] 樊振佳, 骆卓昱. 高校学生”数字脱瘾”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22, 66(17): 106-115.

[17] 洪建中, 黄凤, 皮忠玲. 老年人网络使用与心理健康[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 54(2): 171-176.

[18] 许肇然, 胡安安, 黄丽华. 国内外老年人互联网使用行为研究述评[J]. 图书情报工作, 2017, 61(20): 140-148.

[19] 唐丹, 张琨, 亓心茹. 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社会网络及孤独感的影响:基于用途的分析[J]. 人口研究, 2022, 46(3): 88-101.

[20] JIA Y, LIU T, YANG 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l-life social support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the elderly in China[J]. 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2022, 10: 981307.

[21] YANG Y, LIU T, JIA Y. 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 with children on internet addiction in older adults: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22, 13: 989942.

[22] 李晖. 国外激励理论与成功经验研究[J]. 求实, 2009(S1): 39-40.

[23] 宋志鹏, 张兆同. ERG理论研究[J]. 现代商业, 2009(3): 88-89.

[24] 曹娟, 安芹, 陈浩. ERG理论视角下老年人心理需求的质性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5, 23(2): 343-345, 284.

[25] 唐艺. 人口老龄化视域下的老人身心需求研究与建议——基于ERG理论模型分析[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0, 189(3): 157-164.

[26] 毛子骏, 刘子灵. 基于二维分析框架的中外养老政策文本比较研究[J]. 社会政策研究, 2021, 25(4): 35-48.

[27] 王文韬, 谢阳群, 占南. 基于ERG理论的数字原住民信息行为研究[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5, 38(9): 42-46, 7.

[28] FREEMAN R E.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M]. Boston: Pitman Publishing Inc, 1984.

[29] 盛亚, 于卓灵. 论社会创新的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从个体属性到网络属性[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8, 198(4): 184-191.

[30] 邓胜利, 王泽鑫.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基于健康码的社会治理关注研究[J]. 情报资料工作, 2022, 43(2): 36-45.

[31] 卢安文, 毛昕桐. 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多元协同治理参与主体界定:一种新的分析框架[J]. 图书馆学研究, 2021(17): 68-81.

[32] ARTHANAT S, VROMAN K G, LYSACK C, et al. Multi-stakeholder perspectives on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raining for older adults: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J].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assistive technology, 2019, 14(5): 453-461.

[33] PEEK S T M, WOUTERS E J, LUIJKX K G, et al. What it takes to successfully implement technology for aging in place: focus groups with stakeholders[J].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16, 18(5): e5253.

[34] 张敬伟, 马东俊. 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 2009(2): 115-117.

[35] 贾旭东, 衡量. 扎根理论的“丛林”、过往与进路[J]. 科研管理, 2020, 41(5): 151-163.

[36] 贾旭东, 衡量. 基于“扎根精神”的中国本土管理理论构建范式初探[J]. 管理学报, 2016, 13(3): 336-346.

[37] 陈向明.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9(4): 58-63, 73.

[38] SUDDABY R. From the editors: what grounded theory is no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4): 633-642.

[39] 杜晓君, 刘赫. 基于扎根理论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关键风险的识别研究[J]. 管理评论, 2012, 24(4): 18-27.

[40] GUEST G, BUNCE A, JOHNSON L. How many interviews are enough? an experiment with data saturation and variability[J]. Field methods, 2006, 18(1): 59-82.

[41] 黄炜, 王珊珊, 戴辛宇. 直播电商用户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 知识管理论坛, 2021, 6(6): 315-326.

[42] 孙晓军, 赵竞, 周宗奎, 等. 时间管理倾向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网络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 13(3): 410-413.

[43] 武文颖, 朱金德. 网络适老化的伦理反思与规制[J]. 学术交流, 2021(10): 115-129.

[44] 左美云. 智慧养老:内涵与模式[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8.

[45] Kemperman A, van den Berg P, Weijs-Perrée M, et al. Loneliness of older adults: social network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19, 16(3): 406.

作者貢献说明:

陈若瑶:进行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编码和论文撰写;

左美云:確定研究选题,进行研究设计、资料编码和论文修改。

Research on Internet Addiction Behavior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Seniors based on Grounded Theory

Chen Ruoyao1,2  Zuo Meiyun1,2

1Research Institute of Smart Senior Care, School of Information,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2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Abstract: [Purpose/Signific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penetration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aging transformation, the digital divide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f the seniors coexist, and the emerging phenomenon of Internet addiction of the seniors has many potential hazards, which need to be studied urgently. [Method/Process] This study crawled from the Internet published cases of the senior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experts analysis opinions, adopted the grounded theory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studied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adverse consequenc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the senior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constructed a behavioral model and a coping model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the seniors. [Result/Conclusion] Individual factors (needs and abilities) and contextual factors (IT factors and living factors) jointly affect the formation of the seniors Internet addiction behaviors. It is necessary to adopt the multi-subject linkage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adopt the strategies of satisfying the needs of emotional relationship, promoting the seniors digital inclusion, transforming the Internet care for the seniors and optimizing the seniors living space, so as to guide the seniors to use the Internet correctly and build an age-friendly digital inclusive society.

Keywords: seniors    Internet addiction  addiction behaviors    coping strategies    grounded theory

猜你喜欢

扎根理论应对策略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