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自然万物的诗意与深刻
2023-08-08张亚凌
作家刘亮程相信万物有灵,即万物也会像我们一样记住过往,也是我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他会关注一朵云、一阵风、一场雨、一个村庄、一棵树、一只蚂蚁,而后流淌成诗意的文字。在刘亮程眼里,文学就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在他笔下都得到了诗意再生,愉悦了读者。
我们写作时应该向作家刘亮程学习什么呢?当然要学习他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在观察与感受中理解众生、怜惜万物,学习他对所有生命的尊重、敬畏、悲悯。
刘亮程说:“作家靠天真写作。”此处的“天真”,应该是指纯粹的心。纯粹的心才能容得下万物。
【热点美文】
走 向 虫 子
刘亮程
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然后再走。我看得可笑。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再走一小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在“我”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作出种种设想时,“这粒小虫”已悠然通过险境爬向更远。以“粒”为量词,突出其小。是对比?庞然大物的“我”与米粒般小虫的对比,“我”预想中的种种不测左右不了它的坚定、阻止不了它的探索。是客观陈述?在大人物眼里的险象环生,却是小人物牢牢附着于生活的本能,且游刃有余。好的陈述,经得起细品,且能品出多种味道。)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本段与上一段,是夹在长段中的短小段落。行文里的短小段落本就醒目,这两段又是作者的自查与反思,从小虫到人,由虫事到人生,在日常琐碎里拔出了高度。思想上有了深度,文章便显得尤为亮眼。)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儿往上滚,费了很大劲儿才滚动了一点点。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儿,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我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棵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形象地刻画出当蜣螂艰难地滚粪蛋时,“我”想搭把手却毫无头绪的无奈。世上有多少事,我们都是有心有力却无从插手。作者写的事微小,却直击我们的内心。)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去。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我已经有过教训。(事情的发展竟证明了“我”对蜣螂滚粪蛋的着急是杞人忧天:一个粪蛋,蜣螂竟玩得不亦乐乎。这哪里是蜣螂的事,在有情趣、有思想的人眼里,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色彩。)
那次是一只螞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写蚂蚁背着干虫被土块挡住后的种种举动:“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用头顶”“用后腿往上举”,经过频频变换姿势,结果却是“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全方位写出了蚂蚁的无助,谁看了都会着急的,也为下文“我”的出手蓄势。)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很多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嘛!(旁观者可爱的一厢情愿,还想象出美好的结局,为后文剧情反转作铺垫。)
我又想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难道这只蚂蚁想独吞,还是性格孤僻从不跟别的蚂蚁合作?抑或是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不愿意被打搅,还是这本身就是只坏脾气蚂蚁?好的文章因为有一连串情景推动,更容易将读者带入故事情节中。)
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激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再搬到土块那边去。(那只蚂蚁一直推动干虫,还进行了一场战斗,却“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而“我”却好心办坏事,帮了倒忙,惹恼了蚂蚁。)
我又搞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也许都不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儿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我”一再搞错虫子的事情,走近虫子容易,读懂虫子难。读到此处,读者不由得感慨:虫子的世界,怎是人可以懂的?)
【美文赏析】
读作家刘亮程的散文随笔,你会听到虫子的告白、看见风的记忆、触摸到村庄的思想。在更多的时候,你会觉得刘亮程的散文随笔适合在晚上独自一人时阅读。因为你渴望走进他创设的情景和氛围中,你会因为自己曾忽略了它们而抱歉,你想与他笔下的自然万物深情对话。
阅读刘亮程的作品,可以让同学们在安静的文字中远离浮躁,随他在洞察万物中走近自然又不失本心。读多了,你会喜欢上那种风格,进而模仿。
【热点美文】
在乡间,花无定色,一不小心,一枝上就开出了颜色迥异的花。花瓣溜圆,花瓣狭长,花瓣形态各异。莫非野花就喜欢由着性子长?说花瓣质地如绸?太矫情、太脆弱。这哪是野花的秉性?一朵花就是一首歌,旋律自定,一氣呵成。
在乡间,草叶儿也不甘寂寞。长条的,有粗短,有修长;椭圆的,有肥胖,有飘逸;当然还有锯齿样,马蹄形。像心,似勺,若喇叭。每片叶子都是一座舞台,都在风中演绎着自己的快乐与梦想。
乡间的草可以挺立成乔木,乡间的花能够铺排成锦缎。
在乡间,连荆棘也会开出娇媚之至、令人怜惜的小黄花;在乡间,花色有时也会浅淡若无,如绿叶儿般鲜亮。在乡间,你会分不清花与草:草一不小心就绚丽起来,花倒朴实得没了色彩。
(节选自张亚凌《乡间的花,乡间的草》)
【学生范文】
两 棵 树
赵翔宇
当我不经意间远远瞟到那棵开出一片“盛世繁花”的桃树时,只一眼就钟情,只一眼就沉沦。
远远望着它,乳白偏粉的花瓣在正午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让周边草木黯然失色。落英缤纷,任风带它们去任何地方。树枝在微风下似乎想跨越时空去拥抱迷离往事。
我最先注意到的是花瓣在阳光与树荫下的色泽差异。前者沐浴春光,在树冠顶端跳跃着、欢呼着,闪着金色的光点,像夜空中从不谢幕的星辰,闪烁在永恒里。后者在阴影的笼罩下,以素净的面孔示人,纯洁的光辉掩映于枝丫,更有扑朔迷离的韵味。
春风习习,带来一幕春光,送来一抹春情。桃花的香是浓郁的、热情的。她毫不含蓄,只一味地向你张开双臂,把最芬芳的美好毫无保留地给你。
桃花是纯净的,阳光给了她亮,她便亮;给了她香,她便香。世人赐她以“桃”之名,她便展示出乳白、粉嫩的色彩。
我钟情于桃树的单纯与感恩。它不掺杂任何俗尘的目的,以本色勇敢生存,以真情坦荡待人。
我陶醉在一览无余的桃树下,缓缓地,用最轻柔的脚步靠近她、追寻她,却意外看到了她身后的玉兰。
没缘由的,我在玉兰身上看到一种悠远的深情。她就站在那里,不在意香气被桃花香吞噬,不在意光彩被桃树覆盖。她仿佛只是在等,在等我吗?
哪怕你要嘲讽我用情不专,我也要说,玉兰的宁静、悠远、清新、深刻,绝不逊色于桃的热情与单纯。若说桃花让我因憧憬而奔跑,那么玉兰花则让我因懂得而站定。我也静静地站在那等待,不介意哪只蜜蜂嘈杂地飞过,不介意蚂蚁爬上我的脚面,甚至连方才让我一见钟情的灼灼桃花,都在不觉间隐去了身形和气味。
我在等待玉兰花的回眸。
可她没有,她的优雅与矜持,只留给我一个不可捉摸的背影。蜜蜂带走了她的花蜜,她只以微笑回应。
我细瞧玉兰花的容貌,蓦然发现花柄处是高雅的紫。果然,玉兰懂得藏拙,懂得收藏为数不多的美丽安放在回忆里。她不接受阳光、春风的改变,不舍得给路人热切的目光以回应,也不似桃花的盛情、单纯。就是这样与世无争的玉兰,真让人连埋怨都不忍。
我叹了口气,远远望了望桃树,又仰头看了看玉兰,转身,悄然离去。
评语 文章的语言有韵味、耐品读,感性、理性兼具且富有质感。小作者将玉兰花与桃花作对比,在对比中,玉兰的宁静、悠远、清新、深刻,桃花的热情、单纯、浓郁、灿烂,全部展现在读者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