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市“蓝色粮仓”发展现状思考及对策研究
2023-08-08刘思江
□文/刘思江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湛江市考察时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近年以来,秦皇岛市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思想,“以海为田”,积极推进渔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规划水产养殖布局,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紧抓渔业安全生产,加强渔港整治提升,稳定渔业生产和供应,积极构筑秦皇岛市“蓝色粮仓”。
一、发展现状
(一)水产养殖情况
秦皇岛市共有渔业村28 个,渔业人口近4 万人;水产养殖面积59 万亩,水产养殖户2000 余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48.5 万亩,以吊筏式、海洋牧场底播、池塘和工厂化车间养殖为主,养殖区域主要分布在北戴河新区和昌黎县。包括海上养殖面积42.3 万亩,主要养殖海湾扇贝、牡蛎、海螺、海参、杂色蛤等,其中海湾扇贝为秦皇岛市特色优势养殖品种,占全年水产品总产量的8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海湾扇贝养殖基地;海水池塘养殖面积6 万亩,主要养殖海参和对虾;工厂化车间养殖面积0.2 万亩(159 万立方水体),有海水工厂化车间养殖企业92家,主要养殖大菱鲆、牙鲆、半滑舌鳎、海参和对虾,及其水产苗种繁育。其中有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 家、省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9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7家。
淡水养殖面积10.5 万亩,主要分布在青龙满族自治县、卢龙县和抚宁区,以水库、塘坝、坑塘养殖为主,主要品种有鲢鱼、鳙鱼、鲤鱼等。有淡水工厂化车间养殖企业2 家,其中1 家为省级鲤鱼良种场。2022 年秦皇岛市水产品总产量32.48 万吨,渔业生产总值64.7 亿元。其中海水养殖产量29.11 万吨、海洋捕捞产量2.76 万吨、淡水养殖和捕捞产量0.61万吨,约占全省产量的30%。
(二)渔港和渔船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渔港和渔船停泊点17处,其中农业农村部认可的渔港8 座,由西向东依次是北戴河新区新开口一级渔港、大蒲河渔港、香溪渔港、洋河口渔港,北戴河区戴河口二级渔港,海港区秦皇岛渔港、东港渔港(卸粮口渔港)和山海关区山海关一级渔港(沟渠寨渔港);其余9处为渔船停泊点。
全市拥有海洋渔船2974艘,总功率13.7万千瓦,呈“四多四少”特点,即:小船多、大船少,木船多、钢船少,老船多、新船少,沿岸船多、远海船少。海洋捕捞渔船1212艘,总功率4.79万千瓦;海洋养殖渔船1749艘,总功率8.8 万千瓦。船长小于12 米的海洋捕捞小型渔船730 艘,占捕捞渔船总数的60.2%;船长大于24 米的捕捞渔船208艘,占捕捞渔船总数的17.2%。
(三)水产品加工情况
目前,秦皇岛市有禄权、港湾、海东、嘉辉、靖坤、美烨、永军、海东青等水产品加工企业40余家,年加工能力30 万吨,年水产品加工总产值约50 亿元,2022 年出口创汇约2 亿美元,水产品出口量位居全省第一。产品主要有冻、干、盐腌或熏制的扇贝、鲽鱼、海参、杂色蛤、对虾、八带鱼、夏贻贝等,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及香港、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国内市场。其中,扇贝加工产品出口量占水产品出口总量的50%左右,是秦皇岛市标志性出口产品。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出口市场受到一定影响,秦皇岛市部分加工企业加大产品研发力度,相继开发了贝类、海参、鲍鱼、章鱼、虾蟹类等休闲即食内销海产品,进一步开拓了国内市场,秦皇岛市水产品加工正逐步由传统初加工型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旅游内销产品转型。
二、存在问题
(一)水产养殖生态环境管控压力加大
按照当前围填海管控要求,在现有的传统围海养殖区开展基础设施提升建设受到诸多生态管控限制,无法满足当前推进海水养殖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同时,部分工厂化养殖企业规模较小、位置分散,部分工厂化养殖企业位于村庄,尾水和村民生活污水排入同一水体,集中治理存在较大困难,分别整治则需大量资金投入;集中连片养殖尾水治理资金主要依靠农业农村部门支持,大部分养殖散户财力有限,主动治理意识不强。
(二)秦皇岛市渔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
一是为城市发展旅游让路,原开发区、山海关区、海港区、北戴河区养殖用海及北戴河新区部分养殖用海全部退出浅海养殖;二是北戴河新区成立后,按新区规划,对2.5 海里内娱乐用海区及池塘和部分工厂化车间养殖进行了退出或拆除;三是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养殖全部进行了清退,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养殖严禁进行新改扩,致使秦皇岛市渔业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小。
(三)水产养殖、加工企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虽然近年进行了部分渔业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水产加工项目扶持,但总体设施建设水平滞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信息化程度不高,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技术、管理、市场销售等人才缺乏,现代渔业企业管理水平落后,技术创新、产品研发能力较弱,品牌意识不强。
(四)海洋牧场产业化开发不足
秦皇岛市海洋牧场区域性规模化开发、海洋牧场产品中商业化开发品种(如休闲海钓、研学体验、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等)较少,品牌化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休闲渔业、流通加工等三次产业融合、陆海统筹开发不足,融资渠道相对较窄,建设资金难以保障,总体上制约了海洋牧场产业高标准、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海洋牧场暂未能形成市场优势。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保障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与总体规划,严格限制擅自改变养殖水域滩涂使用用途的行为,生态保护或工程建设项目等占用规划内养殖水域滩涂的,须征求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并按照有关要求对规划进行修订后实施,造成养殖生产者经济损失的应依法给予补偿;推进集体所有养殖水域、滩涂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工作,规范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工作,做到应发尽发。严格限制保护区实验区内养殖扩建行为的同时,支持企业进行养殖设施升级改造,建设尾水处理设施,美化厂区环境,对公共道路进行硬化。
(二)保护近海渔业资源,统筹发展深远海养殖捕捞
切实执行休禁渔管理制度,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定印发休禁渔管理工作方案,推行渔船网格化管理,确保全市海洋捕捞渔船应休尽休,做到“船进港、人上岸、网入库”。严厉打击海洋涉渔“三无”船舶,真正实现“三无”渔船海上不见作业、渔港不见停靠、船厂不见建造的目标。加快制订捕捞渔具准用目录,建立健全渔具标准和重要经济鱼类的最小可捕标准,规定最小网目尺寸,制定各种渔具的限制使用措施。建立渔具准入、渔业资源网格化监管等新的资源管理制度和措施,引入高技术、低能耗、长寿命、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捕捞设备与相关技术。同时,基于极地、欧洲、日韩航线以及南北联运等不同需求,针对高附加值水产养殖,有计划地发展深远海养殖装备。
(三)合理利用海洋空间,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
科学合理调整拓展养殖空间。探索建立基本养殖水域保护措施,推动建立渔业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合理控制并科学规划近海大中型水域养殖容量。积极支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大力推广无公害养殖、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和集约化养殖,力争将品种做优,实现品种多样化和优质化。大力发展以海参、魁蚶、梭子蟹等为主的海珍品养殖,以大菱鲆、牙鲆、河豚、半滑舌鳎、星鲽等为主的海水鱼养殖。以海湾扇贝、杂色蛤等为主的贝类养殖和以中国对虾、日本对虾为主的虾类养殖。支持北戴河新区海洋水产食品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养殖、加工产业聚集发展。实施“昌黎扇贝”地理标志工程项目,支持扇贝精深加工和品牌宣传推广,延伸产业链条;组织水产加工企业参加青岛渔博会、中国国际食品及配料博览会和地理标志专展,推进秦皇岛市水产品牌做大做强。
(四)转变生产方式,推进海洋生物资源产业绿色发展
加大对养殖、加工企业种业提升、养殖技术创新、设施改造、产品研发、品牌推广、企业认证进行项目支持和奖励,降低项目配套资金,提高企业项目申报积极性。支持沿海地区水产品精深加工与流通体系项目建设,更新自动化生产设备,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水产品冷冻、冷藏仓储能力;对现有的工厂化车间和池塘养殖尾水治理项目建设给予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在制定尾水排放标准时,应充分考虑地区差别和生产实际,制定海水养殖生态治理过渡时间表,精准施策,梯次推进。按照“政府推进、行业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作方式,创新海洋牧场管理模式,建立产业发展机制,以“生态修复+绿色渔业+渔旅融合开发”为发展路径,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集聚渔业现有支持政策,安排经费设立海洋牧场建设专项资金,专用于海洋牧场建设,重点支持海洋牧场基础设施、服务体系、资源增殖保护等建设内容,建设海洋生态牧场碳汇绿色渔业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