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沙漠水库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研究

2023-08-07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23年8期
关键词:水库水资源旅游

马 康

(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18)

沙漠水库的生态经济效能和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在干旱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红崖山水库是一座地处沙漠中的大型人工水库,这项“二五”时期的重大生命工程,为甘肃民勤绿洲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对于改善当地的用水矛盾和提高人民福祉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随着当地缺水形势的日益加剧,水资源已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性资源。现阶段需着眼于水库水资源保护与流域治理,从保护与发展的互促关系出发,充分挖掘沙漠水库的潜在资源优势,通过控制水污染、提高水安全、巩固水生态、促进水经济、加强水管理等措施,释放水库综合效能,助力民勤绿洲可持续发展。

1 概况与现状问题

1.1 水库发展概况

红崖山水库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属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是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总库容量1.27亿m3。如图1所示水库的东、北、西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围绕,建设之初是以保护和改善民勤县沙漠生态环境为主,兼顾蓄水、灌溉、防洪、供水、渔业和游览等综合功能,石羊河是主要入库水源。红崖山水库控制着石羊河下游民勤盆地的全部水源,其建设为民勤县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水库建成以来,石羊河上游地区的快速城镇化发展用水和灌溉用水需求逐年增加,总体入库径流呈减少趋势,临近红崖山水库村镇的快速发展及其他开发建设活动对库区水环境造成了一定侵害,加之早期水库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现状用水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民勤县在红崖山水库扩容提升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多方努力,治理成效显著,但现状水资源匮乏、土壤沙化等不利形势仍较为严峻。

1.2 面临的问题

(1)资源型缺水的短板难以打破。石羊河发源自南侧的祁连山冰川融水,红崖山水库位于石羊河流域下游。该地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是甘肃乃至全国水资源最为匮乏的地区之一,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

(2)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仍在持续。红崖山水库三面环沙,周边植被覆盖率较低,生物多样性指数不高,次生林和人工林长势欠佳,水库流域内降雨量和蓄水量逐年递减。持续过多的动用地下水净储量、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用水和缺少生态水源补充是致使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根本因素。

(3)流域水资源配置仍需优化。石羊河流域是河西区域人口最多、水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地区,其上游的截流工程严重影响着红崖山水库的入库径流量、农业生产和下游的生态环境,区域的水权冲突一直是相继争论的焦点。

(4)水资源量的不稳定造成多方面影响。长期以来受入库径流量和地下水量变化的影响,造成总体水资源量不稳定,水库水量的消涨对水库景观质量、下游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均产生消极影响。入库径流总量的逐年减少直接决定着民勤绿洲水资源的总体利用方案,影响着产业结构布局。

(5)水库水质污染给保护开发带来多重障碍。富营养化、高泥沙含量、碱化和水产养殖等造成水库水质的内源污染,降低了水体景观质量,给库区管理和旅游开发带来了多重障碍。此外,库区周边村镇发展带来的生活污水排放、废弃物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是影响水库水质的重要外源。

(6)单一的旅游结构制约着水利景区的发展。现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特色资源挖掘不充分,景区吸引力不足,以观光游览为主的水库旅游开发模式难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2 水资源保护对策

2.1 流域统筹,多措并举

以水定需、量水而行,优化配置水资源,形成与城镇化格局、农业生产格局、生态保护格局相适应的水资源开发保护体系[1]。从石羊河流域治理的角度出发,严格执行保护区划与保护要求,建立以红崖山水库流域为单元的水生态补偿机制,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落到实处,做到长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相协调。衔接上中游地区水资源分配方案,分析研判红崖山水库总体蓄水、配水、调水及资源化利用途径,以此确定下游水资源综合利用方针。加大水库源头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敏感区保护力度,因地制宜推进生态岸线、水生态修复、湿地公园和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2],沿线城镇建设使用集水、节水等技术提高循环利用效率,通过水资源优化配置撬动农业产业布局与结构调整,运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高附加值绿色生态农业,并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化和农田径流污染控制工程。

2.2 防保结合,源头消减

2.2.1建立分级保护制度

将提高库区水环境质量作为水资源配置的第一要义,保障库区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划定保护范围,严格保护水库重要生态涵养地段、植物群落、动物栖息地及生态敏感区,细化、量化各功能区“生态红线”和生态环境敏感目标[3]。一类保护区为生态功能极重要和生态环境敏感区域,侧重于对资源的绝对保护,禁止建设除水利或供水工程以外的工程项目,严禁一切旅游活动,确保动植物资源不受外界因素的威胁;二类保护区为限制建设区,对于维持区域生态格局具有重要作用,区内可适当开展多样化、低影响的游览活动,不得建设直接或间接影响库区水体水质的项目;生态缓冲区以生态防护涵养和生态农业生产为主,可进行适当的经营性旅游开发,需严格审定建设工程及项目准入,控制空间保护与利用的比重。

2.2.2消减内源污染

提高库区水环境对外来干扰的缓冲调节作用和拦截净化能力,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布局影响水环境和水体自净功能的经营性活动。加强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结合生物消减措施减轻内源营养物质负荷。引导渔业高质量发展,将水库渔业与水质保护有机结合,完善水体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根据水体生态承载合理确定渔业方式与规模。防范其他污染物进入库区并造成底泥污染,定期开展水库清淤,在保证有效库容的同时消除潜在污染源。

2.2.3加强外源防治

深化水库上游及水库周边的生态治理和截污减排行动,综合防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开展区域生态敏感评估,划定重点管控区域,实施系统的隔离防护工程。加强水库周边村镇的生产生活污水处理配套工程建设,通过关、停、并、转、迁等举措减少水库上游及水库周边污染型企业,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和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减少农用地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加强垃圾收集、固废处理以及对相关污染企业的监管,优化过境机动交通,预防汽车尾气及危险品泄漏造成的污染。

2.3 生态筑基,多维联动

维持水库自身的水资源安全与稳定,保护修复库区周边生态环境,实施系统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涵养林建设等工程,保障水库内外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完整性。加强水库周边的荒漠化治理、山体绿化和泄洪口径流沿线湿地环境建设,通过还林、还草、还湿等措施逐步实施生态补偿。优化水库周边用地功能,提高涵养林质量与数量,整治周边低效农用地,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总量,并进行确权划界,确保库区资源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水陆资源利用与服务功能更高效。

2.4 加强监测,深化管理

2.4.1搭建水质检测预警平台

通过水库水环境基础信息监测系统的建设,实现动态监测预警的长效管理,保障水资源和水环境安全,从而为红崖山水库下游水资源利用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库区外围水质环境检测力度,分区分策进行水环境监测,运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水库入库径流段面、环境敏感区和其他重要地段进行全自动实时动态监控,分析各类污染源排放状况,并根据实际水体水质分层状况,开展多层面取样,逐步明确治理方案和防治重点。

2.4.2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依据石羊河相关总体规划,拟定红崖山水库专项保护与水资源利用纲领,修订和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体系,在流域管理、水源保护、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具体实施措施。加强区域水资源配置和调度管理,健全河长制,分解管理职责与任务,并制定水库污染事故处理应急预案。加大对水库保护管理范围内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对新旧建设项目予以严格审定,加强水库周边污染排放及固废管理,完善人才机制和管理队伍建设,注重保护宣传,使水库保护深入人心。

3 旅游开发要点

3.1 以保为主,因地施策

良好的水库风景与生态环境是开展红崖山水库特色旅游活动的基础,在旅游开发活动过程中要保障水库生态效益的主体地位,以低碳环保、绿色发展为基本路径,减轻环境负荷,充分考虑对水安全和水环境的影响,减少观光公害,避免粗放开发、过度开发和无序开发,保证水库下游的用水需求和区域生态格局完整。注重旅游服务设施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相结合,将工程开发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水利旅游产品的总体价值由观赏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参与价值和服务价值等构成[4],红崖山水库的旅游开发需依托自身及其周边临近的特色资源禀赋,围绕参与性、生态性、经济性、文化性等方面进一步挖掘,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水体安全防护、防汛抗旱效能、特色活动场所营造、沙井文化底蕴、防沙治沙精神和俗朴风淳等要素深度融合,体现沙漠水库特色,彰显瀚海明珠的内涵。根据区域地形变化、风景特征和交通条件,合理布局旅游项目,通过规划主题性旅游交通和游憩路线,串联水库、湿地、戈壁、沙漠、疏林等多元化游憩服务节点。

3.2 特色彰显,重点突出

红崖山水库及其周边地貌环境独特,人文禀赋深厚,民风淳朴,需积极整合旅游资源,科学编制景区规划,建立在地资源利用与旅游市场供给需求相耦合、旅游活动策划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联系的开发利用机制,根据自身特色精心组织旅游线路,做好包装宣传,提高旅游产品吸引力和知名度,融合沙漠景观打造以观光游乐、度假休闲、教育科普为核心的区域旅游目的地。

拓展现有旅游开发空间和产品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为产品优势,形成旅游资源类型互补、旅游产品多样和旅游线路清晰的总体格局。库区内将旅游节点的打造与特有的库区文化、特色风景生物资源、历史人文遗迹等有机结合,集中展示红色基因水利风景区风貌。综合考虑库区周边资源特征、分布及开发条件等因素,形成多样的主题性功能分区,衬托沙漠水库的独特性。针对性的开发主题旅游项目,打造具有市场潜力大、竞争力强和影响力广的旅游产品,同时带动区域绿色有机产业稳步有序发展。与周边景区深化合作,实现优势资源互补与共享[5],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武威市旅游名片吸引力,形成面向大区域、大市场、大网络的旅游发展格局,将沙漠水库景观与历史文化遗产、特色生态廊道和精品游览线路有机结合,通过“点-线-面-网络”的发展思路,构建科学合理的大旅游网络[5],促进区域特色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旅游精品节点的建设和旅游总体形象的塑造。

3.3 刚性管控,科学实施

明确制度约束,强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互促支撑,立足特色资源利用、资源环境承载和土地开发适宜条件,科学预测水库周边开发容量和项目布局,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以保护水环境、促进水生态、提高水经济、弘扬水文化、完善水管理为主旨,论证项目准入类型、旅游线路设计及配套基础设施选址。

坚持循序渐进、适度开发的原则,对水库旅游需求的各项功能要素作出全局性考虑。加大对旅游开发范围、形式、内容以及开发强度的监管力度,划定责任区,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面对旅游形式向散客化、多元化方向转变的趋势,考虑自驾游、自行车游、房车游等服务产品需求,完善相关旅游服务设施和固废污染物管理体系,减少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侵害。旅游服务建筑和景观构筑物的总体风貌应与自然环境、人文特征相协调,并控制前期工程建设和后期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充分考虑水库水量变化,通过对水资源的科学合理调配减轻水位变化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在旅游旺季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水资源利用方向,适当优先保障旅游等非消耗性水资源利用[6]。

红崖山水库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红崖山水库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框架

3.4 兼容并蓄,互促利用

水旅融合、旅产互促,通过水资源保护利用和三次产业的跨界融合形成新的区域发展模式,把多元产业的综合集成作为红崖山水库旅游融合发展的源生动力。将红崖山水库旅游开发与周边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增效相挂钩,变自然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推进水库旅游与文化创意、观光研学、体育运动、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特色体验的有机融合,形成地区性特色旅游产业链。最终实现反哺带动第一产业,提档升级第二产业,激发区域旅游活力和带动周边居民增收的目的。

借力武威市中国葡萄酒城和马踏飞燕故里名片,深挖民勤蜜瓜、葡萄种植等地方名优特产衍生的旅游热点,做大做强绿色有机知名品牌,发挥特色种植产业作为区域旅游的重要支撑作用。利用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环境特点,在严守耕地红线、规模和用途的前提下,实施葡萄种植、果林培育和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通过精细化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有机种植、名优产品加工业发展。把观光体验、文化创意贯穿于特色种植和农产品加工的全过程,形成沙漠水库特色景观突出、旅游产业融合互促的和谐局面。

4 结语

(1)红崖山水库是沙乡人民的命脉,需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当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多维度探索水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措施,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经济、水文化、水景观协同共治,拓展功能外延,发挥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的核心价值。

(2)红崖山水库的旅游开发需立足水库、沙漠与周边村镇协同融合发展和区域资源禀赋,通过文旅融合的旅游开发模式,融入区域旅游网络,实现水资源富集、周边土地增效、村镇产业提质的目的,为促进水库周边地区乃至民勤县旅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由于缺乏详实的相关资料和统计数据,本文难以进行系统性深入研究,期望对类似水利风景区水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提供启示和借鉴。

猜你喜欢

水库水资源旅游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中型水库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探讨
出山店水库
白沙水库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出山店水库
旅游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