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旦”并蒂别样红

2023-08-07何志敏

时代报告 2023年6期
关键词:豫剧戏曲

何志敏

漯河市区毗邻107国道金都酒店的一个标间里,银灰色小电饭煲连接着床头桌前的电源,几片青菜叶拌着一把挂面在锅里上下翻滚——清汤素面,就是赵京当天的午饭。

她病了,患甲流,浑身乏力,咳嗽、发烧、嗓子疼,好几天了……从元月份开始的全省“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河南省豫剧院二团在漯河地区的乡村已经进行30多场了。按照演出节目排表,作为主要演员,赵京在名家名段专场中有折子戏唱段,在《清风亭上》《泪洒相思地》两个大戏中,饰演张继宝、张青云两个重要角色。此次下乡巡演,是疫情解控后的首轮演出,全团上下都很重视。吃药、打针,打针、吃药……赵京一直扛着病痛坚持着登台演出。团里人手紧张,几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她不能请假,也不愿请假——戏比天大,她珍视每一次登台演出的机会,渴望每一场舞台演员与现场观众面对面的艺术交流。强烈的事业心、紧迫的使命感支撑她一次又一次击退甲流病毒的肆虐攻击,放下药瓶,登上舞台,为基层群众倾情演出。

这就是赵京——河南省豫剧院二团国家一级演员的一个工作演出片段。出生于1967年6月的赵京,14岁考入扶沟县越调剧团,1984年考入郑州市文化艺术学校,1987年作为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青海省西宁市豫剧团。1991年加入中国戏剧家协会。19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任命为西宁豫剧团业务副团长兼演员。2004年调入河南省豫剧二团。作为师承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希玲的王派弟子,赵京以“生、旦”两门抱而饮誉豫剧界。她的出色唱腔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功力,得到了专家、同行的认可,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先后获得全国豫剧电视大赛“荧屏奖”、首届中国戏曲“红梅奖”一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

技强艺精是立身之本、为民演出之要。河南省豫剧院二团是以演古装戏和新编历史剧为主的省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赵京在这个阵容强大、行当齐全、名角云集、流派纷呈的艺术团体里,以独树一帜的“小生”、“老旦”两门抱的艺术功力,逐步形成了自己“吐字清晰、气韵醇厚、规正传神”的艺术风格。

俗话说,“唱戏吐字不清如钝刀杀人”。河南豫剧作为第一大地方戏剧种,“尖团音”分不清,吃不准,是相当一部分演员存在的通病。从扶沟县农村一路走出来的赵京,一开腔,一亮嗓,就暗下决心用狠功夫纠正自己的方言土音。一次又一次清唱喊嗓,一遍又一遍听录音、访老师,一场又一场的舞台实践,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泪,受了多少伤病折磨,赵京自己心里最清楚。功夫不负有心人,赵京很快找准了舌、齿、唇在口腔中正确发音位置,令人信服地达到了“吐字清晰、字字入耳、句句动心”的演唱效果。

小生和老旦是戏曲两个不同行当。赵京天生一副好嗓子,加之从学戏之初,考上扶沟县越调剧团,三年的越调演唱训练,成就她日后音域既有越调剧种的激越奔放,又有豫剧等其他剧种的清脆婉转。从小生唱腔、念白的真假腔结合,“二本嗓”的运用,到老旦唱念的大本嗓润腔发声,赵京转换自如,且气息丰沛,腔韵醇厚,使其在豫剧界众多名家大腕中,以“生、旦两门抱”具有极高的艺术识别度,形成了鲜明的赵氏艺术风格。

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四十多年的演艺生涯,赵京养成个习惯,演出前,对每一个饰演的人物,她都从出身、性格、经历等方面,做认真详细的人物分析;对演过的每一场戏,走下舞台,她都在唱腔、台步、身段等环节总结复盘,感悟得失,力争常演常新。同为小生角色,《风流才子》中的唐伯虎和《秦雪梅》中的商林,唐伯虎突出风流倜傥、潇洒无拘;商林则是书生懦气,心强命不济。赵京在表演时,通过水袖的甩脱、手扇的开合等形体语言表现兩者的差异。同为老旦角色,《三哭殿》中的长孙皇后和《穆桂英挂帅》中的佘太君与《杨八姐游春》中的佘太君,长孙皇后突出为皇家正宫皇仪森严与后宫柔肠家事并重;后二佘太君虽同一人物,但剧中人物剧情环境不同,人物表演各异:前佘太君是忠心报国、驰骋疆场的百岁威严“帅旦”形象,后佘太君则是护女讨王的拳拳慈母。赵京表演时,对剧中不同人物,通过或高亢或苍劲或柔润的多种行腔运用,辅之拐杖、手势、台步等简之又简的动作,区分细腻,表演得端庄贤淑,沉稳大气,老旦人物神形兼备,恰如其分。

即使没有一句台词的戏曲人物,赵京也从不敢有丝毫大意,仍然一丝不苟,力争走进人物内心,演出人物的神采来。《下陈州》中,她饰演怀抱御印、手持拂尘的西宫太监,并没有像一般演宫女、穿兵那样直挺挺杵在舞台上,而是随着西宫娘娘出场到銮驾被砸,情绪神态通过体态和手中拂尘在剧情不断变化中做出相适反应;《九品巡抚暴式召》中,赵京饰演一无名氏妇女角色,出场不多,位置靠边后,但你细心观察,能看出她脸上按剧情或喜悦、或悲伤、或焦灼的细微变化。

这就是一名专业演员、一名表演艺术家的职业品格和艺术素养。

文化积淀是孕育艺术进步的源泉和动力。演员拼到底就是拼文化——赵京很早就深刻认识到文化对于一个职业演员的极端重要性。一般情况下,演员大都从小学习戏曲,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基本功训练和专业课学习中,用于文化课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这种“先天不足”,使得戏曲从业者综合素养相对较低,一般上台演出还能马马虎虎应付过去,但演艺水平想有所提高,再上一个台阶,就明显感觉力不从心。演出之余,赵京拿出苦练基本功的劲头,下功夫钻研戏曲史,学习演员修养表演理论书籍,翻阅大量文学书刊,从多方面多层次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文化素养。近年来,赵京结合自己的舞台艺术实践,总结自己演出角色艺术体会,先后在国家级核心刊物《戏剧文学》和《东方艺术》等刊物发表《戏比天大——文化积淀对于戏曲演员的重要性》《豫剧女小生演唱技巧》《情到浓时已忘形——〈秦雪梅〉一剧中饰演商林角色体会》等多篇理论文章。扎实的理论功底助力过硬的专业基本功和表演技能,赵京如虎添翼,唱腔表演技艺日臻炉火纯青。

守正创新才能演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时期,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戏曲人怎么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守正创新是关键。”赵京深有体会。

对一些打着创新旗号,把其他剧种的化妆服饰等不加选择地照搬进豫剧剧目的现象,赵京保持着审慎的理智;个别演员为了追求所谓的现代美,不顾古装戏人物地位、身份,随意调换服饰、头饰等非规范的举动,赵京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对于个别大投入、大制作,根本无法下基层演出,叫好不叫座且昙花一现的戏曲剧目,赵京陷入了长久的思索。

人到中年,正是出戏干事业的黄金年龄。作为独树一帜卓有成就的王派弟子,如何传承发展好戏曲事业,赵京深感时间紧迫,责任重大。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戏曲程式化、虚拟化的特性不能改,戏曲的五功四法更不能丢——这是我们戏曲的基石,我们戏曲人的根本啊!戏曲的传承发展只有守根护脉,才能以古鉴今,才能把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才能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

赵京表情凝重,言之殷殷。

猜你喜欢

豫剧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富连成社戏曲传承的现代转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民国豫剧唱片探论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