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路径
2023-08-07颜新凡
文/颜新凡
引 言
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逆向思维在解题中有广泛应用,能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思维灵活性[1]。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逆向思维理论知识自主学习,理解逆向思维的外在表现,顺利实现培养目标。
一、借助理论灌输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时,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了解逆向思维,认识到逆向思维的重要作用,以及在解题中的具体体现[2]。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将培养活动融入理论知识灌输中。一方面,在讲解相关运算法则时,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理解运算法则,牢固记忆,还应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启发,使其能够逆向推导运算法则,对运算法则形成清晰认识,为逆向思维的应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使学生认识到逆向思维的重要性,教师应围绕教学重点,积极创设相关问题情境,与学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使其体会逆向思维的应用过程,体会用逆向思维解题的便利性。
例如,“幂的运算”是初中数学极其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各类测试常考知识点。在讲解该部分知识时,为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算法则,并能应用逆向思维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可创设以下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根据提示分析解答:将幂的运算运用逆向思维可得:am+n=am·an,am-n=am÷an,amn=(am)n,ambm=(ab)m。逆向运用幂的运算法则,有时可获得良好的解题效果。接着,教师让学生解答以下问题:
(1)若3×9m×27m=311,求m的值。
(2)已知a=255,b=344,c=533,d=622,则a、b、c、d的大小关系怎样?(已知当a>b>0,n为正整数,那么an>bn)
该问题难度并不大,分析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根据提示逆向运用幂的运算法则。
问题(1):根据幂的逆运算可知9m=32m,27m=33m,则3×9m×27m=3×32m×33m=35m+1=311,则5m+1=11,解得m=2。
问题(2):由255=(25)11=3211,344=(34)11=8111,533=(53)11=12511,622=(62)11=3611,由125 >81 >36 >32,可得c >b >d >a。
二、借助例题讲解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例题讲解是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构成部分[3],既要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又要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给学生带来良好的解题启发,使学生积累逆向思维解答习题的经验[4]。逆向思维的表现形式较多,以初中数学几何知识为例,由几何图形推出几何图形的性质可看出正向思维,而从几何图形性质推出几何图形,则属于逆向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做好课堂例题的筛选,通过例题展示由几何图形性质逆向构造几何图形的过程,能够使学生感受整个推理过程,把握逆向思维解题的关键。
例如,“圆”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几何图形,涉及的性质较多。在教学中,教师会要求学生整理相关性质并牢固记忆,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讲解如下经典例题:如图1,AB是圆O的直径,点C、D是圆O上不同于A、B两点的点,连接OC,OD,CD,过点C作CE⊥DB,交DB延长线于点E,连接AC、AD。(1)若∠ABD=2 ∠BDC,求证:CE是圆O的切线。(2)若圆O的半径是,,求AC的长。
图1
(1)证明:根据同弧所对的圆心角是圆周角度数的2 倍,因为同BC弧,所以∠BOC=2 ∠BDC,因为∠ABD=2 ∠BDC,所以得出∠BOC=∠ABD,所以OC∥BD,所以∠DEC+ ∠ECO=180°,因为∠DEC=90°,所以∠ECO=90°,所以得出CE是圆O的切线。
(2)因为同BC弧,所以∠BDC=∠BAC,因为,所以,经 过 点O作OH⊥AC于H,因为tan,设OH=x,所以AH=2x,根据勾股定理可以得出,OH2+AH2=OA2,求解得出x=1,所以AC=4。
三、借助课堂训练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为获得良好的逆向思维培养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培养工作融入课堂训练活动中,给学生提供运用逆向思维分析问题的机会,使其通过逆向思维暴露出自身的不足[5]。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初中数学题型及学生解题方式的研究,做好课堂训练习题的针对性设计,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在逆向思维指引下解题。另一方面,在训练活动结束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做好训练总结及训练心得交流,分析逆向思维适用的问题情境、习题类型,以便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迅速突破。
例如,在完成“数轴”知识讲解后,教师可设计以下课堂训练习题,要求学生作答:如图3 所示的数轴上,点A、B、C对应的数分别为a、b、c,若以下三个式子均成立:①|b|<|c|;②a+c<0;③a+b<0,则原点的位置可能在( )。
图3
A.点A的左侧 B.点A和点B之间
C.点B和点C之间 D.点C的右侧
学生对数轴类的问题并不陌生。多数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点在数轴上的位置进行相关计算。但是该习题另辟蹊径,给出相关参数的大小关系,要求推理原点位置。学生采用正向思维分析问题的难度较大,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从给出的选项入手,逐一验证其是否满足题干给出的三个式子,运用排除法顺利得出正确选项:
A 项,若原点在点A 的左侧,a、b、c均为正数,不满足②③,排除。B项,若原点在点A和点B之间,a<0,c>0,且|c|>|a|,a+c>0,不满足②,排除。C 项,若原点在点B和点C之间,可同时满足上述三个式子。D 项,若原点在点C的右侧,不满足①,排除。因此,选择C 项。
四、借助课堂小结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课堂小结常用于总结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相关的解题方法等,帮助学生系统认识所学知识[6]。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分门别类,尤其通过联系所学旧知识,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实现对学习内容的全面认识。同时,通过相关解题技巧的总结,学生在以后解题中能少走弯路,提高解题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对课堂例题的改编,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分析问题,锻炼运用逆向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通过课堂小结,学生认识到在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时,常按照“大大取较大,小小取较小,小大、大小取中间,大小、小大无处找”的法则。为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对课堂例题做如下改编:若不等式组的解为-3<x<1,则(a+1)(b-1)的值为( )。
A.-6 B.7 C.-8 D.9
课堂例题讲解的是给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求不等式组的解集。在课堂小结时,教师给出不等式组的解集,要求学生求对应参数的值,以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时,学生需先计算出a和b的值,而后将其代入要求解的式子。
五、借助日常作业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借助作业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一方面,教师结合逆向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做好作业习题设计,既要兼顾基础知识的考查,又要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为使学生尽快找到解题思路,提高做作业的信心,教师应注重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提示。
例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完成后,为加深学生对根与系数的理解,启发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题,教师可为学生布置以下作业:已知实数s、t分别满足7s2+7s+1=0,t2+7t+7=0,且st≠1,则22的值为( )。
A.-1 B.0 C.1 D.2
该题难度较大,需逆向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构造出对应的二次方程,再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解答。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给出的等式进行变形,构造对应的二次方程。最终学生根据提示运用逆向思维成功计算出结果。
由t2+7t+7=0,方程两边同除以“t2”得到:, 由7s2+7s+1=0, 可 知s和是方程7x2+7x+1=0 的两个根。由根与系数的关系可知。
六、借助数学测试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测试习题的设计,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教师可筛选或设计一些经典习题,在考查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牢固程度的同时,使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答问题。不仅如此,在学生完成测试后,教师还应专门预留时间,让学生分析自身的解题思路,尝试运用逆向思维解题。
例如,化简求值是初中数学中的经典题型。在数学测试中,教师可适当提升习题难度,使学生从要求解的问题出发,采用逆向思维解题。如教师可设计如下习题:已知a、b、c均为实数,且,,求的值。
该题看似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无从下手。实际上,教师可采用逆向思维从要求解的问题入手,构建要求解问题与已知条件的联系。学生通过分析可知,需分别对式子进行取倒数处理。
结 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途径多种多样。为达到预期的培养效果,教师既要借鉴他人的经验,又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寻找适合自身的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做好成功经验的推广及优化,将细节考虑到位,使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