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失败后卢德铭的历史抉择及其精神启示
2023-08-07徐墁琳许彬
徐墁琳 许彬
摘要:1927年夏,由国共合作掀起的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在这一大背景下,共产党员卢德铭坚决听党指挥,带领队伍向党组织靠拢;秋收起义中,坚定拥护毛泽东的决定,支持部队转战农村,最终在起义撤退途中壮烈牺牲。可以说,他的历史抉择彰显了其鲜明的政治品格,这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忠诚之魂、牢固担当之责提供了精神引领。
关键词:大革命;卢德铭;历史抉择;精神引领;党员干部
卢德铭(1905-1927年),四川自贡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团长、工农革命军总指挥等职。1927年,年仅22岁的他为掩护秋收起义主力部队撤离,壮烈牺牲。考察大革命失败后卢德铭在革命斗争中的几次抉择,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这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社会背景
1927年夏,随着大革命的失败,国民党发动派大举迫害中国共产党人,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此时党内外形势岌岌可危。从党外而言,党遭受到反动派不同程度的迫害,革命力量被打得七零八落,党员牺牲、被捕时有发生。据史料统计,在1927年一年中,中共党员“牺牲的有两万六千多人,坐牢的有六千人”[ 1 ]。从党内而言,党内思想混乱,还未形成“有能力的中央”,表现为:其一,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还有残留;其二,在共产国际“不间断革命”思想的影响,以瞿秋白为代表的“左倾”盲动错误思想逐渐萌发。
可以说,大革命失败后国内革命形势对中国共产党是极其不利的,由于党的内外交困,不少党员放弃了革命信仰选择脱党离党。此时,还要不要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还敢不敢坚持斗争?是否继续寻找新的革命道路?这些时代之问反映了当时诸多共产党人的心境,卢德铭用实际行动给出他的答案。
二、大革命失败后卢德铭的历史抉择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卢德铭在事关中国革命道路、方向等重大问题上作出了他的历史抉择,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坚决听党指挥,带领队伍向党组织靠拢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首先打响。当天深夜,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团长的卢德铭就分别收到南昌起义前敌委员周逸群和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的电报,周通知他率部参加南昌起义,张命令他率部到九江待命。接到电报后,他与团内干部辛焕文、韩浚等人协商,是听从党的指挥,还是服从军令?最终,大家一致认为南昌起义已经打出了党的旗帜,警卫团是党领导的队伍,因此,队伍应该跟着党走,须尽快赶赴南昌参加战斗。8月2 日,卢德铭等人率部乘船从武汉出发,途中得知南昌起义军已南下。于是,卢德铭等人调整了追赶起义军的计划,率部在湘赣边界的江西修水进行修整,在这期间卢德铭多次强调:“一切听党的命令,党的指挥”[ 2 ]。后来,回忆该历史片段,原警卫团的何长工同志说道:“警卫团能够从武汉拉出来……我们团长卢德铭同志是有功的,不愧为我党的优秀党员”[ 3 ]。之后,卢德铭带领的警卫团又与由罗荣桓等人带领的农民武装汇合,几支部队整编成了暂一师。经过请示上级以及与湘赣两省的同志取得联系后,卢德铭等人遵照指令率部开赴湘赣边界,准备参加秋收起义。
可以说,在党的内外交困之际,卢德铭坚决听从了党的指挥,带领队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把这支部队带上新的革命道路。
(二)拥护毛泽东的决定,支持部队转战农村
1927年9月初,由卢德铭率领的革命队伍及其他工农武装整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其由四个团的兵力组成。毛泽东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卢德铭、余洒度、余贲民分别担任第一师的总指挥、师长和副师长。9月9日,秋收起义打响。然而,在准备攻打长沙时,由于敌强我弱、缺乏经验,包括第一团在内的起义军各部均遭受到敌人的猛烈阻击,起义队伍由5000多人骤减到1500多人。针对起义受阻,毛泽东于当日在浏阳上坪主持召开了第三团干部会,会议决定改变进攻长沙的计划,并吩咐各部尽快集结到文家市。收到命令后,余洒度拒绝前往,计划整合部队再攻浏阳。卢德铭坚决服从了前委书记毛泽东的命令,认为再打浏阳、长沙已不现实,随即率领第一团奔赴文家市,避免了战士不必要的伤亡。9月19 日,起义军各部相继到达文家市。当晚,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小学主持召开前委会议。会上,毛泽东驳斥了余洒度“取浏阳直攻长沙”的激进主张,认为原定攻打大城市的计划行不通,仅依靠现有的工农武装力量无法攻取长沙,须立即把部队转移出长沙周边区域,把部队安置在敌对势力较弱的农村山区,再求发展。对此,卢德铭举手赞成,说到:“毛委员说得对,我完全赞成!”在卢德铭的号召下,多数委员和革命战士赞成了毛泽东的意见。随即,前委决定放弃进攻长沙,沿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进军,以求发展。
由此可知,在秋收起义失败后,卢德铭坚定拥护了毛泽东作出的放弃攻打长沙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为“党指挥枪”作出了表率。
(三)危急时刻勇于献身,挽救革命火种
文家市会议决策后,秋收起义部队决定转向农村。1927 年 9 月 20 日,毛泽东、卢德铭等人率领剩下的一千五百余人向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罗霄山脉中段进军。9月25日,起义军出发南进,毛泽东和卢德铭率领指挥部随一团在前,当部队到达萍乡芦溪山口岩时,遇上了敌人的阻击,战士们只能疲惫应战,損失惨重。在革命生死存亡之际,卢德铭挺身而出带领一个小分队迂回到转移部队的后面,占领了路边的制高点以拖住敌军追击,保障师部主力的迅速转移。此时,副师长余贲民带人前来支援,卢德铭见状立刻命令余贲民撤退并嘱咐他:“一定要保护毛委员安全”,而他自己则继续带队牵制敌人,激战中卢德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他的牺牲令毛泽东非常痛心,并悲愤道:“还我卢德铭!”
由此可知,在危急时刻,卢德铭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用自己的宝贵生命换来革命火种的延续。
三、卢德铭历史抉择的精神启示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在面对严峻的时代拷问时,卢德铭等诸多革命战士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光荣、正确的答卷。正因为有了卢德铭等革命战士的奉献和牺牲才有了新的革命道路的开辟、才有后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卢德铭的历史抉择孕育了独特的革命精神,表现为坚定信仰、对党忠诚、勇于担当,这一革命精神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具有精神引领作用。
(一)必须坚定理想信念
无论是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带领队伍向党组织靠拢;还是拥护毛泽东的决定,支持部队转战农村;亦或是在危急时刻勇于牺牲自己,以挽救革命火种。这些历史抉择都彰显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其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信、对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远大抱负,正是这一信仰支撑着他斗争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回到现实中,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的腐败问题不止、贪图享乐之风不灭,究其自身原因在于党员的理想信念缺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对此,習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立党兴党之基,也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强调“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 4 ]。可见,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所以,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发扬卢德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理想信念的传统,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必须筑牢忠诚之魂
南昌起义打响后,卢德铭坚决听从了党的指挥,带领革命队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同样地,在秋收起义中,他坚决拥护党的前敌委员会和毛泽东作出的决定,维护毛泽东在党和军中的权威,这可谓是对党忠诚的典范。
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学习卢德铭忠于党和人民的政治品格,筑牢忠诚之魂。具体来说,就是党员干部要对党表里如一、不变节、不易志,即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在认知上,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思想建党是党的传统和优势;在情感上,要保持对党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时时关心、事事上心;在意志上,能为了党的事业、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幸福英勇奋斗,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在行动上,做到“两个维护”,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践行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
(三)必须牢固担当之责
在大革命失败的大背景下,作为警卫团团长的卢德铭带领队伍走向正确的革命道路,肩负起了团长的职责;在秋收起义失败后,为掩护部队的撤离、保住革命的火种,作为秋收起义部队总指挥的他不惜牺牲自己,战斗到最后,肩负起了一位党员和领导者的责任。可以说,他是革命的英雄、是党和人民的英雄。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来的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可见,实现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要求党员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要求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积极发扬和学习卢德铭勇于担当,把使命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的政治品格。党员干部要自觉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踔厉奋发,把红色江山守护好、建设好。
参考文献
[1]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 中共党史人物研究室.中共党史人物传:第1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
[3] 何长工.红旗插上井冈山——革命回忆录(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4] 习近平. 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徐墁琳、许彬,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