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及价值启示
2023-08-07王超
王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品格、价值追求、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是政党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也是必须一代一代传承和弘扬的精华与精髓。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与基础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驱在20世纪20年代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历史基础: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强迫中国割地、赔款,攫取种种特权,国家蒙难、人民蒙辱、文明蒙尘。无数仁人志士开启救亡图存的探索之路,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自强、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一路探索、一路艰辛、一路失败。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两大历史任务。正是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主题下,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各个因素开始孕育、形成,并在不断斗争中丰富、发展。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滋养。毛泽东同志讲过:“我们敢想、敢说、敢做、敢为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陷于彷徨和苦闷中的中国人民由此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和希望,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出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出强大力量,马克思主义也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传播开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推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萌发。
(三)现实基础:革命先驱伟大建党活動的斗争实践。在共产国际帮助下,中国先进分子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等组织,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迅速领导各地党组织开展劳工运动和党团建设。1922年7月党的二大召开,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诞生第一部党章,健全中央领导机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顺利完成。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建立了党的组织,在精神上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
(四)文化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滋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激励着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理想、信念和目标不断去奋斗。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便是中国先进传统文化的忠实引领者、践行者和传承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精神滋养。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是对中国共产党先驱心路历程的高度概括,既有历史的穿透力,又有精神的感召力,既有理论的引领力,又有实践的指导力,构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政党都有内在的思想理论支撑,都有作为其理想信念基础的思想理论源头。无产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其社会理想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创建、它的创建之所以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和先进性,全在于它寻找到并坚守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指示的方向。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初心是本心和目标,是发轫之心;使命是责任和职责,是实现初心的担当,也是完成任务的立命。从历史进程看,中国共产党在建党过程中确立初心和使命,与中国近代以来罹患的灾难之深、人民承受的苦难之重、中华民族饱受蹂躏和奴役之困息息相关,更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紧密相连。党的初心是党从创建时期开始就确立的决心,党的使命是党从建立之日起就肩膺的成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毫无畏惧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阶级变革的关键词,是贯穿无产阶级政党实现解放的重大主题。在创建党和发展党的全部过程中,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必要环节和必备素质。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得以建立和发展、开展革命工作的必要手段和基本武器。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面对的是极其残酷的敌人、极其复杂的环境和极其艰难的条件,必然要靠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同样要靠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无数仁人志士为革命喋血,无数共产党人为斗争而牺牲,这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是如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整个过程中也是如此。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命源。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忠诚于党组织、服务于人民群众。对党忠诚与否直接关系党的安危,能否始终对人民负责更是从长远角度关系党的生命。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纲实际上直接提出了对党忠诚的问题,而且把这方面的意思化为具体的直接的要求。对党忠诚是党员的义务,也是党得以组织和发展的保障。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生存之基,是党服务的对象,也是党存在和壮大的后盾。无产阶级政党与以往的政党不同,是因人民利益而起、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因此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在根本上是一致而无差别的、统一而不可分的。中国共产党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不仅在一代代真正的共产党人身上得到了显著体现,也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中通过党的实践得到了发展和弘扬。
三、在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建党精神已深深融入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滋养,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将成为激励全党全国人民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一)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认知上坚定信仰信念信心。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就能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走好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行动上强化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奋进。“初心”和“使命”直接回应的是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干什么、怎么干。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把“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目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亿万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让每个人都享有尊严、幸福和荣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使命在肩,要在行动上强化初心使命,始终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奋斗。
(三)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意志品格上锤炼风骨。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弘扬不怕牺牲精神,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于担当作为,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创新,甘于奉献,为了集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回顾历史,每个时代标志性的精神旗帜上都书写着中国人的“担当”二字。担当精神是共产党人从历史中继承的优秀品质。新时代要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保持长期执政地位,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情感上促进爱党为民。要真正把对党忠诚作为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培育弘扬的伟大建党精神,把对党忠诚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发扬运用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牢记“国之大者”,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斷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