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打击乐教学理念与实践

2023-08-07王紫竹

乐器 2023年7期
关键词:教学理念音乐

王紫竹

摘要:当下,大众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愈加强烈,音乐以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最佳选择。音乐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因其特殊性决定了音乐教育更新速度缓慢。本文以新时代为背景,简单阐述了高校打击乐教学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打击乐教学的改革举措。

关键词:高校打击乐  教学理念  音乐

打击乐是音乐表现形式的一种,在合奏及交响乐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因其丰富、生动的音乐效果,广受大众喜爱。在当前各个音乐院校打击乐的教学系统已经相对完善,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音乐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新需求,高校打击乐教育进行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更新改良成为必然趋势。

一、高校打击乐教学体系改革的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发展速度可谓是日新月益,各行业都在新时代背景下绽放着各自的光芒,但在朝气蓬勃的发展背后,也面临着问题,那就是缺少创新、发展质量欠佳。如今国内从事音乐的人数不少,但近些年来有价值、高质量的音乐人才却鲜有出现。以打击乐为例,大部分音乐院校只是照本宣科,学生的视野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思维受限,也就限制了“高素质”的音乐人才的成长。因而,音乐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改革应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作为教育人才的主要平台,教育院校应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认识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理念,只有自己具备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取得成就。

二、当前高校打击乐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陈旧

音乐无国界,音乐是一种跨越种族的艺术形式,不同国家虽然有着不同的语言,音乐却是互通的。但是不少教师却认为中国的打击乐与西洋的打击乐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们之间不能相互融合,这明显有悖于“音乐无国界”的理念。就是因为教师存在对于打击乐的认知偏差,造成了很多音乐系的学生在接受打击乐教育时,知识体系存在缺陷,学生接触不到或是很少接触到关于西洋打击乐的知识内容。当然,打击乐与传统乐器存在差别,如中国传统的拨弦乐器与管弦乐器,相比两者,打击乐更注重于节奏的把控,打击乐的演奏者必须能够充分把控整场的音乐节奏,进行即兴伴奏,才能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1]。

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是引导者。作为教师,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包容多元化的音乐理念,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音乐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稳定、长久发展。

(二)“以人为本”未得到落实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涉及人文层面的内容。音乐教育应该是在充满情感的氛围中进行,但当下的音乐教育并不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固定陈旧,教学过程缺少情感色彩,往往只是单纯的知识输出,一味追求速度、追求演奏质感,“舍本逐末”的教育并不能带来理想的教育效果,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短期内看似学生的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实际却是缺少根基的“揠苗助长”式教学,得不偿失。

(三)实践模式体系单薄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形式,因而勤于练习是音乐学生的必备课程。但如何练习?很多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的理念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打击乐只要勤于苦练便会有所成就,殊不知,音乐演奏不是单纯的击打,而是付诸情感的表达形式,否则,音乐表演岂不是和机器一般?不可否认,勤学苦练是每个音乐人的必经之路,但作为音乐人,更应该学会的是创作,不是仅仅只会演奏前人的作品而已。

高校打击乐是实践性的学科,打击乐理论知识是基础,是打击乐演奏的基础,但并非是打击乐教学的全部,学生能够完美演奏才是最终目的,但是当前高校打击乐教学中,实践的课程安排明显不足,这就造成了学生虽然乐理知识丰富,但舞台经验明显不足,不利于学生在音乐事业上的成长。

三、高校打击乐教学理念与实践的改革举措

音乐知识、演奏技巧是音乐教育的基本任务,音乐情感的培养、音乐创造是教育的宗旨,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打击乐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该如何去完善去变革,笔者结合自身實际经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高校打击乐教学体系的变革,首先要做的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理念是影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音乐教师应认识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一直是伴随人类发展的必要进程。音乐也不例外,中西方打击乐看似不同,实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打击乐的种类繁多,锣、鼓、镲等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打击乐器,西方的打击乐如马林巴琴、小军鼓、定音鼓、颤音琴等,还有其他诸如康佳鼓、邦哥鼓等不同风格的打击乐器。如今伴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进步,世界范围内在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愈加便捷,各国家、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在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下,打击乐文化的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当代音乐人,应对不同风格的打击乐有着包容的态度,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不同风格的打击乐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必有其精华所在,我们应借鉴其中的精髓所在,当然,借鉴并不是直接拿来使用,或是只是单纯的模仿[2]。

要做到中西打击乐的相互融合,首先要做的是了解不同风格打击乐的乐理知识、演奏方法,深入研究理解其不同之处,掌握其精髓所在,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不同风格的打击乐相互碰撞并最终升华是其必然趋势,这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有效举措。

(二)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教师,最为基本的任务是知识的传递,解答学生的疑惑,同时“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明确了相互知识的传递,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为重要,只有掌握不断学习的技能与习惯,学生才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推动音乐的发展。但在当下,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注重知识输出的过程,并不注重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因而,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认识到师资力量对于音乐发展的重要性。高校应注重高素质教师的引进工作,开展“双师型”教师的聘用举措,同时,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工作,如定期举办交流会或是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注重教师音乐理念的更新,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設工作,保障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发展教学的基础性、关键性因素。

(三)注重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性,让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认识到不同风格音乐文化的魅力,为学生呈现出绚烂多彩的文化。鉴于此,教师自身应对不同风格的打击乐有着深入的研究。比如,日本与韩国同属亚洲区域,地域相近,但不同的民俗还是造就了不同风格打击乐,在把控能力、创作效果方面两个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别。教师可分别播放日本、韩国的打击乐,让学生在欣赏不同音乐风格的同时,比较其差异,帮助学生积累音乐素材,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异域风情,从而慢慢建立自身的音乐体系。当然,不同风格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学生在钻研过程中,应树立自身的核心体系,比如将中国的打击乐文化作为核心,以此为基点进行拓展,或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其他风格的音乐文化为核心,只有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有根基,不会迷失方向,否则,自身的音乐文化形不成体系,很难提升个人的音乐素养[5]。

(四)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

音乐教育并不是简单教授学生演奏技巧、歌唱技巧,更应该注重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让音乐有灵魂。打击乐属噪声乐器类,复杂多变,学习难度较高,如何把“噪声”变为优美的旋律,便是打击乐的精髓所在。

就西方古典打击乐而言,其音乐表现有着显著的特点,发展至今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间,如今西方打击乐有着统一的规范,如力度记号、速度记号等等,因而西洋打击乐在学习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中国打击乐的风格与西洋乐相比有着显著的区别,我国打击乐在演奏中,其力度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概念,演奏需要把控全场音乐氛围[3]。

同时,在演奏过程中,肢体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但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这一元素。中西方打击乐在肢体语言的表现形式上也有着较大的区别,西方的打击乐演奏不会有太多的动作加入,而中国打击乐肢体表现形式则相对丰富,这主要受到不同地域、不同习俗的影响,尤其是中国民间打击乐的演奏过程中,肢体动作表现更为夸张,如《秦王点兵》《杨门女将》等优秀作品,都融入了大量的肢体语言。

不论是演奏技巧、肢体语言等元素,都是音乐的表现形式,之所以有区别是因为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因为有了不同的理解,才成就了如今绚烂多彩的丰富世界,音乐之所以能动人心魄、感人肺腑,是创造者赋予了音乐“灵魂”。因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习的音乐素养,引导学生完善自身的音乐体系,做有思想的音乐人。

(五)教学中注重情感交流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思想、有责任的优秀人才,这是教育的初衷,也是“以人文本”教育理念的目的所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情感的交流,学会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转变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

就打击乐教学而言,教师应由主导者的角色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帮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打击乐,培养学生对于打击乐的兴趣爱好,深入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对于学习打击乐的学生而言,想要真正能够理解打击乐,并不是教师单方面灌输某些思想、技巧就能成功的,更重要的是需要自己去摸索、去领悟,需要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然而,当下仍有不少教师存在这样的观点:教学过程必须严格把控、设定固定的目标,遵循着“严师出高徒”的教学理念。殊不知这种高度的把控欲,往往会消磨学生的兴趣,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的交流,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空间[4]。

(六)注重实践性教学

高校开设打击乐学科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优秀的打击乐人才,“学以致用”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因而高校在打击乐课程设计中,应注重实践性教学,完善硬件设施,拓展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打击乐,通过不断的实践,将所学理论得到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就业、创业的指导工作,拓展学生在打击乐方面的发展途径,关注当前社会打击乐的发展趋势,结合社会需求及时在教学设计方面作出变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水平,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作为高等教育平台,高校应担负起推进打击乐发展的责任。

四、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正相互碰撞、摩擦,华夏文明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伴随着机遇与挑战,“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作为当前的战略目标,成为保护、发展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高校打击乐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改革是必然趋势,虽然当前高校打击乐教学存在问题,但其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改革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李响.多元文化视角下高校钢琴教学改革[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8).

[2]姚甜,兰庆炜.打击乐演奏的多元形式与教育功能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11).

[3]潘黎.论行进打击乐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1(04).

[4]吴俊菲.打击乐演奏的多元形式与教育功能探析——评《节奏与打击乐训练》[J].中国教育学刊, 2019(11).

[5]潘黎.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理论研究取向与发展趋势[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5).

猜你喜欢

教学理念音乐
奇妙的“自然音乐”
音乐从哪里来?
圣诞音乐路
钢琴对环境污染的探讨
浅议课堂教学与管理的体会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