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对约翰·凯奇“无声”音乐思想的影响
2023-08-07孙昕怡高静
孙昕怡 高静
摘要:约翰·凯奇不仅是20世纪后现代重要的音乐家,也是一位哲学家。凯奇后期的音乐创作在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下,他的音乐从“有声”走向“无声”。并且凯奇将老子的思想转化为更具有实践性的音乐并运用在生活中。本文试图阐述在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下,凯奇“无声”音乐是相对性的,其音乐与自然之声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及凯奇的“无声”音乐表现了在遵循自然之声的流露下,也有着恰到好处的人为干预。
关键词:凯奇 老子 相对性无声 自然之声 无声思想
凯奇后期的音乐创作不仅在“作曲技法”上有所突破,在思想上更是在不断地探索和更新,于是,他在音乐创作后期开始寻找一种回归心灵的宁静感,最终将目光放到了东方哲学上,并且进行深入的探索。其实凯奇在接触东方哲学之前,他的音乐創作就已经和东方哲学有种不谋而合的默契了,比如在一次演讲中他曾说过:“假如你让它去,他自己会好。你不必去做……。”[1]这里所讲的话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比较一致,也是在追寻一种在遵行其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之上从而去作为的思想观念。
凯奇的音乐思想从“有声”走向“无声”,老子的思想无疑对凯奇的音乐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此之后,凯奇的“无声”音乐创作达到了顶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的《4分33秒》。在他的“无声”音乐中体现出道家的精神世界,而他的“无声”音乐作品是绝对的“无声”,还是相对的“无声”?老子的思想对他又有着怎样的启发?这不由得引人深思和探讨。特别是他将这种“形而上”的思想应用在具体实践中,能够让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其中自然、深沉的韵味。且引发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以达到更深层的精神世界。在凯奇后来的音乐创作生涯中,道家思想一直是他最重要的精神启发。
一、相对性的“无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中最能体现其智慧思想的著作就是《道德经》。凯奇在接触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后深受其影响,而他的“无声”音乐作品《4分33秒》更是与道家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关于声音的描绘是“大音希声”。在《道德经》四十一章中提道:“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2]这里最后提道,只有道,善于给予万物并助于万物。这就意味着世间万物都离不开道,在道的作用下,万物之间相互作用,运动不息。“道”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看不到,摸不着,但却可以感受到“道”运行在万物之间的力量。
上面提到的“大音希声”,“大音”意指天地万物所发出的声音,而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希声”,“希声”并不代表无声,“希”,特指少,稀少,所以它和完全无声是有一定区别的,老子只是说希声,并没有说完全没有声音,因此可以知道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还是有一点声音的。所以,这里的“大音希声”,应该是相对性的无声。
“无声”在凯奇的音乐中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凯奇曾进入过一间消音室,在这里他尝试体验完全无声的感觉,然而他发现在这间消音室里,能够清楚地听到两种声音,一个是持续不断的高音,另一个则是低沉跳动的声音,后来凯奇知道:“声音高的那个来自我的神经系统,声音低的那个来自我的血液循环。”[3]这也证明了没有绝对的“无声”,而这样的经历也改变了凯奇对“无声”的想法,他明白“无声”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所谓的“无声”是指那些我们未曾注意到的声音。并不是指文字概念上的无声。在接触老子的“大音希声”思想后,凯奇更加确定这种相对性的无声。从这一点看,凯奇和老子在“无声”的观念上是一致的。
从凯奇后来的音乐创作中可以发现,在受到道家思想影响后,凯奇所有的“无声”音乐作品都是相对的无声音乐。
二、“无声”音乐中的自然之声
“自然无为”是老子《道德经》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而自然也主要表示万物之间无意识的一种状态,“这里的自然不是指大自然,是指自然而然。”[4]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道德经》第二章中的“万物作而弗始”,意指万物自由生长不加以干涉,在音乐中也是如此,声音也是自然世界中的一部分,它本是自然而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迫不及待出现的,而它最大的特征就是它是转瞬即逝的,每一次的呈现都是新的,也只有这种不受任何人干扰的声音才是最本真、纯粹的。
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对凯奇的“无声”音乐影响很大,在凯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4分33秒》中,就具有这种“自然无为”的音乐思想的呈现。凯奇早在他的演讲《一个作曲家的自白》中就曾提到过:“他想要创作一部新的作品,不属于欧洲音乐体系。”[1]在不久之后,《4分33秒》便诞生了,这是一部受到禅学和道家思想影响下的作品,它符合了老子《道德经》中“万物作而弗始”的思想观念。凯奇也曾感悟道:“所谓的和声,是一种关注音的垂直关系的东西,它把声音的真正本质忽略了,这是人工制造的,不真实的。”[1]在西方传统作曲技法中主要关注旋律的纵向发展,和声的走向也是以人主观的思维进行运作,从而达到某种听觉感官上的愉悦。而凯奇一直在寻找的是一种自然的指引,让声音自发的进行,而这种自然的东西,正是生活中我们忽略掉的声音。
在《4分33秒》中,无论是作品标题还是里面的内容,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作品的标题是在正式演出结束后才计算出其长度的。而其中的内容,首先没有任何乐音出现,没有钢琴触键的声音,也没有其他乐器的附和,只有演奏者翻谱的声音,观众从沉默到交头接耳的交谈声,以及屋内其他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这一切声音都是未曾知晓的,而这些声音却又是音乐的一部分。凯奇让观众和自然中所发出的音有幸成为他音乐中的一部分,而这恰好符合了对声音不加以人主观干涉的观念。
这部作品从概念上来看是“无声”的,但实际上它是一种“相对性的无声”观念,它充满了“声音”。“凯奇将老子“形而上”存在于观念上的东西以“形而下”的方式呈现出来,”[5]这的确是大胆和新奇的尝试了。其实对凯奇的音乐作品《4分33秒》一直以来都有着各样的争议,有一部分人认为《4分33秒》不能算作音乐作品,因为他所表现的内容与音乐的概念与之相悖,倒不如说这部作品更像是“一场实验”。但其实如果我们对于“音乐”的接受程度只能停留在以往我们所听到的那样,我们的耳朵和所能探索的声音会存在着某种局限,而这种局限也会让我们止步不前。
在凯奇写给海伦·沃尔夫的信件中他说:“这种艺术行为影响是极大的——它从各个角度影响着观众,并以各种无法预料到的方式进行接受和解读,这是一种来自心灵的宁静及启迪。”[6]通过这里可以知道,凯奇不仅将老子的哲学思想用在音乐创作中,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得到体现。他希望通过《4分33秒》这样的方式来让人们不只是局限在期待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更是让人们感受并尝试接受来自最纯粹、不受人过分干预的声音,以此让观众寻求一种更加宁静的世界,而凯奇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音乐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他想让人们更多地关注自然、关注我们周围的世界,而这正是“音乐即生活即音乐”,这也体现了最纯粹、本真的“自然之声”。
可以看出,凯奇在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下,他反对人为过分的干预,而提倡要让声音自发的流露,因为只有这样的声音才是符合自然之声的。
三、无为而无不为之声的心境
在上文中提到凯奇在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下,他感悟到“无声”是相对性而存在的,并且在“无声”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着最纯粹的自然之声,就是不受人过分的操控和掌握由声音自发进行的。而在凯奇的“无声”音乐中,还可以发现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着凯奇。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这一思想,其认为“道”是无为的,但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无为而治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而是指不过多地进行人为的干预,不妄为。”[7]在遵循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运行下而有所作为。凯奇受到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下,将这种思想用在了“无声”音乐实践以及生活中。
凯奇的“无声”音乐作品《4分33秒》特别能体现“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整部作品中除了有自然之声之外,还有演奏者的参与,比如:演奏者翻谱的声音、打开和关闭钢琴盖的声音等等。诸如此类的声音可能不禁会有疑问,如果说“无声”音乐作品《4分33秒》是流露着自然之声,那么其中所出现的这种具有人为性干预的声音是否会与其表现得自然之声所冲突、相矛盾呢?又或者说,这样的声音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凯奇不仅在《4分33秒》中想要传递自然之声,深层次的含义是要传递一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有所作为,但却不妄作为。在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的境况下,人们所追求的东西也逐渐在脱离自然,能够真正静下心来感受自然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凯奇的“无声”音乐作品不仅让人们感受自然之声,更是让人与自然之声有所互动,所以,凯奇的“无声”音乐作品不仅保持了音乐演奏的基本要求,而且演奏者本身所干预的声音也是极小的,是适度的,不过分的,这样人为干预的声音只限于提醒人们演奏到具体的哪一章节而已。所以,这是一种合乎中道的干预。
这也就解释了自然之声的流露和在顺应自然之声所适度的人为干预是不矛盾的,凯奇的“无声”音乐作品正是体现出了这一点,在受到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下,凯奇的音乐表达的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心境。
如果细细品味凯奇的“无声”音乐当中,所蕴含的这种“无为而无不为”之声的心境,还可以发现凯奇的音乐始终是有“空间”的,他留给观众思考音乐的同时,也给足了“音乐”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音乐的声音和周围发出的所有声音产生联系。
凯奇“无声”音乐的呈现,并没有沉迷于人为设计好的音乐,而是赋予了音乐更有意义的存在。在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下,凯奇的音乐不再追求“加法”,而是尝试“减法”,因为很多时候,减法比加法会让人看清更多东西,甚至是自己本身。所以,凯奇的“无声”音乐不是让人用感性去听、去看的,而是要用理性的思维去听、去看、去思考音乐背后所表达的内容,从而引发人的思考,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以达到更深层的精神世界。
四、凯奇“无声”音乐思想的意义及对后世音乐家的影响
在上文提到凯奇的“无声”音乐中所蕴含的道家的哲学意义,对他的“无声”音乐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启发。其实从凯奇的音乐创作中可以很清楚的知道,他的音乐创作不是突然转变成“无声”的,凯奇最初和勋伯格学习时,他的音乐作品是有具体对象的,用以解释他作品中的内容。在接触了印度古代哲学思想后,他開始重新考虑音乐的表现。最后在接触东方哲学后,他的音乐创作不再停留在音乐的表现上,特别是老子的思想使凯奇寻找到了一种更高境界的音乐——自然之声,开始让音乐自然而然的发展。就此,凯奇的音乐便从“有声”走向“无声”。
那么对于他的“无声”音乐思想有一个很好的解释,那就是当一切回到最初,其实就是“无声”的。如果能让其尽情地发挥,允许以自发的状态起作用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凯奇在老子思想的影响下,将音乐创作回到最纯粹、自然的状态,他的音乐作品是让人关注自然以及周围的世界。在凯奇的“无声”音乐中不仅看到了他对音乐的大胆创新,还感受到了他对“音乐”无限大的接受程度和探索。而我们在创作和思想上很多时候受一些音乐的结构和框架的影响,很难再有新的突破,而真正的突破点,是要感受自然,让自然之声融于创作之中。
凯奇“无声”音乐思想中所蕴含的老子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世音乐家的创作。凯奇和谭盾是师徒,谭盾在受到凯奇的影响下,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自然之声”。“‘自然之声就是那些未曾加工过的声音。”[8]而“自然之声”在谭盾的作品中就可以感受到,并且表现的形式也是不尽相同,除了风吹树叶的声音,水的滴答声等等,还有一些自然之间互相作用,通过振动所发出来的音响效果等等,这些“自然之声”在他的作品中都有呈现,比如《水乐》,它是通过借助一些自然的工具再加上不规律的振动所发出的响声。在用手敲击水后,水受到一定的振动后也可以发出一些奇特的音响效果,之后再通过一些节奏敲击水面,让水花自由的溅落也会产生自然的音响效果。
还有在他的协奏曲《地图》中的第七乐章《石鼓》中,表演者通过手拿着石头,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演奏,其实这种方式就是一种自然的音乐形式,是让音乐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并且融合到生活中。也同样让自然的生活与音乐相互联系,相互进行。这和凯奇“无声”音乐思想中的“自然之声”相吻合,两者对于“自然之声”的音乐都认为不应该受到人过多的限制和干预,而是让其自由发挥,并接受发挥后的结果。
结语
凯奇的音乐创作思想在受到老子思想的影响下,走向了一个相对性的“无声”世界,他更加确定没有绝对的无声,而在此基础上,凯奇创作的《4分33秒》不仅诠释着一种相对的“无声”状态,更深刻地表达了音乐和自然的结合,强调音乐在不受人过分的操控和干预下能够自由地发展,并在此过程中聆听到一种生活和自然相结合的声音之美。凯奇的音乐思想对后世作曲家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无声”音乐已经走向了一个新的世界,不得不说的是,凯奇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我们的听觉审美,还停留在以往“音乐”世界的里面,我们会难于接受新的声音,那么我们对于声音的探索将会止步,对自然之声的探索也将会止步。
参考文献:
[1]余丹红编著. 放耳听世界 约翰·凯奇传[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05.
[2](春秋)老子著;任犀然主编. 彩图全解道德经 彩图精装 超值全彩白金版[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4.01.
[3](美)约翰·凯奇著;李静滢译. 沉默 五十周年纪念版[M]. 桂林:漓江出版社, 2013.10.
[4]朱大亮.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及其行为启示[J].汉字文化,2021(04):183-184+192.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1.04.086.
[5]张琪.老子的“大音希声”与约翰·凯奇“无声之乐”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J].当代音乐,2022(01):29-31.
[6](美)约翰·凯奇. 约翰·凯奇4分33秒 1912-2012 百年纪念版[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8.05.
[7]代璐遥.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现实意义[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04):90-92.DOI:10.16104/j.issn.1673-1883.2014.04.027.
[8]张烨楠.浅析谭盾“自然音”创作的美学追求[J].戏剧之家,2015(14):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