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乐结合下小学古筝课堂的审美教育研究

2023-08-07徐洁

乐器 2023年8期
关键词:诗歌音乐

徐洁

摘要:正如中国诗乐的翘楚《诗经》所论述的那样,音乐背后也存在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诗中有乐,乐中有诗”表现出诗歌与音乐,语言与旋律之间的交相辉映。通过对古诗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古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作为中国传统乐器的古筝包含着强烈的表现力和深刻的意象性,肩负激发小学生感知力与想象力的责任。本文浅谈诗歌中存在的音乐美学思想,并梳理演奏古筝曲《渔舟唱晚》对小学生审美教育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诗歌  音乐  古筝演奏  小学生审美教育

一、古筝中诗与乐的关系

古筝是我国汉民族传统乐器,在战国时期就已盛行于秦地。作为一件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弹拨乐器,究其原因是古筝弹奏出来的音响效果具有一种诗情画意、寓意深远的意境感,这种意境感与诗歌密不可分。

在早期的艺术里,音乐和诗歌是同一源头,也就是说诗与乐是一脉相承的。如《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歌以唱的方式流传,更体现了古代的诗具有音乐的律动。

(一)诗歌与音乐之间的融会贯通

1.诗歌中有乐的表达

从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首民歌《弹歌》开始,中国的诗歌也就开始了它的发展历程。历经一系列的过程,后来便有了《诗经》。《诗经》就是诗和民歌的结合,成为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而诗歌最早的阅读方式便是吟诵,这正是诗歌中与音乐的联系。古代诗歌的学习主要通过吟诵的方法,并与音乐、舞蹈相结合。吟诵的方式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要有一定的旋律,二是要有抑扬顿挫的节奏。其实这正是音乐上要求的旋律感和节奏感,诗歌即是唱出来的。

在农耕社会劳动号子的产生就是受诗和乐的影响。通过在劳动中一起喊口号,将声音统一为一种节奏,从而节省一系列劳动所消耗的体力。这种一起喊出的口号“杭育杭育”其实就是诗歌发生的第一阶段,所构成的节奏就是音乐。所以,原始社会的“歌”就是今天诗歌的第一个雏形。农耕社会人民劳作时会听到多种多样的声音,而这些声音都是自然之声、原始之声。而诗歌就像是一位具有敏锐听觉的音乐家一样,将所有自然声音都汇聚在一起,以文本的形式向人展示,例如描写流水“淇水汤汤”“北流活活”;鹿鸣的“呦呦”等。诗歌中所描绘的声音丰富而形象,利用语言将这些现实场景刻画得细腻生动,这也深刻表明了其本身就带有一种音乐感。

先秦时期的人们主要是以狩猎和农耕的形式进行生产生活,人们长期在这种劳作的环境中,对于自然声音抱着崇尚和仰慕的态度,并将这些大自然的各种声响加以情感上的观照。以诗性的方式对声音进行描述,将语言和节奏进行交融结合,从而产生出审美属性的艺术就是诗歌与音乐。也就是说诗歌的吟诵是自然而然的律动,声调的发音产生了音乐的律动。

因此吟诵也就成为历代文人学习鉴赏古诗词文作品的重要手段。吟诵是学习诗词的重要方式,通过吟诵读者能够“因声入境”,进入一个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之中,产生“如在目中”的感觉。[1]

2.古筝中有诗的意境

古筝,又称秦筝,是中国优秀传统器乐之一。早在战国时期,古筝就已在秦地盛行,經过了近2500年形成了九大筝派。每一个筝派都有各自的音乐特点和情感侧重,以彰显各自不同的人文情怀。但不论哪一筝派,都有受诗歌影响的传统曲目,例如山东筝的《汉宫秋月》、潮州筝的《锦上添花》、客家筝的《出水莲》、浙江筝的《高山流水》等,这些古筝传统曲目的演奏都给人一种心旷神怡、富有诗意的感受。

优秀的古筝曲目能给人美的享受,古筝中渗透着古代诗词中的委婉含蓄、气韵独特的无尽魅力。在弹奏的时候其古典的韵味体现着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审美结合,其丰富的音色变化需要弹奏者有深厚的诗词文化和审美底蕴,才能得心应手地处理音色,展现古典美的韵律。在聆听筝乐的时候,乐曲的情境与聆听者的情感相互连接,可以感受其中“静观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的从容意境。对于古筝音乐的观察中,可以体会到诗与乐之间存在着“诗中有乐”“乐中有诗”的一种关系。

(二)古筝作为古诗词的写作对象

由于古筝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意象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使得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诗词来表达他们对于古筝的喜爱,因此就有了大量有关古筝的诗词。例如《夜筝》中“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描写紫衣女子在月下弹筝,弹到动情之处不禁停下手暗自泪流,这里的“弦凝”和“指咽”都指的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意境,这里既体现出古诗所呈现的意境美,又与古代道家“大音希声”的传统音乐哲理思想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看出,筝乐的弹奏可以让弹者、听者为之动容,使思绪沉浸在音乐审美世界里。又如《甘露寺弹筝》中“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江妃出听雾雨愁,白浪翻空动浮玉。”作者的文笔中写出了古筝的听觉感受,一曲毕,常常引人深思。

这些诗词就可看出古筝的音乐审美从古至今与诗歌文化、审美文化息息相关,使得古筝成为了许多名家的写作对象。这件传统民族乐器中蕴含着古代诗歌中的诗情画意,在现如今的社会中依然大放光彩。

(三)传统古筝乐曲取材于古诗词

古筝不仅有陶冶情操的作用,还有极大的音乐审美价值,可以通过古筝演奏看到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这与诗词发展出来的意境有关。古筝以其优雅的音色、独特的情感表达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唤醒了人们对美和古代诗歌文化的追求。这种追求使得传统的古筝乐曲都是取材于古诗词中,例如在《春江花月夜》古筝曲根据唐代张若虚的同名诗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所描绘的情景进行二度创作,将月下之景描绘得淋漓尽致。浙江筝派的《将军令》就可联系到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的一句词:“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乐曲中描绘出将士征战沙场,在千军万马中凯旋而归的宏伟景象,整首曲子渲染出了大气磅礴的浓烈氛围。以及《临安遗恨》是根据岳飞的《满江红》创作出来的,全曲段落分明,再现了岳飞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和对国家朝廷的热血之情。

正是古筝乐曲与古代诗词的联系,民族文化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从而提升学生们音乐欣赏力和审美欣赏力的水平,古筝中诗乐的结合也为古筝演奏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古筝作品中探究诗乐结合

(一)古筝教学中“诗”与“乐”的弹奏

当学习一部古筝作品时,需要了解作品所处的文化背景,对作品先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尤其是在弹奏《渔舟唱晚》这类诗一般韵味的古曲时,要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在练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才有助于提升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教师在示范弹奏过程中加强对音乐细节和乐曲中情感表达的处理,教学演示对于日常练习古筝和提升学生对审美追求的主动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让学生关注音乐的起伏。力度强时一般表现的是浩大、激烈的感情;力度弱时一般表现的是柔和、忧愁的情绪。演奏时要将学生代入到情境中,情景再现式地讲述乐曲各段所表达的含义,从而使学生领悟到古筝的魅力,也就能更好地在古筝学习中提升个人审美素养。

古筝的演奏技法里也充满着各种意境,例如左右手的配合在弦上点出的泛音效果就具有空灵飘逸的美感;刮奏技法不仅可以营造出流水潺潺的景象,还可以营造狂风怒吼、风雨交加的效果;摇指技法体现着音乐的流畅感和连贯感。但总的来说,所有的演奏技法都是为了服务于古筝艺术表现,都注重古筝本身所要表达的审美意境。

(二)以小学生古筝课《渔舟唱晚》为例

《渔舟唱晚》是一首四级乐曲,其名称来源于“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整首乐曲富有诗情画意的感觉,以再现单三部的曲式结构描绘出夕阳下的美丽山水之景和打渔人欢快劳动并荡舟归家的情景。全曲的感情基调是宁静祥和的古典风格。

第一部分为全曲开头的前8小节,也是慢板中的第一部分,主要体现的是景的静谧,浪花轻轻拍打湖面时波光粼粼的景象。在给学生们示范演奏时,触弦要求平稳,力度轻柔,展示出夕阳西下的美丽风景,尤其注意大撮弹法不要发力太重,角度需垂直且同时触弦,音色才能统一。并且控制住手在触弦时不要有杂音,大拇指音色突出但不能生硬。

在慢板第二部分的弹奏中,对比第一部分具有流动感。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有许多呼应式的乐段,像渔民们愉快劳动,互相对话一般。这些对比乐段不仅是靠强弱进行对比,还需要音色的对比,触弦的位置靠中间,音色低沉浑厚;触弦位置靠右边,音色变高亮清透。这山水间的静谧与渔民们欢乐打渔的场景也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交相辉映,描绘出了怡然自得的“唱晚”景象,就像一幅写意画一样,给学生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

全曲的快板部分有三个重复段,每段的感情和音色处理方式大不相同。用循环渐进的音乐节奏表现渔民们收获时的热闹场景。第一遍弹奏时速度放慢,渔民泛舟而行,愉快地交谈;刮奏与勾指接上,体现流水潺潺、碧波荡漾的景色。第二遍时速度开始提升,以慢渐快的形式加速度练习,并且左手搭配颤音,形容渔船前进速度加快荡起的层层涟漪。等到第三遍时,速度达到最快,力度也是最强,表现出浪花四溅,渔民欢快收网的喜悦之情。此时的弹法就采用勾托劈,音色中突出了浓厚扎实的感情。这一系列的变奏处理方法将河上的热烈气氛烘托到了顶点,也是全曲的高潮。

之后的再现慢板中,体现渔民们荡舟归家,渔船渐行渐远,热闹后又恢复到原先宁静的情景。而此时夜已至深,月亮静静地照在水面上,一切又是那么静谧祥和,给人含蓄深远的感情。在弹奏中速度也由快渐慢,力度由强到很弱,再到极弱,有种曲终意未尽之感。这种结尾的处理体现了古时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是生命追求美好事物的升华。

在学习《渔舟唱晚》经典古筝曲时,学生可以从渔民们身上学到勤奋踏实、乐观豁达的处世方法和人生态度,也充分发挥了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在弹奏中根据对作品的理解,赋予新的生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熱爱和质朴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诗乐结合产生的作用

(一)促进小学生美育发展

古诗对于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具有独特的促进价值。中国古代诗人最擅长在寥寥数语中营造回味绵长的优美意境,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美的向往,提升学生对于美好生活的感知能力。诗歌中包含的丰富情感,对帮助小学生理解复杂情感、促进其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2]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给学生灌输古代诗歌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古筝演奏,从而有丰富的审美体验。古诗具有的韵律、节奏,使得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知识以外,对古筝弹奏要求的“韵味”也有很大的提高。

除此以外,通过学习古诗词的韵律再结合古筝曲的背景,以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轻松地学习古筝技艺,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品质。古筝中诗乐结合的教育能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困难,通过聆听和演奏亲身感受音乐中的美,排解学生们的心理情绪,从音乐中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在乐曲中发挥想象力,进而提高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们的思维得到扩展。

(二)提升小学生审美兴趣

小学生感受美的最有效途径就是聆听音乐,在聆听的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观看老师示范演奏和解读乐曲的文化内涵,来体会音乐的美,获得审美享受。诗乐结合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审美兴趣,对于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和特点来说,是需要重点培养其审美兴趣,才能让学生深刻地发现音乐世界的魅力,提升审美能力。几个学生分工演奏一首古筝曲进行合奏或串烧,这种形式的表演需要学生们共同努力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合作能力,还能在集体合作中辨别出真正的美,逐步树立健康的审美欣赏,从而主动表现美和追求美。

(三)激发小学生创造能力

小学生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小学生对音乐的反应是很敏锐的,在这一时期坚持练习技巧、音准、节奏对听觉分辨力有很大帮助。在实践中让思维也能变得敏捷,手指变得灵巧。在弹奏古筝时,需要学生平静内心,专心致志,集中精力地弹琴,注意音准、节奏的正确,音色、力度的掌握,使得学生能够养成独立、专心的好习惯。

从小学接触民族民间音调,从乐谱中学到大量的古诗文化和意境,学生的记忆力和音乐鉴赏力也就能得以提高, 从而增强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每个人的潜意识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能力,关键是如何培养、挖掘。[3]学生在有大量古诗词的积累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古筝的审美表达,进而提升丰富的空间想象力。有了丰富的想象力,学生们就会因好奇去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发挥审美想象力,从而创造出新的奇迹。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与诗歌是相伴而生的,诗歌里有吟诵成分,而古筝传统曲目又受诗歌的影响。想要让小学生理解古筝中的诗乐,就必须要让学生亲自接触传统古筝作品,从古筝学习中收获审美文化。这需要因材施教、寓教于乐,通过给学生讲古筝的历史、构造并且倾听它的音色、旋律的方法让学生对古筝感兴趣,并体会乐曲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达到培养小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锋.中国传统吟诵研究——从节奏、嗓音和呼吸角度[D].北京大学,2012.

[2]于娜,董宇.古诗词鉴赏对幼儿美育的价值探究[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2):140-144.

[3]盛洁.少年儿童民族器乐美育略论[J].广西教育,1999(03):40-41.

猜你喜欢

诗歌音乐
诗歌不除外
奇妙的“自然音乐”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音乐从哪里来?
诗歌岛·八面来风
音乐
诗歌论
音乐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