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生产方式的理论变革与价值旨归

2023-08-07于少青

关键词:视域逻辑马克思

于少青

当今全球面临愈发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究其根源在于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实践,为生产方式的进步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迫切的现实需要。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面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实践准则。中国绿色发展实践转型的首要命题和关键任务是形成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43.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2022年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4-25.。在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中,“绿色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章节详细阐释了“中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24.。由此可见,绿色发展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包含着形成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的深刻内涵和时代要求。

对绿色生产方式开展研究,需要我们在理论上立足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反思、批判与变革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等具体生产形式分野的全视域分析观,在现实中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力以实现生态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推行与发展。

一、 绿色发展要求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的必然性

中国在创新绿色发展机遇的时代背景下聚焦于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对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考量,绿色生产方式的形成便成为这一基础和考量的出发点。“生产方式”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较多出现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容上,主要指劳动过程在资本主义阶级关系中特有的形式(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一般认为,生产方式“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共同活动的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5)徐光春.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7:57.。虽然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概念研究仍存在分歧,但是我们始终需要着眼于历史唯物主义去探索建构新的生产方式研究体系,借鉴传统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中兴起与衰亡的思想史语境,立足马克思的原初理论文本和探索过程,从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科学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对绿色生产方式的研究。

第一,绿色发展的转型现实要求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如果从传统发展到绿色发展的转型仅仅只是停留在观念上,或是转变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外在表现形式,那么,现代社会发展最为核心的层面即生产方式的层面还远未被触及。绿色发展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更加聚焦发展的自然基础与对未来可持续性的考量,强调共同享有发展的条件,即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环境,这是任何生产方式赖以存在的基础。绿色发展能够在关于发展的问题上打破传统发展模式追求“单纯经济增长”的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97.。绿色发展要求形成的绿色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定社会条件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在当前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的时代迫切需要形成的一种生产方式,绿色生产方式将成为生产方式在更高价值层次的发展目标。

第二,绿色发展的发展实质要求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考察生产方式如何体现人的本质时强调:“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以生产方式概念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便是在方法论变革和范式转型的意义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之前以及同时代资产阶级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彻底替代。马克思对作为一种生产方式的工业生产表达了肯定的态度,它造就了批判资本主义、建构社会主义基础的条件。绿色发展体现了人的本质需求,绿色生产方式便成为一种回归人本质内容的机遇。因为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人不再是固定分工束缚下的人。这便引出了传统生产方式研究中存在的“见物不见人”的倾向,这一观念认为只需要在生产性使用的意义上看待人,从而忽略了人的本质。绿色发展的发展实质提供了一种更为广阔的看待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视角,在生产方式如何绿色化的问题上,就是超越西方经济学,不是把人当作物质生产的纯粹手段,而是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工具,在现实生态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建构伦理层面,即人的真实需要层面。

第三,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要求形成绿色生产方式。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着重在生产方式上,所以马克思强调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夏尔·傅立叶(Charles Fourier)的关于生产方式思想的重要性:“劳动不可能像傅立叶所希望的那样成为游戏,——不过,他能宣布最终目的不是把分配,而是把生产方式本身提到更高的形式,这依然是他的一大功绩”(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3-20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客体化的社会生产关系形式所模铸,也正因生产方式的进步并非单纯的技术进步,它不可避免地体现着时代的基本社会关系,并为后者所塑造。这就无法仅仅依据一个试图涵盖全面的具体生产形式的研究范式来加以理解。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此,即克服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发展的弊端,为批判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生态两极分化奠定基础,为勾画生态共同富裕蓝图提供实现路径,而不再只是简单地质疑是生产方式本身造成了当代社会的一系列生态问题。绿色发展能够打破资本逻辑所勾勒的传统发展特质的桎梏,减轻乃至消除这一统治形式中人与自然关系失控下的“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的日益碎片化乃至整体发展环境的威胁,这些都需要从根本意义上的社会基础——生产方式上寻求突破。

二、 生产方式全视域分析观的研究偏差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强调世界意义上的、整体的生产,通过物质基础出发的“生产”概念联系了人、自然与社会及这三者在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关系,并深刻揭示了人与人的社会生产关系在生产方式进步中的地位,对于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在对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研究中有关具体生产形式的问题统称为研究生产方式的全视域分析观,这一分析观长期以来把物质资料生产研究作为整个社会生产理论的全部。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了必须同物质资料的生产与再生产相互适宜的“两种生产理论”与“三种生产理论”,其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围绕人口生产论、物质生产论和精神生产论展开。近年来对生产方式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变化,由于占据支配地位的生产方式有着更大的力量,需要深入该生产方式内各种不同结构的矛盾之中,深入它与各个从属生产方式之间的不同结构和矛盾之中(9)俞吾金.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J].哲学研究,2003(8):16-22.。这些不同结构,构成了社会各个要素系统整体的生产,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精神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人口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生产与再生产(10)刘思华.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94.,使得生产方式研究在具体生产形式上得到进一步拓展。

由于生产方式中的对抗性因素容易被资本逻辑主导的发展所遮蔽,进而造成生产方式嵌入社会发展的依附关系维度被忽略,包括全视域分析观在内的传统研究并没有给出一种完整的生产方式批判。“生产方式概念的制订不是马克思从哲学批判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自然结果,而是一个内蕴于理论视域转移中的问题范式不断推进的产物。”(11)周嘉昕.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0:3.这样,对生产方式研究的全视域分析观容易造成研究偏差,使生产方式内各种不同结构的内涵被过分拓展,受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思潮的影响,学术界对具体生产形式在生产方式的研究中是否仅仅是全视域分析观的一个侧面或视角的观点持疑问态度。“一种将‘生产方式’归结为经济基础的‘生产方式’概念是典型的西方概念,这种概念是与工业资本主义同时产生的……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完全成为生产方式的原型。”(12)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66.而绿色生产方式的出现可能在理论上解决这一问题,即需要重新看待生产方式的全视域分析观。

绿色生产方式的研究,不是对全视域分析观范围内的某种具体生产的研究,因为绿色生产方式并不单指某种具体的生产需要进行的绿色化,而是联结具体生产的主要方式,是相较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前的传统生产方式在价值层面上的变革而论的,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研究通过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来实现绿色发展的要求和目的,从而解决生产方式全视域分析观中的“见分不见合”的问题。绿色生产方式是通过保护、利用和发展自然力来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打破资本逻辑在生产方式领域内维护的“神秘性”和“永恒性”状态,消除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造成的生态环境两极分化,实现生态共同富裕这一总体价值目标。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看,绿色生产方式的理论出发点不是个人的生产活动,而是整个社会的发展组织形式。只有从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共同性意义出发,才有讨论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的可能,而不再是拘泥于探讨具体生产形式的分水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生产方式在变革全视域分析观所谈论的构成社会系统整体的生产方式过程中,需要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精神生产和再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人口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生态环境的生产与再生产实现内在理路与价值旨归上的变革。在这个前提下,对绿色生产方式的研究则可以尝试跳出全视域分析观,进而寻找到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绿色的”生产方式理论。

三、 绿色生产方式变革全视域分析观的内在理路

全面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需要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理论出发。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和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可是后来人们又感到惊讶的是:取得上述成果的行为所产生的较远的后果,竟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在大多数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相反的。”(1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3.近代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被证明了其问题所在。因此,需要全面认识绿色发展所要求的绿色生产方式能够超越全视域分析观的内在理路。

其一,从绿色生产方式的出场方位来看,近年来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频发、全球性重大疫情事件的出现,加剧了形成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的紧迫性。由于人类社会生产力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必然推动人们逐步改变相应的生产方式。资本逻辑主导的生产方式导致人和自然新陈代谢的断裂,这造就了绿色生产方式出场的时代机遇。绿色生产方式能在发展中更加公平地处理好社会生产关系的同时,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更多考虑“自然生产力”的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9.。这一理念继承了马克思所坚持的以实践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解,从而证明自然环境是一切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生产力的发展中遇到一种同财富生产本身无关的限制;而这种特有的限制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它的仅仅历史的、过渡的性质;证明了它不是财富生产的绝对的生产方式,反而在一定阶段上同财富的进一步发展发生冲突。”(1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0.绿色生产方式的出场突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从资本逻辑的裹挟中挣脱出来,本身意味着对生产力进步与人类劳动进步的理解,这种进步不只是一种单向度和线性的,它需要同社会整体发展和人的共同进步交互融通。

其二,从绿色生产方式的实现基础来说,绿色生产方式的形成前提仍然是物质生产,全视域分析观研究中的各种具体生产形式皆由物质生产决定。马克思第一次专门提到了生产方式更多注重人的需要的丰富性,就是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产对象,一方面,用生产方式来指代人的需要,是马克思结合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对“需要”概念的进一步深化,从“人的需要”出发引出生产方式概念,表明了马克思自身在现代社会历史规律问题理解上的推进,而不再满足于对私有财产的批判性说明,开始将理论的视角推进到物质生产过程中。马克思指出:“这是物质生产中,现实社会生活过程(因为它就是生产过程)中,与意识形态领域内表现于宗教中的那种关系完全同样的关系,即主体颠倒为客体以及反过来的情形。”(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69.物质生产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造成整个现实社会生活的“颠倒”。另一方面,自然总是在经过物质生产中介之后的意义上才进入人们的理论视野的。这样,人类历史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基础就不再是抽象的自然,而是感性的劳动和具体的生产活动。人通过改变世界的劳动生产出了他的世界,生产出了他自身发展的环境。人作为运动着的主体,或是作为具有肉体性和生产性的人,正是这种物质生产能力让人能够对自然进行加工和文明化,并让自然符合自己的目的,从而将世界改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化自然,绿色生产方式的实现将导致资本逻辑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扬弃。

其三,从绿色生产方式的现实走向来讲,在资本逻辑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人类社会掌控自然力的权力与知识极大增加,但却采取了一种压迫人自身的异化形式,并持续地破坏着自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手稿)》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批判时明确指出:“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才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现在,科学,人类理论的进步,得到了利用。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03.。资本逻辑尽管出现了让生产方式造福于所有人的历史可能性,但这种异化的社会劳动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愈发紧张。因此,资本逻辑造就的科学技术水平高速增长,看似是标志着朝向人类解放的线性进步,实际上却遭遇到了曲折发展。这种线性进步并没有完全被社会建构,它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碎片化与空洞化,也导致了人们日益被自身活动结果造成的消极影响所侵扰,造成了资本主义世界“赛博朋克”式的高科技、低生活状态。绿色生产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生产方式中始终围绕着对资本和利益的探讨,而是在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上,处理好人与人之间即社会关系的问题,解决如何摆脱资本束缚,实现人的自由而不是资本的自由,从而自由支配充裕的生态产品。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到了一对矛盾:“生产和社会福利的这两个杠杆不能结合起来,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不允许生产力发挥作用,不允许产品进行流通,除非生产力和产品先转变为资本,而阻碍这种转变的正是生产力和产品的过剩。这种矛盾发展到荒谬的程度: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形式。”(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绿色生产方式能够扩展传统生产方式的宽度和广度,解决“生产方式反对交换形式”的矛盾,使得全视域分析观研究中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等具体生产形式的结合更为恰当。

如此看来,绿色生产方式能够实现对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代表的传统生产方式的扬弃。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绿色生产方式能够从根本上消除人在资本逻辑占支配地位和束缚下的异化,从而恢复人在生产方式中的主体地位,真正“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新的天人关系”(19)隋云鹏.论中华文化的当代使命[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20(2):100-112.。绿色生产方式既是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模式,同样也是绿色发展的主要评判标准,资本在绿色生产方式中已不存在发展上的“神秘性”可言。正因如此,对原有全视域分析观的解释与研究不再仅仅是理论视域上的“全面”, 而是在实质内容上和价值归宿上的变革。

四、 绿色生产方式变革全视域分析观的价值旨归

在对全视域分析观研究中所包含的具体生产形式的理解上,需要明确“全视域”中占主体结构的具体生产形式的共性与特殊性所在。“在超越资本逻辑的基础上重新学会以生活逻辑的方式看待、运用、保护和发展自然力”(20)于少青.资本逻辑的批判及其超越:恩格斯自然力思想的贡献[J].社会主义研究,2021(2):38-44.,以使具体生产形式为绿色发展服务。作为从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路径,绿色发展要求形成的绿色生产方式能够满足人民群众运用自然力的生态权益,把绿色生产方式提高到解决好绿色发展转型领域矛盾的核心地位,以成为实现生态共同富裕的重要形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435.而在探讨立足绿色生产方式超越全视域分析观的价值旨归时,不仅应从生产方式与生产力、生产关系中把握内涵与特点,还需要兼顾社会生产性质的各种关系维度。

首先是体现在对绿色生产方式的总体价值认同中,这是变革全视域分析观中的生态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保证。其一,以绿色生产方式推动生态共同富裕的实现,应该成为全视域分析观中生态生产和人精神生产的一个核心追求。“生态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与基础”(22)黄金辉,郑雯霜.新发展理念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路径[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23-32.,在绿色生产方式视角下的生态共同富裕,就是逐渐打破资本逐利逻辑的价值观,以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倡导使人的活动逐渐超出纯粹自私行为的狭隘界限,从而培育人们的生态共同体意识。这一路径将把抽象人类劳动的范畴当作马克思所批判的“商品拜物教”,打破资本逻辑掌控的社会关系呈现的物的关系,进而取消资本逻辑超历史的存在。其二,资本主义宣扬的全球性垄断资本文化的强势地位在生态领域似乎同样无懈可击,但是其“特定生产方式在经济上的衰弱严重地破坏着与这种生产方式伴随的文化形式”(23)胡大平.后革命氛围与全球资本主义:德里克“弹性生产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3.,需要借此机会将社会中大部分群体的需要转化为真实有效的而不是资本的需要,这就需要依靠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意志和领导。其三,绿色生产方式所面临的任务,是揭示作为一种本质形式的抽象人类劳动“背后”的社会发展模式,是物质、精神和生态财富的共同富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根本不同于资本逻辑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实现的单纯经济增长。马克思在物质财富和价值之间所做的区分,使我们得以将不同要素之间的对立归于一种历史特定社会生活形式,并以此将其相对化:一方面,是发展造成的这一社会财富状况对人精神生产的调节;另一方面,是绿色简朴这一生态友好型生产方式和分配的组织状况。其指向了一种可能性,即这一对立的界线可能越来越模糊,成为“另一种自然意义上的满足”(24)王丽丽.整合与超越:绿色生产方式的实现理路——基于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视角[J].理论月刊,2019(10):30-36.,继而在总体上以绿色生产方式实现生态共同富裕的价值认同。

其次是体现在绿色生产方式的社会共识与行动中,这是变革全视域分析观中社会关系生产的保证。绿色生产方式实现对原有全视域分析观的变革,在于其是否能克服传统社会发展在生态领域的弊端。早期社会经济发展思想受“看不见的手”的理念支配,导致在生态领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被忽视,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发展试图逐渐脱离人与自然关系的考量,这是资本逻辑想要遮蔽的问题所在,这样的社会关系失去了共同体的存在,造成了生态领域的多维分化,正如“资本积累所需的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历史发展”(25)罗伯特·布伦纳.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新解[M].张秀琴,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64.。资本逻辑中没有“绿色”这一词汇,我们既要防止其以看似绿色化的生产方式造成经济上的垄断,又要防止其以一种绿色、环境保护的名义迷惑公众,造成信息进而是机会上的垄断,不断应对和解决好其对绿色生产方式的推行造成的挑战。以加强社会行动来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至关重要的是通过形成凝聚绿色生产方式的社会共识实现不同领域生产方式的绿色化,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绿色生产方式能够实现对人的社会关系的绿色再造,即在生态共同体的存在中实现生态共同富裕。实际上这也是对资本的“再造”,以此通过更好的社会安排,“在发展观、消费观、生产观以及资源观等方面追求发展的最大可持续化”(26)杨博,赵建军.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2):108-113.来扩展绿色生产方式形成和推行的宽度和广度。

最后是体现在绿色生产方式运用到的市场实践中,这是变革全视域分析观中物质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保证。一方面,绿色生产方式的市场实践并不意味着对待市场发展各个环节的不加区分,而是应该看到其中的主要矛盾所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进行的不断破坏,可以视作对生态产品不断增强控制和支配的结果。资本逻辑对自然力的掌控,并非只是因为自然成为人类的对象;相反,它取决于自然所成为的对象的种类,将物质自然作为物质财富的组成要素,生态产品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造成了对生态产品的垄断。因此,绿色生产方式需要从目的性上防止生态产品被作为纯粹物质生产的原料加以消耗,杜绝其沦为资本自我扩张的手段,继而使人自身的生产状况趋向有序。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绿色生产方式的价值体现,从而“以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科技为共同富裕提供稳定、可持续的绿色收益”(27)方世南,韩叶.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共同富裕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10.。另一方面,绿色生产方式并非拥有超历史的永恒性,而是对市场经济中崇尚绝对自由概念的批判;这一批判的基础,是认识到人类作为自然的一个中介部分的有限性。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状况将会带来一种受到自觉控制的与自然的交换的关系,这种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种浪漫化的“和谐”,而是社会发展超越了资本逻辑阶段对盲目自然力的征服,实现了驾驭自然力的“自由”所在。绿色生产方式在市场实践中的价值维度强调历史所建构的方面就是马克思所强调的自然力,只要它依旧独立于直接劳动,依旧无偿,并且依旧不断取代人类劳动。正如马克思所说:“致富欲望本身则是一定的社会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与历史产物相对立的自然产物。”(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4.所以,绿色生产方式应着眼于劳动在物质转换中的核心地位,它决定着优质生态产品在实际分配中的公共属性,也是社会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代谢”中的核心因素。绿色生产方式的形成和推广,使这些“巨大的自然力”将过去没有被人类生产所对象化的内容重新纳入到实现生态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它不断取代直接人类劳动,成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源泉。

绿色生产方式阐明了人类发展的基础与前景,即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形成的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而“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4.。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面对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双重愿景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引(30)叶娟惠,叶阿忠.环境规制、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半参数空间面板 VAR模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2(12):28-40.。绿色生产方式能够超越资本逻辑主导的一切传统生产方式,打破必须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创造了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新文明形态,体现了中华文明中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关怀。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尤其是对人在生产方式中的能动性给予了充分关切。绿色生产方式充分扬弃了原有机械化的全视域分析观,回归生产方式中人的主体地位和真实需要维度,彰显生态共同富裕的价值归宿,归根到底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方式理论的前提下,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探究形成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的新理论与新模式,为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做出重要贡献,这也是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与模式的显著特征。

猜你喜欢

视域逻辑马克思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逻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创新的逻辑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