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流域渔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建议
2023-08-06李凯张收元
◎ 文/李凯 张收元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本文聚焦于山东省黄河流域渔业产业,根据渔业统计数据和相关调查数据,对“十三五”期间山东省黄河流域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及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今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山东省是黄河流域唯一河海交汇区,渔业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近年来,山东省着力加强渔业资源养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全流域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争取“十四五”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流域范围
山东省黄河流域包括黄河干流、大汶河以及金堤河流经县区,黄河干流在菏泽市东明县入境,呈北偏东流向,在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支流分别流经菏泽市、济宁市、泰安市、聊城市、济南市、德州市、滨州市、淄博市、东营市等9地35县,河道总长950.4km,流域总面积达27491km2,占山东省陆域面积的17.6%。
二、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现状
(一)渔业资源现状
1.浮游生物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黄河干流(山东段)浮游植物隶属于53种,以蓝藻门和绿藻门为主。浮游植物密度0~397.6万个/L,平均密度97.2万个/L;生物量0~3.605mg/L,平均生物量0.805mg/L。浮游动物4类28种,以轮虫最多,密度0~2555个/L,平均密度218.23个/L;生物量0~1.125mg/L,平均生物量0.157mg/L。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H')均较低,分别为1.43和1.19。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内拥有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东平湖属于黄河下游支流大汶河水系,主要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鱼类及水生维管束植物等。浮游植物共67种,以绿藻门、硅藻门、蓝藻门为主,平均密度240万个/L,平均生物量为2.275mg/L;浮游动物共69种,以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为主,平均密度9890个/L,平均生物量1.729mg/L。
2.游泳生物
黄河干流(山东段)鱼类资源共94种,前三位分别为鲤科鱼类62种、鰕虎鱼科13种、银鱼科8种。东平湖鱼类55种,其中鲤科鱼类最多,有35种,占63.6%;其次为鳅科、鮠科、鮨科,各有3种,均占5.5%;其他各科鱼类均1种。
黄河流域内鱼类丰富度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布性,流域内县级单元内物种数量平均为30。物种数量最多的三个县级单元为利津县、东平县和东营区,分别为80个、56个和44个,分别占山东省淡水鱼类总数的52.3%、36.6%和28.8%。
3.底栖动物
黄河干流(山东段)有37种底栖动物,以水生昆虫为主,摇蚊幼虫较多,平均密度213ind./m2,平均生物量2.20g/m2。东平湖有底栖动物16种,优势种为羽摇蚊幼虫、中华圆田螺和霍甫水丝蚓,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84.17ind./m2和61.33g/m2。黄河三角洲地区底栖动物隶属于4门16目33科37属69种,以贝类、螺类和虾蟹类为主,平均密度为99.19ind./m2,平均生物量为3.24g/m2。
4.水生植物
东平湖共有40种水生植物,分别隶属蕨类植物门和种子植物门中的18个科、30个属,平均生物量2147g/m2。其中,轮叶黑藻比例最高,达39.6%,其次是苦草、马来眼子菜。黄河三角洲湿地共有水生植物34种,隶属于16科26属。挺水植物以芦苇、狭叶香蒲为主,沉水植物以轮藻、穗花狐尾藻、川蔓藻及小茨藻为主,其他水生植物如金鱼藻、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藨草等零星分布。
(二)渔业生态保护现状
1.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
山东省黄河流域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共有8 处,保护区总面积19269.84ha,其中,核心区面积6641.01ha,试验区面积12655.83ha,重点保护对象为多鳞铲颌鱼、半滑舌鳎、日本沼虾、黄河口文蛤、黄尾密鲴、青虾、中华绒螯蟹、翘嘴红鲌、寡齿新银鱼等共九种,主要分布于泰安市东平县、泰山景区、岱岳区、新泰市,东营市河口区,滨州市博兴县等地。
2.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
山东省稀有特有物种、唯一重点保护淡水鱼类——泰山赤鳞鱼,学名多鳞铲颌鱼,是一种小型鱼类,生活在海拔270m~800m的泰山山涧溪流中,与富春江的鲥鱼、青海湖的湟鱼(青海湖裸鲤)、渤海的油鱼和弓鱼,并称为中国五大贡鱼。由于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再加上利益驱动的滥捕,泰山赤鳞鱼野生数量已极少,自然资源濒于枯竭。为保护和开发利用这一珍稀资源,泰安市政府在设立泰山赤鳞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基础上,颁布实施《泰安市泰山赤鳞(螭霖)鱼保护管理办法》,为泰山赤鳞鱼的保护管理提供了法律法规保障。此外,当地建立了国家级泰山赤鳞鱼原种场,保存了泰山赤鳞鱼的纯正种质,为泰山赤鳞鱼的养殖开发提供了种质保证。
刀鲚是黄河下游的名优水产品,黄河刀鲚属溯河性经济鱼类,每年谷雨前后,由渤海溯黄河游入东平湖产卵;白露前后,幼鱼达10cm以上,顺黄河东入渤海,从而形成每年春、秋两次刀鲚渔汛。黄河刀鲚尤以黄河东营段所产最肥。1949年前,山东省刀鲚年产量约为30t;1949年之后,最高年产量近千吨;20世纪50年代末,东平湖陈山口修建了无过鱼设施的闸坝,黄河刀鲚洄游受阻,产量骤降,已形不成渔汛。目前刀鲚已极其稀少,濒临绝迹。为推动黄河刀鲚种质资源恢复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深入实施《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1-2030年)》,2022年,相关部门启动了黄河三角洲等九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调查试点工作,建设黄河刀鲚的生物多样性定位观测研究站,并在东平湖开展了黄河刀鲚种质资源监测与保护工作。
3.增殖放流
“十三五”期间,山东省在黄河流域共投入增殖放流资金3.2亿元,累计公益增殖放流中国对虾、海蜇、三疣梭子蟹、半滑舌鳎以及鲢、鳙、草鱼、中华绒螯蟹、多鳞白甲鱼等各类水生生物苗种共计63亿单位,年增殖放流规模由2016年的10亿单位逐步增加到2020年的20亿单位。在公益性增殖放流示范带动下,黄河流域群众性底播增殖蓬勃发展,底播增殖面积达2万ha,年均底播增殖各类水产苗种约1400亿粒(头)。
持续的增殖放流使严重衰退的渔业资源得到有效补充,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海蜇等大宗物种已形成稳定的秋季渔汛。“十三五”期间,黄河三角洲地区秋汛累计回捕增殖资源超过2.5万t,实现产值7.3亿元;群众性底播增殖年产量19万t,年产值约9亿元。社会各界水域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高,增殖放流正在成为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战略新高地。
(三)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1.淡水养殖的重要产区
黄河流域(山东段)淡水养殖在山东省淡水养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十三五”期间,淡水养殖总量为201.2万t,占山东省淡水养殖总产量的35.0%。其中鱼类总产量为177.0万t,占山东省淡水养殖鱼类的34.0%。主要养殖区域集中在泰安市东平县、滨州市滨城区和博兴县等三地。甲壳类养殖总量为23.2万t,占山东省甲壳类淡水养殖的46.3%。甲壳类中72.1%的产量来自南美白对虾,其总产量占山东省南美白对虾淡水养殖的70.0%,且“十三五”期间保持年均增长率4.6%的发展态势,由2016年的3.1万t增至2020年的3.7万t,增幅19.5%。其他养殖淡水品种以鳖、龟为主,鳖和龟的总产量分别为9476t和850t,占山东省鳖和龟总产量比重为28.9%和97.9%。
2.集约高效的养殖生产效率
山东省黄河流域一直是人口密集区域,人多地少问题较为突出,渔业养殖用地日益紧张,由此倒逼流域内集约高效的淡水养殖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流域内淡水养殖面积由2016年的6.7万ha缩减至2020年的4.9万ha,在山东省淡水养殖面积中占比27.2%~29.8%,但淡水养殖产量在山东省淡水养殖总产量中占比达到34.7%~35.5%,养殖效率显著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此外,泥鳅、鲶鱼、罗非鱼等适合高密度养殖的品种也有较快发展,年产量从2016年的289t、5994t和4284t增加至2020年的553t、7782t和5453t,增幅分别为91.3%、29.8%和27.3%。
3.持续稳定的苗种供应产能
黄河流域是山东省传统的河蟹育苗中心,“十三五”期间,流域内一龄河蟹苗(豆蟹)总产量达2.9万kg,占山东省豆蟹总量的95.3%。扣蟹年产量基本稳定在42.1t~53.0t,五年总产量达245.1t,占山东省扣蟹总量的68.5%,核心产区泰安市东平县的产量占据山东省扣蟹产量的65.5%。淡水鱼种生产保持平稳,年产量在2.2万t~2.4万t,五年总产量11.3万t,占山东省淡水鱼种生产总量的23.8%,核心生产区泰安市东平县、滨州市滨城区年产量均基本维持在5000t。黄河口刺参作为黄河流域重要养殖品种,苗种生产总量达234.2亿头,占山东省刺参苗种总量的13.5%,东营市河口区作为刺参苗种的生产龙头地区,年产量维持在38亿~41亿头。
4.逐步成熟的绿色养殖模式
通过近年来不断地试验、示范和推广,山东省黄河流域形成了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的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盐碱水绿色养殖技术模式、大水面生态增养殖技术模式等模式推广力度较大,成效较为显著。
山东省自2017年引进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后,先后在济南市、淄博市、济宁市、泰安市、东营市、聊城市和菏泽市等地推广、开展相关工作,已完成建设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流水养殖槽142条,流水槽养殖水体31250m3,覆盖池塘148.3km2,流水槽单位产量42kg/m3~190kg/m3,产值达540元/m3~1050元/m3。
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快速增长,由2016年的1527ha增长至2020年的5035ha,增长3.3倍,水产品产量由2016年的2061t增至2020年的8842t,增长4.3倍。种养模式主要分“稻—蟹”“稻—虾”“稻—鳅”“稻—鳖”等四种,发展出以淄博市高青县蓑衣樊村为代表的“种养—休闲—观光三产融合模式”和以东营市为代表的“盐碱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为充分发挥大水面渔业生态功能,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保障优质水产品供给,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印发《山东省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按照“四区、两型、一链”进行布局,按照规划,黄河流域大水面4.27万ha,占山东省大水面生态养殖总数的24%。在山东省大规模大水面东平湖区域,当地相关机构近年来积极引导渔民退湖转产,以鱼护水、以水促渔,12.6万亩网箱网围彻底清除,4万余t菹草及水面漂浮物清理上岸。
在盐碱地集中分布的黄河三角洲地区,“上农下渔”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已日臻成熟,近年来在滨州市博兴县创新探索出“南美白对虾135二茬分级接续养殖技术”,实现了北方地区南美白对虾一年二茬常态化养殖,在有效规避虾病集中暴发期的同时降低了养殖污染。
三、主要问题
(一)水产养殖结构相对单一
黄河流域淡水养殖模式以池塘养殖为主,养殖品种以传统的四大家鱼为主,高值化名优养殖品种较少,致使养殖收益较低。近年来,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陆基圆桶养殖等新型养殖模式虽逐步推广,但设施化渔业前期投入相对较高,大规模推广仍有困难。
(二)养殖面积日益缩减
当前流域内不断扩大的港口、城乡用地用海需求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矛盾日益凸显,截至2020年,黄河流域养殖面积共12.4万ha,约占山东省总养殖面积的18.5%,与2016年相比减少30.0%,其中海水、淡水养殖面积分别为7.5万ha和4.9万ha,分别减少31.9%和26.9%,养殖面积的减少也成为导致渔业体量缩减的直接因素。
(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尚存短板
当前黄河流域内陆水域放流物种主要是鲢、鳙、草鱼及中华绒螯蟹,放流物种较为单一。由于欠缺种质资源基础数据,黄河鲤鱼放流业已停止。其他部分濒危物种,如黄河刀鲚,因产卵场破坏、黄河水系活体亲鱼难以获取、苗种繁育技术较难等原因,资源修复仍面临重大挑战。黄河入海口洄游性鱼类松江鲈等特色生态物种对环境要求过高,洄游通道被破坏后,很难实现人工养殖,人工鱼巢建设等工作也亟待开展。
(四)产业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流域内三产比例属“头重脚轻”型,养殖、捕捞等一产比例较高,达到57.5%,显著高于山东省36.6%的比例;加工等二产比例较低,为16.1%,显著低于山东省35.4%的比例;虽然休闲服务等三产比例与山东省平均水平相当,也培育了一批省级休闲渔业公园,但与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融合度还不够高,综合地域、文化优势,发展休闲渔业的空间还有很大。
四、发展建议
(一)强化渔业生态环境监测和资源调查
对黄河干流、东平湖、黄河三角洲等重点渔业水域开展常态化水质环境监测,及时掌握养殖水源水质变化。对规模以上养殖尾水进行在线连续监测,强化养殖尾水处理和达标排放。加强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尤其是要多关注易产生生态风险的外来水生动植物,为渔业生产和管理提供长期性、基础性数据支撑。
(二)深入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
发展特色养殖,做强区域品牌,根据沿黄地区自然禀赋和特色品种,在进一步夯实黄河口刺参、黄河口大闸蟹、东平湖鲤鱼等知名优势产品的基础上,加强南美白对虾、文蛤、毛蚶等重要经济物种的苗种繁育技术攻关,强化抗逆优良品种选育开发;拓展水蛭、大鲵、海马、锦鲤等特色品种养殖,不断改善养殖结构。深挖盐碱地、涝洼地开发利用潜力,加强农村废旧坑塘改造利用和采煤塌陷地综合利用,积极拓展适渔养殖空间。
(三)进一步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
进一步强化珍贵濒危水生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提升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功能。系统开展黄河流域水生生物资源修复研究及示范工作,深入推进黄河刀鲚、黄河鲤鱼等黄河流域生态指示种的衰退机理、规模性繁育等基础性研究,逐步开展产卵场重塑、增殖放流试验等工作。继续优化增殖放流物种结构,持续提升黄河流域生物多样性水平。
(四)着力提升渔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为应对日趋上涨的人力和生产管理成本,应加快构建主要水产绿色养殖模式全程机械化体系,开展渔业关键性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攻关,推进水产养殖机械化和信息化融合,加快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渔业机械化中的应用,推进设施装备智能化、生产管理精准化。积极促进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鼓励订单作业、生产托管、承包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五)加强渔业三产的深度融合
在优化一产的基础上,着力提升水产品加工、储运和流通能力。提升水产精深加工水平,研发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水产品预制菜,着力提升重点水产专业批发市场的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将黄河文化与休闲渔业有机结合,深入挖掘黄河渔文化资源的文化和审美价值,发展“渔夫垂钓”,扩大高唐锦鲤、淄博金鱼的影响力,让休闲渔业成为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