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渔业生产效益分析及发展对策探讨
2023-08-06李晓东董健京蓝天慧朱国清张海红侯晓蕾
◎ 文/李晓东 董健京 蓝天慧 朱国清 张海红 侯晓蕾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精神,笔者团队采取书面调研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2020年~2022年山西省渔业生产效益进行深入调研,研究并提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山西省渔业发展思路对策,以期为相关部门推动山西省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山西省渔业资源概况
(一)水域滩涂资源
山西省位于海河流域上游和黄河流域中游,属内陆渔业小省,渔业资源相对匮乏,可供渔业利用的资源主要有五大类。一是宜渔滩涂资源,现已开发池塘养殖4.3万亩,主要分布在沿黄、沿汾滩涂;二是岩溶泉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太行山西缘、吕梁山东缘和中条山周边,总流量36.07m3/s,现已利用9.54m3/s发展流水池塘养殖,除部分泉域属于水源地外,还有12m3/s可利用空间;三是湖库大水面水域资源,渔业可利用水库293座、湖泊18个,面积33.3万亩,现已发展大水面增养殖20.7万亩,还有近40%可利用空间;四是宜渔莲(稻)田资源,其中莲田7万亩、稻田3万亩,主要分布在晋南和晋北地区,目前渔业利用不足2%;五是低洼盐碱地资源,目前尚未开发利用的低洼盐碱地2.6万亩,主要分布在运城市、朔州市、大同市、吕梁市、忻州市等地区。
(二)主要水生动物资源
山西省主要水生动物资源有101种,分属8目16科,主要分布在黄河干流山西段、汾河、沁河、桑干河、滹沱河等常流河中。主要土著鱼类有黄河鲤、黄河鳖、黄河鲶、赤眼鳟、乌苏里拟鲿、大鲵(山西省唯一的国家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等。
二、渔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山西省渔业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统筹疫情防控和渔业经济发展,统筹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聚焦水产品稳产保供、渔业提质增效、渔民稳定增收,深入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创建,培育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骨干基地38个,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1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1个;稳步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1.1万亩;大力发展工厂化、大棚鱼菜共生等各类现代设施渔业养殖水体10.32万m3;科学发展莲(稻)渔综合种养和大水面生态渔业,建设高标准莲(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1500亩,建设万亩大水面生态渔业示范基地3个;持续优化调整养殖品种结构,虹鳟鱼、鲟鱼、罗非鱼、鲈鱼、南美白对虾等名特优养殖品种占比逐年增加;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业、休闲观光渔业,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渔业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渔业生产和经济保持稳步增长、持续向好态势。
2022年,山西省水产养殖面积25.16万亩,水产品总产量5.31万t,渔业一产产值8.90亿元,较2020年分别年均增长15.16%、6.71%、15.98%。按水产养殖方式分类,池塘养殖面积4.32万亩,占山西省水产养殖总面积的17.17%,产量3.89万t,占总产量73.95%;水库、湖泊大水面增养殖面积20.74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82.45%,产量1.31万t,占总产量24.96%。此外,莲渔、稻渔综合种养,工厂化、设施化水产养殖等新技术、新模式日渐兴起,推广应用力度逐年加大,成为山西省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新空间、新赛道。
三、近三年渔业生产效益分析
(一)各类养殖方式生产效益分析
从2020年~2022年渔业生产效益分析表(见表1)和2020年~2022年渔业单位生产成本分析表(见表2)数据看,山西省各类养殖方式中,池塘养殖以鲤鱼套养鲢鳙和草鱼套养鲢鳙为主,近三年平均单产1198kg/亩,平均生产成本11068元/亩(直接成本9982.95元/亩、间接成本1085.05元/亩),平均利润2795元/亩;大水面生态增养殖以鲢鳙草等滤食性、草食性鱼类增养殖为主,近三年平均单产为54kg/亩,平均生产成本400元/亩(直接成本282.39元/亩、间接成本118.08元/亩),平均利润101元/亩;流水池塘养殖以虹鳟、金鳟、鲟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为主,近三年平均单产12kg/m2,平均生产成本263元/m2(直接成本215.89元/m2、间接成本46.96元/m2),平均利润146元/m2;设施渔业以鲈鱼、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为主,近三年平均单产28kg/m3,平均生产成本702元/m3(直接成本622.47元/m3、间接成本79.17元/m3),平均利润182元/m3;莲渔综合种养以鲤鱼、鲫鱼养殖为主,近三年平均单产90kg/亩,平均生产成本900元/亩(直接成本600元/亩、间接成本300元/亩),平均利润900元/亩,较莲菜单作亩均利润高出约25%;稻渔综合种养以蟹、虾养殖为主,近三年平均单产25kg/亩,平均生产成本750元/亩(直接成本640元/亩、间接成本110元/亩),平均利润1000元/亩,比水稻单作亩均利润高出近一倍。
表1 山西省2020年~2022年渔业生产效益分析表
表2 山西省2020年~2022年渔业单位生产成本分析表
(二)各类养殖方式发展潜力分析
从产业业态看,渔业是符合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和美好生活需求的亮点产业、富民产业,也是大农业特色产业、基础产业和重要组成,可以利用条件较差且不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地资源(如盐碱地等)产生可观的利润,同时还具备修复生态、美化环境的功能。水产品与畜禽肉类、蛋类是我国居民消费的三大动物性食物,相比而言,水产品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特性,对于供给营养和维持膳食平衡尤为重要。
从渔民收入看,2022年山西省不同家庭生产经营方式中,从事渔业生产为主的渔民家庭人均经营净收入在20000元以上,远高于2022年山西省农民经营人均净收入(4268元),也高于山西省农民人均收入(16323元)20%以上。大部分渔场在生产、起捕、销售等环节需要雇佣劳动力,渔业不仅为当地劳动力提供了就地就近就业岗位,而且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从发展前景看,在充分合理利用山西省现有各类存量可利用渔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稳步推进老旧池塘标准化改造、新建普通池塘和流水池塘,加快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和莲(稻)渔综合种养,大力发展现代设施渔业和低洼盐碱地水产养殖等举措,预计五年后,山西省水产养殖面积将新增9.8万亩,达到3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将新增2.55万t,达到7.9万t,比2022年增长近50%,实现年均增长8.26%;渔业一产产值将新增6.81亿元,达到16亿元(见表3)。
表3 山西省渔业发展潜力测算表(实际条件下)
如果能够将现有各类存量可利用渔业资源全部用于渔业生产,预计五年后,山西省水产养殖面积将新增18.4万亩,达到4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将新增5.32万t,达到10.6万t,比2022年增长100.2%;渔业一产产值将新增15.46亿元,达到25亿元,最终实现产量、产值翻番(见表4)。因此,加快山西省渔业发展,不仅能极大提升水产品自给能力,满足水产品市场消费需求,而且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表4 山西省渔业发展潜力测算表(理想条件下)
四、渔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面临的挑战
1.渔业发展空间受限
部分市县党委政府不能正确处理渔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湿地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划定、水源地保护以及相关环保新规之间的关系,对水产养殖产业盲目地“一禁了之”“一切了之”,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证制度在部分市县不能真正落实落地,池塘养殖、大水面渔业发展受阻、受限问题较为突出。
2.产业发展质量效益不高
山西省渔业产量低、规模小、分布散、不稳定,传统粗放的养殖方式仍占主导,工厂化、设施化循环水养殖,莲(稻)渔综合种养,数字渔业、智慧渔业等现代化养殖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刚刚起步。养殖品种结构不优,80%以上为鲤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常规淡水品种,名特优品种占比较低。渔业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产业融合度不强,水产品品牌不多、知名度不高。
3.水产种业发展滞后
山西省水产种业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水产种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少、设施装备落后,“育繁推”一体化发展进程缓慢,育种创新能力和苗种繁育能力不强,水产苗种自给率低,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不高,对渔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强。
(二)发展机遇
1.政策环境利好前所未有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要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面积,提高渔业发展质量”。近几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山西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一号文件等都对渔业发展进行重点强调、专门部署,为全方位推进山西省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加快渔业高质量发展正当其时。
2.新兴养殖空间不断拓展
设施渔业因打破空间与气候等因素限制,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山西省紧跟形势,积极探索开展大棚鱼菜综合种养(鱼菜共生)、陆基池(桶)循环水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等设施化水产养殖试验示范,科学推广莲(稻)渔综合种养、盐碱地集约化小棚养虾等养殖新技术、新模式,为山西省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发展空间。
3.市场消费需求日益旺盛
目前,山西省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为3.1kg,水产品消费总量约11万t,自给率仅48%,尚有5万多t的消费缺口。如果按照我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13.9kg来测算,山西省水产品年需求量在48万t以上,缺口高达43万t。随着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饮食观念逐步转变,水产品作为优质蛋白质重要来源,消费总量将不断增长,市场需求将日益旺盛。
五、今后发展思路举措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抓落实提高执行力工作要求,坚持渔业“特”“优”战略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多措并举稳住水产养殖基本盘,多元化拓展渔业生产空间,持续优化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加快促进产业深度融合,全面实施水产种业振兴行动,全方位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为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渔业力量。
(二)具体举措
1.努力夯实渔业发展基础
推动山西省各市县政府加快落实养殖水域滩涂规划,有力保障渔业发展空间,加快养殖证核发登记进度,切实维护水产养殖者合法权益。稳步推进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养殖尾水治理,计划五年改造池塘1.5万亩,累计改造2.6万亩,利用6m3/s存量可利用岩溶泉新建高标准流水池塘,全面提升池塘养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借鉴“千岛湖”“查干湖”等大水面生态渔业模式,加快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计划五年发展8万亩,达到28.7万亩,实现“以水养鱼、以渔净水、以渔控藻”,努力夯实水产养殖基本盘。
2.加快拓展渔业发展空间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设施渔业。充分发挥设施渔业节水节地、降碳减排、高产高效、养殖周期长等优势,以大棚鱼菜综合种养(鱼菜共生)、工厂化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盐碱地小棚养虾等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快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计划五年建设各类设施养殖水体35万m3,快速提升渔业产能效益和名优水产品供给能力。
二是利用近10万亩宜渔莲(稻)田资源,科学发展莲(稻)渔综合种养4万亩,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渔农共促”。
三是积极发展盐碱地水产养殖。合理利用2.6万亩未开发宜渔盐碱地资源,探索开展“池塘+设施”养殖南美白对虾、鲈鱼、罗非鱼、鲟鱼等耐盐碱名优水产品,在增加渔业产能效益的同时,实现“以渔治碱、抬田降盐”,为国家储备后备耕地资源。
3.持续优化品种和产业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步伐,适量缩减草鱼、鲤鱼等大宗淡水品种养殖规模,提高黄河鳖、黄河鲤、鲈鱼、河蟹、南美白对虾等名特优品种养殖比例。积极发展预制菜等水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及休闲观光渔业,不断延伸产业链、补齐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促进渔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强渔”行动,以打造黄河鲤、黄河鳖品牌为着力点,持续推进品牌渔业建设,不断提高品牌水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
4.全面实施水产种业振兴行动
完成水产种质资源调查和山西省水产种质资源库建设,摸清水产种质资源家底,不断提升水产种质资源保护能力。推进工厂化、设施化育苗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建设鲈鱼、鲟鱼等名特优良种繁育基地。依托国家级、省级水产良种场,培育特色优势水产种业企业,在永济市建设黄河鲤、黄河鲶水产种业基地,在朔州市朔城区建设冷水鱼水产种业基地。推动运城临猗黄河鳖省级良种场认定国家级良种场,加快构建黄河鲤、黄河鳖“育繁推一体化”现代水产种业体系。
5.深入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创建
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深入实施以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广行动、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水产养殖用药减量行动等为重点任务的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推广“五大行动”,年均培育“五大行动”骨干基地20个左右;积极创建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不断提升水产生态健康养殖质量和档次。
6.有力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
加快省级水生动物疫病实验室升级改造,推进病疫监测扩项能力验证,加强水生动物疫病监测,全面落实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制度,加快实现水产苗种产地检疫申报检疫率100%、检疫合格电子出证率100%,从源头防控重大水生动物疾病传播。持续加强产地水产品兽药残留监控和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力度,深入开展水产养殖用投入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使用违禁水产养殖用投入品行为,产地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以上,确保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