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月而归
2023-08-06若非
若非
“月亮是最好的灯泡。”
这话是一年级都没读完的父亲说的,而母亲补充论证了这句话。像一句美妙的诗句。后来我成为一名诗人,写了很多诗,但无论我怎么努力书写,也没能写出比这句话更好的诗句。
父亲得出这样美妙的句子,是因为他曾借着月光掘开大地的皮肤,挖出了一片地基,又趁着月夜静寂,扛回一根根粗壮的树干,建起了几十年后还完好矗立着的老屋。
关于建房,与一场大雨有关。
据母亲说,六十年一甲子,每一甲子都会有一场大灾难,那场大雨就是一甲子才遇到的大雨。到底有多大呢?母亲说,好像是有人搬了一个大湖到天上,使劲儿往下倒水。山上来的水,很快就在地上冲出了密密麻麻的沟渠,土墙房墙根很快就被冲出了漏洞,水灌进家里来,土墙房里迅速就成了一个湖,锅瓢碗盏先是飘了起来,又破门而出,被大水拉走。那时候,奶奶已年迈,行动困难,孩子们都小,一家老幼只好爬到楼上,看着大水,无能为力。
那时,摆在堂屋里的奶奶的棺材,在水中漂荡,随时可能被冲走,父亲只好找来一根大绳子,将棺材捆住,绳子另一头拴在楼梁上,棺材在大水里晃动,楼梁就一阵阵晃动,楼上老幼都吓得不敢说话。那时,父母刚买了一头小猪,长到七八十斤,但猪圈已经被淹了,小猪崽在水面漂着,眼看就要被冲出猪圈,父亲舍不得,跳进去,游近把那头小猪崽捞起来,刚出猪圈,土墙轰然倒塌,父亲要是晚上半分钟,定然和那头小猪崽葬身土墙下。
大雨下至深夜才停,等屋子里的水排尽,已家徒四壁。在老人小孩的哭泣声中,父亲决定建一栋结实牢固的木房。
可是建房哪有那么容易?
彼时尚是大集体时代,父母白天都要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为了一家子的口粮操劳,只有夜晚时间,才能用来建房。于是,差不多一年时间,只要有月光的夜晚,父亲和母亲就借着月光,一锄头一锄头地掘着,掘出了一个坑,又掘出了一个坑,坑和坑连在一起,偏坡成為了平地;掘出了石头、树根,又掘出了辨不清是动物还是人的尸骨,掘见了坚硬的泥土。
在春夜,他们掘到了嫩嫩的芽,闻见了醉人的草木香;而夏夜,掘到了蛙叫和虫鸣,萤火虫在身边飞舞,点点光亮非常迷人;只有凉凉的秋夜,掘到过奶奶的叹息,她已经老了,身体又不好,有点要瘫痪的迹象,总是担心有生之年见不到那栋结实的木房;而冬夜,月光落在雪地上,亮堂堂的,让人心冷发慌。
后来有一整个夏天的夜晚,父亲都在月光下运建房的木料。据说那时不准私卖木材,父亲只好四下里去其他村买,也不能正大光明运,只能在晚上砍伐、运输。这是个体力活,母亲无法参与。那个运输全靠肩扛的年代,父亲成为月夜中穿行的孤独马匹,一趟趟地往返于家和山间,扛回一根根粗壮的松树干。后来的我们,很难想象体重一百多点的父亲,是如何扛起那么粗重的木材的。但父亲只是微微一笑,那时的人啊,都有用不完的力气,累了,只要吃上一顿饭,力气就回来了。父亲还说,人的力气是越用越有的,如果不用,过几年就慢慢没了。
我愿意相信,连自己名字都写不顺溜的父亲其实是一个诗人。当他穿过静寂的月夜,钻进茂密的树林,踩着厚实的松枝,扬起磨得透亮的斧子砍向树干时,他一定听见了什么。鸟叫、虫鸣,或者一阵隐约难辨的声息,是孩子们的梦呓,是奶奶的叹息,还是其他难以名状的声音。这些声音包裹着他,让他的斧子挥得更快,让他在差一点就被树干压得站不起来时,瞬间有了更大的力量,让他在无比疲倦时,看到了我们不曾见过的美——
他曾这样描述戴月而归的路途:“那些生湿、粗壮的树干,在我的肩膀上,就像一根扁担,挑水扁担见过吧,一头挑着月亮,一头挑着一家老小。”
(韩鸿运荐自《湖南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