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太极拳融合教学形式开展及实施方案探索
2023-08-06徐锐敏吕慧
徐锐敏 吕慧
(1.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0;2.山西大学 山西太原 030006)
融合教学形式主张通过对教学目的、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多维度和系统性融合来促进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落实学科素养培养,提升教育成效的教学手段新探索。融合式教学是在我国教育改革理想和学校教学现实之间的张力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提出来的[1]。太极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形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对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还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发展形势和时代生存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好高校太极拳教学,探索好高校太极拳教学形式,提升教育成效是有重要时代意义的。该文着眼于当前太极拳在高校的开展现状和主要问题,从项目发展的视角,探索融合教学形式及其实施方案,以推进太极拳在高校教学的现代发展。
1 高校太极拳教学现状及主要现存问题认识
1.1 当前教学内容设计重运动技术教学,轻精神与文化内涵探索
根据文献检索结果,当前我国高校太极教学在内容设计上,仍将二十四式技术动作的掌握作为教学内容的主体,不仅占比高达85%~90%,而且在结课测试中,主要是以太极拳二十四式技术动作的熟练掌握程度为教学评价内容。关于太极拳运动的文化认知、文化探究和内涵精神探索等关键内容,不仅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占比过低,而且在课堂呈现形式和教学活动开展等教学中缺乏时代性、融合性和拓展性。当前的高校太极拳文化教学多集中在太极拳运动起源、发展脉络和发展现状等基础内容介绍上,缺乏体系化、纵深化和发展化的研究,不能让学生对太极拳运动建立全面的认知体系和进行深层的探究性学习,无法深刻领会到太极拳运动在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以及其承载的民族性格特质和民族情感,不利于培养浓厚的太极拳运动情感[2]。
1.2 涌现出太极柔力球、推手等新形式,但师资与教材研发严重滞后
太极柔力球和推手运动作为太极拳在高校开展中的主要新形式和新探索,由于呈现形式新颖,具有对抗性和创新性,深受学生的喜爱,为高校太极拳教学的现代发展和教学的时代探索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实践尝试,是高校太极拳教学的可喜变化和大胆尝试,在高校太极拳教学开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教育探索价值。由于太极柔力球和推手作为新教学形式探索,存在时间较短,教育实践和项目发展均需要时间去探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根据问卷调查、文献检索和专家访谈结果,高校学生对太极柔力球和推手的了解情况、上课感受和教学需求整体呈以下三大特点,如表1所示。
由表1 不难看出,高校太极拳教学新探索虽然出现了新形式和教学新尝试,给传统太极拳教学带来了新发展和新活力,但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以推手和柔力球为例,主要集中在以下3点:第一,太极柔力球宣传、引导力度不够,校园拓展途径探索不足;第二,学生信息获取体系性、主动性不高,不能较好地理解项目内容及进行连续性、成长性和拓展性学习;第三,课程开发不足,教学手段存在课程设置不全面、不完备问题,影响课程的深化发展。今后还应在课程设置、宣传策略、推广措施和课程多元化呈现形式等方面进行系统化探索。
1.3 缺乏融合教学思想、策略和教学手段的探索
太极拳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代表,自20世纪20年代即已被纳入学校体育教育,并随着教育的现代发展而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强健学生身体和塑造学生价值观教育等多个层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太极柔力球、推手等运动是随着现代竞技体育发展和综合性健身运动需求而衍生出的新运动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现已有不少高校引入太极柔力球和推手运动项目,或单独开设,或融合进传统太极拳教学,进行了有益尝试。但根据文献检索结果,当前上述两大形式的教学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3 点:第一,专门化师资力量不足,体育教师缺乏系统化项目教学内容学习、探索和研究,影响运动技能和教学经验的体系化探索;第二,尚未构建完善的、全面的项目展示、宣传和拓展策略,不能形成广泛影响;第三,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实施探索师资不足,教学能力不足[3]。
2 高校太极拳融合教学形式可行性开展及主要内容初探
2.1 明确太极拳文化发展主线,拓展课程文化内涵辐射力度和广度
从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历程上看,太极拳的存在与发展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还是民族生存和国家精神有机融合的民族文化存在形式,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在我国民族存亡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太极文化中的“易”和“道”作为太极文化的两大支柱,在中国特有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土壤和价值取向上发挥了民族团结和价值观构建等重要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有机组成。因此,从融合教学视角探索高校太极拳融合教学形式,必须明确太极拳文化发展主线,将太极拳文化进行课程化内容和教学拓展,丰富和发展太极拳的文化内涵和时代要义,提升太极拳课程中的文化教学比重及文化内涵的教学渗透力,以提升太极拳文化的辐射力度和广度。
2.2 构建柔力球、推手等新项目融合发展机制,提升新发展和项目时代拓展能力
根据文献检索、专家访谈结果,近年来,传统二十四式太极拳教学在求新求变的高校学生群体中的发展出现教学热度下降、创新不足的局面。而柔力球和推手等创新形式的出现,则为高校太极拳教学注入了时代发展活力。以太极柔力球运动为例,太极柔力球运动充分糅合了太极的柔与缓,是一种缓冲接球运动,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对传统太极拳运动的时代拓展和现代竞技体育的融合创新。它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极具时代性、民族性和娱乐性,此项目的发展前景广阔,具有较高的高校开展价值[4]。但根据相关调查情况,太极柔力球的高校发展之路仍存在诸多困难,主要在于缺乏项目融合发展机制,难以形成协会组织、校园推广和竞技推进等影响。因此,高校太极拳融合教学形式的探索还应着力构建柔力球、推手等新项目融合发展机制,以提升新发展和项目时代拓展能力。要充分利用好多种教育资源和教育实践形式,全面培养高校学生并塑造高校学生,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夯实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时代影响力。
3 高校太极拳融合教学形式可行性实施方案
3.1 构建太极文化、太极拳教学和太极拳活动多层体教融合课程体系
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体教融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该教育理念的提出,充分肯定了体育的教育价值、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明确了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目标。在该教育目标下,探索高校太极拳融合教学的可行性教学实施方案,则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五育并举”的素养结果为根本[5]。因此,当下高校太极拳融合教学必须注重太极拳文化和太极拳教学与校园活动的联动发展机制探索。
第一,明确太极拳文化核心价值和时代发展要义,促进高校特色太极拳文化体系构建。高校特色太极拳文化体系是保证太极拳文化教学实施的根本,也是改善太极拳传统教学技能教学为主的重要方式,能够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太极拳体育运动的校园影响力和渗透力。具体可从以下3 个方面进行特色文化拓展:首先,梳理太极拳儒家文化“中庸”思想与道家“阴阳相济”的历史渊源、哲学内涵和阴阳平衡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观相融合的现代文化核心价值观体系,为高校特色太极拳文化体系构建把好时代方向;其次,从辩证法视角,构建哲学体系,帮助学生构建动态矛盾冲突辩证观体系,学会在对立性中探寻辩证统一,从而发展辩证价值观;最后,提升太极拳文化教学比重和文化融合教育途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比重,构建以运动技能教学为依托,太极拳文化有机渗透和价值观教育相融合的特色教育内容。
第二,构建动态化、成长化、过程化多主体参与的教学机制探索,拓展太极拳教学的影响范围,提升其发展活力。当前,针对高校人才教育结果和培养目标,多个学科提出了多主体参与的教学机制教育思想,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缺乏动态化、成长化和过程化的参与机制体系探索和执行,导致融合教育参与力度和渗透力不足。具体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深度探索:首先,构建育人功能为核心的多主体参与的成长机制,通过开展太极拳课外活动、竞技比赛和文化节艺术展演,快速提升学生的运动参与兴趣,发展长期的运动黏性,为高校太极拳的现代发展和长足发展奠定基础,落实高校太极拳融合教学的动态化要求;其次,探索太极拳机构、组织和团体的参与机制,通过购买或合作的形式将社会优质资源纳入高校太极拳教学体系中,提升太极拳教学形式的新颖化和吸引力,降低固定模式带来的“倦怠感”,提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社会生存力、职业竞争力和辩证思维等品质的构建水平,激发时代教育活力,实现太极拳融合教育形式的成长化要求;最后,将学科知识教学、德育教育和技能教育内容渗入整个太极拳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落实,实现太极拳融合教学的过程化。
3.2 构建具有高校太极拳特色的教学评价机制,提升评价的学科促进价值
在体教融合背景下,探索高校太极拳融合教学形式可行性实施方案,则必须在学生培养成效方面加强落实。根据文献检索结果,当前高校太极拳教学通行的主流评价机制是期末测试机制,缺少过程化、成长化和体系化的教学监督与落实,对高校学生的太极拳全面化成长和教育要素的综合落实并不能产生积极作用。因此,需要从教学评价机制上探索与融合教学形式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机制[6]。具体可从教学目的、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育结果五大方面进行融合教学形式下的高校太极拳特色评价机制构建探索。
第一,针对教学目的,应注重以学生长足的运动兴趣、参与积极性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综合性教育目的,构建“教育目标实现度”评价机制。
第二,针对教学主体,应构建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社会团体为一体的“教育评价主体制度”,通过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机制,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力和学科能力教学的过程化、结果化落实,真正提升教育成效。
第三,针对教学内容,应构建以太极拳文化理解、技术动作和课内外太极拳活动参与一体化的“融合教学内容评价制度”,以评价促进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大教学主体对太极拳文化、太极拳运动创设与参与、太极拳运动技能掌握的教学落实。
第四,针对教学方式,应构建形式活泼、多变和具有拓展能力的多样化呈现形式,促进并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学科素养培养和提升教育成效。
第五,针对教育结果,应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评价渠道和过程化、动态化的教学反馈途径。通过动态化的教学过程反馈,可使教师、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太极拳学习热情、学习需求和学习结果获得即时的反馈信息,即时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相较于过去的静态化、单一化的期末测试评价机制,更有益于提高高校太极拳融合教学效果。
4 结语
融合教学形式注重教学目的、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多维度和系统性教学手段和教学实施途径的构建,改善过去体育教学单纯强调技术教学的单调化、无趣化现象,使体育教学更为丰富多彩,也为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和长足的体育运动兴趣培养提供了可能性和发展空间。该文以太极拳教学为例,从融合教学理念出发,结合当前太极拳体育教学现存主要问题,分别从高校太极拳融合教学形式可行性开展及主要内容进行了高校特色太极拳融合教学形式可行性实施方案的探索,特别是多层体教融合课程体系和特色教学评价机制的体系化探索,将对今后高校的太极拳融合教学形式在教学目的、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五大层面的教育结果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探索意义,能使高校体育教育成效获得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