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外社交媒体美国对华舆论战策略及中方对策解析

2023-08-04张周项

对外传播 2023年7期
关键词:推特

【内容提要】2023年2月,“流浪气球”事件在海外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引发双方外交互动及舆论交锋。推特成为双方舆论交锋的主要场合,中美主流媒体均在此发布大量观点性推文。作为政治意味较为浓厚的海外社交媒体,推特具有“西强我弱”与“众说纷纭”两个基本特点。基于对该事件的分析,中国媒体应重视在海外社交媒体发声,澄清事实真相;内容为王图文并茂,打破西方媒体母语优势;正视美国社会问题,避免敌对心态。未来,应从内容扩展和平台扩展两个方向发力,继续利用好海外社交平台,拓展对美舆论发声的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流浪气球 海外社交媒体 推特 舆论战

北京时间2023年2月3日上午,推特(Twitter)等海外社交平台上有几张照片受到广泛关注。照片中是一个巨大的白色气球飞在高空,多个美国账号表示其为中国军用气球,正在侦察美国军事基地,这些推文被多次转发形成热点。这就是引发中美激烈舆论交锋的“流浪气球”事件的开端。该事件持续在推特平台上发酵,与其相关的热门标签接连数周占据平台热榜。6月29日,美国国防部发言人公开承认,被击落的中国气球“在飞越美国过程中没有收集(美国情报)”。至此,曾搅动中美舆论场的“流浪气球”事件在美国官方层面得到基本结论。作为《中国日报》海外社交媒体首席评论员,笔者结合实践对该事件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对美舆论发声的部分规律。

一、推特平台基本特点:“西强我弱”与“众说纷纭”

作为政治意味较为浓厚的海外社交媒体,推特有两个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在“流浪气球”事件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一)“西强我弱”:令人无奈的现实

推特发端于海外、服务器在海外、主要用户群体在海外,中国媒体在这一平台的影响力是天然弱于海外媒体,尤其是美国媒体的。笔者于2023年6月初分别抽样统计了几家美国主流媒体与中国主流媒体,将其关注者数量制成表(见表1)。从中不难看出,在推特上中国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与美国媒体相比差距较为明显。

更重要的是,美国政界已然形成反华共识,这一共识又深刻地反映在美国主流媒体对华的污名化态度上。①美国主流媒体利用其在推特上的优势,大量传播涉华负面新闻,甚至时常有多个美国媒体接力转发涉华负面新闻,又与美国政客账号互动增强声势,在推特上裹挟舆论,给我国对美舆论发声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有研究者注意到这一情况,并将其视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有待加强的重要体现。②

推特这一特征可总结为“敌强我弱”,在“流浪气球”事件中该特征体现得尤为明显。早在气球照片热度上升初期,中国多家主流媒体即发表推文,对一些美国媒体臆测其为中国军用气球的说法进行了驳斥。在时效性上,比美国媒体发表观点性推文还要早;在互动量上,获得的点赞、评论与转发在短时间内达到极大值,一时间在这一议题上形成了局部优势、引领了话语权。但随着越来越多美国主流媒体纷纷发出观点性推文,其庞大的关注者数量开始发挥作用,臆测气球为中国军用飞艇的声音逐渐压倒一切,充斥了推特舆论场。

(二)众说纷纭:于我有利的推特舆论场现状

在短期内,中国主流媒体较难撼动美国主流媒体在推特上的优势地位。但推特平台在全球拥有将近4亿名用户,这些用户的立场、利益、种族、语言均有不同,时时刻刻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美国媒体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有能力搞清一色,整个推特平台不可能只有他们的观点传播。美国媒体确实有很强的议题设置能力,但那不代表其能掌控设置议题里的所有声音。

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美国社会愈发撕裂,美国主流媒体的信誉度也处于每况愈下的状态。③在《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推特留言区内,经常有人列出各种证据、指斥其报道为假新闻,这些留言又吸引来大量新留言,整个留言區热闹非凡。

在这次“流浪气球”事件中,美国官方及主流媒体一口咬定其为中国军用飞艇,不少美国网友虽然被裹挟进这一议题,对此论断却持怀疑态度,甚至编段子予以嘲讽。如在美国战斗机击落气象气球后,一个叫“美国真理部”的账号发出推文,称旧金山计划把无家可归者当炮弹发射出去击毁气球,以保卫美国领空。这种“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段子在推特上传播极广,从多角度对美国官方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也解构消解了美国主流媒体所谓的“权威性”。

二、事实之争:积极发声澄清真相

鉴于这些特点,在推特平台上对美舆论发声时需要慎之又慎。本文基于实践及观察总结出几条对策,希望能对中国媒体有所帮助。

(一)第一时间发声,澄清事实真相

推特平台要求每条推文不得超过280个字符,折合成英文单词大约在40—45个之间,一般只够写一两个句子。这种特点更适合传播时效性强的短新闻,这也导致了美国各大主流媒体对时效性的激烈竞争。当某一新闻事件发生后,早一秒发出的媒体往往成为平台上该事件的第一信源,能进一步获得其他媒体接力转发,获得比竞争者多几倍的展示量与互动量。

中国主流媒体在推特上力量较弱,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抢占先机,通过更强的时效性来弥补粉丝量的不足。在同一重大事件上,中国主流媒体如果比美国主流媒体早发出消息,则不仅能获得更大展示量,还能在后续留言区内发表观点性推文,抢占舆论制高点,更易于以专业性获得受众的好感。

此外,从实践来看,推特平台比较重视账号的用户黏性。如果有用户连续多次在同一个账号的推文上停留阅读或者点击互动,则平台更倾向于将该账号后续推文推荐给该用户,该账号更容易“圈粉”吸引更多的关注者。如此反复多次则形成良性循环,账号影响力进入增长的快车道。所以在舆论交锋中,中国主流媒体在占得舆论场先机之后,也有必要后续发出更多推文,在同一话题对用户进行多角度密集轰炸。

具体到“流浪气球”事件,中国主流媒体在时效性及持续性方面都交出了比较满意的答卷。2023年2月3日,在流浪气球受到关注之际,多家国内主流媒体均通过在第一时间发推报道了该消息并进行评论,其中《中国日报》指出美国热炒气球事件是“好莱坞式的闹剧”(Hollywood blockbuster),《环球时报》则表示美国官方称其为“军事侦察气球”是对美国防空系统的不信任,说明美国防空系统“只是摆设”(a decoration)。这时“流浪气球”事件热度正处在上升期,中国主流媒体的推文受到广泛关注,互动量甚至达到平时的10倍以上。

此后随着事态发展,中国媒体的声音每天都在出现。2023年2月8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表示,虽然国务卿布林肯取消了访华计划,自己依然希望访华。《中国日报》发表推文进行点评,称“只有小孩子才因为气球失去朋友”;2023年2月14日,针对美国联合西方盟友共同指责中国“军事侦察”,《环球时报》发表推特短评称美国在搞“反华大合唱”;2023年2月28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专访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分析师雷·麦戈文,后者指出美国媒体在气球议题上过度炒作、误导公众。据不完全统计,到专访当天“流浪气球”事件已过25天,这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中国媒体就此事件发表观点,声音始终不减。

(二)内容为王图文并茂,打破西方媒体母语优势

鉴于推特上“西强我弱”的形势,决定了中国主流媒体需要付出比美国同行更多的努力才可能收获与对方相近的成果。无论何种引流技巧,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推文本身的质量上来,符合传播规律的推文才可能实现出色的传播效果。

推文的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作为内核的文字,以及作为包装的配图。文字是传递信息量、传播观点的主要载体,也决定了媒体留给受众的基本印象。前文提过,一条推文不过40多个英文单词,一家媒体的风格是幽默还是冷峻?基本立场是偏左还是偏右?对中美关系持积极还是消极态度?这一切都会在这短短40多个单词中得到解答与体现。

配图则是一家媒体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推特平台与国内微博平台类似,以大量信息集中发布为重要特点,留给每条推文的展示窗口转瞬即逝。据笔者统计,平均每条推文只有不到1秒的时间窗口进行展示,必须通过有鲜明特点的视觉信息吸引读者,所以“无图不发推”几乎是平台默认的习惯。

在“流浪气球”事件中,中国主流媒体在这两个方面均展现出了专业性。虽然《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以英语为母语,但推文只有短短几十个单词,中国主流媒体能够在具体推文的文辞技巧上做到不逊色。2023年2月3日晚,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宣布因为“流浪气球”事件取消原定的访华计划,《中国日报》发表推文点评称气球“不是原因,只是借口”(not a cause, but an excuse),后续又称“反华是美国两党少数几个共识之一”(one of the few things on which the two parties see eye to eye),均被大量转发点赞。

在推文的配图上,数家中国主流媒体均注重漫画的应用,通过画面语言来抵消美国主流媒体的英文主场优势,截至2023年3月31日笔者已经统计到不下35张漫画。④这次在实践中观察到中国主流媒体正在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正在以漫画为基础开发设计图。

这其中以《中国日报》与《环球时报》最具特色。《中国日报》从漫画中抽出金句,配上原创漫画做成海报发出,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加深读者对观点的印象,其海报色调、标识设计较为精妙;《环球时报》则更偏重文字,将漫画作为背景信息,辅以经过设计的文案做成海报,信息量更大。在“流浪气球”事件中,多张海报成功吸引了推特受众的注意力,表现不输美国媒体。

(三)正视美国社会问题,避免敌对心态

如前所述,美国官方与美国民众在推特上并不总是发出同一种声音。特别当一些事件牵涉双方利益沖突时,如在环境问题、俄乌冲突等议题上,美国民众对美国官方经常持不信任态度。

在推特上,这些议题是值得中国媒体关注的。关注这些议题并不是挑拨美国国内矛盾,而是促进美国社会进步,这是美国受众喜闻乐见的。美国主流媒体也会关注这些议题。这种共同关注的议题也能淡化双方对抗态度。对美舆论发声要有大格局,要看到持反华态度、发布涉华负面新闻的是美国反华政治势力,美国主流媒体在某些具体议题上是可以与中国主流媒体一致的。

俄亥俄火车脱轨事件就是个较好的事例。2023年2月3日晚,也就是“流浪气球”事件同一天,一辆运送危险化学品的列车在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小镇脱轨侧翻,造成10万加仑(约合400立方米)剧毒聚氯乙烯气体泄露。但由于涉事公司掩盖及地方政府未能及时查清,该事件直到2023年2月13日才进入推特主流舆论场。之后加上记者前往现场采访却被警察控制的视频流出,一时间“俄亥俄火车脱轨”成为推特热议事件,引发大量美国受众关注。

中美两国媒体均对这一事件给予了充分关注。据统计,在2023年2月13日脱轨事件爆出后,两国主流媒体分别从不同角度质问美国政府,为什么对危害美国人民健康的剧毒气体淡化处理?中国主流媒体进一步将其与“流浪气球”事件联系起来,询问为何热炒一个无害的气象气球?后来涉事铁路公司赔偿每位受害居民1000美元的计划被公布,中美主流媒体均采访到当地居民表示不过杯水车薪。在两国媒体合力下推特上形成多个热门标签,如“#OhioChemicalDisaster(俄亥俄化学灾难)”和“#OhioChernobyl(俄亥俄切尔诺贝利)”等,热度持续数周之久。

三、思考与启示

随着时间推移,“流浪气球”事件已呈现降温之势。但在中美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环境下,无法排除类似舆论事件再度出现的风险,如何继续利用好海外社交平台、拓展对美舆论发声的深度与广度,是需要提前思考与布局的重要问题。

(一)内容扩展

如前所述,推特发布内容包括作为内核的推文与作为包装的配图两部分,优化改进也需要从这两方面入手。在推文方面,如果输出观点已经足够密集,则不妨考虑提供一些其他信息,从而更好地支持观点输出。

在“流浪气球”事件后续的舆论交锋中,中国媒体可以考虑加入一些科普信息,例如,从航空学角度,科普气象气球的作用及其失控偏离原定路线的可能性;从国际法角度,科普国际法对无害进入别国领空的界定,以及不可抗力等概念;从历史学角度,讲述历史上气球失控飘至别国的故事,以及各国是如何处理的案例。通过这些科普及知识分享,不仅能进一步增强中国媒体在此事件中的声音音量,也能减轻美国受众对中国媒体的心理戒备。

在包装方面,则可以考虑加强视频产品制作与发布。推特作为竖屏平台,对真人出镜型视频比较友好。展示出镜主播的半身形象,更容易给读者形成一种对话感。此外,视频可以承载更大的信息量,为受众提供较为深度的视角。在中国应对美国污名化中国的过程中,不妨考虑安排口才较好的主播出镜,以幽默诙谐的方式调侃美国政府的过激反应,有望取得更好效果。

(二)平台扩展

随着技术进步,海外社交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推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美国用户打上“老派”的标签。⑤要提升对美舆论斗争的效能,需要开阔眼界,从推特平台上向外扩展,尽量占据更多最新的舆论阵地,提高在美国年轻人中的影响力。

目前比较适合的新兴社交平台当属抖音海外版(TikTok)。该平台由字节跳动海外子公司运营,其用户以年轻人居多,对中国并无根深蒂固的偏见,也对政治话题有着浓厚的兴趣。⑥而且该平台以竖屏短视频为主要传播形式,在推特上发布的视频在尺寸等方面稍加改动即可在此发布,能节省制作成本、提高产出效率。

除抖音海外版外,已经创立许久的优兔(YouTube)平台也可以作为下一步扩展的方向。这一平台创立18年经久不衰,现今坐拥全球20亿用户,且与推特有着用户关注时政话题的共性,是对美舆论发声的重要渠道。但推特和抖音海外版比较适合竖屏短视频,优兔更适合横屏长视频,需要制作团队投入较高的时间与人力物力成本,要做好充足準备才能涉足。

四、结语

“流浪气球”事件引发中美激烈舆论对抗,为观察应对美国对华舆论战、总结相关经验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样本。本文从抢占先机、推敲用词、改进包装、争取美国受众等角度总结出部分应对经验,也从平台扩展与内容优化两方面提出了后续改进的方向。应对美国对华舆论战是长期而艰巨任务,制定主动发声策略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持续创新才能提升效果。

张周项系中国日报社主任记者

「注释」

①张瑜、刘思雯:《评价理论视角下中国国家形象网络媒体话语建构——基于语料库的美国民众推特社交平台疫情话语分析》,《西部学刊》第17期,第146-151页。

②苗宇:《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社交平台的话语交锋——论国内外媒体推特上“新疆棉”事件的表达分析》,《声屏世界》2022年第5期,第11-13页。

③章瀚夫:《从特朗普推特看新媒体对美国民粹主义政治生态的影响》,《外语研究》2018年第6期,第58-62页。

④张周项:《融媒体时代评论漫画的创新与发展——以〈中国日报〉漫画及融媒体产品为例》,《对外传播》2021年第8期,第68-72页。

⑤Sarah Perlman: “Working With Teens? It May Be Time to Log Off Twitter,”Nonprofit Communications Report, vol. 20, issue. 2. 2022, p.5.

⑥Abbas Laila, Fahmy Shahira S., Ayad Sherry, Ibrahim Mirna, Ali Abdelmoneim Hany: “TikTok Intifada: Analyzing Social Media Activism Among Youth”, Online Media and Global Communication, vol.1, issue. 2. 2022,pp.287-314.

责编:荆江

猜你喜欢

推特
漫画二则
警务广角
美暗设古巴版“推特”搞情报
外媒揣测“推特”CEO访华
推特上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