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博会展园生态景观系统营建研究
——以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展园为例

2023-08-04牛萌NIUMeng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6期
关键词:博园生境合肥

牛萌 NIU Meng

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展园是城市更新背景下以“生态优先,百姓园博”为主题的城市民生建设工程。为实现“永不落幕的百姓园博,生生不息的城市森林”目标,其生态景观系统营建突破传统意义上的植物景观专项设计,通过多样生境再造、文化景观再现、生态系统循环将生态系统构建、文化内涵表达与植物景观营造深度融合;运用土壤修复改良和植物景观与海绵功能融合的生态技术方法织补生态空间,探索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价值和未来意义。

生态景观;生境营造;文化植物景观;土壤改良;海绵功能

0 引言

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以下简称“园博会”)是我国园林景观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盛会,旨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园林文化,服务现代城市建设。园博会经历了从单纯的园艺展示向关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转变,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绿色发展、城市双修、海绵城市、公园城市等历届园博会主题均反映出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第十四届园博会申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管理办法》(建城〔2019〕79号,以下简称《办法》)进行了修订,《办法》中明确提出“园博园的建设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因地制宜保护自然风貌和山水格局,改善提升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要充分利用新理念、新方式、新技术,鼓励通过生态修复方式建设园博园”。合肥作为《办法》修订后首次申报园博会的城市,充分考虑了展园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践行新发展理念,打造的绿色展会。

1 场地概况

第十四届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展园(以下简称“合肥园博园”)选址于合肥废弃的骆岗机场,现存长3000m的机场跑道、108栋建筑及大片铺装,硬质空间多、蓝绿空间少。故合肥园博园以“生态优先、百姓园博”为主题,以城市更新为手段,营建园博园生态景观系统。除机场跑道及展园空间外,其绿地面积达168hm2,但多分布于北部片区,占70%。合肥园博园生态景观系统营建既包括植物景观设计,还包括生态基底构建、多样生境再造、经典文化再现、生态系统循环等。

为实现“永不落幕的百姓园博,生生不息的城市森林”目标,以“生态为底、文化为魂、植物为介”为设计原则,在规划设计之初将生态系统构建、文化内涵表达与植物景观营造深度融合,营建合肥园博园生态景观系统[1]。以植物群落为核心,构建多样生境;以植物景观为媒介,展现文化风韵;以生态措施为手段,实现绿色循环。

2 生态景观营建

2.1 生态本底保留

合肥园博园场地内现状用地类型复杂,包括农田、林地、河流、村庄、办公区、宿舍等,因此现状植物众多,经统计胸径在10cm及以上的乔木达12891株,尤其在原机场办公楼和宿舍区,分布大量胸径在20cm以上的乔木,如香樟、玉兰、水杉、雪松等。村庄周边则分布成片的杨树林、构树林及众多乡土树种,如乌桕、桂花、重阳木、楸树、广玉兰等。本着“生态为底”原则,设计团队勘测普查了园内所有木本植物,为每株木本植物建立“一图一表”,采用“伐、留、改、移”的方式保留全园乔木,形成合肥园博园现状乔木保护档案。最终保留乔木7713株,移栽乔木1037株(见图1)。

2.2 多样生境营造

合肥园博园本质上是城市更新项目,用地红线包含公园绿地、商业用地、道路交通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等,故其并非单纯的城市公园。基于此,可将其看作城市绿地系统,外部是以自然生态空间为核心的区域绿地空间,结合山水格局营建山地、谷地、坡地、河湖湿地四大类生境;内部集中建设区可看作城市绿地,进而构建城市社区生境(见图2,3)。

2 合肥园博园绿地系统结构

3 合肥园博园生境类型布局

结合5类生境将群落结构细分为8种植物景观类型[2],包括彩叶林、果林、花灌丛、杉林苇荡、花海、花溪、花境花园及疏林草地。彩叶林、果林、花灌丛、杉林苇荡为生态主导型生境,以乡土植物为主,构建近自然、低维护,兼具观赏价值的林地,以提升多样性。花海、花溪、花境花园为景观主导型生境,以开花木本或乡土宿根植物为主,提升景观观赏价值。疏林草地为游憩主导型生境,营造疏林草地、五彩花海景观,并为鸟类、昆虫提供蜜源和栖息地(见图4)。

4 合肥园博园植物群落类型

2.3 植物种植优化

“生态园博”在设计理念上突出生态,而城市中的生态需与百姓需求相结合,更需因地制宜。项目组调研发现市区园林绿化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①常绿植物占比高,植物种类少,合肥城市公园常绿与落叶植物数量比约5:5[3],植物景观季相变化不明显,与长江中游城市物种丰富、季相多变的特点不相符;②植物景观类型单一,景观同质化,特色植物景观、规模化植物景观与精致园林景观较少。景观类型以“乔木+常绿灌木”为主,花海、草坡、色叶林等较少[4]。

为实现生态景观营建,将常绿、落叶植物数量比调整为4:6,模拟合肥自然生态特征,大幅增加植物种类,尤其是乡土植物、落叶乔木、花灌木及宿根类草本植物。全园乡土植物种类占比达70%,最大程度保证了植物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 文化植物景观营造

在历史演进中,安徽省特定的区位与环境使其受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等影响形成三大地域文化,即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地域特征的不同造就了自然人文景观的差异,如黄山奇松、天峡杜鹃、广德竹海、怀远石榴、祁门红茶、亳州白芍、徽州梅花等。

合肥园博园植物景观塑造融合传统园林意境和徽州文化内涵,依托“徽山皖水”的山水格局,塑造“一轴一带,四区十景”的植物景观格局(见图5)。一轴为合肥园博园的主入口区——园博大道;一带为串联全园的主园路——锦秋大道;结合安徽文化特色,构建安徽苑、田园诗、茶花丘、芳菲院4个景观主题区;结合北部的“五峰两谷”、锦绣湖、如意湖和园博小镇,利用安徽本土植物如梅花、菊花、竹子等,打造松梅岭、揽翠峰、杜鹃坡、胭花坪、群芳谷、茶花丘、菊花台、海棠湾、百花园、盆景园十大植物景观(见图6~11)。

5 合肥园博园植物景观格局

6 松梅岭效果

7 揽翠峰效果

8 杜鹃坡效果

10 群芳谷效果

11 茶花丘效果

4 生态措施

4.1 专属土壤改良配方

由于合肥土质黏性大,渗透性较差且场地内存在大量建筑垃圾,为保证植物栽植成活率及持续健康生长,需对全园土壤进行改良[5]。通过向当地专家咨询、场地内外土壤检测、样地试种等方式,制定了针对合肥园博园的土壤改良配方及评估指标,形成“检测—配方—评估”全流程技术方法(见表1)。

表1 合肥园博园土壤评估指标

根据土壤条件检测,提出适宜场地的土壤改良配方,采用有机肥取代泥炭土(泥炭土为不可再生资源),并建立合肥园博园有机肥准入标准(见表2)[6]。针对不同植物类型给出特定改良配方,乔木及单株栽植的灌木按照树穴规格体积掺拌20%有机肥及10%粗砂,掺拌后回填树穴。片植灌木按照深50cm种植土层进行土壤改良,根据该体积计算有机肥和粗砂量,旋耕掺拌20%有机肥及10%粗砂;草本地被按照深30cm种植土层进行土壤改良,根据该体积计算有机肥和粗砂量,旋耕掺拌20%有机肥及10%粗砂。而针对杜鹃、映山红等特殊种类,根据合肥现有种植地土壤条件调整配方[7],建议携带原土种植。专属土壤改良方案有效解决了合肥园博园土壤改良问题,减少换土量约40万m3,节约泥炭土8万m3。

表2 合肥园博园有机肥准入指标

4.2 植物景观与海绵功能融合

合肥园博园的海绵系统与地形竖向融合,以绿色雨水设施为主,主要包括雨水花园、旱溪、植草沟、前置塘等,干湿情况不一,且需满足区域雨洪调控功能。因此雨水设施水位变化较大,干湿交替区域范围较广,一方面植物景观要发挥雨水净化、滞缓功能;另一方面要兼顾景观效果,实现干湿景观的自然过渡,达到雨水设施的“隐形化”。

连通渠1是园内最长的雨水传输设施且为旱溪,长1280m,宽8~28m,坡度1:2~1:4,根据水位变化进行植物设计,由外至内可分为边缘区、缓冲区和蓄水区(见图12)。边缘区为坡岸以上区域,基本没有淹没风险,主要通过植物配置与周围环境融合;缓冲区为旱溪坡面区域,植物种类以草本为主,在坡度<1:3的区域可适当种植耐水湿乔木;蓄水区为旱溪的季节性过水区域,存在淹水期,植物选择应以湿生草本植物为主[8],且过水断面草本植物高度不宜超过过水区域(见表3)。

12 雨水传输设施植物配置断面

园内主要调蓄水体为园博小镇的如意湖,为常年有水区域。根据合肥园博园海绵目标,如意湖水位设计包括常水位、丰水位、极限水位等,按照植物与水体位置关系从内至外可分为深水区、浅水区、缓冲区、泛洪区和边缘区(见图13)[9]。

13 植物与水体位置关系13a平面13b剖面

深水区深0.5~1.8m,应选择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耐较深水淹的水生植物,如浮水类与沉水类植物;浅水区深0~0.5m,一般选择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且耐水淹的水生植物,如湿生类与挺水类植物;缓冲区是在常水位和丰水位之间形成的消落带,属于干湿交替地带,季节性有水,需结合驳岸坡度选择湿生植物形成湿生植物群落,自然过渡水陆交接区域;泛洪区位于丰水位和极限水位之间,常年处于无水状态,应选择长期耐干旱、短期耐水淹的植物,如城市中大多数草坪、常见花草和木本,抗性较强的观赏草;边缘区位于极限水位之上,基本不受雨水影响,可根据场地景观条件选择植物种类(见表4)。

表4 常用滨水植物

5 结语

合肥园博园采用生态景观系统营建手法将生态修复、文化再现、景观建设融合,并通过土壤修复改良和植物景观与海绵功能融合的生态技术方法织补生态空间,提出城市绿地的价值和未来意义。园博园本身并非城市事件,而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的载体,既是美化城市的锦上之花,又是反哺城市生态的雪中之炭,让其为城市提供持续的绿色开放空间,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

猜你喜欢

博园生境合肥
南京园博园悦榕庄酒店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枣树适应干旱生境研究进展
参观园博园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
河南淅川竹博园竹种引种试验初报
不同生境中入侵植物喜旱莲子草与本地种接骨草的光合特性
泉州湾洛阳江口2种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