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寺庙空间中建筑装饰的场所精神表达★
2023-08-04肖晴
肖 晴
(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 蚌埠 233100)
0 引言
场所是人类感知世界存在的具体表现,而空间是场所的直接反映。不同的空间环境决定了场所精神的表达,带给人不同的空间体验,如居住空间、餐饮空间、商业空间等都因为特定的空间类型和装饰风格决定了其特有的场所精神,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使得空间感知不再抽象,因场所的存在变得具体而丰硕。中国传统寺庙作为人类精神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之一,几千年来不断地发展与延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展现,凝聚着人类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等物质和精神文化,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意义。
1 建筑装饰构件中的场所精神表现
1.1 门窗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到“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1]其中,户牖即为门窗,是建筑的重要结构构件。门,供人进出之用;窗,用于建筑的采光、通风。寺庙建筑中的门窗形式多样,装饰形象丰富,展现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场所精神。
淮河流域传统寺庙众多,多为汉地佛教,其建筑中门窗的形态各具特色。凤阳龙兴寺始建于宋代,后重建于明洪武年间,其主要建有大雄宝殿、大悲亭、龙兴寺(明太祖殿)、藏经楼和玉佛殿、地藏殿和财神殿等十余处建筑[2-3],建筑主要为砖木结构,门窗装饰风格大体一致,大雄宝殿(如图1所示)正面为五开间,中间三开间为格扇门,左右两边为砖墙,未开窗。当心间为十扇并列,左右次间为六扇并列,格扇上面安装尺寸、风格相配套的槛窗。格扇为四抹头,格心用亚字纹格眼,裙板有莲花纹样装饰。蚌埠栖岩寺始建于汉代,后多次重建,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佛殿等,建筑结构为砖木混合,大雄宝殿坐落于三十余级台阶之上,建筑正面为五开间,当心间为十四扇格扇门,可同时打开,气势极为壮观。左右次间为槛窗,与格扇门的格心装饰一致,都为四直方格眼纹样,是宋代《营造法式》中所记载的装饰纹样之一,属于较为简单的样式。
1.2 梁柱
中国古代木建筑自古就有着“墙倒屋不塌”[4]的美誉,起决定作用的就在于梁柱的支撑作用。西方古建筑的石柱装饰复杂、雕刻精美,柱头、柱身和柱础都是依据“柱式”为范本进行创作的,而中国寺庙中的柱子装饰却很少,一般为圆形木柱立于石柱础之上,柱身漆红色或黑色油漆以免受虫蚁、潮气等侵袭。为了烘托寺庙的气氛,殿内的柱子多为高耸之态,柱子多为对称布局,起到了较好的视线引导作用。淮河流域内佛寺建筑的柱子一般都是漆红色圆柱,且色彩鲜艳,柱础造型考究,工艺精致;道教建筑的柱子一般多为暗红色,柱础简单、粗糙。河南信阳贤隐寺建筑中的柱子均为红色漆面,配上双层圆鼓形灰白色石柱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蚌埠禹王宫禹王殿内立柱为暗红色圆柱,圆柱形柱础,显得较为简陋。
梁是立在两根柱头之上的建筑构件,在寺庙建筑中较为常见。梁面上可以雕刻纹样、绘制彩画,极大地丰富了寺庙空间的场所精神。凤阳龙兴寺的天王殿中采用了月梁,梁头有阴刻的“龙须”等卷草纹装饰,梁面中心刻有齐天大圣大战二郎神等民间故事,造型栩栩如生,山石、树木、云气等形象生动。
1.3 天花藻井
宋《营造法式》中将天花列为“小木作制度”,设于屋顶构架之下,与墙壁位合成屋顶空间,既能遮挡灰尘,又起到装饰作用。
淮河流域的寺庙建筑中常见天花装饰,藻井较为少见。但在凤阳龙兴寺建筑群中,天花藻井的样式均有呈现,是较为难得的。龙兴寺大雄宝殿的天花为“海墁天花”,不露出木棂条(见图2)。虽然不受平棊天花中井字格的限制,但大雄宝殿的天花却在满面天花上又画上了井字格,绘制出和平棊天花一样的绿色井字格,在每个井字格中绘制相同的彩画,四周以蓝色方格为一个单元。彩画绘制了荷花纹样,方格中以圆形构图,浅蓝底子上描绘着绿色的荷叶、粉色的荷花,四角以植物纹样作为装饰,整个天花色彩柔和、整齐有序,是建筑的点睛之笔。大悲亭建于1941年,砖为明代遗物,六角攒尖顶。在四十八臂观音像上方是六边形藻井,底部为六边井,利用六个面分别绘制了不同场景的观音飞天像,用色大胆,与大悲亭外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 建筑装饰纹样中的场所精神意涵
图案纹样是建筑空间中具有思想内容的语言表达,它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能让人从心灵上得到启迪。中国古建筑中的装饰纹样类型多样,有动物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等[5],通过简洁的主题形象来表达一定的思想内涵,营造了建筑空间中不同的场所精神。淮河流域寺庙建筑运用了不同的装饰纹样来作为空间装饰,形成了较好的空间氛围。
2.1 植物纹样
植物纹样是在寺庙建筑中运用最多的一种。莲花纹样、卷草纹样、松树纹样、牡丹纹样等植物纹样的装饰以不同形态、不同色彩出现在不同的建筑构件上,装饰着空间,抚慰着人们的心灵。莲花纹样是寺庙建筑中最常见的纹样之一,仅在凤阳龙兴寺建筑中莲花纹样的造型可达十余种(见图3),有写实的莲花彩绘、有抽象的莲花雕刻;有透视的莲花、有俯瞰的莲花;有场景中的莲花、有特写的莲花;形态各异,风姿独特,展现了莲花在佛教中特殊的地位。莲花优美的形态、高洁的品格也是人们所追求的品德。
2.2 动物纹样
动物纹样也是建筑装饰中常用的纹样之一。在淮河流域的寺庙建筑中,龙、蝙蝠、狮子、凤、鹿等形象也多次出现。有的是以单体形象出现,有的是结合场景出现,神态各异,造型简洁大方。龙纹是较为常见的动物纹样,早在秦汉时期龙纹就出现在了瓦当上,经过了长期的演化,龙的造型更加丰富、形象。在蚌埠栖岩寺大雄宝殿中雕刻着各种形态的龙纹,且龙纹均以金漆饰面,展现了皇家寺庙的威严。凤阳龙兴寺也是皇家寺庙的代表,其建筑构件上的装饰也是以龙纹为主,在入口的牌楼上、大雄宝殿的梁枋上都绘有或刻有龙纹装饰,包含了飞龙、行龙、坐龙、团龙等多种造型,有时结合凤纹来表现,突出了寺庙的等级。
2.3 几何纹样
几何纹样的种类繁多,它以各种不同线型组合成了抽象的形象造型,是人类敬畏自然的产物,也是最早使用的装饰纹样,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采用了写实与抽象并存的手法。在淮河流域寺庙建筑中,常用的几何纹样包括云纹、卍字纹、回纹、云雷纹、缠枝纹等。这些装饰纹样常出现在柱础上、门窗上,有时单独作为装饰纹样使用,有时与动、植物纹样组合使用,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几何纹样造型简单、构图规范,符合人们的审美,因此在寺庙建筑中经常使用。在《方广大庄严经》第三卷中有“七十八发有五卍字”,“卍”代表祥瑞。龙兴寺天王殿大门上以卍字纹以乳钉的形式展现,点连成线,外围饰以同心圆,较好地烘托了天王殿的吉祥功德(见图4)。
3 建筑色彩的场所精神营造
梁一儒在《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指出:“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6]。建筑色彩蕴含了无穷的力量,能够带给人最强烈的心理刺激,从而使场所精神更具表现力。特别是宗教建筑,其建筑色彩为烘托空间气氛和场地意义、突显宗教文化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红色是三原色之一,在五行中属火,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色彩之一。古代宫殿、寺庙的墙壁多使用红色,有趋吉避凶之意。信阳灵山寺、淮南茅仙洞的清天观、信阳贤隐寺、蚌埠禹王宫的禹王殿、启母殿等建筑主体均为红色墙体,可以看出淮河流域寺庙建筑墙体多使用红色,红色的墙面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色彩一致,在其他建筑中是很少见的,象征着寺庙建筑的重要地位。河南信阳的祝佛寺(如图5所示)兴于宋,鼎盛于明朝中期,三进院落,沿山体而建,层层上升,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佛殿等建筑,建筑墙体、屋顶、柱子、门窗等主要结构均为红色,掩映在青山绿水中,更加凸显了祝佛寺神秘的宗教文化。
金黄色是大自然中至高无上的色彩,是佛教中的代表色,寓意着神圣、光明、高贵。在龙兴寺建筑群中,大部分建筑墙体都是金黄色,门为红色,屋顶为棕红色琉璃瓦,烘托出了皇家寺庙的气势。只有龙兴寺(明太祖殿)为红色墙体,屋顶为灰色琉璃瓦,在建筑群中极为独特,突出了朱元璋不平凡的身份地位。栖岩寺建筑群以金黄色为主色,无论是墙体还是屋顶都是黄色调,柱子、门窗以红色为主,整个建筑群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辉煌、神圣。
淮河流域寺庙建筑除了外墙和屋顶的红色和黄色以外,最常用的颜色就是蓝色和绿色了。在寺庙建筑的梁枋、天花藻井、斗栱等建筑构件的彩绘图案中均是蓝、绿为主的色调。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应用《营造法式》一书中这样记载:“色调以蓝、绿、红三色为主,间以墨、白、黄。凡色之加深或减浅,用叠晕之法。”[7]蓝色,低调与嚣张并存,明朗却不失贵气,具有神圣与虚空的气质;绿色象征青龙,代表着无限的生机。将这些明艳的色彩组合在一起,为寺庙建筑营造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刻内涵,展示了寺庙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的重要地位。
4 结语
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舒兹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一书中提出:每个独立的本体都有自己的灵魂,这种灵魂赋予人和场所生命,同时也决定他们的特性与本质[8]。淮河流域寺庙建筑同样也通过自己独立的本体向世人展现其独特的场所精神,无论是建筑群体,还是建筑个体,无论是建筑构件,还是建筑色彩,无一不蕴含着宗教建筑带给人的精神寄托。这些建筑构造规整、装饰精美、着色大胆灵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美学造诣,是对场所精神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