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共生理论的集成电路领域产教融合研究

2023-08-04徐江涛宗俊杰

科技创业月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集成电路共生产教

王 玥,韩 旭,徐江涛,尹 明,宗俊杰

(天津大学 微电子学院,天津 300072)

0 引言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1]。当前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技术水平持续提升,但同时集成电路设计、材料设计以及制造等方面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人才缺口巨大,人才培养质量面临着严峻挑战[2]。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为教育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奋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集成电路产业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其对专业人才的知识基础、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水平、交叉专业知识储备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许多高校开设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相关专业,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建设如火如荼,在实现招生增量的同时,如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由于集成电路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性与紧迫性,深化产教融合成为高校育人的必然路径。通过积极探索良性的互动共赢模式,高校整合资源、搭建平台,积极促进构建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共同体,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其中,如何结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深入挖掘校企双方的育人资源并探索形成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对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 集成电路领域产教融合内涵

集成电路领域人才的产教融合涉及多个层面,不仅内涵丰富,更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全周期。其中产的含义狭义上是集成电路行业的产品生产,其外延则指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具体实施主体则包括产业内的领军企业、行业协会、用人单位;而教的含义指教学,更是辐射到人才培养层面,其实施主体则具体到高校院系、科研院所。从不同层面来解析,其内涵包括以下方面。

1.1 科技创新层面

首先,聚焦国际学术前沿,产业与高校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研成果创新突破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依托重大产学合作项目,引导学生面向企业在集成电路核心技术最迫切的需求方面开展研究,着力解决产业面临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而推进科技创新应用与推广;其次,瞄准产业发展,用供给侧改革思维促进课程体系调整,重点在学生第一、第二课堂知识储备,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学科交叉等方面逐步完善,进而实现学生专业素养全面提升。

1.2 行业发展生态层面

首先,企业持续发展需要核心技术的突破,其中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产教融合培养,助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对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次,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职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同样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双方良性互动具有相同的价值基础,这也是企业能长期发展的重要依据。

1.3 思政层面

深化学生主体对于行业领域认知,通过持续产教融合促使学生将解决芯片“卡脖子”难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

(1)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行业使命,是触发学生专业自信和青年担当的出发点。大学阶段专业性学习显著区别于中学阶段的基础性学习。在整个大学培养过程中,结合行业前沿、热点事件、实际案例等引导,让学生从感性了解到理性理解逐步深入,完成对专业的系统认知,进而明晰专业使命显得尤为重要。

(2)行业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要求,是激发学生刻苦钻研、勤勉奋斗的着力点。以产业人才需求为牵引,完成创新型课程体系设计,引导学生严谨治学的求学态度,在实践中求得真知识、练就真本领。

(3)投身学术、产业报国,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是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落脚点。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大学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将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作为发展目标,鼓励其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为产业发展输入人才。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要依托于产业行业发展,同时更要服务于整个行业技术突破。因此产教融合模式要瞄准高校、企业双方诉求,将人才链与产业链紧密结合,统一于集成电路产业突破和行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2 集成电路领域产教融合育人模式中的共生理论解析

共生理论是研究关于不同物种的有机体之间自然联系的理论,最初提出于生物学研究。共生概念自1879年由德贝里[4]提出以来,经过100余年深化演变,已扩展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袁纯清[5]最早将此概念拓展到经济学中,建立了经济学领域共生分析理论框架。其系统阐述生物界或者人类社会中相互依赖生存关系,主要包括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3个要素。总体来说,共生单元是构成共生系统的基础。共生模式则强调在共生环境的影响下,多个共生单元之间彼此影响或者相互作用的形式。随着互动逐步深入,会经过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等阶段,最终可以发展为最高级的一体化共生模式[6]。共生环境是共生模式得以运行的重要条件,针对非生物领域,指特定时间与空间下影响共生单元和共生模式的各种影响因素的总和。

产教融合不同主体间会经历线性关系、网络关系和共生关系的演化过程[7],依照共生理论的3个要素,将共生理论应用于集成电路领域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其具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集成电路领域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解析

共生单元主要涉及企业和高校共两个单元,具体分析两个单元的专有能力,企业单元主要包括实践基地(场地)、专项经费、人员支持、企业文化影响、技术指导、实习岗位、核心技术、行业影响力等;高校单元则主要包括人才的培养与输送、学术影响、管理咨询、技术攻关等。在思政视域层面,企业单元实践基地(场地)、专项经费、人员支持、企业文化影响、技术指导、实习岗位可以作为产教融合的有效资源。而高校方面,可以结合产业人才需求制定培养方案培育人才,为企业输送人才、提供管理咨询与技术支持、积累公益服务荣誉等。

在共生模式上,校企双方关系也会经历不同阶段,随着合作频次与深度的不断增加,双方共生关系趋于稳定,各共生要素相互作用程度更高。校企共生从最基本的互动交流、参观分享到制定阶段性、局部合作方案,再到形成战略合作、探索育人共同体等,牢固的双方共生方式最终变为一体化共生模式。此外,依照共赢基本原则,还需要深入挖掘校企双方的共生能量,激发共生模式持续进行。从企业单元来看,提升员工素质、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提高经济效益以及提升业界影响力是主要的共生能量,其中前两点可以在产教融合的共生模式中得以部分实现。从高校单元来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包括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生涯规划等),提升就业质量,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等是其职能[8],也是主要共生能量,其中前3点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能得以激发。但由于产业发展以国家战略布局为导向,服务于国家核心技术突破,其对于人才培养具体实施具有一定影响作用,而高校人才培养效果需要持续多年才能显现。因此从狭义来看,校企双方共生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阶段呈现出非对称互惠共生的特点[9]。因此,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会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寻求双方共生新能量是校企双方合作的根本动力[10]。

共生环境则包括政策、区域经济条件、教育发展状态、产业环境、社会文化等多个因素。当前国家针对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发布了多个重要政策性文件,双创平台在各地逐步建立,整个行业发展都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这些都为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提供了有利条件。

3 基于共生理论的产教融合育人实践思路

当前产教融合育人的实践方式多样,从总体来看,主要包括推进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服务地方区域发展、探索促进国际化办学等维度,均具有丰富的实践指导意义。思政视域下产教融合瞄准为产业发展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在共生理论框架下要着重做好系统分析和资源匹配,同时结合集成电路产业实际。因此可以从匹配专有能力、寻求共生能量、营造共生环境3个层面逐步递进推进实施,构建适应于集成电路行业的产教融合育人建设路径。

3.1解构校企双方专有能力,抓好协同育人工作

作为共生单元主体,企业和高校首先要通过针对性的校企对话,充分发掘共生单元的专有能力,将其与人才培养要素匹配。在产教融合育人过程中,高校要主动作为,通过广泛走访、调研、访谈等方式,明确具体合作企业以及其对于产教融合的认知、具体的专有能力等,充分利用专有能力实现育人模式转化。具体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

3.1.1 推进育人阵地建设

深化“走出去”工作思路,从直观了解和认识上加强校企互动,促使行业企业成为有效的育人实体阵地。一方面,统筹设计,分批次、分层次带领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生走进重点单位,以参访学习、党建、企业开放日等活动为主要载体,从研发方向、产线规模、自主创新实力、企业文化等方面深化学生对于行业的感性认知,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升格局,进而坚定专业自信并明晰未来职业规划。另一方面,以各地双创基地、行业重点单位为依托,深化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打破校内外资源壁垒。借助企业软硬件平台优势,引导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开展比赛、实践等活动,推进校企双方的深度沟通,探索建立适用于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培养的学生实习基地。同时坚持拓展企业实习机会与岗位,适度引导学生参与实训与实习。

3.1.2 提升专项资源效能

善于运用行业企业的资源支持,发挥其更大的育人价值。一方面,通过设立校企专项奖励学金、设立专项育人基金等方式,关注教育发展,解决品学兼优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激励学生奋发进取。以座谈会、企业开放日等形式,探索建立企业-学生双向沟通机制,促进行业重点单位岗位紧缺方向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号召力,同时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另一方面,校企联合设立分梯度的科技创新实践项目,将产业发展的实际工程问题拆解、转化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子课题,切实帮助学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此外,以“互联网+大赛”“挑战杯”等比赛为依托,聚焦行业发展,挖掘具有潜质的学生团队并持续赋能,将项目孵化与创新创业紧密相联,进一步提升育人效能。

3.1.3 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贯彻全员育人思路,充分挖掘重点企业内部人才优势,统筹企业负责人、技术骨干、杰出校友等资源,通过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聘任企业成长导师、实践指导教师等,邀请其深度参与学生思政教育与双创工作。通过实际指导研究生、举办专题报告、担任比赛评委等形式充分发挥企业人才在学生科研指导、思想引领、科创指导、生涯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构建完善的全员育人共同体。同时为企业服务社会教育与公益事业,为企业与教师拓展科研合作、产学合作项目提供更多的机遇。

3.2 寻求校企发展共生新能量,激发长效育人动力

持续推进产教融合,寻求校企发展共生新能量是根本动力。面向校企寻求共生能量,在高校人才培养及就业质量、企业影响力以及人才储备等方面实现双赢,形成良性互动模式。

(1)立足共同的行业使命与文化,以行业发展与使命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校企协同过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 。 当前集成电路行业领域快速发展以及对于人才迫切需求是高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重大机遇与挑战,要充分拓展依托于行业发展的思政教育。校企双方可以通过组织党支部共建、校友话初心、云端对话等互动教育活动,共同讲好行业发展史、新时代奋斗史。双方要做好典型事迹选树与宣传,深入挖掘企业发展、行业奋进过程中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奋斗历程,通过案例分享,引导学生从中汲取力量,坚定扎根行业奋斗的初心使命,为高质量人才培养以及引导学生投入集成电路行业建功立业奠定坚实基础。

(2)系统建设第二课堂,用好课外实践教育阵地,多点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始终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以产教融合为指引,通过开展专题人才班、开设校企联动的第二课堂课程、校企合作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等方式,互通校内外资源,让学生与行业企业有更直接的接触与互动。通过系统课程设计,帮助学生参与产业实践、参访游学、主题活动、项目实践,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瞄准职业发展规划,推进校友追踪与访企拓岗工作,助力高质量人才输送。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始终,一方面用行业发展形势帮助学生明确专业学习目的,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价值观,摈弃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转而将职业选择与实现人生价值紧密结合。高校要以校友发展实例为支撑,以访企拓岗为途径,为学生提供更多企业文化正、核心技术强、持续发展力强的业内重点单位工作机会,以高质量人才输送促进行业企业的良性发展。

3.3 丰富产教融合载体,创造良好共生环境

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实践必然与行业发展生态紧密相连,以各地双创基地建立为契机,高校要积极谋划、主动担当,善于联合地方集成电路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展服务于地方集成电路产业蓬勃发展的各类活动。通过专场招聘、人才宣讲会等,引导专业人才融入当地发展大局,致力于成为当地集成电路发展主力军。同时,高校应通过定期反馈企业参与实践的育人成果、建立企业-学生面对面交流机制等举措,主动营造良好的校企协同育人氛围,持续增强行业重点单位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荣誉感、获得感、责任感。通过定期与企业座谈等方式,高校持续跟踪毕业生的成长与发展,并将其作为持续完善校企共生模式的重要参考。

此外,在推进产教融合过程中,还要注重突出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完善体系构建,通过定期问卷调研、访谈等,持续跟踪学生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过程中的评价,针对校内学生和毕业校友的建议,持续完善产教融合育人举措,切实提升育人效果。

4 结语

当前,探索契合产业需求的新工科产教融合模式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路径。对于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来说,校企双方通过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协同联动,为行业发展培育更多高质量创新型人才。通过共生理论在集成电路领域的解构分析,双方要深刻把握思政视域下推进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模式的内涵,高校要积极挖掘行业企业的育人优势,重点立足区域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推进育人阵地建设、提升专项资源效能、构建全员育人格局,激发校企发展共生新能量,同时创造良好共生环境,以提高集成电路领域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集成电路共生产教
首个原子级量子集成电路诞生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的关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