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存敬畏,行有所止

2023-08-04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虫子敬畏生命

大自然不但赐予人类生命,更赐予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阳光、土地以及万物,人类在尽情享用这些资源的同时,该怎样对待自然以及其他生命的慷慨给予?是一味索取、挥霍无度,还是心怀感恩、充满敬畏?对此人类需要反省与思考。请以“敬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作文。

【文题解析】

“敬”发内心,“畏”在庄严,人生在世,一定要有值得敬畏的东西。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心,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里都崇尚和履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种德行,其中“耻”就隐含着一种敬畏,它是指对不公正、不合宜的言行有羞愧之心,亦有自尊自重的含义。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意为人做出悖犯礼义之事,原因就在于不知羞耻,缺少敬畏。

敬畏心是人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敬畏,对人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应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这种心理对人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即“心存敬畏,行有所止”。懂得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这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哲学家康德一生中敬畏两件事:一是浩瀚的星空,二是内心的道德。其实道德不分国界,它就像一把尺子,直指人心,而敬畏心正是这把尺子上的刻度。无论自然、动物,还是人类,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敬畏和尊重,因为每一个生命都不是孤岛,彼此休戚与共!

【名家下水作文一】

生命何其不易

◎李汉荣

牛必须老老实实拉犁,才能在人这里混口饲料吃,一旦年老力衰,或一病不起,就被宰掉,成为红烧牛肉,成为我们的皮带和皮鞋。肉牛不用拉犁了,被养着,好像自在,但它的更不幸的结局就摆在那里,它的每一部位的皮、肉,包括内脏,都被商家标了价钱,预付了订金。

狗命稍好,又能好到哪里去?狗对主人的忠诚已近乎奴颜婢膝,若不这样,谁会要它养它,谁会喜欢一只特立独行、高风亮节、有哲学意识、叛逆意识的思想家之狗?即使狗遵照人的意图修炼一生,到最后也不会成为别的,仍不过是一条老狗。觉悟早一点的,或许已经闻见狗肉馆飘出的不祥肉香,闻见又怎样?猜想着自己下锅了,也可能是那味道?

猪就不用说了,它似乎生来就是人的祭品,人的食物。我们哪一个人,不是猪的谋杀者?为了我们活,猪时时都在赴死,世界为我们牺牲了全部的猪。但猪在我们这里连一点尊敬和感谢都没有赚到,得到的全是轻蔑和挖苦:蠢猪!笨猪!混账猪!猪狗不如!等等,没有一句好话,句句不堪入耳,多亏猪不懂人语,落个耳根清净。

兔子胆小、乖巧,毛鲜、肉嫩——完了,具备以上特点,人不吃它,吃谁?难道吃自己乎?几乎所有的兔都在人的笼子里关着,在刀的附近认真吃草,茁壮长肉。极少量野兔在山林里出没,偶尔偷吃点庄稼,骚扰一下人类,多数都会被勇敢的人抓捕,在农家乐菜馆里开膛破肚,剥皮剔肉,成为一盘野味。

一只羊、一群羊,只是在成为毛衣、羊皮袄、烤羊肉之前,它们是羊,很快,它们就不是羊,而是毛衣、羊皮袄、烤羊肉。羊为我们而生、而死,世界的草场上,全是向我们走来的羊,最后,羊,全在我们这里消失了。老谋深算的世界,瞒着一群又一群天真的羊。

鸡,已非“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那诗意之鸡,在陶渊明诗里鸣叫的那些幸福的鸡,如今已统统关进集中营——在现代化养鸡场里,鸡们被囚禁在无法转身的窄小空间里,没有嬉戏的自由,没有追逐的快乐,甚至连转个身、扯个懒腰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它们吃着充满激素、抗生素的毒药般的饲料,按照化學和商业的指令,快速下蛋、快速长肉,快速为折磨、摧残它们的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脂肪和蛋白。

还有,我每天走路要踩死多少无辜蚂蚁?

我每次野外行车要碾死多少蚯蚓蛐蛐?

我脚下的实木地板,曾是山中绿树;多少鸟儿家破蛋碎,成全了我的居住品位。我脚下踩着的何尝不是生灵哭泣?

我也剖鱼,经常不小心碰破了鱼的苦胆,那个苦啊,是的,生命的秘密一经揭开,便苦不堪言。

……

由此,我的真实嘴脸暴露无遗:我这个似乎还算同情生灵的人,细检点,每日竟然杀生无数。

生命何其不易,它们何其不幸。

我该好好检点、自省,我该好好想想了:该怎样对自然、对其他生命多点仁慈和善行,来减轻我们自觉和不自觉加给它们的伤害和痛苦,来忏悔我们对生命犯下的罪孽,来帮助自然愈合伤口,恢复她本有的生机?

其实,有一位伟大榜样——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创立者和实践者阿尔贝特·施韦泽,他如此做,也如此教导我们:

“如果你在任何地方减缓了人或其他生物的痛苦和恐惧,那么你做的即使较少,也是很多。”

“受制于盲目的利己主义的世界,就像一条漆黑的峡谷,光明仅仅停留在山峰之上。所有生命都必然生存于黑暗之中,只有一种生命能摆脱黑暗,看见光明。只有觉悟了的人,能够认识到敬畏生命,能够认识到休戚与共,能够摆脱其余生物苦陷其中的无知。”

“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道德的。”

【文本解读】

作者是一个怀着悲悯之心的人,对自然万物,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充满了敬意和关怀。从与人类情感维系甚深的狗、猫,到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牛、猪、羊、鸡、兔,作者诉说着它们生命的不易,其实也在检省着人类自身对它们无休止的索取。而最为可憎的是,那些享用的人们不但不知感恩,甚至还施加伤害!

人类是应该反省自己了,要对自然、对其他生命多一点仁慈和善行,关心自然,珍爱动物,帮助自然修复、愈合伤口,使其恢复本有的生机。这不仅仅是帮助它们,其实更是帮助人类自己。

【文题延伸】敬畏生命;感恩之心;反省……

【名家下水作文二】

敬畏一粒米

◎林文钦

一粒米能有多重?我一直以为,它重如一座山。

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在深秋的时候总是出去“捡地”,就是去大地里捡拾农人秋收后遗落在地里的粮食。每次母亲都要走上好几十里的地,背回来半麻袋瘦瘦的稻秆儿,脱了皮,最后能收获一海碗那么多的大米。母亲一点点地积攒着,然后用它给我们当口粮,那是儿时我们所有的营养来源。粒米之恩,能与皓月争辉!

米吃多了,就有了想法。诗人说:“米是漫山遍野的精灵,是生长绿色的种子,是陆地结的珍珠。”我也有这个感觉。有时我看到掉在桌上的一粒米,会产生一番联想:这粒米,不知道是哪粒种子被种在土里,经过了多少风霜雪雨,又被哪个农民精心养育,浇水、施肥、捉虫、打药,顶着酷暑烈日收割了来,再冒着酷暑高温脱了粒。脱一遍还不算,再脱一层皮,成为白白亮亮的精米,大有缘法落到我的饭碗里,结果不等吃它入口,就被轻轻抛弃,假如这米有灵,不知道会不会伤心?

对于米,汪曾祺先生有过经典描述。其笔下有一个叫做八千岁的人物,开着一个米行,他店里一溜排开几个大米囤,从“头糙”“二糙”“三糙”到“高尖”应有尽有。挑箩把担卖力气的吃头糙米,一老碗紫红的糙米饭,上面堆上岗尖岗尖的腌小鱼和小青菜,大口大口吞食;住家铺户吃二糙三糙米,比头糙精致,米色亮白一些;所谓高尖,精致透亮,只有高门大户才吃,普通百姓不是吃不起,只是总觉得有些糟蹋。中国人自古惜福心理就十分强烈,字纸尚且不肯浪费,更何况养身的米?

此外还有糯米和晚稻香粳。糯米不用说,常用来蒸八宝饭、包粽子;香粳米煮出粥来米长半寸,颜色浅碧如碧螺春茶,香味浓厚。《西厢记》里有一个章回专门说到崔莺莺吃的一顿便饭:一碗酒酿清蒸鸭子,一碗虾丸鱼皮汤,一碟腌的胭脂鹅脯,另还有一大碗热腾腾碧莹莹蒸的绿畦香稻粳米饭。

我更是留意《红楼梦》里上上下下各色人等吃的米。身份不同,吃的米也需论资排辈。咱们吃的精白米饭在那个富贵乡里是下人吃的,老祖宗看到有人盛了一碗白米饭给珍大嫂子,会笑嗔:“怎么盛这个饭给你奶奶?”主子们吃的不是红米就是绿米。红的,颜色嫩红,味腴粒长,香气扑鼻,叫做“御田胭脂米”;那绿米,就是芳官吃过的“绿畦香稻粳米”。

关于米,还有不少的传奇典故。据说远古时候,上帝虽说把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命令他们流汗才有饭吃,但到底对自己的造物心怀恩慈,命令地下的麦子长得如同一棵树一般,分出七股八叉,每一个枝头都有一个麦穗,于是天下万民不缺粮食。有一日上帝到人间巡行,发现麦子烂倒在泥里,上帝一怒之下改了规矩,下令麦株从今以后只结一穗,且不时有风雹雷灾、水患火欺,以此惩罚不知惜福的凡间生灵!

真正有品德、有修养的人不肯怠慢了世间万物,尤其是珍珠一样的米。在弘一大师的眼里,世间竟没有不好的东西,白菜好,咸苦的蔬菜好,倘跋山涉水之际能有一碗白米饭,更是好上加好。

我在闽东太姥山的摩宵庵吃过一次素斋,那些不起眼的素菜素饭,盛在清素的餐盘里,竟是那样的温润有致,不由心生一丝感恩,细细把一碗米饭装进胃里,生怕丢弃一个米粒。

对生命的敬畏,源自一粒米,粒粒凝结了血和汗。

【文本解读】

一粒米到底有多重?想起李绅的《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一粒粒米中,不仅有大自然的馈赠,更有种田人的艰辛。从春耕到秋收,一粒米要走过多么遥远的路途,才能抵达我们的饭桌,成为我们口中的食物?我们无法计算,只知道一粒米里浓缩的是天地日月的恩泽,凝结的是每一个劳动者的心血与汗水。透过一粒米,我们看到了大自然无私的施与,我们领受了劳动者辛勤的成果。敬畏一粒米,就是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就是珍惜我们平凡的幸福生活。

【文题延伸】敬畏自然;珍惜劳动;一粒米的启示……

【名家下水作文三】

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温馨

一百多年前的大哲学家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繁星密布的苍穹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我对《飘》中女主人公郝思嘉与邻居老人的对话印象深刻。那位年逾古稀的老祖母对从不服输的郝思嘉说:“我劝你,留着一点什么东西去敬畏吧,正如要留着一些东西去爱一样……”当时读后只是唏嘘,现在才懂得,“要有值得敬畏的东西”,是箴言。

人生在世,一定要有值得敬畏的东西。

那么,到底何谓“敬畏”?我认为,敬畏是一种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一种源自于内心深处的情感。对生命、对某种信仰、对个人的人生观、对一个国家的强大……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答案,一个敬畏的对象。一个人,处在不同的年龄段,经历不同的事情,所敬畏的对象都会不一样,而最终,不管对象是什么,这种敬畏是来自于内心,是一种无法言说却深深触动心底的东西。

曾经有一位意大利的女科学家独自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她到达终点后,她对着沙漠的方向跪拜很久。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她说:“请不要说我征服了沙漠,我要感谢塔克拉玛干允许我通过!”这是对大自然的敬畏。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理解自然,我们人类方可在大自然中和合万世,颐养天年。

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猎人看到母兔向他下跪乞怜而折断猎枪誓死不再打猎,这是对生命的敬畏。生命是可贵的,而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

日本名古屋市长在会见南京访问团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发言引起了国人的愤慨,两市的友好往来由此中断。众多国际国内团体都对名古屋市长发出了批评的声音,谴责这种对历史不尊重、不敬畏的行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历史是人类前行过程中留下的足迹,对历史怀有敬畏之心,是对人类自身的尊重,是一个健康民族所必备的心理状态。只有敬畏历史的民族才能在继承先辈優良传统和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壮大。

我们敬畏亲情、友情、爱情,它们是我们心灵的慰藉;我们敬畏理想和信仰,它们是我们生命的支撑;我们敬畏美丽和崇高,它们是我们人生的向往;我们敬畏真诚和善良、质朴和率真以及一切美好的品德和崇高的道德风尚,它们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应有境界。

【文本解读】

文中无论是意大利女科学家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时对自然的敬畏,弘一法师圆寂前对生命的敬畏,还是日本名古屋市长对南京大屠杀的否认而对历史缺乏敬畏,都在告诫我们,只有心怀敬畏之人,才会牢记“慎独”二字,才有危机感,才能守规矩。只有心存敬畏,方能行之高远。

【文题延伸】耻辱心;敬畏心;慎独……

【学生佳作示范一】

花与刺

◎郝泓博

东窗微敞,风乍起,细细轻嗅,只觉得满屋子充斥着一股馥郁的花香。“你捎来花香,却不曾告诉我是什么花。”我埋怨风道,风却没有回答,似要我独自探个究竟。我站在窗边凭栏而望,发现不远处花坛里竟盛开着几株玫瑰花。几抹鲜红在叶的簇拥下显得那么柔弱,又是那么诱人。

我走出家门,来到花坛前,屈指可数的玫瑰花娇嫩欲滴,艳丽的花瓣上残存着尚未蒸发的露水,花瓣边缘挂着几颗快要落下的水珠,似在与知己做着最后的诀别,却迟迟不肯下坠,仿佛时光在这里凝固了一般。花蕊在花中心藏着,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任凭你“千呼万唤”,它们仍躲在花瓣围成的闺房里不肯出来。可惜的是,花坛中只有零星几朵绽放,呈现着“绿肥红瘦”之感,可贵,却又可惜。玫瑰花们伫立在花坛中心,似贵族女子,既给人幽静亲昵之感,又时刻保持着适当的距离。

面对着这几株娇艳的玫瑰,我越看越觉得美丽。水洼里蒸发的水汽成了雾,更增添了朦胧之感。我想摘一朵回去!内心的渴望这样向我喊道。摘一朵,就一朵!我下定了决心,拂开前边几株小叶女贞构成的防线,如同木桨破开碧水一般,接近了离我较近的玫瑰。我仿佛感受到了花上露水的清凉,感受到了柔软的花瓣在我指尖摩挲的质感。我抓住花柄了!正当我欣喜之余,一阵强烈的疼痛直击指心,钻心的疼痛让我不由地把手缩了回去。我低头一看,手掌、指尖已被划破。我再看那株玫瑰,它已不再是“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更像是一位捍卫主权、保护尊严的战土,它花茎上的刺正向着“亵玩”、逾礼的人亮着尖刀的寒光!

我惊觉——原来玫瑰花长刺,是为了守护自己的底线,捍卫自己的尊严。它希望告诉世人:每个人都有感受美好的资格,但请以礼相待!是啊,万物皆有灵性,每一个生命都以优雅的姿态活着,都与周边生灵试着交流,却又尽力保持距离。但,也许最完美的距离,便是以礼相敬。

礼,不光是在外人面前做正人君子的形象,不光是“雅言”和“诗书执礼”,还需要内心的持守与尊重。对他人,留出距离;对生命万物,诚然如周敦颐所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正是如此,我们才会强调与他人交往要把持有度,所以艳丽的玫瑰才会长出看似格格不入却又保护自己的刺呀!

我静静地从花坛里出来,向玫瑰投出深情的一望,玫瑰花的倒影映在如铜镜样的水洼之中,娴静端庄,莞尔一笑便可醉人韶华。然而,它更像一位老师,阐释了花与刺的关系,给了我与他人相处应以礼相待的启迪。

我踏上了回家的路,看了看手上划破的血印,无可奈何却又欣慰地笑了——花与刺兮难分离,以礼待兮今却知。我打花坛边走过,不经意间打破了花的宁静。要问伤痕何来?那是成长的勋章。

【评点】

美丽的玫瑰花,会用锐利的刺来保护自己,同时也提醒着我们,对美好的东西不应该只想着占有,而要对它保持着一种敬畏——“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一朵花,用自己绽放的生命告诫众人:最完美的距离,便是以礼相敬。持一颗尊重和敬畏之心,既是对美的欣赏,也是对美的守护。小作者由花与刺互相守护的辩证关系,进而认识到,与他人交往也要把持有度,切不可冒犯——“花与刺的关系,给了‘我与他人相处应以礼相待的启迪”,这,也是成长的启迪。

【适用文题】敬畏之心;距离;相处有度……

【学生佳作示范二】

有虫相伴的岁月

◎廖予怀

我坐在屋中,有小虫伴我。

它们或飞或爬,有些被隔在纱窗外面,就朝里头羡慕地张望。或用一只脚在床上轻轻地敲击,将一只触角伸进来,唤它的伙伴随后进来。一些有着透明翅膀的虫子在书上缓慢地爬着,寻寻觅觅,却又在即将爬尽整页时抖一下翅膀,若无其事地飞走了。一只蟑螂循着墙壁爬上来,一眼就望见了桌上的繁华景象,它就连忙转过身,六只细腿猛然一跃,绕道桌角不见了。

我只得冷静地观望着,因为虫子是多得杀不完的,何况我又不敢亲自灭虫,每次都要大声叫着妈妈,再躲藏到门外避开这场残忍的杀戮。这番嚷了几次,妈妈就不愿来了,那虫子就愈发肆无忌惮,呼朋引伴地召集整个家族来搞聚会。眼看着原本躲在灯旁边的安分小虫也都欣然而出,我只得安慰自己道:有虫子陪着写作业也挺好,而且它們都不咬人,刘亮程尚可与虫共眠,我又为何不可做个看虫的君子呢?

刚下过雨,鸟叽叽喳喳地归巢,在窝中呆着,俯身听向楼下的邻居谈论今日所见。天忽而暗下来,云也看不见了,隐隐可以望见远处树林的灰黑的轮廓,淡淡的,上面有两只麻雀的背影。

夏日的夜晚从不会安静,无论何时都有虫子在助兴。常见的有蟋蟀、蝉、纺织娘,这些虫子在城里也常会出没,黑压压的一大片栖在树上,或在湖边满天飞舞。“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在古时,虫子成了季节转换的信使。虫声在独守空闺的妇人耳中,意味着要早早地开始捣衣裳了,即使秋天未到,等衣服寄到塞外丈夫手中,怕也要飞霜了吧。虫声在诗人的耳中,意味着可以到林间散散步,走过清幽的山岭,到友人家喝茶下棋,共听虫声;或独自漫步,写下“雨过一蝉噪”的好诗。虫子敏锐地观察着自然的一草一木,尽情地吟唱,表达着心中的情绪,或喜或悲,人们就在这些虫声中听出了许多的共鸣。即使是现在,听到虫子轻轻的喟叹,大概也会想到“霜草苍苍虫切切”的诗句,也会有人怅惘千秋、茫然若失吧。

“一年一年地听着虫鸣,使我感到了小虫子的永恒。而我,正在世上苦度最后的几十个春秋。面朝黄土,没有叫声。”任何一种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因为它们在用自己的姿态努力地生活,即使是最微小的虫子。它们至多只有几个月的生命,但每年它们都来,以相仿的面貌、相似的声调在同一时间出现,告诉我们自然的悄然变化,陪着我们度过许多岁月,从古至今,忠实而深切地陪着。

一只小虫爬来,我与它打了个招呼,它高兴地飞走了。

【评点】

当陪伴自己岁月的对象变为小虫,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旨也立刻从个体代入到整个自然以及所有的生命。在作者的眼里,虫子是自然的一份子,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姿态,它们“敏锐地观察着自然的一草一木,尽情地吟唱,表达着心中的情绪,或喜或悲”;同时虫子也影响着、记录着人们的生活悲欢,虫声在独守空闺的妇人耳中,在浪迹田园的诗人的耳中都有着不同的感念,在这些虫声中人们感受着属于自己的共鸣。

刘亮程曾在虫子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中,去比照、发现人自身的生命状态,并以平等的眼光去观照自然万物。作者对微不足道的虫子,也有这般领悟,那就是:“任何一种生命都是值得尊重的,因为它们在用自己的姿态努力地生活。”其实,作者对虫子的敬意和思考,又何尝不是对生命的尊重和领悟呢!

【适用文题】尊重;敬畏生命;静享那份美好……

【中考热点文题链接】

2022年湖南怀化卷以“莫辜负______”为题

2022年青海文题二以“反省”为话题

2021年云南卷以“莫辜负______”为题

2021年湖北恩施卷以“我选择______(感恩或道歉)”为题

2021年江苏扬州卷以“相处之道”为主题

2020年甘肅联考卷以“守望相助”为题

2020年黑龙江齐齐哈尔卷以“谢谢_____”为题

2020年四川广安卷请以“面对面”为题

2020年湖北荆门卷以“____让我学会自觉”为题

2019年湖南邵阳卷以“有一种智慧叫____”为题

2019年吉林卷以“邻居”为题

猜你喜欢

虫子敬畏生命
住在砖底下的虫子
虫子的信
幸福的虫子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先烈
请不要随意捉虫子!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敬畏 果决 笃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