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实践动力

2023-08-04蔡伟温小栋邵璟璟李超恩

大学教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动力机制应用型高校

蔡伟 温小栋 邵璟璟 李超恩

[摘 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南针”,具有特定的哲学内涵和实践指向。文章分析了应用型高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动力机制,开展了专业方向“取与舍”、课程体系“解与构”和教学模式“虚与实”的科学实践,提出对内与学科协同发展,对外与政府、行业、企业深度互动,探寻普遍联系视角下的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动力。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8-0012-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1]。内涵式发展具有浓重的哲学意蕴,是以事物的内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在应用型高校的具体场景应用,有着特定的价值内涵和行动指向[2]。本文基于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以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宁波工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为例,运用科学实践的观点探析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持续动力,采用普遍联系的原理营造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动力。

一、科学实践:内涵式发展的持续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本质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整个过程始终受着办学主体自觉意识的支配,涉及专业方向调整、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选择等具体实践,这些实践形成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持续动力。

(一)专业方向“取与舍”的实践

传统的建环专业分为暖通空调、燃气工程2个专业方向,2012年本科专业目录大调整中,教育部将原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并入建环专业,新的建环专业覆盖范围更广、涉及领域更多[3]。专业方向的“取与舍”是在有限资源下的实践,是为了搭准区域经济脉搏,更好地适应区域社会发展,且是理性思考下的能动实践。

“取”是根据地域气候特点和区域空调产业集群优势,选择性做强建筑环境控制(暖通空调)方向、积极培育建筑空气品质方向。“舍”是指综合考虑现有师资力量和办学资源等限制因素,战略性放弃燃气工程方向。同时,结合宁波地区建筑智能技术方向已趋于饱和、毕业生难就业的客观实际,适时“割舍”开设多年的建筑设施智能技术方向,将其核心知识纳入建筑设备自动化等模块课程。

专业方向的“取舍”实践获得突破性进展。建环专业集中资源,精准发力,精细建设,在校级重点专业的基础上,先后入选宁波市优势专业、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浙江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并被推荐参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成为全省首个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评估)的同类专业。

(二)课程体系“解与构”的实践

1.“解构”理论导向的旧课程体系

本专业2006-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将课程门类均按照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三段式”划分,仍沿用传统的供热工程与热源、空气调节、空调用制冷技术等专业课及课程设计,缺乏工程系统的全局理念;课程内容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严格按教材内容顺序依次讲解;考核结果以考试测验为主,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加权处理评价。这种以理论为导向的旧课程体系过于注重学问体系,不利于地方院校建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2.“重构”应用导向的新课程体系

自2017级起,人才培养方案不再侧重于构筑在静态理论框架之上的显性知识的拷贝与记忆,改为强调彰显动态应用框架下的隐性知识的培养与转化。方案立足专业、融通基础,采取了“3+1”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即前3年,突破课程门类的“禁锢”,强调知识内容的交叉与渗透,结合知识体系和工程需要,将专业课供热工程、通风工程和空调工程建构为新的核心课程暖通空调,将空调用制冷技术、锅炉及锅炉房设备课程合并,开设建筑冷热源课程。同时,将各专业课程中涉及管网分析及计算的相关内容整合提炼为流体输配管网课程,将各专业课程中流体热湿输运机理及装备等相关内容夯实重组为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最后1年,依托“能力核心、就业导向”理念,按岗位类型将专业任选课重构为建筑节能、建筑能源、建筑性能模拟、室内空气品质和建筑智能化等5个课程模块,分模块培养学生的专项知识、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模块课程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实践导向,采取多元的过程化考核,通过OBE教育模式评价学习产出效果。

3.课程体系“解与构”实践取得实质性成效

在一批校级合格课程的基础上,流体力学等2门专业基础课入选浙江省精品课程、建筑冷热源等6门专业课程入选浙江省一流课程,一流课程的高阶性、系统性和挑战性为一流建环应用型人才赋能提供坚实保障。

(三)教学模式“虚与实”的实践

1.理论课程“虚实结合”,促进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

针对教学形式为单一的课堂讲授,相关实验以演示性与验证性实验为主,实习环节也因安全原因仅以参观、认识形式展开,严重影响和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根据专业发展特点和信息化时代需求,依托云计算、移动终端等先进技术,建成暖通空调、建筑冷热源、流体输配管网等一批在线开放课程,将虚拟平台自学与现实讲台精讲相结合,妥善协调“虚”与“实”要素比例,构筑“虚实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4]。除真实课堂互动外,虚拟平台打破时间和地域的制约,实现课堂重现、课件共享、例题讲解、小组讨论、作业点评、师生答疑等学习环节。“虚实并重”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更主要的是改变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单边输送”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深度学习的内生动力,促进师生“双边活动”有效互动。

2.实践课程“虚实结合”,促进学习与工作有效对接

依托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节能工程中心,打造建筑节能虚实融合学习平台[3]。徒“虚”不足以自立,徒“实”不足以行远,因此,结合节能工程中心的真实情景,创设了虚拟现实的中央空调机房场景漫游,实现能耗数据直观呈现下的建筑环境控制系统设计、调试和管理,支持节能建筑设备的同比例拆装、测试和检修。建筑节能导向下的“虚实融合”实践教学模式,有效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式探究,实现了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工作在数字环境下的有效对接。

3.教学模式“虚实”实践取得阶段性成绩

全部专业课程推行SPOC教学,3门课程入选浙江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创设的沉浸式、数字化情境,让专业课堂更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热情。专业教师连续获得全国建环专业教学竞赛特等奖、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等省部级荣誉,教学模式得到一定认可。

二、普遍联系: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动力

唯物辩证法指出,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存在,其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外部事物之间存在着客观复杂的普遍联系。这要求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要树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在普遍联系基础上,分析专业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的具体作用,明晰专业与学科的内涵、辩证处理学校与政企的联系,科学开展专业规划与建设等工作。

(一)对内把握专业与学科的联系

专业和学科是高等院校组织结构的基层构成要素,其中专业是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为目的,学科是以创新理论和产出成果为目标。专业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学科为专业建设提供知识支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专业和学科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内在联系,也存在资源配置上的客观冲突[5]。对本专业而言,当前需要厘清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与浙江省一流学科的建设关系,尤其是与绿色建筑及节能学科方向的具体联系。

1.强化顶层设计,树立协同发展理念

转变思想观念,整体规划布局,注重土木类专业内部育人元素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强化建环一流本科专业和土木工程一流学科的特色,形成以技术性知识体系为载体、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服务区域建筑环境营造和节能技术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建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的互动发展。

2.优化资源配置,树立共融发展理念

打破既有制度、信息及组织的制约壁垒,寻找专业与学科之间的契合点,整合专业拥有的省一流本科专业、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优秀教学团队和省工程技术中心等内部要素,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技术性研究和技术性服务有机结合,形成保障需要、节俭使用、共享共用的资源配置协调机制,搭建专业与学科之间的利益共享点,实现使用收益最大化,促进建环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和土木工程一流学科建设的共融发展。

(二)对外加强专业与政企的联系

1.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融入区域发展“主战场”

政府是地方院校专业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桥梁”,一流本科专业应协调与政府部门的联系,申请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加速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主战场。本专业立足实际,发挥特色优势,主动对接政府部门,特别是与宁波市住建局、宁波市能源局等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建一流本科专业,支持成立宁波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能效测评研究中心。该中心承担了大批委托课题,为宁波市成功申请并建设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以及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以服务地方的作为获取政府部门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形成了良性互动的联系链条。

2.加强与行业协会的联系,打造行业进步“主阵地”

行业协会是地方院校专业联结产业的“纽带”,一流本科专业应强化与行业协会的联系,以服务推进行业提质增效,协同打造行业发展主阵地。一方面,服务行业协会需求,突破產业发展瓶颈。本专业是宁波市制冷学会挂靠单位、宁波市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副理事长单位,多名教师入选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库。通过行业协会开展交流评审、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深度互动,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的服务体系,对产业发展精准“把脉”,“对症下药”突破发展瓶颈。另一方面,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增强学生职业能力。依托行业协会,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跟踪专业发展新动向,参与教育教学评价,实施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计划,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无缝链接。同时,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学科竞赛和技能比赛,“赛训结合”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现代职业元素渗透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各环节,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性。

3.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支撑产业发展“主力军”

企业是地方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平台”,一流本科专业应强化与企业的联系,发挥自身优势,以科技创新服务企业转型升级,支撑企业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依托专业师资队伍,本专业与宁波爱握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与奥克斯空调、宁波建工集团、宁波建设集团共建实训基地。与此同时,与美的空调合资共建宁波工程学院VRV空调教学中心,打造集教学、科研、检测、培训为一体的人力资源基地。构建以一流本科专业为中心、协同创新中心为智力支持、实训基地为技能支持、人力资源基地为人才输出与反馈支持的产学研循环体系,形成资源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驱动机制。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双方的发展诉求,企业为一流本科专业提供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和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一流本科专业为企业提供产品创新的智力支持和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唯有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才能实现长期的、紧密的、实质的融合和共赢。

三、结语

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涉及区域特色、学科属性、专业定位、师资水平等干预变量。对应用型高校而言,积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一条适宜之路。宁波工程学院建环专业以跻身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契机,以工程专业认证(评估)为导向,探索开展了专业方向“取舍”、课程体系“解构”、教学模式“虚实”的科学实践。与此同时,对内与学科协同发展,对外与政企行互动发展,有效激发了内涵式发展动力。建环专业通过一系列改革,培育了可持续发展新动能,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邱水平. 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0(19):12-16.

[2] 蔡伟,郭秀娟,温小栋.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生态位战略路径[J].高教学刊,2016(19):9-10.

[3] 蔡伟.应用型高校建环一流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探索[J].文学教育(上),2020(8):174-176.

[4] 蔡伟,郭秀娟,王立娟.地方院校建环特色专业内涵式发展生态位战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2):27-28.

[5] 钟秉林,李志河.试析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5(22):19-23.

[责任编辑:雷 艳]

猜你喜欢

内涵式发展动力机制应用型高校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内涵式发展思路探索
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转型探讨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民办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结构要素及策略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应用型高校学生创业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