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信的谷爱凌看高中生的自我认同

2023-08-04郝静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3年8期
关键词:谷爱凌共情边界

郝静

举世瞩目的冬奥会让谷爱凌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面对某些人的恶意诋毁,年仅18岁的谷爱凌给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答案:“我觉得我并不是想要所有人满意。事实上,我并不十分在意别人是否满意。我觉得我自己在竭尽所能,我也在享受整个过程。”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最容易在群体认同里确认自我,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咨询中,经常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他们不喜欢我,怎么办?我怎样才能让别人满意呢?我其实特别希望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作为心理教师,我想谈谈青春期的学生该如何实现自我认同。

我们对自己不满,才会不断从外界寻求认同

看到谷爱凌的自信,我不禁想:她成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呢?原来,她的妈妈和外婆从小就对她说:“你很棒,你做得很好,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这句话传递给了谷爱凌巨大的力量,在她的内心根植了一个“我很好”的认知。与此同时,她不断努力去验证这个认知,外界的质疑很难对她造成影响。

而很多对我提出问题的学生,其实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但他们还是会因为教师的一句批评、同伴的一个玩笑而陷入自我怀疑。经过深入的了解就会发现,他们的抚养者在其成长过程中经常说:“你不好!”“你不对!”“你不可以!”久而久之,这些话就成了孩子对自己的判断和认知。一旦听到外界的任何批评,他马上就会想:“我的确不行,没有人喜欢我,我什么也做不好!”这样的孩子无法客观而全面地看待自己,一遇到批评和不满就否定自己。

这个现象让我对我校“三为”教育的育人目标有了一个新的理解角度。“三為”教育,即为家庭培养感恩父母、和睦邻里的孝顺儿女,为家乡培养知书达理、遵纪守法的优秀公民,为祖国培养忠于人民、奉献社会的红色栋梁。一个孩子无论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都需要对自己满意。即使他不能为家乡发展贡献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可以成为邻里之间交口称赞的优秀青年。无论成为什么样的人,不是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是因为自己的热爱,因为在做让自己满意的人。一个自信、乐观的人,会由内向外散发着“我很好”的光芒。作为孩子的父母,放下所谓的标准和要求,给你独一无二的孩子以接纳和肯定,才能从根本上给孩子种下自信。

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同时尊重别人的选择

高中生的想法经常会呈现两极化。他们有时希望自己完美无缺,可以做好所有事情,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和夸赞,有时又希望所有人都无条件地宽容自己,无论自己什么样子别人都接受。其实,这里面有两个心理学概念:共情和边界。共情是设身处地和换位思考;边界包括物理边界和心理边界,就是清晰地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共情不仅是对别人,也是对自己,理解自己往往能更好地共情别人;边界是让你守好自己的领地,不要让他人随意地来来往往。我们需要稳定安全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我的事情,我尽力做好,尽情享受;他人的事情,我客观看待,怀抱善意。

“三为”教育中提到的家庭、家乡、国家,其实就是一个人成长的环境。一个有充分自我认同的人,会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回应他所在的环境。只有当他在家庭中被充分接纳和认可,才能自信地走进学校,安然地走入社会,努力走向一个又一个高点。自我认可充分的孩子,会享受感恩父母、和睦邻里、知书达理、遵纪守法、忠于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坦然接受自己,也会尊重他人。

“三为”教育不仅是我们学校和教师的育人目标,更是学生对自己定位的全新解读。一个人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我们也可以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冲破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耀眼的星。

(责编 马孟贤)

猜你喜欢

谷爱凌共情边界
我的偶像谷爱凌
谷爱凌:“自信是可以学来的”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卧底各个群怎么讨论谷爱凌,“中午吃什么”群亮了
拓展阅读的边界
中国少女谷爱凌的冰雪奇迹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