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研究型教学 培养研究型教师
——基于北京市某农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

2023-08-04杨亚民王灵艳

现代农村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教学

杨亚民 王灵艳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小红门分校 北京 100000)

课堂教学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主要的途径。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专业素养水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笔者所在学校在四年的发展过程中,着力打造研究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推动研究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 改革的动因分析

1.1 教师的基本情况不容乐观。我校目前有教职工52 人,本科以上学历达100%,研究生学历教师10人;一线教师中教龄5 年以内的有5 人,6~10 年的有4 人,其中45 岁以上教师有21 位,50 岁以上有11 位;学校只有6 位教师为朝阳区各类学科教学骨干教师,占全体教师的11.54%,距区教委设定的50%骨干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没有市级骨干教师。我校骨干教师团队在全区乃至全市的影响力都不是很大,参与市区级的展示活动较少,没有区级名师工作室。

1.2 生源变化导致教师专业成长停滞不前。我校生源85%来自外地来京务工人员的子女,其中有一半的学生来自周边的私立小学,仅有的几名本地生都是学困生,因此整体来看,派位到我校的学生生活习惯和学习基础都相对薄弱。近年来因为外地生在京不具备报考资格,大部分优秀生在初一和初二期末会相继转回老家就读,所剩学生层次不齐、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这对我们这样的农村校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们的工作重心往往放在对后进学生的帮扶上,导致部分教师在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质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等方面的方法、策略、手段相对传统,与满足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育人需求还有一些差距。

1.3 学业成绩低水平循环导致学校发展出现瓶颈。虽然基础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成绩较弱同学的课堂参与度仍然较低,优秀生的总量提升不明显,学生的总体成绩没有很大的提升。学生生源历年递减,学校的发展乃至生存都遇到了极大挑战。

2 改革的实践举措

2.1 构建研究型教学新模式。2018 年对学校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之后,大量学习相关学习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冰(2013)在《论研究型教学的内涵和组织形式》一文中提出“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在独立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学方式。”经研究发现,深度学习就是这种研究型教学的呈现方式。因此我校将深度学习课堂文化改革作为我校的突破口,努力创造一种适合我校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2.2 制定研究型教学目标。①解码经典试题,建立solo 分类的经典题库。自2019 年中考开始、北京中考取消了考试大纲、倡导教什么考什么、所有学科都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教材来进行考题的设计。考题又集中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即所谓的学教考一致性。因此学校引导教师以终为始,逆向设计教学目标。于是从2018 年9 月开始,我校便开始了典型试题的研究。我校干部团队带领教师,对三年统测和五年中考进行了全面梳理,对试题进行了solo 分类,将试题按照单点结构(基本概念)、多点结构(基本规律)、关联结构(规律的简单应用)、拓展抽象结构(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应用)进行分类。这种分类让教师重新审视了一遍所有题目,更加明确了中考和期末统测是考查的都是哪些知识与能力,又如何考查每一部分的知识和能力的。②将考查方式与教学目标有机融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校要求教师先要将典型试题中的最综合的题目进行再次解剖。我校干部还与教师一起进行创造性的课前调研,找能力较弱学生作为调研的对象,或者将非本学科的干部作为调研对象,让他们先做题,在做题的过程中,认真分析调研对象之所以不能解答这些题目所欠缺的表征能力、主干知识、技能方法、学科思想和欠缺的前具知识和经验。这些都会被教师并纳入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更加明确具体,而且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有效解决学生的困惑,并且弥补了学生前期所学的漏洞。不断填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漏洞,这是我们这种生源较差学校必须要做的工作,着眼于逐步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的学业兴趣和学习自信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样态,为将来的统测和中考做铺垫。

2.3 设计研究型教学活动。①设计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发现学科知识价值。老师们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预测和猜测,产生与先前的迷思概念、前具经验之间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主动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体会到新知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的高阶思维和学习兴趣。如在物理课《大气的压强》一课,教师通过问题链来不断引导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大气到底有没有压力,大气压力表现在什么地方,大气压力你能测量吗?纸片能将装水的玻璃杯封住,即使倒立也不会漏水,是因为摩擦力还是大气压力还是水的吸附力。这些认知冲突给了学生冲突的思考机会,让他们不断在解决冲突中深入课堂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②教师精讲,帮助学生在问题有效解决的过程中形成核心素养。当学生不能解决某一类问题时,教师进行科学的解题示范,带领学生从分析题干,到思考分析,再到如何写标准答案,都要带领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演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们以成功解决某一类问题所必需的表征、思路、方法作为讲授的主要内容,给予学生规范、清晰、易懂的思维示范或言行示范,让学生明确审题的方法,思考的方法,解决的方法,让学生明确做题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懂得每一道题是在考什么、怎么考、需要如何解决。教师严格控制讲授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练习,换来的是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大幅提高,“满堂灌”慢慢退出了教室。③关注情感,解开自我效能的密码。学习是一种情感和思考双投入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关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投入和收获。我校引导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学生情感上的关注,关注过程性评价。教师在学生表现突出时,一定要及时表扬,在学生没有信心时一定要及时鼓励,不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关注。在四年的教改试验中,老师们尝试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引发学生产生从一头雾水、恍然大悟、得意洋洋、冥思苦想、豁然开朗到欲罢不能等次第出现的情感体验,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学习的发生、发展与深入。

2.4 开展研究型教学诊断

2.4.1 新情境练习,基于问题成功解决的深度学习。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老师们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变式练习和新情境练习。我校所使用的新学案中,要求教师设计的练习题目必须是按照由易到难进行安排,让学生在挑战题目的过程中,增强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心,最终实现爬坡式发展。教师再根据学生生成性资源和学生问题进行集中指导或精确指导。

2.4.2 科学进行质量分析,推动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我校每学期只有一次期中考试和一次全区的期末统测。为了能够更加精准诊断教学中的问题,提高后续教学的针对性,对质量分析进行了全新设计。每一位教师要对本次考试题目进行小分分析,对其中错误率超过60%的题目要进行深度分析,即要分析该题目所包含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学科思想和方法、学生情境表征能力以及教学中的问题,并制定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对于得分率较高的题目也要分析教学中都坚持了什么好的做法。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扬优势,改进不足,形成教学实践的闭环。

2.4.3 打造研究型教学共同体。“所谓研究型教师就是能够通过对研究性教学进行探究、反思,形成默会性的教育教学的“理论”和“观点”,运用行动研究等方法对实际遇到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和领悟,找出它的发生缘起和发展趋势,引致教育教学实践改善的教师”。行动研究是研究型教学的实践路径,也是研究型教师的终极目标。为解决老师们从浅层教学到深度教学的转变过程中遇到的动力不足、理念冲突、方法错配、路径迷失等诸多困难,学校通过先备后评、跨界答题、教法五问、六步备课等方式,将教研组打造成深度教研共同体,形成强有力的专业发展团队,在互帮互助中实现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最终成为研究型教师。

2.4.3.1 “先备后评”干部担责,消除教师转型过程中的顾虑。学校规定,干部参加学科组集体备课时,先和老师们共同研制课时教案和学案,再进班听课,最后和教师一起交流反思的“先备后评”。由于教案和学案是由干部和老师一起制定的,就形成了教学效果责任共担机制,即便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老师也能将责任“推卸”给干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转型过程中的顾虑与不安。另一方面,干部在评课环节,不再是“裁判员”,而是与老师在一起的课堂教学命运共同体。

2.4.3.2 教师出题VS 干部“跨界答题”:发现学习者的认知障碍。学科专业背景使教师习惯了从学科素养的高度审视、处理学科学习资源,但也成为教师从初学者立场理解学科知识的鸿沟。教师出题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时教学目标,从近年中考或模拟试题中选配、安排学案中的经典试题。干部跨界答题是指学校干部以学习者身份解答经典试题。干部作为学习者,在解题过程中很容易遇到与学生类似的困难。干部可以告诉教师自己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思维障碍、主干知识欠缺、学科思想的缺失,帮助教师发现学生最近发展区和认知障碍。

2.4.3.3 教法五问:依据学习规律深度教研。为提升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学习规律开展深度教学的能力,基于组织学习理论,学校干部和老师们一起研发了五问备课法,让集体备课走向深度教研。第一,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解决哪些情境下的什么问题?第二,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能不能解决新情境下的问题?如果不能,原因是什么?第三,学生前概念和生活经验会对新情境下问题的解决造成哪些干扰?第四,教师为学生设置了哪些认知冲突?第五,学生自我效能感如何实现?五个问题可以有效引发教师教学惯性思维与深度学习理念的冲突,引导教师以学习者获得感为核心重新审视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4.3.4 开展微课题行动研究。我校指导教师在开展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开展个人的微课题研究。针对每一个老师的教学特点和在日常的听评课、备课过程中干部发现的教师教学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与教师共同确定微课题研究的具体问题。在一个学期中,由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不断进行深入的思考、研究和实践,在此过程中,干部在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时,会对教师进行相关指导,不断修正研究方向和实施策略。在学期结束的倒数第二个月,要求教师制定论文提纲。寒暑假期间则要根据提纲撰写论文,开学后提交。我校聘请专家团队,对教师的论文进行一对一的指导。通过行动研究,让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让科研促进教学,让教学成就科研。

3 改革的成效与反思

3.1 改革的成效

3.1.1 教师专业水平提升。①骨干教师队伍梯队基本形成。北京市紫禁杯班主任2 名,2022~2024 年区级骨干评选中,我校区级骨干班主任3 名,优秀青年班主任1 名,区级学科带头人1 名,区级学科骨干3名,区学科优青2 名,校级骨干8 名。骨干教师学科分布平均,年龄结构合理。②教师专业发展成效显著。三年来,我校柳晴老师获得紫禁杯班主任一等奖,区班主任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杨帅老师荣获朝阳区优秀党员称号。12 人次教师参与区级网络课程资源录制,7 人次参与区教材分析,15 人次参与各学科目标的撰写,任兰兰老师连续三年被聘为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资格证国考面试环节的评委。李菲菲老师连续3 年担任兼职教研员。黄碧瑶老师连续三年担任片区音乐学科组长。100 余人次教师荣获市区级各类教学和科研奖励。

3.1.2 学生学业水平提升。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学生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良好,班级量化考核每周平均保持95 分以上,郑纳文等三名同学获得北京市少先队二星章。2019 年我校7 名同学获得朝阳区青少年未来工程师竞赛投石车项目一等奖、过山车二等奖、千机变三等奖。学校跳绳队连续14 年获得朝阳区中小学生跳绳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我校统筹设计“以美育人”主题教育实践系列活动,现已开展8 期,我校在首届朝阳区中小学生“鱼悦生活”美术作品展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其中一等奖1 名,二等奖2 名,三等奖5 名,指导教师姜琦轩和王庆新获得辅导一等奖和三等奖。人民美术出版社主办的“童心点亮星光———人美少儿‘抗疫’美术作品义卖”活动中,1位同学被授予“爱心‘抗疫’使者”称号。我校教学成绩保持稳定,中考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综合合格率在同类校中位于前列,连续三年荣获“朝阳区教育教学质量工作优秀校”称号。

3.1.3 形成学校办学特色。①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我校是北京市教育科研优秀单位,2021 年1 个市规划课题结题,2 个区规划课题结题,2 个区教育党校课题结题。目前共有市级“十三五”规划课题1 项,市教师培训中心课题1 项,区教育党校课题1 项。②形成“伴随迁儿童,育时代新人”的办学特色。2021 年学校被区教委评为优秀基层领导班子。三年以来,我们坚守“小空间、大作为”的办学精神,基于随迁儿童发展特点,以“触摸北京、品味北京”为核心的德育实践课程和以“学生自我效能感为核心”的深度学习课堂文化建设为抓手,逐步形成了“人人成才出路多、小班教学关注多、自主发展乐趣多、自强不息奋斗多”的育人特色,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随迁儿童成长规律的时代新人成长之路。

3.2 反思

3.2.1 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谋划在先、长年累月逐步打造的。学校的管理团队尤为关键,必须是研究型干部团队,只有全体干部能够扎根研究,用行动研究的视角来看待学校面临的问题,才能形成共同的目标,并将研究型教师队伍作为学校发展的愿景,让教师也逐步认同,让教师感受到成长的力量和成就感,教师才愿意去付出时间和精力。如何营造全校浓厚的研究氛围,让教师回归学科本质和教育本真,是我们始终要思考的问题。

3.2.2 课堂是研究型教师成长的主阵地。每一个教师在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都是因为热爱,都是因为心中有要实现的教育理想。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在课堂上打赢战争才是教师最大的幸福感源泉。要想让教师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必须依托课堂教学的改革,让课堂成为研究实践的场所,将教师的思考和实践真正融为一体。

猜你喜欢

研究型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圆我教师梦